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清净自在心:圣严法师给世人的九堂静心课
21946100000018

第18章 家庭生活篇(2)

夫妻的福分那是几世修来的,得来不易,这其中的感情远远深过了道理。而多少的夫妻,却不懂得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常常为了占上风,争得一个“理”字而落得两败俱伤。其实夫妻之间,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算得那么清楚,就算非让你争出了个是非对错来,也只会在纠缠不休之中遍体鳞伤罢了。生活已经那么累了,工作已经那么多是非了,又何必将家庭变成战场,为难自己,也为难爱人?

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就曾因为一个“理”字吵得不可开交,但最后又因为一个“爱”字和好如初。他们吵架的缘由是因为太太的突然出差引起的,原本约好了要一起去郊游,可是临时的出差通知却搅和了这次难得的夫妻约会。也因为这样,丈夫很不开心,而太太心里也不高兴,这是领导安排的,又不是自己的错,怎么就得来面对丈夫这张苦瓜脸?两不相让的争执,非要争出个谁对谁错,以致整个晚上都闹得不可开交。

第二天早晨,太太很早就醒了,平时的她是从不早起的,总是被丈夫抱怨是头大懒猪。而今天特意这么早起,太太是为了给丈夫出去买他喜欢吃的早点,给他个大惊喜,也想主动和好。想起头一天的争吵,太太心中也有一些悔意。

令太太没想到的是,等她带着早点回到家的时候,丈夫却从凌乱的床上“不翼而飞”了,她里里外外找了许久,都没看到丈夫的身影。总不会是因为一场争吵就离家出走了吧……太太不高兴地坐在沙发上,可是过了几分钟,又觉得不对,丈夫的外套还搭在沙发上呢!太太急忙打丈夫的手机,接通后紧张地问道:“老公,你在哪里?”

电话那边传来丈夫的声音:“老婆你在家呢?你刚才去哪儿了你?

我一醒来没见你,还以为你一大早就堵气去出差了,我赶紧跑火车站追你……”

太太听了丈夫的话,“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真是的,我给你买早点去了!”

挂了电话,太太去厨房把早点热上了,等着丈夫回来,眼角微微有些湿润。

再幸福的婚姻也免不了有争吵的时候,而争吵的起源,往往就是双方太过较真所引起的。太太和丈夫的争吵只是为了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要争出个对错罢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谁吵赢了,也不会改变既定的结果,反而只会让另一方的心中更加不满而已。所幸的是,太太和丈夫最后都意识到了,夫妻之间的爱胜过面子,更胜过道理。

一次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段子,说“新好丈夫”的五个原则:太太永远不会错,如果发现太太有错,那么一定是自己看错,如果是太太犯错,那么一定是你害太太犯错,如果不是自己看错,也不是自己害太太犯错,那一定要主动认错,总之,太太绝对不会错,这句话绝对不会有错。所谓的五项“原则”听起来调侃,且似有“怕老婆”之嫌疑,但想来,却是让人觉得备感贴心。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倒不是说在家里就没有道理,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等,而是因为在家里,爱胜过了一切。是爱将两个人联系到了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共同拥有了一片天地。而当夫妻之间开始为了一个“理”而力争之际,夫妻双方便会不自觉地各自抱着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来敌视对方,伤害对方。其实,为一个理,争得了面子上的荣耀,却不能弥补感情上的缺失。婚姻就如同一个空盒子,我们必须自己往里面去放东西,放进去什么,就意味着我们在婚姻之中拥有了什么。放进去的越多,我们就拥有的越多。

在婚姻和家庭之中,我们扮演的角色是爱人,是亲人,而不是领导,更不是演说家。对于一个女性而言,当初她选择一个男人,成为他的妻子,不可能是因为那个男人擅长讲道理,而是期望这个男人能够疼爱她一辈子。

如果一个老公,很会讲道理,可以把黑的讲成白的,能把水都给说成油,但是却忘记了如何疼爱自己的老婆,那么作为他的老婆,纵使佩服他的口才他的能力,也不见得就能够得到幸福。她要的是一个老公,而非一个演说家。

而对于男性而言呢,当初娶老婆,当然更不可能是因为她口才好,擅长讲道理,自然是因为她温柔可爱,懂得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和她在一起,能够感觉到温暖和幸福。如果当初那个楚楚可怜的她如今变了个样子,事事要讲道理,事事要争输赢,那作为一个老公,他的心里又怎么可能好受?

我们注意到,会讲道理,能讲赢道理,对婚姻和家庭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们当初选择另一半,便不是从这一点上出发,对将来的憧憬,更是和这一点没有任何关系。家是一个充满爱,事事讲爱的地方。无论道理在谁的手上,想想自己对他的爱,主动退后一步又何妨?何必非要等到针锋对麦芒的时刻呢?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以及民间的戏剧中,都把夫妻称为“冤家”,爱恨情仇,纠缠不清,才会成为夫妻,分不开,却又总是闹得天翻地覆。这几乎是许许多多对夫妻的真实写照,两个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而夫妻之间的相处,除了摩擦之外,还掺杂着复杂的感情。当两个人都处在热恋期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随着热恋期的结束,感情的沉淀和冷却,使得双方的爱情不成正比,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问题就会爆发。

我们是否想过,当初决定携手一生的时候,我们是如此恩爱,打算一同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而现在,为什么又会变成这副样子?莫非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对于此,我是不认同的。其实,夫妻之间不该把对方当成冤家来看,若是能够把对方当成帮手、伴侣、朋友甚至是生命中的一位菩萨,那么,我们便不会再计较付出的多少,不会再计较吵架的输赢,而当我们不计较这些的时候,夫妻间的“冤孽”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圣严法师说:“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家不是一个事事讲理的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能过得和和美美。如果能够总是为对方考虑,身先士卒地去做事情,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小事可以让两个人争吵了。结婚的时刻,我们彼此相爱,记住这份爱,它远远重过争的那个“理”,争的那口“气”。

“孝”首重在顺从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圣严法师

百行孝为先,父母的恩情大过天。孝道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准则,一个不懂得孝顺的人,势必会被所有人唾弃。

孝顺,解释起来便是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然而,从古至今,却有许多人误读了“孝顺”,误解了它的意思。孝的本意是顺从,但这种顺从并不是一些极端分子所认为的,毫无原则的顺从。那种对父母提出的命令不加以思考和分析就全盘接受的人,并非做到真正的孝,而是一种愚蠢,有时候甚至是最大的不孝。

父母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单单这一条,就足以让我们用一生来回报他们。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陪伴我们身边的父母更为我们付出了精神上以及肉体上无私的爱,我们获得这些,是生命中最大的福分,自然应该饮水思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么,何谓“孝”呢?孔子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亲去世了,那么在三年之内,你按照你父亲为人处世的原则来行事,那么就可以称为孝顺了。这其中便是体现了一个“顺”,若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但是却仍然能以他们所期望的行事作风来做人处事,便是对于他们最大的顺从,也便是尽了孝道了。然而这也并非是无止境,无期限的,缅怀的时期过后,究竟是否要更改个人行事作风,就要看眼下的时势了。可见,儒家所说的“孝”,也并非没有自己思考的“愚孝”。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儒家对于“孝顺”这一行为的认知。

据说孔子有一个徒弟叫做曾参。有一次,曾参在自家的地里头锄地,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幼嫩的瓜苗,当时曾参的父亲大怒,随手抄起了一根大棒子就往曾参头上打去,曾参也不躲,被父亲一下打倒在地,过了许久才苏醒过来。而曾参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连忙去了父亲跟前请罪,之后又去弹琴唱歌,向父亲表示,自己并未因为被父亲打了而感到气愤。

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了,孔子便命人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

曾参对此感到很疑惑,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便四处央求师兄弟们向师傅孔子打听打听。孔子说:“当年舜的父亲很是糊涂,脾气也很暴躁,再续娶了之后,对舜越发的不好。当父亲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一旁乖乖听候差遣。但是在父亲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面对小小的处罚,舜是甘心接受的。但若是父亲发怒了,要拿大棒子来杀害他,他便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舜怕死,而是他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而你呢?父亲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你若真因此而丧命,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况且,官府还得治他的罪啊!”

可见,儒家是不赞成“愚孝”的。故事中的曾参出发点是为了尽孝,但在一心顺从父亲教导的时候,却忘记了动脑筋想想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会引起什么样的麻烦,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最终这样的后果又会落到谁的身上。他为了维护父亲的权威,但是却险些将父亲置于险境,造成了这个家庭的危机。

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并非儒家所提及的孝道,而是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而曲解出来的意思,却在几千年来误导了无数心眼实诚的年轻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人,也有会因为情感的左右或考虑的不周而决定错误的时候,这种时候,我们若是不顾后果,只会一味地顺从,最终引致了无法补救的麻烦,那么这不仅不是对父母的孝,而是大大的不孝。

那么,当父母亲做了错误决定的时候,又要如何做才不会因惹怒了父母而不孝顺呢?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也就是说,要是你的父母有过失,就要委婉地去劝说,如果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是父母仍然一意孤行,那么我们还是应该尊敬顺从,但是心里担忧却不能埋怨父母。

我们对父母无论如何要做到有最基本的尊重,但是不能说有错还坐视不理,而是要不放弃不违背地一次次加以劝说。如果孔夫子所说的还比较含蓄,那么在《礼记》中的记载就更加详细了:“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也就是说,父母做错了事情,子女多次劝谏,要是他们还不听从,那就哭着劝说好了,动之以情来打动他们。

可见,对于古人而言,孝道要做到顺从,顺从父母的意志,不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但却不能放弃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只会一味顺从,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更不能放任父母犯错而置之不理。

除此之外,在对父母尽孝的时候,还更应该明了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想提供给他们的是什么。有一个广告一直记忆犹新:空荡荡的大屋子里,老太太忙出忙进,准备了一大桌子的菜,电话开始响起,老太太欣喜地接电话,却是一个个子女询问送去的家电好不好用,顺便告诉老太太自己有事不能回家吃饭。结果,一大桌子的菜,却只有老太太一人坐在桌旁。最后的画面,是坐在摇椅上盖着衣服睡着了的老太太,而那个大大的电视机里,只剩下白色的雪花点。

父母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提供的真的是父母心中想要的东西吗?

我的一个朋友出身农村,打小是农村的老父独自拉扯长大的,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孩,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结了婚,生活也稳定了,便决定把乡下的父亲给接来。她一心想让父亲享福,到城里以后,什么事情也不让父亲做,事事打理得妥妥帖帖,可是父亲却似乎总是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

过了没多久,父亲认识了一个同样从乡下来城里的老哥,两人一来二去成了好朋友,常常一起聊家常。当说起了在城里头寂寞而无聊的生活的时候,两个老人突然灵机一动,商量着要一起走街串巷去收废品。虽然在城里头儿女都孝顺,也不缺钱,但两个老人就是想做些事情,图个忙碌的快乐。

可是她和爱人却都不同意父亲的想法,说给他们丢面子,但实际上也是不舍得老人再劳累。可是没想到,第二天下班回来以后,她发现父亲的行李已经不在了,父亲留下了一张“回乡下”的纸条。

她很了解父亲,自然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多番打听之下,才得知了与父亲一同商谈的那个老哥郊区的小平房的地址。在思索了许多之后,她带着一大堆的日常用品找到了两个老人家,也没再阻止他们的计划,还给两位老人家买了一台新型的人力三轮车。看着父亲和那老哥笑得合不拢嘴,像收到了礼物的孩子一般,她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才是对父亲的“孝顺”。

许多儿女都是心存孝心的,总是期望让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可是,我们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安排父母的生活,并非就是父母所期望的那种幸福。真正的孝,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帮助他们去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要百分之百顺从,甚至任由老人去做一些他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是我们要能做到细心倾听父母的想法和意见,与之达成共识,寻求一个可以让他们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的方式,这样才是为人子女所该尽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