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春天,毛泽东来杭州视察,又下榻在这座宾馆。他发现附近的小山变成了一座茶山,非常高兴。当时正是春茶采摘时节,满山的茶垅间,很多茶农正在采茶。毛泽东见到这种采茶场面,就来到山坡上,热情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并对茶农们说:“这座小山成了茶园,可是物尽其用啊!同志们,你们辛苦啦!”立时茶山上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接着毛泽东走进茶垄间,跟茶农请教了采茶的方法后,也采起茶来。他一边采茶一边询问有关茶树的栽培、施肥、浇水、炒茶,以及茶农收入等一系列的问题,倾注了毛主席对茶叶生产、茶农生活的关心和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精神。
毛泽东同志还对广西桂平的西山茶给予支持。西山茶,自唐代就负有盛名,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就逐渐衰退了,年产量只有七八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发展生产的号召下,西山茶得以发展,扩大了茶园,产量也得到提高。1954年,主持茶园的释宽能法师,精选了一公斤西山茶呈送给毛主席,以表示他们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毛主席收到茶叶后,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给释宽能法师写了封信,祝贺他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并希望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的需要”。毛主席的热情鼓励给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极大的鼓舞,他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大再生产,逐年提高产量,如今桂平西山茶的年产量已经超过l0万斤,使得西山茶又重新加入到名茶的行列,名扬四海,誉满中外了。这都是毛主席鼓励赞扬的结果。
周恩来吃龙井茶根儿
周恩来喜欢饮用龙井茶,特别是龙井茶的茶色晶莹、香味醇厚、外形美观,更得到周恩来的喜爱,认为它乃是茶中精品。1951年3月,正是南方草长莺飞的季节,邓颖超因长期劳累,身体衰弱,被中央安排到杭州休养。邓颖超在休养期间,特地买了一盒正宗的龙井茶托人捎给周恩来,并给周恩来写信说:这里的“湖山之地有五多:山多、庙多、泉多、花多、茶多。大小可游之处甚多也”。在3月31日周恩来给邓颖超的回信中,他写道:“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之名,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从这几句话不难看出,在“西湖五多”中,周总理最为看重的是“茶多”,更说明他不但最喜欢饮茶,而且对有关茶叶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也很关心。可见周总理不只关心他最为喜欢的龙井茶,还很关注生产这种名茶的茶农的生产、劳动的情形,反映出入民的好总理心系人民的崇高胸怀。
在多种名茶中周总理对龙井茶情有独钟,他日理万机,经常是处理公务通宵达旦。每逢夜里稍有困顿时,他常是喝一杯酽酽的龙井,吃上几块饼干,用来提提精神。他还常用龙井茶款待外宾,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时,周总理曾用龙井茶款待他,基辛格博士饮用后,对龙井茶颇有好感,再次来访时他就主动提出让周总理请他喝龙井茶。
1961年春天,周恩来陪同外宾到龙井茶的故乡梅家坞参观,茶农们为总理和外宾泡了龙井绝品“明前茶”。这种“明前茶”是在清明节之前采摘、烤制的绝品茶。如果说龙井茶是我国茶叶精品的话,那么“明前茶”就是龙井中的极品,是至高无上的绝品茶。周恩来品着精美的龙井说:“的确非同一般,这是用虎跑水泡的龙井吧?真是江南一绝呀!”接着又询问了龙井茶的生产过程。在场的茶农告诉周总理说,制作龙井茶要经过10道工序,需要采摘3万多个芽头,才能炒1斤特级龙井茶。一亩茶园只产3斤龙井。周总理听了茶农的介绍,更觉得这种龙井茶的醇香来之不易。他感慨地说:“你们太辛苦了,不付出这么多的劳动,恐怕也就没有这么好的龙井呀!”在临行前,周总理端起茶杯说:“龙井茶的味道这么好,倒掉太可惜。”说罢将茶根倒进嘴里咀嚼了几下,就咽了下去。在场的人无不吃惊,深为总理的行为所感动。由此,周总理吃茶叶根儿的故事就流传开来,成为一段佳话。
朱德与“红军茶”
在1929年朱德同志担任红四军军长期间,有一次他率部队途经广东省丰顺县的马头村,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本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贫苦,可是却家家都拿出最好的大米,还杀猪、宰鸡慰劳红军。朱德同志非常感谢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在开拔时就将一大袋从闽西购买的荼种留给了马头村村民们。这一大袋茶种本来是想带回井冈山种植的,可是,面对马头村百姓的热情款待,朱德同志觉得应该为马头村做些什么,就毅然决定用茶种来帮助马头村村民们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准。
朱德同志在村党支部书记黎凤翔的陪同下,考察了马头村四周的地形,帮助他们规划种植茶树的地段,并指示他们到福建找某某人学习采茶和炒制茶叶的技术。一切都安排停当之后,才带领部队返回了井冈山。
朱德同志走后,黎书记就着手安排垦荒种茶事项。几年后茶树长得非常茁壮、茂盛。他们到福建茶乡去学习取经,在福建师傅的亲传身授下,马头村群众掌握了种茶、采茶、炒茶的技术,茶叶生产连年丰收。特别是这种茶叶外形青翠,条芽顺直,冲泡的茶汤香甜醇厚,每年都能卖出好价钱。
最初,马头村人将这种茶以村名来命名为马头茶。后来大家为了感激朱德同志的关怀,就更名为“红军茶”。1963年在广东省的茶叶评比中,“红军茶”获得亚军,由此名声大振,远销境内外,成为当地的一种名茶。
陈毅为竹叶青命名
提起竹叶青,人们容易联想起一种叫竹叶青的酒来,其实四川还有一种茶也叫做竹叶青。它是由陈毅同志命名的。
1964年春天,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同志到峨眉山休养和参观。当陈毅等人来到峨眉山万年寺时,寺内住持得知陈毅造访,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并特地烹煎了明前茶款待他们。陈毅揭开茶杯盖,立时就闻到一种清香,再看茶杯,里面游动着一些类似竹叶的茶叶片,茶汤呈现出黄中透绿的颜色,晶莹剔透,十分美观。他端起杯子品尝了一口,觉得嘴里清爽,香醇盈口,以前从没有饮用过这样的好茶,于是不由得问道:“这是什么茶?”寺院住持连忙回答说:“这是本寺自产的茶叶,还没有命名,请陈副总理为此茶赐名。”陈毅听后笑着说:“哪里谈得上‘赐名’,像这样的好茶,倒是应该取个好名字的。”陈毅又接连喝了几口茶,说:“这茶叶片像小竹叶,茶汤又带有黄绿的颜色,叫竹叶青如何?”其实,这种茶本来叫拉贡茶,老和尚不便说出本名,就推说没有命名。从此,峨眉山万年寺附近产的这种茶就叫做“竹叶青”了。此后,这种竹叶青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成为四川的一种名茶。在1985年还赢得了国际金奖。
鲁迅喝好茶享“清福”
著名作家鲁迅是浙江绍兴人,而绍兴是个茶乡,鲁迅爱喝茶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起初鲁迅饮茶还沿用浙东农家的方法,他在《喝茶》(1933年10月2日《申报·自由谈》)一文中谈道,有一年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这种实际体验使得鲁迅开始明白“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他就用盖碗泡茶,“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从此,鲁迅饮茶就不再用茶壶沏茶,而是在茶杯或盖碗里放进一撮茶叶,泡上开水,略微浸泡一会儿再喝。
绍兴盛产的绿茶不如杭州龙井的质量好,鲁迅最喜欢喝的是龙井茶。1928年7月中旬鲁迅带着夫人许广平到杭州游西湖时,本来行程安排很紧,但还专程到虎跑泉边品尝用虎跑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并挤时间到杭州的清河坊翁隆盛茶庄去买龙井。他一直认为杭州的龙井茶最好,每次回杭州都要买些龙井带回去。没有机会回杭州就让他的三弟周建人购买上市的新龙井茶,或托好友川岛(章廷谦),代购新茶寄给他。在北京期间,当家乡的新茶接济不上时,鲁迅就亲自到骡马市的鼎香村茶庄去买,自己亲自选购,为的就是买到正宗的龙井茶。
鲁迅认为饮茶不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悠闲的消遣。他在《喝茶》一文中指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说的这几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他的饮茶观。那就是饮茶与人的情绪、处境密切相关。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发现同样的“好茶”,在不同情绪和处境里的感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有一次他怀着极为沉郁和愤怒的心情写作时,喝了几口泡好的龙井,可是“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领悟到“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他说:“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
鲁迅夜以继日地写作,的确忙得没有悠闲品茶的雅兴。他之于饮茶,除了个人的习惯、爱好之外,还是出于交友和联谊的。鲁迅在北京时,常与几位挚友到茶楼啜茗,在他的日记中多有记述。他去得最多的是观音寺的青云阁和中山公园的四宜轩。他们喜欢在喝茶时伴吃点心,边饮边食,边谈边饮,十分尽兴。在饮茶时吃点心是鲁迅的习惯,也是当时的习俗。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与他的好朋友钱玄同,经常是一次饮茶就是五六个小时,钱玄同大抵是在午后才来,“谈天一直到深夜回去。晚饭后鲁迅照例给倒上热茶,还装一盘点心放在旁边。钱说:‘饭还刚落肚呢。’鲁迅说:‘一起消化,一起消化。’”日后钱玄同写了一首《再喝苦茶》中有这样两句,“羊羹蛋饼同消化,不怕失眠尽喝茶”,说的就是他们边饮茶边吃点心的事。鲁迅说,他非常喜欢吃南茶馆的干丝。它是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熟,上浇麻油而做成的,用以佐茗,清淡爽口,不油不腻,常食不厌。当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时,就去下关江天阁茶馆喝茶,顺便品尝这家茶馆佐茶干丝。
鲁迅饮茶是他交际的一种方式,平时有朋友来访,到茶馆品茗,环境幽雅,侃侃而谈,十分惬意。鲁迅与徐悲鸿、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都到茶馆饮过茶。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20世纪20年代末期,鲁迅客居广州期间,广州有名的茶楼,都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经常光顾广州的陶陶居、陆园、北国等茶楼,觉得“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20世纪30年代鲁迅到上海后,因这里的茶楼较少,他就参与了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先生的“施茶”活动。在浙江民间流行一种“施茶”活动,后来流传到上海。在每年夏天,店铺在门前设有茶桶,泡上茶水,以便为过路人解渴消暑之用。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的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也效仿在书店门口放置一只茶桶。鲁迅对内山的举措十分赞赏,曾多次资助茶叶,与内山一起“施茶”。鲁迅在1935年5月9日的日记中记载:“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郭沫若的茶诗为茶传名
著名诗人郭沫若的故乡——四川乐山是个茶乡,他小时候经常到他的家乡沙湾镇郊外的茶溪玩耍,那曲曲弯弯的茶溪,那青翠欲滴的茶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在11岁时写了一首题为《茶溪》的诗:“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茶和茶溪的深厚感情。
在郭沫若负笈离乡后,有机会品尝到各地的香茗,对茶的情结更是有增无减。他在1942年创作的名剧《孔雀胆》中,就借人物之口细致地道出了冲泡武夷茶的流程和方法,由此不难看出他对武夷茶的喜爱和对冲泡武夷茶的熟悉程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郭沫若对茶的深厚感情。
1940年郭沫若与友人赵清阁一起游览重庆北部的缙云山,他们在山中缙云寺旁的茶棚小憩时,口占一首《缙云山纪游》,赠给好友赵清阁:
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这首诗通过写他们在缙云山饮茶这件事,赞颂了他们间的深厚友谊。诗的首句是说赵清阁的为人具有豪爽的气概,诗的第二句中的“弹花”是指赵清阁当年主编的文艺刊物《弹花》,“锦心”是指赵清阁有个美好、善良的心态,通过这个刊物为大众做了很多好事。第三句是写他们饮茶的地点,最后一句的“甘茶”是指缙云山产的一种甜味山茶。
四川邛崃山的茶叶,叶片厚,香味醇,品质好。特别是在邛崃县城内有一口井,用以冲泡这种邛崃茶更是香气袭人,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鲜爽甘醇。传说西汉的司马相如到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拜会同窗好友王吉时,认识了当地富豪卓王孙。卓王孙得知司马相如多才多艺,就请司马相如到他家小住几日。卓王孙喜好琴瑟,请相如抚琴,相如弹奏了一曲《风求凰》。幽雅的琴声被在家中寡居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听到,文君心潮彭湃,夜不成眠,仰慕相如才志,暗自约会,相如喜得知音。在一个夜阑人静的时刻,他们私奔成都,结为夫妇。几年后他们重返临邛,开了一个小酒馆,以卖酒为生。在闲暇之时,他们常以酒馆门前的井水烹茶,味道极为香醇,遂在本地流传开来,大家争相以此井水烹邛崃茶。后人为纪念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汲井烹茶的故事,就将此井定名为“文君井”。由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曾在这里用“文君井”水烹邛崃茶,后人们就将邛崃绿茶称作“文君嫩绿”,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称道,宋代时还曾作为“贡茶”进贡给朝廷。1957年郭沫若造访邛崃县城的“文君井”时,作了一首《题文君井》的新诗: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
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
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此后当地就将郭沫若的这首《题文君井》刻石立为诗碑,使得“文君嫩绿”更加声名远扬。
1959年2月,郭沫若在杭州游览了西湖后,来到坐落在西湖西南的白鹤峰下的跑泉。他在饮用了用虎跑泉水泡的龙井茶后,感到格外的甘洌醇厚,于是挥毫诗,称赞了被誉为“西湖双绝”的虎跑泉和龙井茶:
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香。
名传天下二,影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
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