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人的生活习惯是每天饮用三次摆头茶和一顿晚饭。每天的早晨、中午和午后都是以饮摆头茶为主,只有晚饭才正式一些。这与他们民族过去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关,到晚上,外出的人都回到家里,一家人才安安稳稳地吃一顿较为丰盛的晚饭。
傣族的竹筒香茶
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傣族人,有一种独有的茶饮料,叫做竹筒香茶。饮用它时既能嗅到茶的厚重醇香,还能闻到青竹的香气,口味独特,香气馥郁,给人清新之感。
这种竹筒香茶,是傣家人自己制作的。每年春天采摘茶芽的季节,他们不误时机地采摘茶芽,放在竹箩里晾晒干后,就从山上砍来刚好生长一年左右的毛竹。然后将这种嫩竹截成竹筒,再将晾干的茶叶装进竹筒里。装茶时要装得实实的。这是制作竹筒香茶的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把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灶)架上烘烤,每过四五分钟翻转一次竹筒。在烤制时由于青竹散发水汽,筒内茶叶会变湿、变软,这就需要继续装茶,一直到压紧满满一竹筒时为止。当烘烤的竹筒由青逐渐变得焦黄时,这筒茶就算烤好了。
在饮用时,将竹筒劈开,取出筒状茶棒,掰下适量竹筒香茶,放入茶杯,再用沸水冲泡,稍稍闷上三五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有句俗语说:“没有茶就不成其为礼仪。”这说明傣家人喜欢喝茶,也常用竹筒香茶来待客。有民谣说这种竹筒香茶是:“喝一口,神清气爽;喝两口,满嘴留香。”可见饮用这种竹筒茶是很耐人寻味的。
拉祜族的姑娘茶
云南的拉祜族在谈婚论嫁时,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哪个小伙子看上了某个姑娘,在小伙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必不可少的礼物,就是被称作“求婚茶”的一包茶叶及两套茶具。姑娘家很看重这种“求婚茶”,往往是根据小伙子带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来判断男方创造财富的本领和求婚的诚心。可见,拉祜族人是将茶视为一种高贵的礼品。
青年男女在定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总是离不开茶礼。如果姑娘反悔了,只要将男方送来的茶礼退回去,就意味着这桩婚事告吹了。
拉祜族有一种姑娘茶,是专门给要出嫁的新娘准备的。这种姑娘茶有甜茶和苦茶两种。在新娘出嫁那天早晨,要先喝一杯冲泡得酽酽的苦茶,然后再喝一杯用蜂蜜等冲泡的甜茶。其用意是先苦后甜,姑娘的人生已经吃过了苦头,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甜美。
苦茶的制作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陶罐中,用文火慢炒,等到茶叶色泽由绿转黄,发出焦香味时,注入开水,再煮沸就可以饮用。这种茶虽有香气,但味道苦涩,故称之为苦茶。甜茶的冲泡较为简单,它是用蜂蜜、芝麻等与茶合泡而成的。加入蜂蜜是意味着新娘的未来会像蜂蜜那样甜;加入芝麻是表示新娘的生活会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这样蜂蜜的甜和芝麻的香就融合在一起,可谓是甜香可口,内涵丰富,还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在男方迎娶新娘这一天,不但出嫁的新娘要喝一杯娘家泡制的甜美的姑娘茶,就是前来迎亲的人和宾客,也要一起饮用甜美的姑娘茶,以此来表示对姑娘未来新生活的祝福。
景颇族的竹筒腌茶
云南景颇族的腌茶是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吃这种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
这种腌茶的制作较为繁杂,时间跨度也较大。在每年春雨霏霏的季节,将采摘的鲜嫩茶叶洗净"再用竹箩摊开晾干,然后再拌上食盐、辣椒,放进竹筒内。要放一层用木棍捣一次,以便不留空隙。这样层层捣紧后,再将竹
筒口用泥或盖子封起来。放置到阴凉处3个月后,竹筒腌茶就好了。腌茶腌好后,用刀剖开竹筒,将腌茶倒在竹萝里晾干后,再装入瓦罐里,准备随时当菜食用。食用时要拌上香油、蒜泥,或其他喜欢吃的作料。对这种竹筒腌茶,有喜欢生嚼着吃的,也有在火塘上炒熟后再吃的。
居住在德宏自治州的德昂族也有以腌茶代菜的习惯,只是他们制作腌茶不是用竹筒,而是用陶缸。其制作手段和食用方法基本一样。
佤族的铁板烧茶
生活在阿佤山的佤族,自古以来就喜欢喝苦茶,由于这种苦茶需要用铁板烘烤,所以又叫作铁板烧茶或烧茶。
这种铁板烧茶的冲泡过程是由烧水与烧茶双管齐下完成的。在开始泡茶时,要先用火塘烧开一壶水,然后再在火塘上用一块薄铁板烧茶。具体的做法是,在铁板上放上泡茶用的茶叶,放到火塘上烘烤、翻炒,等到铁板上的茶叶被烘烤得由绿色逐渐转为黄色,并出现焦香气味时,就将烧烤的茶叶倒进水壶里,再将水壶放到火塘上煮上几分钟,等到壶里的水再次煮沸,就撤下火塘,斟到茶碗里就可以饮用了。这种茶带有茶的苦涩和烧烤的焦香,据说有开胃健脾的作用,佤族人非常喜欢喝。
佤族人还有喝竹筒茶、喝盐巴茶的习惯,其冲泡方法与相邻的其他民族大体相同。只是他们的竹筒茶往往加上糖、生姜或薄荷等作料,这就使得竹筒茶别具风味。加糖的竹筒茶,多是给新婚夫妇饮用的;而加生姜或薄荷的竹筒茶,多用于保健。前者是偶感风寒时饮用,后者则是暑热天气用于消暑祛瘟。
哈尼族的土锅茶
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喜欢土锅茶,哈尼语叫做“绘圆老泼”。这种土锅就是陶罐,用的茶一般是普洱茶,泡茶的水是山泉水。泡茶的方法很简单,但也与一般的泡茶不同。他们不用茶壶,是在土锅里泡茶。泡茶时先将山泉水倒入土锅,待水沸后,就放入一些茶叶,再煮沸,然后将茶水倒进竹制的茶杯里就可以饮用了。
据说这种饮茶方法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哈尼人居住的村寨经常受到老虎的侵扰,村民们终日不得安宁。为了对付凶恶的老虎,村民们联合起来,挖了陷阱,为老虎设下埋伏。一天夜里,老虎出现了,它不知村寨边上有陷阱,一失足就坠落下去。第二天,村民们用石块将老虎砸死,大家就在村寨边上支起大锅,炖老虎肉吃。吃完了老虎肉,就又跳起舞来,欢庆除掉害人的老虎这件大喜事。他们一直跳到后半夜,跳得口干舌燥,就刷净了大锅,倒上山泉水,煮水喝。在锅里的泉水煮沸之时,忽然一阵风吹来,将许多小树叶吹进锅里。大家口渴,急于喝水,就没有来得及将这些树叶捞出去。可是,这时锅里的泉水则变得香甜爽口。大家都很奇怪,就开始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在山坡上找到这种他们叫做“老泼”(即汉语的茶叶)的树叶,就开始用这种树叶煮水喝了。
这种土锅茶,茶汤呈绿黄色,喝到嘴里会觉得醇厚绵软,清胃生津。哈尼人不仅自家经常饮用,还常常用于待客。
纳西族的龙虎斗
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喜欢饮茶,他们喜欢饮用的茶有盐巴茶、糖茶、油茶,还有一种叫做龙虎斗的茶。
其中,龙虎斗最有代表性。在纳西族语里称龙虎斗为“阿吉勒烤”。所谓龙虎斗,就是将煮沸的茶汤猛然倒进盛有白酒的茶盅里,会发出声响,故而称作龙虎斗。这是一种由茶与酒相融合的一种带有酒味的茶汤,冲泡方法也较为简单。首先,是准备两个陶罐。一个陶罐用于盛水,将水烧开、煮沸。另一个陶罐用于烤茶,在陶罐里加入适量的茶叶,放在火塘上边转动,边烘烤,等到茶叶被烤出焦香气味时,就将煮水陶罐里的水倒进烤茶陶罐,再闷煮几分钟。其次,是在茶盅里倒上半盅白酒,再将煮沸的茶汤猛然倒进茶盅里。茶汤与白酒猛然相合,茶盅里的白酒就发出悦耳的声响。纳西人把这种声响看作吉祥的象征,发出的声响越大,就认为越吉祥,大家就越高兴。这种茶既有茶香,又有酒香,趁热喝觉得醇味浓厚,香气盈口,喝到肚里觉得非常舒服。
至于盐巴茶、糖茶和油茶的冲泡方法基本上与龙虎斗相同,只是事先准备的茶盅里放的不是白酒,而分别是盐巴、糖和食油。这主要是根据人们的不同口味,而选用自己喜欢的冲泡食物。如果有人患了感冒,在冲泡龙虎斗时,就加上一个辣椒,饮后就浑身发汗,再睡上一觉,感冒就好得差不多了。
怒族的盐巴茶
盐巴茶不单是怒族饮用的一种茶,生活在怒江一带的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和苗族也常饮用这种盐巴茶。
盐巴茶是用瓦罐烹煎而成的。通常的做法是将晒青茶放到瓦罐里烘烤,在烤到茶叶发出噼啪声响和焦香时,就往瓦罐里注入煮沸的水,接着再放进适量的盐巴,略加搅拌,就可以饮用了。这样的盐巴茶茶汤呈橙黄色,既有茶的清香,还有盐巴的咸味,再辅以玉米粑粑,有干有湿,犹如外国人饮茶吃点心一样,别有风味。
怒族等民族习惯于饮用这种盐巴茶,每天都离不开,每天至少要喝三次,并且经常是就着玉米粑粑喝茶。怒族有一首歌谣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从这首歌谣里,人们不难看出,怒族等滇西少数民族,饮用盐巴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一天不饮茶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布朗族的酸茶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非常喜欢吃酸的食物,如酸笋、酸肉、酸鱼等。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吃肉时,是将生鱼肉、生牛肉或者是生马肉、生鹿肉剁细,然后再拌入辣椒、大蒜、盐、香菜等调味品,放到稍有酸味就吃。他们居住的地方盛产糯米,这种粮食不好消化,而吃酸食则可帮助消化。或许是因为受到这种喜欢吃酸食传统的影响,他们也喜欢酸茶。酸茶的制作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每年的五六月份,他们将采回的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等到它慢慢发霉后,就放入竹筒里,然后再埋人土中。大约经过1个月的时间,就挖出来准备食用。
他们不是用开水冲酸茶喝,而是将酸茶放在口中细细嚼碎再咽下。他们认为口嚼这种酸茶可以解渴,使得满口充溢着茶的香气,也能像其他酸食那样帮助消化。
基诺族的凉拌茶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的饮茶习惯很有特色。他们既喜欢饮用凉拌茶,又爱喝煮茶。这是两种不同的茶。
凉拌茶,顾名思义,就是不用水煮的凉茶,再拌以适当的作料。这种茶与其说是喝茶,莫如说吃茶更为贴切,因为他们是将这种茶当作菜食用的,并非是为了解渴或待客。这种凉拌茶制作很简单,主要是将新采摘的茶叶芽苞,用手揉碎、洗净后放在大碗里,用新鲜的山泉水泡上,再加上一些诸如捣碎的黄果叶、大蒜、辣椒,以及酸蚂蚁、盐巴之类的配料,浸沤少许时间,就可以食用。这种凉拌茶一般是作为佐餐的菜食,而他们用于解渴的茶则是煮茶。
煮茶,是用泉水煮沸的茶,在火塘上将泉水煮沸后,撒入些茶叶,再煮到壶里的泉水冒出鱼眼般的气泡时,就将壶里的茶汤倒进竹筒里,留作饮用。他们下地干活时,都带着这种盛着茶汤的竹筒,以便渴时饮用。他们极少热饮煮茶,一般是放凉了再饮用,看来基诺人还是喜欢吃凉茶的。
侗族的打油茶
侗族人喜欢喝的一种茶,叫做打油茶,其实就是油茶,不过当地人都称之为打油茶。其中的“打”就是制作的意思。这种叫法说明油茶的制作很讲究。
既然成为“茶”,那么制作油茶的原料,当然少不了茶叶。如果不加入其他的原料,也不能叫做油茶,因此还要加上大米、黄豆、花生米、芝麻、笋干、葱花、糯米饭、猪下水等多种原料。它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事先将大米、黄豆、花生米等用油爆成米花,将糯米饭晾干,将猪下水煮熟备用。制作打油茶时,将茶叶用油爆炒出茶叶的清香时,加上芝麻、笋干、葱花和少许的盐,再略加翻炒,就注入白水。待得水沸之后,就立即倒人已经备有米花、炒花生、猪肝等原料的茶碗里。这样打油茶就制作好了。
如果是用打油茶待客,就要将茶叶滤出去,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侗族人很喜欢喝这种打油茶,每天都离不开,不分早晚都是饮这种打油茶。他们喝打油茶时要用筷子,因为茶中的许多原料需要用筷子夹着吃掉,所以也可以叫做吃油茶。到别人家做客时,若是喝过油茶后,不再想继续喝,就将筷子放到茶碗上,这样主人也就不再让茶了。
与侗族毗邻生活的瑶族、布依族也有喝打油茶的习惯,瑶族的习惯大体与侗族相同,而布依族却是在打油茶里不放入猪下水。
侗族的豆茶
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人喜欢喝豆茶。这种豆茶是用黄豆、包谷、米花、炒米、茶叶等放到大锅里煮熟煮烂,就成了豆茶。它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等三种,而且饮用的要求也有不同。
清豆茶是在民族节日时饮用。饮茶的规模很大,整个村寨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准备的清豆茶摆在村寨的广场上,供大家饮用。饮用青豆茶的不单是本村寨的人,相邻村寨的侗家人都可以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联欢活动。在出席的人差不多都来了时,大家拉起手来,唱歌、跳舞,歇息时就围坐在茶缸旁饮用清豆茶。
红豆茶是在子女举行婚礼时饮用。所谓的红豆茶,其实就是在煮豆茶时加入一些猪血,这就成了红豆茶。喝红豆茶的目的是向新婚的夫妇同时,也是新婚夫妇对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致谢的举措。在新郎和新娘举行了拜堂婚礼之后,他们站在堂屋门前,端着放着红豆茶的托盘,向每位进门的宾客献茶,宾客也客客气气地接过红豆茶,说几句祝福的话就进入大堂。
白豆茶是在家里的长辈去世时饮用。这种茶要用牛肉煮。在宾客前来吊唁死者时,死者的儿女或其他直系亲属端着托盘,将白豆茶敬献给宾客,以此来表示对宾客光临的谢意。
不过,吃红豆茶和白豆茶不能像吃清豆茶那样白吃,在吃完茶后要拿出礼钱押在茶碗底下;至于茶礼钱的多寡,因人而定,关系密切的常常多付些,关系一般付的茶礼钱过得去就可以了。
德昂族的择偶茶和回心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被称作是古老的茶农,在他们的房前屋后村头寨边都种植着成片的茶树。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饮茶,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好饮浓酽的茶。茶不仅能使他们神清气爽,兴奋神经,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德昂族的婚姻是自行择偶、自由恋爱的。未婚的小伙子结识姑娘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恋爱,觉得可以终身为伴,准备结婚时,小伙子要让家长到姑娘家提亲。小伙子的这个要求,不是直接跟父母说,而是采取“择偶茶”的形式来表达。在某一个夜晚,小伙子趁父母熟睡的时候,轻手轻脚地将一碗茶放在母亲的筒帕里,这就是“择偶茶”。第二天早晨,母亲发现筒帕里的“择偶茶”,就知道儿子委托提亲了。母亲就到儿子的屋里,悄悄地问明姑娘是哪家的,然后就与丈夫商议,委托本家和异姓家的各一人,一起到姑娘家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