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百姓经济学
21973100000014

第14章 非常环境下的中国状况和对策(1)

就中国而言,在目前这种全球环境的压力之下,会遭遇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全球环境合作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的投资者或许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一个特定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中国企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总的来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由此对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易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不大。

2008年8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金融风暴中的中国企业

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4.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多。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1%,认为“比较多”的占29.7%,认为“比较少”的占45.1%,认为“非常少”的占11.1%,认为“不清楚”的占11%。东部地区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6.4%,高于其他地区。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1个百分点。

危机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企业产量的下降,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一些连锁反应。随着次贷危机的加重,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2007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

作为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服装行业自然难逃拖累。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产品的销售速度都在下降。虽然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较间接,但从客户反映来看,第三、四季度订单明显下降,美国人消费意愿下降,零售商下单自然就少。与此同时,生产纺织机械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订单下滑的趋势。

而作为“煤电油运”上游产品提供者的国有企业,最近数年为了压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实施了政策性亏损的价格策略,在当下和未来出口下降的趋势下,其产品价格恢复到国际市场水平的希望比较渺茫。而这部分企业的利润积累和国家补贴已经很难支撑他们继续实施政策性亏损。上游企业与中下游企业同时恶化,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税收的打击将是相当沉重的。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美元走势疲软将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很多外贸型企业,由于多年来一直经营外贸生意,对国内市场很不了解,一方面经营思路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足够的资金。长期和外商打交道,习惯了按规则做事,基本不存在呆账等问题的外贸企业,在面对更为复杂和水深的国内市场确实是手足无措。

尽管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对于由国外市场转国内市场的企业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人才,指创建营销体系,构建营销队伍,因为市场是人做的,有人才能做好一切;二是产品,营销从产品做起,所以要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同行竞争的产品;三是品牌,品牌要有声誉,一为行业推广,二为消费者口碑。前者吸引渠道关注,刺激行业信心(启动前期更为重要),后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奠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二、美元贬值对中国的冲击

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一种相互依赖性关系,但很显然,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要比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得多。

这种依赖有一定合理性。美国是传统的全球经济和金融霸主,中国只是后晋新秀,二者虽然经济规模日益接近,影响力却不可能在一个数量级。中国会把大量外汇储备集中在美元资产上,而因为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美国就不可能反过来,把外汇储备大量存放于人民币资产上。这些都自然造成了中国依赖美国多于美国依赖中国的局面。

争夺美元市场

但是,中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中,也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方面,例如我们对于对美国出口顺差的长期依赖。一直以来,对美顺差都是中国全球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如2006年对美顺差占贸易净顺差的82%,2005年对美顺差更是超过了贸易净顺差,也就是说,假若把对美贸易忽略,中国对全球贸易其实是逆差。2007年由于美元贬值,对美顺差增速减慢,但仍占中国全部贸易顺差的60%以上。这种长期严重不平衡的贸易格局,而且是发生在两个大经济体之间,并非正常现象,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从中国发一个集装箱到美国,要5000美金的运费,从美国发过来,不到300美金,因为集装箱都是空的。很多年了,中远公司的人每次开船回来,只知道找不到东西压舱,却没想到,整个中国,是在给美国人白白奉送。美国人一边美美地享受中国人送过来的免费午餐,一边还要假惺惺的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指控”,说“顺差是政治问题”。其实,美国人是故意的,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才故意关闭自己的生产能力,故意制造顺差,用廉价的中国货。

中国积累顺差,以为挣到了美元。殊不知,美元的购买力控制在美国人手中。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接受美元,但他们都不储备美元,他们拿了美元,立即去美国兑现。美国才是美元购买力的最终实现地。不管中国积累多少顺差,美国人只要吭一声,把出口关闭,你的美元立即变成废纸,顺差立即变成白干!

美国推行弱势美元,显然是以牺牲别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中国用出口赚来的美元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有可能成为美元贬值最大受害者。据美国纽约储备银行估计,如果韩国和新加坡的货币升值10%,两国的资金损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高达3%和10%。另外,美国还想通过放任美元贬值来给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人民币升值。国际买家已经囤积了大量资本“赌”人民币会在最近加速升值。据估计,人民币升值10%会使中国政府承受500亿美元的资本损失。假如中国的美国国债资产组合为5到5年期,那么美国利率上升2%会使中国再损失300亿到500亿美元。

对于亚洲来说,美国的这种做法将会推动亚洲经济进入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和强势货币的三重陷阱。亚洲经济体的制造业将会负担沉重。当美国继续推进其经济政策的时候,如果亚洲继续沉默,亚洲经济体将被“吸血”,增长率极低、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贸易盈余流向美国。

另外,当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以美元贬值来刺激本国的经济时,矛盾和问题都将由那些忠于汇率稳定职责的国家承受。如由于美元大幅度对欧元贬值,相较之下,美元对人民币贬得不是太多,结果造成了人民币对欧元实施了“间接性贬值”,这无疑将会加剧中欧间的贸易摩擦。因此,美元贬值,客观上破坏了中欧的贸易关系。

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的产业结构已不是以物质产业为主,而是以金融、服务等为支柱。拥有物质产品剩余的国家,如中国,用剩余产品换得了美国的金融与货币资产。但随着美国物质生产能力的衰退,科技神话的光环日渐黯淡,同时不断通过消费未来的方式支撑眼前的发展,将导致各国对美国金融产品如货币的信心萎缩,甚至是抛售已经持有的美国的金融资产,美元持续贬值给世界带来了不安,也使自己进入了一场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由于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密切,美元贬值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

从产业形态看,有生产必须有消费,经济过程才能持续下去,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消费国,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理应是国际贸易中的最佳伙伴。但是,这种国际分工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双方(或者贸易多方)在价值量上能够大体平衡。目前美国在多边国际贸易中整体上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而中国则在多边贸易中出现整体上持续性的贸易顺差,双边的这种冲突构成国际经济失衡的基础。这种失衡在形成初期由于数量较小,还可以通过其他贸易伙伴来平衡,但是后来由于失衡规模过大并且日益加剧,这种矛盾已经无法通过第三方来平衡。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自己生产了远远超过自身有效需求的产品,其剩余部分大量用于出口;而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从总量上看,它的消费能力远远大于它的生产能力,美国家庭每年透支消费的比例已经超过其当年可支配收入的13%,美国家庭的债务余额已经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5%,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国家。2006年美国的债务负担初现危机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美国海外投资收益的总额已经小于美国偿还外债的利息总额,如果把美国比作一个企业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已经出现现金流枯竭的迹象。

美元贬值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带来了新的困难。美元贬值导致世界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除非中国政府采取更加自由的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升值,否则,中国政府便需要不断地投放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缓解市场压力。而不断增加人民币投放,则意味着中国政府失去了通过紧缩银根来冷却过热的国民经济的政策选择。这一点正是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允许人民币随美元贬值,那么进口价格上涨和国外对其出口需求的上升,可能导致通胀加剧,从而要求政府对经济施行力度更大的行政调控手段,这与宏观目标背道而驰。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那么1.45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将立即面临损失。美元贬值对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造成了直接损失。

三、中国股市暴跌之谜

2008年1月14日之后,中国股市几乎一直在跌,甚至常常暴跌,股评家们拿出很多的理由来评论股市暴跌的原因。

难道中国股市涨到需要这么大调整的地步了吗?或者,中国经济真的到了如此地步了吗?不过,一千个原因、一万条理由也离不开股市的操作。

巴菲特从中石油赚了35.5亿美元,简单地说,这无非是低吸高抛的结果。那么,这个经验对那些大机构、大资金操纵者不是学习的经验吗?

中国股市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市场,很脆弱,容易操纵。大资金可以推动,也可以打压。中国股市暴跌的原因是大资金在打压股市,等压到一定价格时候,他们就可以倾巢出动了,而管理层又交给了市场。

第三只眼睛正在窥视中国股市,像巴菲特一样的大投资者们正在观望中国股市,他们不可能在高位介入,这些动向和战略中小投资者难于把握,有可能大投资家们知道这个买点。

中国股市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近半年多来的市场走势已表明,中国股市的所有焦点都汇集在一个问题上,那就是承不承认股改有重大失误,承不承认股改有巨大后遗症。不承认股改有重大失误并且不愿意对这种失误进行全面矫正,甚至不承认大小非是这一轮市场暴跌和导致预期紊乱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市场运行陷入重大混乱、投资者根本就不敢持有股票并且导致市场出现持续暴跌的最主要根源。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股改不仅有失误,而且是有重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股改对长期以来为中国股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却在市场运行中遭受重大伤害的流通股股东的补偿远远不够,对在市场上长期“圈钱”甚至糟蹋股民资产的大股东保护过多过重,结果在流通股股东这一只羊身上剥下两张皮来:既受到股权分置的伤害又受到解决股权分置的伤害。非流通股不能上市,这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上市时所订立的契约,股权分置改革要改变这样的契约,非流通股股东就必须花钱买流通权,在流通股股东平均用8元钱买上市股票、非流通股的成本连1元都不到的情况下,股权分置改革却让大股东以微薄的成本就取得了流通权,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流通股股东在牛市的环境下所形成的过度投机心态,也为今天的超级大熊市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