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21973900000020

第20章 地理奥秘(3)

有学者认为上述现象是雨水冲蚀作用造成的。组成石岛的生物砂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化学成份是碳酸钙。当石岛上层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冲蚀,一部分碳酸钙被溶解,碳酸钙饱和的雨水渗到石岛底部,碳酸钙沉淀下来,生长新的年轻的方介石结晶,它们与原石岛生物砂岩的年龄一平均,便使整层岩石的年龄变轻了,而相对于上部生物砂岩来说,形成了年龄倒置现象。

上述说法谁是谁非,或者还有其他成因,至今尚无定论。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之于印度如同万里长城之于中国,自古以来,金字塔就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埃及文明的代表作,也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更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埃及金字塔建造于遥远的古代,它是西方建筑的“祖师爷”。人们毫不吝啬的将经典建筑艺术的源头归溯于古埃及。古埃及重要的建筑遗迹经历了5000年漫长的岁月后,仍然让今人叹服不已,困惑不已。

人们很难想像,在那遥远的年代,在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滑轮,甚至连轮子都没有,只有粗陋的工程技术水平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将重量与十辆汽车相当的大石块提升到金字塔上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质疑金字塔到底是人为修造还是外星人遗弃的着陆标志。后来,经过严谨的科学考察,证实金字塔是人为建筑。

据埃及学者们的研究,金字塔的建造起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古埃及国王奥西里斯被自己的兄弟所害,碎尸后被扔到了尼罗河里。王后伊西丝悲痛欲绝,她费尽心思找到遗体,伏尸痛哭,几欲昏迷。太阳神被伊西丝的深情所打动。于是帮她把尸块还原成尸体,做成干尸,即木乃伊。奥西里斯于是再生,成为冥界的主宰。从此以后,这个神话故事在法老之间一代一代流传。每个法老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后装入石棺,再送进“永久的住所”——金字塔中。古埃及人坚信这样的做法能让法老们的灵魂获得永生,并在3000年后的极乐世界里复活。

埃及“金字塔”

古埃及人这种信念决定了金字塔的形式:它必须能够妥善地保存遗体,以及伴随着遗体的陪葬品。在古埃及人看来,冥界的生活与尘世类似,死者生前所用的一切要一应俱全。因此每个法老的墓葬总会聚集大量的才富。而这,恰恰又成为历代盗墓者垂涎的目标。为了防范法老的“灵魂”不被惊扰,抵挡盗墓者的盗窃活动;也为了满足法老日益膨胀的权力炫耀欲望。金字塔的形式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砖到巨石的演变。

著名的“阶梯形金字塔”是法老昭赛尔的陵墓。“昭赛尔金字塔”是最早的石砌金字塔,是后来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的雏形。

在这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法老们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都耗费在金字塔的建造上。金字塔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庞大。正是这种世世代代倾尽国力的努力,才使世人至今能够看到这些建筑史上的奇迹。

公元前27世纪至26世纪,古埃及人在吉萨建造了三座最大的金字塔。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它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1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10吨。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人赞叹。

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它建于公元前2650年,比前者低3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和著名的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仅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像除狮爪外,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质疏松,且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岁月,整个雕像风化严重。另外面部严重破损以很难看清它的原来面貌。

第三座金字塔属于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当时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时期,金字塔的建筑也开始衰落。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度只有66米,内部结构也很粗糙。

这三座金字塔都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其中以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为宏大,建筑精确度最高。哈佛拉和门卡乌拉两座金字塔次第排列在一旁,它们的四面都正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基点,相互以对角线相接,形成了气度恢宏的人造群峰。

2000年后,随着埃及国力资源的不足,以及建造金字塔热情的消退,法老们把“过剩”的精力投注到了神庙的修建与装饰上。因此后来建造的金字塔就逊色多了。

4000年后,随着古埃及文明的衰落,金字塔早已脱离了它建造之初面对冥界的神秘意义,而成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象征。

神秘的金字塔,历来是考古学者探索研究的对象。人们很想知道金字塔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但是从目前来看,似乎这注定了将是一个世纪之谜。

英国“巨石阵”

“巨石阵”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古城附近的阿姆斯伯里村,距英国首都伦敦120多公里。?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这些巨石高的达8米,平均重量近30吨,然而令人们惊奇的发现,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立着的石柱上的。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巨石阵”的真正用途,也没有人知道是谁建造了“巨石阵”,而古老的传说和人们的种种推测,让“巨石阵”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直至今日,考古学家也只是推测,“巨石阵”可能是早期的英国某宗教部落举行仪式的地点,或观测天象的地方。但是,对于“巨石阵”的建造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已取得了较准确的结论。他们认为,早在4000~5000年前,“巨石阵”就开始动工兴建了,工程前后延续了数百年,最后才形成与今天相似的格局。

专家们还指出,“巨石阵”的建筑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只是建造了一个圆形土堤,并在紧挨着土堤的沟里挖了56个坑,形成了一个圆圈。由于发现坑的考古学者名叫奥布里,故这些坑也被称作“奥布里坑”。

第二阶段是当第一块石头出现在“洞口”位置上,这是一块重约5吨的砂岩(又被称为“种石”),在此石出现200年之后,若干石柱才从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运来,矗立在中央,并形成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周。

第三阶段是从那块“种石”被挪走开始,人们运来了180块大砂岩,与原来的石柱重新排列成圆形和马蹄形结构。事实上从现有的遗迹上,人们也可窥见“巨石阵”第三阶段的基本风貌。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需要至少3000万小时的人工,相当于1万人工作整整1年。

每块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是如何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威尔士运过来的呢?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这些巨石是靠人力运过来的吗?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12世纪初期,英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公元5世纪,亚瑟王的宫廷巫师墨林用神力从爱尔兰运来了“巨石阵”,而建造“巨石阵”的目的,是墨林准备用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来纪念亚瑟王的部下。?

英国“巨石阵”

考古工作者并不相信是神力搬运来的巨石,2005年4月,40多名专家进行了一次试验,试图用几千年前的方法和工具将一块重约25吨的巨石从威尔士运来,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挪动了100米,那上百吨的石头又怎么运过来呢?据此专家们估计,这些巨石不可能是通过人力运来的,而更可能是由覆盖地面的冰川带来的,但此后显然又经过人为的排列,否则不会在夏至那天与太阳升起的位置恰恰排列成一条直线。

考古学家阿特金森最近发现:几十年来巨石不断被挪走或增加,有的还被运走用于修桥筑坝。由此看来,“巨石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有天壤之别,即有时象征着圣坛,有时则被看作是普通石料。

20世纪80年代,“巨石阵”修复后即成为英国最热门的旅游点之一。每当夏至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巨石阵周围等待日出,庆祝“夏至节”。还有一些游客则自称是古代英国柯尔特人的后代——他们认为相信多种神灵的古柯尔特人即是“巨石阵”的设计师兼建筑师,并在那里举行宗教仪式、解决法律纠纷或向公众发布政令。

旅游学专家温顿博士则声称,希望对“巨石阵”的考古研究不要进行过分“深入”,留有“悬念”的“巨石阵”才会对国内外观光者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

来去无踪的神秘小岛

1933?年4?月,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中国南海进行水文测量。他们正在海上作业时,突然,船员们发现在上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林木葱笼,水中树影婆娑。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再也看不到这个小岛的踪影了。

对于这个时有时无、出没无常的神秘小岛,大家都莫名其妙,不解真相,只好在《航海日志》上注明:这是一次“集体幻觉”。

3?年后,即193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艘“联盟”号的法国轮船航行在中国南海海域。这艘船准备驶往菲律宾装运椰子。“正前方,有一个岛!”在吊架上望的水手突然一声呼叫,顿时惊动了船上的所有船员。

船长马上来到驾驶台,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他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小岛。他很纳闷,船的航向是正确的,这里离海岸还有250海里,过去经过这里时从未见过这个小岛,难道它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吗?可是岛上密密的树影,又不像是刚冒出海面的火山岛。

于是,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航海图,进行计算,确定船的航向准确无误,罗盘、测速仪也工作正常,再查看《航海须知》,可那上面根本就没有有关这片海域有小岛的记载。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可它们之中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联盟”号抵达菲律宾,当地水道测量局人员称,在这片海域从来没有发现过岛屿。其他船上的船员也持怀疑态度。显然,大家都认为这是“联盟”号船员的集体幻觉。

船长决定在返回时再去寻找这个小岛,并记下它们的准确位置。开船两天后,理应见到那个小岛了,但他却什么也没有见到。他们在无边的大海上整整转了6?个小时,还是一无所获。看来,那个小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神秘的复活节岛

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雅格布·罗格文率领一支分舰队在胡安和戴维斯所到过的海域里,在距智利3000公里的东南太平洋上首次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复活节岛。复活节岛是地球上最孤独的一个岛屿。罗格文发现它的时候,在海图上用墨笔记下了一个点,在旁边写上“复活节岛”,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从此该岛以“复活节岛”为人所知。这个三角形小岛位于东太平洋,它离太平洋上的其他岛屿也相当遥远,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是皮特克恩岛,远在西边2000公里处。

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世界的肚脐”。这种叫法,一开始人们并不理解,直到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难道古代的岛民也曾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岛屿吗?假如确实如此,那又是谁,用什么飞行器把他们带到高空的呢?但这个“世界的肚脐”未必指全岛,可能仅指岛上的火山口,那就没什么神秘之处了。而且据语言学家W·邱吉尔的考证,这个称呼的准确含意可能是“大地的尽头”。?

这是一个三角形的岛屿,面积不大,还不到120平方公里。岛上有三座火山,整个岛屿都被火山熔岩和火山灰覆盖着,即没有一条河流,也没有任何树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长着,老鼠是该岛唯一的野生动物。罗格文一行一踏上这个小岛,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岛上山峦起伏,层峦迭嶂,拉诺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蓝的天幕上显得雄伟挺拔,岛上有许多石块砌成的墙壁、台阶和庙宇。在该岛的南部,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石墙的残迹,石墙的后边耸立着几百尊石像,人们一踏上复活节岛,就会感到全岛被一种奇异而神秘的气氛所笼罩,而造成这种气氛的主角,便是那一座座高大的石像。?

科学家们从1914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绘,并逐一统计了岛上的石像的分布情况,然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他们的面前,令他们百思不解。

神秘的复活节岛

1722年,发现复活岛时,就看到了那耸立在岛上的几百尊石像。这些石像形态各异,大者十多米,小者也有三、五米,重量有十多吨。有的石像还戴着几米高的石头红帽子。海边的石像都站在石头平台上,平台长六十米,高三米。这些世界罕见的巨大石雕究竟是代表什么呢?是神?岛上的巨石人像的工作量,最少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完成。他们作了一个实验,雕刻一件中等大小的石人像,就需要十几个工人干上一年,这还不包括完工后的运输。320个劳动力产生的拉力,才可以拉动一尊8吨重的石像。那些10吨、20吨、80吨重的石像,是怎么拉动的?要知道这个贫瘠的小岛居民们无法种植粮食,食不果腹,最多能勉强维持2000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靠什么来养活5000名强劳力?他们吃什么?而人们发现这个岛时,岛上仅仅生活着几百名尚未开化的土著人。他们怎么能够提供找5000名劳力的各种需求,如木材、绳索、食物等呢?

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雕刻了这些石像?它们是怎样运到海边?为什么雕像的头顶要戴上一顶硕大的红色石帽—普卡奥?石帽又代表着什么呢?是发式?还是头饰?最后,这些石像又是什么时候翻倒在地的呢?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推倒的?如果世人,那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起义的奴隶?还是暴动的野蛮人?亦或是相互敌视的民族呢?如果是大自然的伟力,那将是何种自然力呢?是地震?火山爆发?席卷一切的海啸?还是陆地下沉?这些疑问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人们也在认真地研究和思考着它们的答案。

台湾岛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的台湾岛和东亚大陆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它是不是和大陆处于一体的状态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台湾岛的成因,答案现在还没有确定,但在学术界内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一种看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即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