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21954800000003

第3章 问卷:聆听学习,你的心不再是狭窄的通道(3)

张士信固然是个行为霸道的莽夫。或许不懂得欣赏书画。但倪云林会得罪他。又何尝不是自己找来的痛苦!毕竟先前是张士信以礼求画。礼数周全。倪云林不想画可以拒绝。只要将来人好言好语打发回去即可!但他的回绝太过无礼。怎能怪别人怀恨在心呢倪云林有学问有才华。却过于傲慢无礼。说明他的涵养还不够!尽管他的傲慢心理源于自己出众的画艺。但在为人处世上显然还是缺少过人的智慧!

佛家认为。众生皆是平等。中国俗语还有所谓行行出状元。因此人们在对待他人时不该戴着有色眼镜!哪怕你是这一行的状元。也没有资格瞧不起其他行当的人!只要大家都是奉公守法的人。凭借自己的辛苦劳动吃饭。又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此人讲究了学问却不注重品德修养。不修心。以至于让学问变成了束缚!

北宋的文豪黄庭坚也是个大才子。年轻时就以高人一等的诗才名动江南。声名远播!他还精通音律。所以创作出长短句乐府词。唱起来也十分好听。在大江南北被广为传唱!黄庭坚的词风偏于华丽娇柔。因此也很得女子的喜爱!

有一次他来到庐山。游山玩水之际顺便到圆通寺去拜见了住持禅师!

禅师为人正直而严厉。看起来一丝不苟。他见到黄庭坚并没有觉得荣幸。而是毫不客气地呵斥他道汝为大丈夫否大丈夫如有满腹翰墨。就当妙笔生花。写一些对天下苍生有益处的文章。怎么老是写一些风花雪月之词呢此等雕虫小技。难道不是在浪费时光吗黄庭坚听了非常不服气。自认为成名绝技自然有可取之处。如何能被这样贬低!

禅师便开示他道当年李伯时画马成痴。技艺达到了无人可及的境地!他天天臆想自己就是一匹马。才能将马的习性模仿得惟妙惟肖。从而完全呈现在笔端!最终。他整个人就与马越来越相近了!那么。你呢。话外之音是说。黄庭坚如果继续沉浸于过去的淫词艳句。他的性情和品德必定将受到不良影响。如此下去是不可能有所进步的!

黄庭坚这时有些羞惭。但依然不服气。道禅师莫不是也想将我放在马肚子里吧禅师顿时正色道你如今常常用淫词艳句宣扬世人的淫秽之心浪荡之行。长此以往岂不会败坏风气若还不改过。将来岂只是要进那驴胎马腹。恐怕是要堕下十八层地狱的,黄庭坚这下才恍然醒悟。禁不住忏悔起来弟子知错了。今日多谢禅师提醒,从此以后。弟子再也不敢写那样的文字了,离开了庐山之后。黄庭坚当真痛定思痛。不再流连于犬马声乐场所。而是如僧人一样修行禅定。开始学佛!不久之后。他的词风大有改变。变得豪迈大气含蓄隽永起来。所观所闻已不能与往日同日而语!

可见一个人的品性变了。连他的文字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做好学问。真正成为一个有学识对社会有益的人。应当先学会做人。从修养自己的品性开始!

法师就是将这个道理贯彻到底的一个人。主张先器识后文艺。他对于广州香山书院楹联十分推崇。也正是因为这副对联说出了如此浅显而正确的道理诸位君子到此是为了何事岂非只是求学问写写文章。学会一种技艺。博得一项微小的专长。就以为自己是个读圣贤书的种子了吗但在我所求。不过只是恕道而已。是学习子孝臣忠弟悌友信的品德。学到恪守五伦的本分。从而共同获得成就而成为名教中的贤人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明了。学习应当到先器识而后文艺。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起伦理道德的基础。从不知道礼义廉耻为何物。性情浮躁。脾气乖张。待人无礼。那么他学得越多越会滋长浮华与傲慢!这样的人。为人就将与他的学问背道而驰。所学的不能利于自己和他人。更谈不上利于社会国家。那么学问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这也是为什么。世人并不奇怪每个人都在学习的道路上无法精益求精。因为每个人资质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品德修养不同。学以致用的程度也就有了差异!过去常有人想知道世间有没有学问最高的人。如果没有。那么佛陀会是吗。

其实。佛陀也不是!但人的品德却是可以达到至高至真的境界。这样的人所拥有的学问已然就是令常人望尘莫及了。被称为圣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用自己极高的品德修养去教导他人。让更多的人领悟知识的奥妙。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便是成就了无量大功德,开悟箴言先做人后读书!读的书再多若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便是本末倒置!白读了许多书。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优良的品德!而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做人比做艺术更难!做人比做艺术更重要更为根本。艺术做得再好!在做人上失败!整个人生也依然是失败的。人生须有艺术!而人须有人生而后有艺术!所以最艺术之艺术!是你的人生。人在读书和有艺术之处!应将美育视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的重要一端。只要在修养和品德上达到了优良的境界!学习就变得容易起来!因为学习时所需要的坚韧开拓与持之以恒!已经被你所拥有了。圣贤绝无标新立异。世间法中觉悟于心禅悟之间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在世间法中觉悟!即是佛法。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屡屡失意。意志消沉!

某天。年轻人千里迢迢到一座寺庙拜见一位老僧。希望得到开示!他对老僧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太不如意了。这样毫无成就地活着。有什么意义呢随后还絮絮叨叨发了不少牢骚!

老僧一直安静地听着年轻人说话。等他叹息完了什么也没告诫他。而是吩咐小和尚说这位施主远道而来。你去拿一壶温开水送过来吧!

小和尚不久之后送上了一壶温开水。老僧随即抓了一些茶叶放进一只杯子。然后用温开水沏了茶。微笑地将这杯茶递给了年轻人!

看着茶杯里冒出的微微蒸汽。茶叶漂浮在上面却没有涨开。年轻人疑惑地问贵刹怎么用温热的水沏茶老僧只是笑。没有说出原因!

年轻人饮下一口茶。感叹一声说这样喝着。一点茶香也感觉不出来!

老僧告诉他施主。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不香年轻人再次品尝了一口茶。肯定地对老僧说老师父。我真的没有喝出来茶香!

老僧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说你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吧!

小和尚不久之后将一壶刚烧开的沸水送了进来!这时老僧又拿起一个杯子。放进一些茶叶。用沸水沏茶。把茶杯放在了年轻人面前!

这一回。年轻人看到了茶杯里的茶叶沉沉浮浮。一下子就闻到了清香。觉得清香扑鼻。急不可待想喝上一口!

年轻人便想端起茶杯。不料老僧却作势挡开了他。再次倒入一些沸水在茶杯里。这下茶叶在水里翻滚得更厉害了。茶香更加浓郁。不断升腾。让整个禅房都充满了香味!

老僧前后一共倒入了五次沸水。使得茶杯终于满了。即将溢出来!年轻人看着这一杯慢慢散发着茶香的茶水。吹了吹喝上一口。只觉得沁人心脾!

老僧笑着问他施主。同样是铁观音。为什么这两杯茶的茶味差异会如此之大呢年轻人沉思了片刻说因为一杯用的是温水。一杯用的是沸水。老师父所用的水不同。茶味自然也不同了!

老僧点点头说的确如此。因为沏入的水不同。茶叶在水里的沉浮也就不一样!茶味散发的程度也不同!方才我用温水沏茶。茶叶只轻轻浮在水上。也并未泡开。当然不会有清香!但用沸水反复几次地沏茶。茶叶也不断地沉沉浮浮。彻底泡开了。自然也就释放出了它该有的茶味与风韵!这样的茶能让你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与美丽。品入心中就像是在品味人生。过后还会觉得口留余香!其实。世间众生生存于世的道理。与沏茶是相同的!沏茶时如果水的温度不够高。那么就无法沏出具有浓郁香味的茶水!世人做事。如果自身的能力不足。修行不够。那想要事事顺心顺意自然不容易!施主如果想要在所从事的事情上有进展。还得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是羡慕佛祖羡慕他人!

年轻人顿时领悟。带着重新整理好的内心下山去了!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多大的法力和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强大和丰盛。能够从心开始。不断加深自身的修行。提高自身的能力!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要提高自己。让自己获得更好的际遇与未来。关键也在于让自己进步。而不是简单模仿与学习榜样。殊不知圣贤之道并非是标新立异求异弃同。而是在平凡之中不断地孕育能量。使自己日日有精进!

世上想要成佛的人不少。但不是每个诚心向佛的人都能成佛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曾有一位名为道一的小和尚。他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出家。拜了怀让禅师为师父。开始进行修行!

这天。怀让禅师发现道一整天都没做别的事情。而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参禅。神情有些呆愣。觉得有些意思。就问他道一。你整天坐禅。为的是什么道一认真地回答说师父。我想要成佛!

怀让禅师笑了笑。并没有阻止他的行为。而是拿起地上的一块砖。在石头上一下下地磨了起来!

道一听着师父磨砖的声音。觉得很吵。变得不能入定。就问怀让禅师师父。您为什么要磨砖呢怀让禅师微微一笑道我啊。这是要磨砖做镜子!

道一听了惊讶极了。问师父。砖磨得再好。也做不成镜子呀,怀让禅师神色狐疑地望着他。道你既然说磨砖不可能做镜子。那么你在这里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道一顿时有所感悟。问他师父。那要怎么样我才能成佛呢怀让禅师慢慢引导他道道一。师父问你。要是有人驾车却发觉车子不走了。这时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道一陡然被问得沉默了。不知如何回答!

怀让禅师耐心地劝诫他道道一。你应知道的是。自己是在学坐禅。还是在学坐佛如果你想学坐禅。须知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你想学坐佛。须知佛并没有一定的具体形状!对于那些变化不定的事物。我们是不应该有所取舍的!你如今这样学坐佛。其实是扼杀了佛。要是你继续执著于坐相这表面功夫。那就是与佛道背道而驰!

道一从怀让禅师的这番教诲中获得了醒悟。醍醐灌顶。从此不再执著于坐卧。而是关注于自身的修心!

可见。成不成佛不在于你的坐卧。而在于你的心是否接近了佛。如果心不到位。即便坐着参禅的时间再久。你一样还是距离成佛遥遥无期!

同样的道理。弘一法师用浅显的语言记录了下来。他认为。圣贤是没有标新立异的作为的。他们的外表生活与普通人也并无什么不同。有所不。同的。都在心里!人们能在世间法中觉悟的。那便是佛法!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也都是这个道理!

无论学技艺。学艺术。或学习其他任何的学问。无论是向书本学。还是向老师与同仁学。其实都是非法非非法!也就是说。书本老师他人都只能对我们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能让我们即学即用。我们要将学习的知识变成可以随意驱使的工具。还需要经由内心的消化吸收体悟理解因此我们不必要去迷信名校。不必要迷信最大权威。即便这些都已经是世上最顶级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即用即灵。可能到头来仍旧徘徊在门口!对于知识。如果想要精通。还是需要用心来体悟!

因此。世人不要迷信圣贤。因为圣贤也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不可能载着你抵达成功的彼岸!想要无限接近圣贤之道。能够依靠的还是我们自己!

开悟箴言

佛法不是万能的渡船!因为它本身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没有具体形态!不可能让修行者到达佛境。所以!不要以为一旦修行了佛法就可能抵达佛境。领悟圣贤之道时!我们对于佛法可以讲也可以不讲!可以讲定法也可以讲不定法!关键在于你从事的修行是否能对自身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平日学习时!佛法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可以当定法学也可以当不定法学!这些都不重要关键的是!

你是否经由所学习的经典受到了引导。只要能带领自己进入悟境的!那便是好的!是值得你珍惜的宝贵学问。有时候开悟是很偶然的事情!随缘比执著以求更容易抵达获得。的境地!因此我们在平日不必太过刻意去追求一些既定的东西!只要做好每一天!努力学习!该领悟的时候自然就能开悟了。不能开悟!没达到期望的那一点!是因为修行还不够!能力还不到。

最好的学问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禅悟之间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这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雕刻师傅很是有名!

雕刻师傅在雕刻上的技巧不错。一传十。十传百。附近就有许多人来找他雕刻物件!某日。一座村庄的寺庙也听闻了他的名声。派僧人来邀请他为寺庙雕刻一尊菩萨像!

雕刻师傅不是很想去。因为要从这里到达那座村庄。途中得越过山头与森林。而这座山上传说有鬼曾经有些想翻山过去的人。如果一旦在夜晚还没有出山。就会遇见一个极为恐怖的女鬼。从而丢了性命!因此。雕刻师傅的亲人朋友都劝阻他不要去。认为这件事实在危险!若真要去。也不要在夜晚启程。而要等到隔天天亮时再出发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