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21973900000035

第35章 江海奥秘(5)

红海

红海下的地壳运动,红海的东西海岸线翘起分开,使得两岸河水不再流人红海。由于分离板块的沿线火山活动增多,导致水温上升至摄氏五十几度,这是地球表面最高的温度。另外,红海也比其他海洋要咸,它的含盐量达到百分之四点一。大约两千五百万年前,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仍没有完全打开,流入尚在形成的红海的水不断的蒸发,结果形成辽阔的盐床。新近地壳隆起,搅乱了这些盐床,盐溶解在整个红海中。在热带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海水迅速蒸发,又增加了盐的浓度。每年热带沙漠降雨量仅约二十五公分,再加上没有河水流入红海,使得红海每年都要因此而损失相当一部分的水。如果不是印度洋通过曼德海峡向红海补充水,最终红海会变得完全干涸。可是,每逢隆冬,海平面就会降到最低点,上层的珊蝴礁会逐渐死亡。

在一些温度特别高、盐度特别浓的深溶蚀坑,矿物质含量极高。科学家发现了十五个这样的“深潭”,其重金属浓度竟为普通海水中的三万倍。据估计在海底上层九公尺的沉积土中,所含的锰、铁、铜和锌的总值为二十亿美元,可能是红海最巨大的财富。

目前,红海最丰富的宝藏是其蕴含的海洋生物。由于红海海水较暖,世界上最壮观的珊瑚礁在海岸边的狭长地带聚集着。它们最初形成于六千至七千年前。其中许多通常仅在往南二千五百公里的赤道海域生存。在拥挤的礁区,虽然有的地方仅仅有三公尺宽,但是生长着居然的珊瑚有二十多种。这个礁区是上千种鱼栖息的家园。

令人不解的地中海

地中海位于干旱地区。使得这里的气温高,气候干燥,降雨量也少。据统计,地中海的年蒸发量超过了江河径流量和年降水量之和,因此有人推断说:如果大西洋的海水不流入地中海,不用1000年的时间地中海就会干涸,重新变成一个干透了的深坑。海洋地质学家认为,在1500~2000万年前,地中海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是相沟通的。它们之间通过广阔的水道来进行海水交通。而到了700~800万年前,这一地区发生了造山运动,使得欧洲、非洲与亚洲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地中海发生崩裂。崩裂的地壳,使被割裂出去的海盆变成了沙漠。虽然法国的罗纳河、埃及的尼罗河不断有淡水注入地中海,但由于蒸发快,一滴水都难以存储。

美丽的地中海

通过现代的钻探取样技术,人们发现:在地中海的海底分布着很多的盐丘。在未固结的现代沉积物下面,有坚硬的蒸发盐层。所以人们认为这就是当时地中海干燥脱水的证据。在海底沉淀了上百米的盐床是因为地中海的海水不断的蒸发,致使浓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深部盐层受到挤压,升到上层,形成一座盐丘。此外,一直流入地中海的尼罗河和罗纳河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很据地震剖面资料和钻探资料分析,覆盖在罗纳河谷上的现代沉积物,要比后来覆盖上的沉积物深915米。地中海蒸发量超过了江河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这使得它的表层海水的盐度要比大西洋海水的盐度高得多,这些高浓度的盐水从直布罗陀海峡流出,进入大西洋后,下沉到约千米深的平衡水层。大西洋海水又从表层流入地中海,来补偿从地中海流出的表层水。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海水经过蒸发、冷却,又沉入地中海的深层,九这样循环不息,维持着自身的平衡。虽然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也进行水交换,但是它们之间的海槛太浅,两者的水交换也仅仅表现在表层水。这使得地中海成为最缺乏营养盐类的大型水域。

地中海真有一天会消失吗?如果地中海真的消失了,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从地质结构来看,地中海海底的盐丘被认为是曾经干涸的证据。然而,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它是地中海中固有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固有的,那么如此深厚的深层盐层是从何而来呢?从气候的角度看,陆地上的气候多受海洋热能量输送的制约,海洋贮热量大使它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可是为什么在地中海地区,这种影响则不明显呢?这使得科学家在今后要研究,地中海的盐交换机制、气候影响海水交换机制、海气热交换机制等这些是怎样进行的。

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可燃冰

最近,我国南海发现储量巨大的“可燃冰”。专家声称,这种“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

“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1000米处。

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

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

“可燃冰”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

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专家表示,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目前,国家已启动相关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并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相关方面的研究。

冰雪覆盖的大洋——北冰洋

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把欧、亚、美大陆环抱的这个洋,正式命名为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中深度最浅、面积最小的一个,它的面积为1478平方公里,与南极洲相当,只相当于太平洋的二分之一,它的水深平均为1097米,还不到太平洋的三分之一,而最大的水深仅为太平洋中马里亚纳海沟的一半,为5499米。北冰洋一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北冰洋被冰雪覆盖,气候严寒,环境恶劣,这使得人们对它的了解十分肤浅,所收集的科学资料,也比其他的洋区少得多,因此,北冰洋仍然有很多的不解之谜。

北冰洋按其水深及成因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北冰洋的中央部分或主体部分;二是大部分属于大陆架范围的边缘海,如喀拉海、拉普贴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湾以及北极群岛间各大小海湾与海峡。北冰洋按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北欧海域和北极海域。这两部分的共同特点是气温、水温较低,各类浮冰分布范围广,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按照自然地理特性可以分为北极海域和北欧海域。北极海域,位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之间,是一个长3000公里、宽2000公里的椭圆形海域。北欧海域,大致位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以南,包括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面积约408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1%。它是北冰洋中水温和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冰情较轻、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的海域。

北冰洋的海底地形是一个呈椭圆形大海盆,被3条主要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阿尔法海岭和北冰洋洋中脊所分割。罗蒙诺言索夫海岭,高峻而陡峭,它从新西伯利亚群岛穿过北极点附近一直延伸到格陵兰岛北岸,全长1800公里,高出深海平原2500米以上,它支配着整个海盆的地形;阿尔法海岭,也称门捷列夫海岭,从亚洲一侧的弗兰格尔岛起,延伸到格陵兰岛一侧的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汇合;北冰洋洋中脊,也称南森海岭,它起自勒拿河口,到格陵兰岛北侧,与穿过冰岛而来的北大西洋海岭连接,长约2000公里,宽约200公里,北冰洋洋中脊上有许多裂岩,有平行于轴向延伸的磁异常条带还有垂直于轴向的横向断裂带,因此,它是全球洋中脊体系的组成部分。

北冰洋

北冰洋深海区被三条海岭分为两大部分,靠近欧亚大陆一侧的为欧亚海盆,深度一般为4000米,最大深度为5499米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以北,是北冰洋的最深处。靠北美洲一侧的为加拿大海盆,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阿尔法海岭之间的海盆为马卡洛夫海盆。此外,北冰洋大陆边缘还被许多海底峡谷所分割,其中最大的是斯瓦大亚·安娜峡谷,位于喀拉海北部,长达500多公里。

大陆架非常宽广是北冰洋海底地形的最大特点,面积约为440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北冰洋的1/3。在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比较狭窄,只有20~30公里。在欧亚大陆以北,大陆架从海岸向海里一直延伸1000公里左右,最宽处可达1200~1300公里,为世界诸海大陆架宽度之最。由于北冰洋的深海区不仅在整个大洋中所占的比例远小于其他三大洋,而且平均水深比较浅,周围又被陆地所包围,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地球上最大的地中海。

北冰洋的岛屿总面积为380万平方公里,而且大多数位于大陆架上,成因和陆地相似,故也称大陆岛。其中格陵兰岛为最大的岛屿,面积约为217.5万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岛上的冰盖被称为“冰期的化石”,中央厚度达3400米,冰盖几乎把全岛都覆盖了。

寻秘“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轻的海洋.古罗马人根据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对它进行命名。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美洲大陆与欧洲和非洲大陆分离后而形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大西洋在1~1.2亿年前就已存在,但是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承认,美洲大陆是在2亿年前才开始与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分离的。分离的中央是大西洋海岭,它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大的山脉,而大西洋中脊中的典型部分是大西洋海岭,它从深海平原开始逐渐升高,形成了有大断裂的崎岖不平的海底山峰,峰巅距离海底约1000~3000米,距离水面约1800米,在海岭的中轴线上,有一条很深的裂谷,谷底比侧峰宽21~48千米,低1800米,这个裂谷是大西洋海底两侧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