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21954800000026

第26章 惠吉卷:收敛光芒,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名氏(1)

古往今来!圣贤的身上总会散发出耀眼的智慧光芒!令人向往,那么!我们做人是该求一世盛名还是求一生平安呢世人皆知!圣贤的美誉可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却少有人知道他们为何会盛名永存,事实上!在圣贤降生的时代!他们无一不是低调淡然之人!清心寡欲!

从不宣扬自己是如何至善明理,而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也是蕴涵其中道理!所谓平安是福!人世间为人处世的关键之处在于低调淡然,不求名利!淡然处世!看起来是平淡无奇的观点!但实则是深奥的处世谋略!从人性本善的根源来提升人们获取为人处世的真谛,

群居要守口,独坐需防心

禅悟之间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这是一则类似于寓言的小故事!

话说曾经有个小国派遣使者到中国来进贡,送给中国皇帝三座一模一样的小金人!三座小金人用黄金制造,自然是金光闪闪,看起来华光四溢!皇帝看了很高兴,甚是喜欢,准备大大奖赏这位使者!

这时,小国使者眼珠子一转,对皇帝提出一个要求,问都说天国人才济济,想必应该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请问陛下与各位臣工,这三座金人中哪一座是最有价值的呢皇帝绞尽脑汁思考,问在座臣工的意见,又请来珠宝匠对三座金人进行了检查,称了重量,看了做工,还是找不出这三座金人的差别!这下可怎么办呢既然是完全一样的,哪里又有价值的差异呢小国使者嘿嘿一笑陛下,天朝是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吧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臣走到使者面前,说道少安毋躁,我有办法!

大殿上,老大臣让人给他取来了三根稻草,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走到三座小金人跟前,将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座小金人的耳朵,然后对皇帝与小国使者说请看,结果,插入第一座小金人耳朵里的稻草从另一只耳朵滑了出来,插入第二座小金人耳朵里的稻草从嘴巴里掉了下来,只有插入第三座小金人的稻草没有掉出来而是到了肚子里!

老大臣欢喜地对大家说道呵呵,看来是第三座金人最有价值呀'使者听了没了言语,因为老大臣说对了!

之所以说第三座小金人是最有价值的,是在于它善于倾听,守得住口业!其实,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天给我们一张嘴,不是让我们没完没了地说话,也包含了让我们多多倾听他人之言!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会道的!善于倾听,能够消化他人的言行,这是一个有修养的成熟的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多听少说,群居守口,能避免我们犯下口业的过失!

佛陀曾在某次开示会上,对弟子们讲述了一群在郊区度过雨季的比丘们的故事!

这群比丘因为要在一起修行,打算在郊区的一个场所度过雨季!在雨季来临的第一个月里,当地的居民给予了他们很好的照顾与供奉,不仅给予了许多丰盛的食物,还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必需品,使他们得以专心修行!

过了一段时间,这座村庄被一队匪徒看中了,某天夜里遭到了袭击,一些村民被匪徒给掳走了,财物也损失惨重!村民为了防止匪徒再来侵袭,决定要加强村庄外围的防卫,因为人手不够,便无暇供奉这群比丘们!这群比丘就不得不自食其力,自己解决食物与生活必需品的问题!几个月后雨季结束了,这群比丘回到癨陀园,参谒佛陀之后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佛陀得知他们确实在雨季经受了不少煎熬,感觉他们即将证得初果,便对他们说道比丘们'从这件事或其他事情上来看,自由是十分难得的!不辛苦费力的生活平常而已,但唯恐防卫不住!正如村庄里的居民需要做出措施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土地,身为比丘,你们也应当在独坐时时刻防卫自己的那颗心哪'最后,他以一段偈子结束了这天的开示譬如边区城,内外均防护,自护当亦尔!刹那莫放逸!刹那疏忽者,入地狱受苦!

即便是比丘,在一个人独处时也应当时刻防卫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物相所扰!

人防卫家园尚且不易,更何况是自己的心呢因而法师尤为注重这一项的修为,提点众人每个人与群体相处时尽量要闭口少言,守住自己的口业,当个人私居独处时则应当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觉察动念,防止在没有(以人为鉴)条件下时被杂念恶念所侵蚀!我们普通人学习佛道,自己内心知道即可,不必贸然与他人说,如此反而容易招致诽谤!从事相上看,守口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来,但绝对不可忽视,因为口业往往能直接引发祸端!

古代谚语中也有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等,说白了也正是言明了语言对于世人之间展开沟通的重要作用适当的语言可以成为大家沟通的管道桥梁,不适当的语言则会成为破坏大家关系的利器毒药!语言是否会对人际关系起到破坏或帮助的作用,全在于我们可否把握得住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谨慎起见,我们应当依照法师所言群居守口!

独居防心则是由个人内心来讲的,一颗心的疏密好坏无疑是祸福的根源,但人的念头往往萌发得十分隐秘微细,当某些恶念杂念刚露出一点尖尖角时,外面的人是看不到的,我们自身如果不自省也难以察觉!就算有所察觉,但远离了众人,失去了众人的监督与批评,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遗忘,渐渐滋长膨胀!

因此法师才道,人独处的时候要做好防心的功夫,这主要靠自己一个人生活时也不懈怠修身,时刻体察自己的内心,要学会把观心作为日常的一种习惯!我们只好谨记这段教诲,明白一个人的口业作为与吉凶祸福关系密切,自己内心的防御与事物的福祸根源息息相关,就会自然而然提高警觉,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对待自身修为了!

如果能够做到与众人相处时守口如瓶,一人独处时防心如固城了,势必可以顺行正道!

开悟箴言

在现实中!我们会遇到正人君子!也会遇到奸佞小人!但要看清一个人需要漫长的过程!当你并不确定对方是哪种人时!还是谨守口业为上!

切勿松懈,与人相处时既有坦途也有暗礁!我们不能保证下一刻不会遭遇祸端!

但在要求自己这件事上!至少应该做到不犯口业!不染心疾,嘴巴控制不当!会引发各种祸端!需要我们在具体事物中务必谨慎,要开口对人有所言!应考虑三个限制(人时地,人指的是说话的对象!时指的是说话的时机!地指的是说话的场合,凡事多小心总归是好的!因而我们在开口发表看法言论时!理应先做些准备!看看说话的对象是什么人!时机合适不合适!场合对不对!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开口,只要是普通人!心灵难免会出现缺口!这种缺口便是我们独处时最应当防卫的,当缺口出现时!我们也无须害怕!不如就让这些卑微的肮脏的甚至是低劣的念头暴露在熠熠生辉的佛光之下吧只要你有信仰作为引路灯!让这些丑陋的念头成为靶子!持起手中用高贵品德铸造成的箭镞!

就能准确地射穿它!不再让其作祟完美的内心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能通过修身尽量防卫住那些邪恶的起念!这便是在积累功德,美好'的反面是丑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人不可要求自身没有丝毫缺陷!这种念头本身就是一种不好的起念,我们在防卫自己内心时!一定要领悟最关键的道理(一定不要惧怕丑恶'!因为美好'的起念通常是从丑恶'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我们不要恐惧坏念头的显现!要敢于揪出它!才能将其净化,有些事不必明言!单单用我们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对方!就能够让对方心有所悟了,

与万事万物融合,就要真诚,忠信

禅悟之间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某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姓孙的老先生,他祖上都是做木雕活计的,因而他也学到了一手精湛的木雕手艺,是方圆几百里颇为有名的雕刻工匠!

当时村庄外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很多村民信奉这里的菩萨,就常常对住持提出请求,希望将寺里佛像请回家供奉,使得这座寺庙里的佛像供不应求,时常短缺!住持师父经过思虑决定多做些佛像放在庙中,便派出小和尚去请孙老先生,希望他能做九十九尊佛像以供村民请佛供奉所需!

孙老先生欣然应允,只收取了保本的工钱!几个月的辛苦雕刻之后,孙老先生做好了九十九尊佛像,选择一个好日子将佛像都送到了寺里!

住持师父很高兴,带领小和尚一起把这些佛像都逐一摆好,供奉在佛堂中,觉得庄严慈祥!不过他看了一阵觉得有点奇怪,似乎九十九尊佛像中有一尊有些与众不同,给人感觉格外不同,却不知为什么!

住持师父便询问他的两个师弟我觉得这尊佛像尤为精致一些,你们觉得呢结果两位师弟告诉他住持师兄啊,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住持听了之后想,或许是自己向他俩询问时,不经意误导了他们的感觉吧!因为他并不能分辨这尊佛像与其他九十八尊有什么不同!

这天,刚好有位禅师从这座寺庙路过,进来与住持师父打招呼,住持师父立刻请他去看看佛像,问他禅师,您是否觉得有一尊佛像特别与众不同呢禅师点点头,一眼认出了他说的那尊佛像!如此,住持师父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惑,这九十九尊佛像都出自孙老先生之手,为什么只有这一尊能给他们这样奇特的感觉呢其他九十八尊并不会给他们这般的感受,莫非是孙老先生请镇上其他的木雕工匠为他们做了这尊佛像么,目的当然是混杂在其他佛像里,自己却偷工减料了吧住持师父便把这尊佛像特地拿了出来,等到第二天孙老先生过来时,就拿出这尊佛像询问他,是否是其他人制作的!

孙老先生看了佛像之后禁不住笑了,立刻认出来这是哪座佛像了!

他对住持师父说其实这尊佛像还是我做的,并没有假借他人之手!

因为就在我为贵寺制作这批佛像的几月内,曾经有位女施主找上门来向我订下了这尊佛像,她说很想送给她嫁到城里的女儿,打算等佛像做好后来寺里请回去!我自己也有一个女儿,所以听了这位施主的话很有感触,很能明白她的心思!于是,在雕刻这尊佛像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所以雕刻时特别用心,每一刀都下得格外认真,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使得这尊佛像看起来与其他九十八尊都不大相同吧!

听完了孙老先生的话,住持师父顿时了然,重新将这尊佛像放回了佛堂上,等待那位女施主前来把这尊特意为她女儿求得的佛像请回去!住持师父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道这里有九十八尊因为生计而做成的佛像,也的确应该有一尊是用诚心真意所完成的啊'孙老先生将来回想当日之事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这尊佛像的影像,因为只有这尊是付出了最真诚的感情雕刻而成的!

一件物品虽然是死的,但如果有人对其灌入了诚挚的情感,无论谁见了都能有所感受!恰好是这份真诚滋养了人的慈悲之心,并能使一件死物变成了一件充满了感染力的活物!

在人类和谐关系的发展轨道中,真诚这一高尚品格的确是必不可少的!

从前,山里住着一位年轻的居士,他这天打算出门去拜访一位世外高僧!

走了几百里路,居士抵达了高僧的住处,他们相见恨晚,一直从早上谈到晚上,很是投机!高僧的徒弟看天色已晚,便为他们下了面条,盛在一大一小两只碗中!

高僧看了眼面前的碗,伸手把大的那碗推到居士面前说请你吃这碗大的吧'依照中国人推崇的习惯,这位居士这时理应把大碗面推回给高僧,恭敬谦虚地说道不,师父,还是您吃大碗的吧'然而这位居士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不加推让地把这碗面接过来,毫不客气地吃起来!

高僧看他吃得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皱起眉头,心中有了点不满我本以为这个人的慧根不浅,有意指点他入道,岂料他居然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么'居士呼噜呼噜吃完了大碗面,放下筷子才发现高僧压根就没有动筷子,而且脸色很不好看,顿时明白了缘故,不但不道歉,还笑着问他师父,您为什么不吃面哪高僧面露愠色,一语不发!

居士这时收起笑容,恭敬地对他说道师父,我因为太饿了所以自顾自地狼吞虎咽起来,有失礼之处请您包涵!但是,如果我将您推给我的面谦让回去,又推回去给您,这种行为会违背我的本心,所以我没有这样做!既然这不是我真心所愿,我何必如此做呢,就为了让您知道我懂得谦恭的礼仪敢问师父,您为什么会将这碗面让给我呢高僧回答他当然是想请你吃!

居士点点头说既然如此,您是真心想将这碗面让给我吃,而我真的饿得厉害想吃这碗面,又何必推来推去呢'莫非,师父不是真心把大碗让给我的吗如果不是发自于真心诚意,您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高僧听完他说的这段话,顿时心有惭愧,也有了醒悟!

或许,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谦让便是礼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谦让而谦让,就失去了谦让的本真,成为了违心的行为,反而是虚情假意!殊不知礼仪并不是要求人做好形式而已,真正的谦让是发乎心的,是真诚而不造作的!倘若我们的行为只拘泥于礼仪的形式中,岂不是虚伪的行径为人当待人坦率真诚,尽心无私,诚恳不欺,这才是做人的真谛!

我们在日常活动中,遵循内心萌发出的可贵品格而行,才能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缔造和谐社会!

法师此生待人也尤为讲究真诚无欺诈,才从自身历练得到如此领悟我们以真实肝胆对待他人,真诚而信赖,事情虽然未必可以成功,但日后他们必然发现我存有的肝胆之心是何等珍贵,如果我们在处世时欺诈虚伪,心肠不真,他人或许当时会受到迷惑而不知,但日后必然能觉察出我们这样卑劣的心肠!

法师所言,颇有一番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彻悟!

其实,只有待人真诚忠信的人最接近快乐!那些心肠虚伪欺诈奸猾伪善的人,在与人相处时需要不断地掩饰自己内心,将表面功夫做到光鲜洁净,好让他人能够蒙受他的迷惑,但迟早有一日会被人认清真实面目!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不良,不纯粹,不洁净,不真实,那终究是会暴露出来的!

人们快乐的面目来自于真诚忠信的内心所涵养而成的气度表情情致倘若以为伪善不会有过失那真是大错特错,尽管伪善之人有时看来也近乎真诚,但他始终不是真诚,待人不忠不信,将使人丧失人格的魅力!

真诚与忠信还是一对孪生兄弟,能帮助人们铸造更坚固完善的内心世界!,论语一中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将忠信归纳到了人在行事待人时应该谨守的品格之内,并教导人们在自省时要彻查自己是否对待朋友具有了忠诚之心诚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