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21940900000036

第36章 辩论之法——“秀外”(6)

辩论也是如此。虽然辩论当中变化起伏较大,各种技巧交替使用,然而,辩论者应当根据不同论题的特定需要来设计和把握一个特定的基调。比如,法庭辩论的基调与谈判的基调应当大不相同,生活中的辩论与辩论会中的辩论也会遇然相异。崔文华在《有声语言艺术美学》一书中写道:

“一篇文章的章节构想是‘总谱’,各段的段节奏形态在这个总谱中各以自己的整体特点造成章节奏的框架结构。而在一个节癸段中,构成段中的价值重读点的又是特殊处理安排的节奏句.章节奏是以节奏段为单位来建构,诸如引起段、推进段、高潮段、收束段等等,各以自身的整体形态体现全篇章的节奏布局。而段节奏的起伏变化,又是节奏句之间的比例协调,以节奏句之间的起承转合、拉伸压缩、扬高抑低等等,体现段中的节律运动。”

这段话是针对播音而言的,而对于在辩论中处理语音的总体结构与局部结构的关系,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在辩论进行中,如果为了强调局部的效果而过分突出和夸张,脱离了总体设计的要求,无疑是会影响辩论效果的。

第四,为了节奏需要,改变句子顺序或结构。

苏联学者马采尔在《论旋律》一书中论述道:“语音的背调同样也可以表达或强调浯言的逻辑——句法结构、句子的划分,句子的内部构造的意义重音。”

当我们从音乐感或节奏感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语音结构时,会发现汉语语音结构在音乐形式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它十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书面语言和适合于辩论的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为了辩论需要,就应当在一定情况下把适合于书面语的语言结构转化为适合于辩论的语言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汉语节奏感与韵律感很强的特色,为进一步发挥语音声调技巧创造条件。

比如,同样是表达一个意思,把句子结构变为设问和反问,就有利于发挥抑扬顿挫的效果。

再比如,根据需要选用重叠词,选用成语,把较长的句子变为比较短的词组;再比如,打破句子原来的顺序,加以重新的安排组合;或把某些冗长的句子加以浓缩,变成警句,或干脆引用诗词、警句、对仗句等等。

在一次辩论中,一位辩论员在谈到发展旅游业要依靠文化发展时,谈到我国历史上一个地区的声名大振与这个地区出现许多杰出人物有关,而一个风景区的吸引力也在于这个风景区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历史遗迹。这位辩论员用这样两句话加以概括;

“自古以来人杰与地灵结缘,江山与风流同辉……”

他是有效地运用了节奏感,强化了语气。

在另一次辩论中,一位辩论员谈到在我国举办亚运会是一种文化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他用了下面的一段话:

“这是经济与文化之间的战略循环,这是对外开放更加宽阔的领域,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不可放弃的阵地与空间!”

由于他运用了排比句式,实现了语音的递次强化,更好地发挥了撼人心肺的效果。

在辩论中,如果运用“尽管……但是”、“与其说……不如说”、“这里我们看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承认……,但这不等于说”等等转折句,有利于拉开语音升降沉浮的对比度,也容易形成和谐对称的节奏感。

适当模仿,绘声绘色

在辩论中,运用别人所熟悉的,或所能容易理解接受的,或能造成深刻印象的声调进行适当的模仿,可以造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心理沟通和情感共鸣。

对于辩论对方语言形式或思考方法的模仿,这往往能够造成反唇相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奇妙效果。

1.对对方语言形式的模仿

这种模仿根据对方语言表述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回答。首先语气上保持一致,其次语句结构上也基本一致。

一位矮个子出门碰到了一位高个子的朋友,高个子取笑他说:“最近,你好象不见长啊!”矮个子模仿对方,机警地回答:“你最近好象很见长啊!”高个子吃了个哑巴亏,因为他讥笑的是对方个子矮,而对方讥笑他的是他年纪小,还在长身体,不懂事。

在一次辩论中,一方指责对方:“你们的发言貌似小处着手,实际上是小题大作,谨小慎微。”对方马上回敬道:“你们的发言貌似大处着眼,实际上是大题小作,疏忽大意。”

2.侧重于思考方法上的模仿

当对方用一种分析方法来提出问题时,也就可以模仿他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有一次,苏轼问王安石:“‘坡’字怎么解释?”王答:“坡者,土之皮也。”苏轼马上说:“那么,滑者,水之骨了?”

这样,苏轼模仿了王安石解释“坡”字的方法来解释“滑”字,一旦从对方的方法中推出矛盾,那么对方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里所说的语言形式和思维逻辑上的模仿,当然已经超出了语音声调模仿的范围。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在语言结构和思考方法上的模仿,也都应当辅之以语气和声调上的模仿,因为,按照对方的语气和声调,通过一些改进或变化,再回敬对方,这样的效果更佳。

3.引用诗词、格言时的朗诵模仿

有人在辩论中谈到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时,用了这样一句话:“秋水共长天一色,经济与文化齐飞。”他在讲这句话时,用的是朗诵诗词的声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李永田同志在与大学生对话时,有这样一段对白:

问:“面对毕业,我们每个人的心绪都很不平静,很想知道老师此时的想法。”

答:“与你们一样,我也想得很多。最近,在校园里经常听到你们低唱:‘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我也在心中和唱:‘快飞吧,快飞哟,羽毛丰满的雄鹰’。”

李永田同志在推出这两段“歌词”的时候,用的也是诗朗诵的声调和节奏,深情而且浪漫,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再看另外一段对话。

问:“请问你当年是怎样对待毕业分配的?”

答:“22年前,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曾三次写申请,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被批准后,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到现在还没有忘记。这首诗是这样的:“决心已下定,坚决去内蒙,不怕边疆远,何惧塞外风,学乌兰牧骑,技专心更红,红花开草原,朝暮向北京。”

可以想见,李永田同志在这里是请同学们和他一起欣赏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既然如此,那就当然用朗诵的口气,加强其艺术效果。同时,朗诵和平常的谈话在语气上截然不同,有了这样一种反差,也就突出了这首诗的地位。

在下面这段对话里,李永田引用了一段马克思的名言。

问:“请给我们一句临别赠言。”

答:“我们都是马克思的信奉者,非要让我临别赠言,我便选择马克思的一段名言,让我们共勉。‘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在这里也使用朗诵的声调,从而突出名言的庄重感和神圣感。

在辩论中,经常需要引用一些名言、格言,这时,应当用适当的朗诵语调。这就象在书面文章中加上引号或着重点一样,加重它的分量和价值。这本身也就强化了自己谈话的力度。当然,如果引用的是一句插科打浑的“四六句”,或者是诙谐逗哏的歇后语,那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它本来的特色来掌握自己的声调了。

引用批驳对象的说法时的语气变化。

声调本身也可以表示一种怀疑、否定、讽刺等等态度。试看下面一段发言。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所以只要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么教育和文化也就随着提高,道德水准当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段话本身并不一定没有道理,但是由于发言者在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是作为自己所批驳的观点来提出的,所以他用了一种“拖长腔”,在每句话后面稍微提高声调,带有一种似是而非、似问非问的语气。在他并没有批驳之前,就已经从语气和声调本身给观众一种印象:难道是这样的吗?看,对方竟然是这样一种观点。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声调技巧的妙用就能起到这样一种效果。当引用批驳对象的话,采用怀疑否定的语气时,给人的弦外之音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尤其是在造成这样的印象之后,义正辞严,庄重有力地推出自己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仅仅从声调语气本身就已经造成了一方错误,一方正确;一方不值一驳,一方无可争辩这种心理感受上的对比度。

当然,决定是非主要决定于辩论的内容。但是,辩论的即时即景的情感共鸣和现场气氛等效果不容忽视。因此,语气声调的这种手段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比喻时的具体情节的模仿。

辩论中经常要打比喻。这种比喻可能是一种现象,也可能是一个故事,这就不免要出现一些短暂的情节。这时,一是要根据情节中出现的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进行相应的模仿;二是根据情节的具体情况进行讲故事似的模仿,通过模仿,达到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来强化感染力。

总之,辩论中的模仿是声调技巧的重要侧而。相声艺术中的说学逗唱是使相声艺术魅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兴趣出发的审美需求人皆有之。维妙维肖、绘声绘色的模仿给观众造成了丰富多采的心理感受,这就等于多开辟了新的渠道来输送辩论发言中的信息和力度。当然,模仿要适当,不可过多,也不可过重,以免过分夸张,喧宾夺主。

自信自重,沉稳适当

戚廉·詹姆斯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动作似乎是在感情之后,但它们实在是同步的。所以,调节我们可以随意、直接控制的动作,就可以间接调节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感情。所以,要想无所谓,就要装出非常勇敢的样子,而且是全身心地去装,这样,英雄气概就会取懦夫之怯而代之了。”

对于这一段话,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用自己的实践作出了样板。罗斯福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胆的总统”,可是他生来自悲、胆怯、神经质。他在一份自述中曾经提到自己的转变:

“一次,我读到一本书,其中有一段谈到一位英国军舰舰长告诉主人公怎样克服恐惧,人们可以装作不害怕的样子,时间一长,假的就可以变成真的了。我相信了这种说法,那时,我害怕的东西多得很,从大灰熊、猎马到士兵,见了就躲。后来,我让自己装出不害怕的样子,慢慢地,果然不怕了。我想,人们只要愿意,可能都会有这种经验的。”

以善于推出人生指导巨著而声名显赫的美国学者卡耐基,甚至这样鼓励人们:

“只要准备得充分,你就昂首挺胸走上台去吧,步履矫健些,神态轻松些。”

“你心里可以想象,这些人都欠你的钱,他们到这里来是为了乞求你的宽限和宥免。”

卡耐基的话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谈话发言忌怯场,辩论尤其忌自悲和胆怯。如果辩论者本身就唯唯喏喏,毫不自信,那么,即使发言有可取的言论和闪光的思想,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何况是在辩论的对质与交锋之中,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不自信而自乱阵脚,不战而败。

自信自重有许多表现,而语气和声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发音清晰,谈吐稳健,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应用自如,高潮时推出声似洪钟的胸腔共鸣,这样给人的印象是对论题颇有研究,胸有成竹,真理在握。而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用词重复,节奏紊乱,给人的印象是没有把握,站不稳,立不住,犹豫不决,自我混乱,没有权威性。可见,深沉的气质,成熟的思想,完整的观点是要通过自信沉稳的语音声态来表现的。

在辩论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应变能力首先直接体现在声调的处理上。即使思路尚未调整过来,只要谈吐稳健,沉稳大方,就可以赢得调整思路的机会。而即使思路尚且清晰,但由于语气声调的轻浮振荡,也会打乱自己的思路。

卡耐基曾经举了一位外科医生的话说:“我可以在十分钟内教会你怎样割阑尾,可是要教会你应付意外情形就得花四年功夫。”

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在辩论中主要表现为语气和声调没有不正常的突然变化,也就是声调和语音要符合语言逻辑本身的内在要求。比如,语言突然加快,节奏突然梗阻,或是临时出现了“啊”、“这个这个”、“哦、哦……”等不正常的赘词,一定要避免。所谓对答如流,流即是指不梗、不断、不骤折、不轻浮、不敌乱。

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后,经历了智慧与愚昧、科学与宗教的反复搏斗与较量。1960年6月3013,在英国牛津大学的演讲大厅里,牛津大学主教威伯福斯向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决支持者赫胥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菌类,那么,我们人类与萝卜就有血统关系了,即所有的萝卜品种都可以变成人,这是可信的吗?”

在一些教徒的一片狂呼乱叫声中,主教又把矛头对准了赫胥黎:

“坐在我对面的赫胥黎先生,你是相信猴子是人类祖先的.那么,请你告诉我,按照你所声称的,究竟是通过你的祖父,还是通过你的祖母,你才从猿猴变成了人呢?”

在这种无理而又突然的发难面前,赫胥黎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他的语气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们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耻辱,感到耻辱的倒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开河,他不满足自己活动范围内的、而且是令人怀疑的成功,却要多管闲事地去过问他一无所知的科学问题……这无非是想用花言巧语来掩盖科学真理,然而这是永远办不到的!”

这一番语在大厅里激起雷鸣般的掌声,科学战胜了愚昧,大主教只好灰溜溜地溜掉了。

赫胥黎所面对的可以说是暴风骤雨,而他自己却稳如泰山,把无比的坚定和自信蕴育于深沉庄重的语气声调之中。

在素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诸葛孔明,只身出使江东,舌战群儒的事例当中,诸葛亮所面对的是以孙权的说客张昭为首的一群儒生。他们伶牙俐齿,唇枪舌剑,频繁发难,攻势凌厉。而诸葛亮却临危不惧,处之泰然。他脸不变色,有条不紊,侃侃而谈。后世许多以此事为题材的戏剧当中,扮演诸葛亮的演员也都把诸葛亮羽扇纶巾,颇具大将风度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面对万箭齐发而岿然不动的辩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机智中见沉稳,潇洒中见庄重,灵活中见自信。在辩论中,如果说在许多情况下是“以万变对万变”,那么在语气声调上则有时需要“以不变对万变”。所谓“不变”,就是按照语言逻辑内在的要求,坚定稳重地把握语言和声调。

由此可见,在辩论中,面对意想不到的情况时,面对对方的纠缠和诘难时,面对听众倾向性明显不利于自己时,声调语气是首当其冲的第一道无形防线。把握好达一道防线,对坚守整体阵容十分重要。

自然委婉,通顺流畅

有人把官僚主义者的言谈特点归结为下面三点:

1.用空洞或模糊的话语来敷衍塞责;

2.以一知半解或鹦鹉学舌来冒充行家的真知灼见;

3.以金口玉言似的独断代替摆事实,讲道理。

这里,我们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条,即用支支晤唔、不通顺、不流畅的语句和虚张声势,以势压人的声调来摆架子,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