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逆商课——最有效的高AQ养成法则
21945200000026

第26章 激发潜能,生命的韧性超越你的想象(1)

1.神奇的潜意识

1975年,美国医学科学家就发现大脑内可以分泌一种物质,叫内啡肽。它的成分和吗啡一样。当一个人达到兴奋状态时,大脑里就会分泌出啡肽,人就会有快感。而这个情感的发源地便是你的潜意识,也就是你心理的工作方式。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估计谁也不可能完全回答的出来。但是,根据科学家的说法,人的一生只能用去其脑力的1%,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99%的潜能有待挖掘,这个比例相对于许多平凡人来说,真是大的惊人。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认为,由于观念具有引力和斥力的关系,人们只能意识一定的对象或注意有限的范围。“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安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现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道界限便为意识阈。”

在他看来,观念虽然被逐出意识,降落在阈限之下,但是它们并不会就此消失,只是减弱其强度,待机而动,一有机会,便争取升入阈限之上,占据意识的领域。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从爬楼梯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他说:“如果把目标定在12层,疲劳状态就会晚出现些。当爬到6层时,你的潜意识便会暗示自己:还有一半呢,现在可不能累,于是就鼓起勇气继续上行……”

卡耐基认为,每个人的身心里面,其实都封锁着极大的内在力量。比如,有人遇到某种意外事件或灾祸时,一般人都会奋不顾身地去救他。实际上,每个人也都具有潜在的英雄品格,而意外事件和灾祸不过是催化剂,使人有了显露这种品格的机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在灾祸临头时能做出的事情是令人惊叹的。

许多心理学家及大脑潜能专家,如JoseSilva、MichaelPage等,都曾经建议人们用暗示或脑海景象化的方法(Visualization),在脑海中幻想自己达成心愿的情景,去启动自己庞大的潜意识能量,为自己达成心愿。正如世界上很多一流的成功者,早年都是自己梦想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先在头脑中刻画出自己的成功,然后才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更大的成就。

马来西亚前首相敦马哈迪在任时,有一次他在法国下机后马上召开记者会。同行的年轻记者在台下一副显得疲惫不堪的模样,连连打瞌睡,而台上70多岁的马哈迪却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在发表议论。按道理来讲,年轻人的魄力应该比老年人好。可是,正是因为敦马哈迪在内心热诚、理想的潜意识影响下,才促使他异常专注,积极热情。

事实上,每个人的思维都像是一块未开发的宝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这种潜能的发挥和周围的环境却是息息相关的。当然,有的时候,太过安逸和舒适的环境可能不大适合潜能的发挥。就像温水煮青蛙的实验,青蛙在温水中走向幻灭尚不自觉,反而是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才冲破惰性激起无穷的智慧能量来。

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博士曾经说过:“‘愿望’就是帮助我们运用‘意识力量’,将‘潜意识力量’转化为财富的发动机。”在平时,人得脑力和体力的发挥,可能是不饱和的。但是人一旦遇到非常情况,特别是遇到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时,人脑的新皮质部位、边缘皮质部位、脑干部位便会一起动起来,在激素的刺激下,将人的各种潜力,包括体力,一并激发出来,从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瑟夫·摩菲博士曾经在自己所著的书中说过:“潜意识是一个有感觉、能创造的心。如果输入善,所产生的潜意识必定是好的,反之,若是输入恶因,所得到的必然是恶果。这便是心理的作用。”

在美国乡下,曾经有一位六十岁的寡妇,希望能够在自己晚年时,还能找到一位结婚的对像。于是她利用摩菲博士的理论,不断的对自己说:“我就是对方心中所青睐的,我已经和一位温柔的男士结婚了,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久她心中便产生一股温暖的感觉,并且似乎还真实的感受到自己已经过上了甜蜜的婚姻生活。

在她被潜意识里激发出的这种幸福感蔓延全身时,仅仅过了半个月,就真的有人介绍她认识了一家药房的房东老人。这位老人待人亲切、体贴,宗教信仰虔诚。彼此交往不到一星期,这位六十岁的老妇人就获得了一枚求婚戒指。

从更宽广的方向去说,潜意识是我们理想、抱负的泉源。很多时候,做事只要心生热诚,持续行动便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抱着积极心态去开发自我潜能,那么我们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和财富,我们的能力也会越用越强。而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能靠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我潜能,才能创造出成功美好的人生。

2.心想,才会事成

美国人出外旅游,最常带上飞机的书是作家朗达·拜恩所著的《秘密》。《秘密》这本心灵自助畅销书连续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146个星期,全球售出1500万本。而之所以这本书能如此吸引人,最主要的是它声称有一个“吸引力法则”——“无论你想什么,宇宙就会给你什么,包括财富或贫穷、快乐或痛苦、爱情或孤独……换言之,你能吸引到你所想的东西。”

只要心想,就会事成,这的确是颇具吸引力。人的身体素质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人的心脑只会更是巨大无比。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意识的去想象成功,可能真的就会成功。因为当这个目标在你头脑中不断的转化和强调,你就会更有勇气去面对它。

亨利福特年轻时在一家电灯公司当工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产生了要设计一种新型引擎的意识。很快他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而且也很支持,于是她将家里的旧棚子腾出来,供他进行实验和研究。

福特每天下班后,就钻进旧棚子里做引擎的研究工作。冬天旧棚子里冷,他的手生了冻疮,可是他对自己说:“引擎的研究已经有了头绪,再坚持干下去就一定能成功。”福特充分调动了自身的自动引导系统,在旧棚子里苦干了3年,终于这个想象中的东西问世了。

189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妻子乘坐着一辆没有马的马车,在大街上摇晃着前进,街上的人都被这一景象吓了一跳。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工业,就这样在亨利·福特的意识和潜意识驱动下诞生了!

后来,福特决定制造著名的V8型汽车,他要求工程师们在一个殷勤上铸造8个完整的气缸。工程师们听了都摇头说:“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福特命令道:“没有不可能的事,谁不想干,就走人!”

因为这些工程人员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谁都没有将成功输入到自己的意识里,这样潜意识也就闲置起来。6个月过去了,研究毫无进展,没人按福特的命令去做。于是福特决定另外挑选几个对研制V8型汽车有信心的人去完成。他坚信,人一旦有了稳操胜券得潜意识心理,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新挑选的几个工程师经过反复的研究和琢磨,终于找到了制造V8型汽车的关键窍门。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松加·李奥波默斯基曾经认为,相信《秘密》的读者会为各种原因而变得真正快乐,例如,人们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设定目标是与快乐有关的;与外界和别人联系得更多——社交联系与快乐也有关。

正像人类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潜意识的帮助,一切的创造都死由潜意识所形成,人类绝对创造不出新中产所想不到的事物。透过潜意识,人可以将构想慢慢的化为现实,使美梦成真,使问题得到完美的答案。

纵观整个人类进步史,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历史。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一种粉末(火药)会造就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气会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50年前,没有人认为计算机会极大拓展人脑的功能……如今,所有这些先人眼中的“不可能”,都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识。

弗洛伊德的理论称,我们心灵的一部分是为了即时的快乐而活着的。这是一个原始的过程,本能冲动在记忆中画出想得到的东西的形象,从而减少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把金钥匙”,因为相信自己,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就会督促我们去完成成功所必须达到的这些条件。

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前进路上的重重障碍,成功也就又了切实可靠的保证,这也便是“心想”变成“事成”的先决条件所在。

我们的意识最然是极小极小的“已知能量”,但是潜意识却在大脑细胞内藏匿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我们想要达成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情,那么就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意识能力吧,敢想就敢做,敢做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3.正视生命中的挑战

克雷格·安德森教授曾经让一群哈佛学生打电话给普通民众,请他们去红十字会捐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后都碰了一鼻子灰时,悲观的学生就会说:“我做不好这件事。”乐观的学生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方法再试试。”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顺境显示高尚和邪恶,逆境显示坚韧和怯懦,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面对生命中的逆境,很多人都喜欢像那些悲观的学生一样面带怯意。事实上,只有面对生命中的挑战,这样我们适应生活的耐力才能增强,潜智才能激发,视野才会开拓,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杰尔姆·卡根极为推崇这样一种观点:“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抱持什么样的信念。”为了证明这种的观点,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位年近70岁的老太太,其中有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而且因为身体还不是很好,行动开始变得迟缓,于是决定与命运妥协,放弃此前的一些心愿,并且开始料理后事;然而另一位老太太却认为,即使自己到了如此高龄,身体也开始变得不如从前,可是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土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年龄最高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卡根教授指出,有了积极坚定的信念,人就能够发挥无比的创造力。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刊登过一期名为“如何在经济衰退中抱住饭碗”的文章,文章记载了,有幸没有被公司裁掉得,不一定是那些能力最强的员工,而往往是那些开朗随和、乐于助人的员工。文章的作者珍妮特·班克斯和戴安·科图提醒打工一族:“不要成为整天愁眉苦脸、怨气冲天,让同事一看到你就想到自身难保的人,谁愿意和这种人一起工作?面对逆境,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微笑的面孔,你将成为公司最受欢迎的员工。”

面对生命中的这些逆境,我们首先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用正面的思想来迎接它。怯弱不过是一事无成者才拥有的,真正那些成功者是勇敢笑看命运的人。不论命运给予他们多大的波折,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坦大道。

1888年年初,35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他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巅峰。《向日葵》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但他依然只能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

当时,上流社会的绅士们需要的是一些精致的小肖像画,或者是完美的风景画。他们喜欢忧伤的油画。一次,一位上流社会的少妇看到梵·高的油画,很轻蔑地说:“我很高兴把这种东西称作艺术。”面对莫名其妙的嘲讽,梵·高从没有消沉过,他不会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37岁时,梵·高画出了圣莱米痛苦的疯子。然而,梵·高的画在当时却无法得到上流社会和收藏家的青睐,他的画作在那些人眼中就像废纸一样一文不值。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打击,梵·高渐渐变得孤独起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他开始颓废、失望甚至绝望了。他疲惫了、厌倦了,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给他的所有折磨和苦难,他决定离开这个嘲弄他的可悲的世界。于是,梵·高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的画却争相成为上流社会的奢华珍藏品。

如果说当时的梵·高能够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肯定自己的存在意义,再坚韧一些,那么他自己的世界就会更精彩,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但是正是因为他丧失了肯定自己的勇气,最后却遗憾的走向了生命的终章。

哈佛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的网页上有这么一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就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有很多事情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认定他们不可能了,而放弃去实现这种可能性。做任何事情,最怕的是对自己没信心,否定自己的能力,当挑战来临时,首先否定自己,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了。”

生命是一个先前递进的状态,在这当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陌生的困境和无法预测的灾难,然而,如果你能在时间的旅程中正视这般艰难的过程,那么你定然会收获很多,这些都将是你年老回顾一生时,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