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秘方
21919500000023

第23章 秋季篇(6)

荸荠

荸荠可作水果生吃,亦可作菜食用,具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凉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痰浓黄稠等症,与莲藕榨汁共饮效果更佳。但因为荸荠性寒滑,常人也不宜多食;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均不宜服用。

银耳

银耳能润肺化痰,养阴生津,作菜肴或炖煮食用,可治疗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或痰多黏稠、咽干口渴等症,与百合做羹食用疗效尤佳。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亦会影响身体健康。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

板栗

含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味甘性温,甜糯爽口,有“千果之王”和“木本粮食”的美誉。板栗有益气补肾、健脾补肝、调理肠胃之功效。中医称其为“肾果”,尤适肾病者食用。但板栗坚实,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易滞气积食,一次不宜多食;有安肠止泻作用,便秘者忌食,否则加重症状。

秋季润燥宜吃“五仁”

甜杏仁

为滋养缓和性止咳药,主治咽干、干咳。

核桃仁

有顺气补血、止咳化痰、润肺补肾、防治头发过早变白和脱落等功效。核桃仁富含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营养素。其所含磷脂成分能增加细胞的活性,对保持脑神经功能、皮肤细腻、促进毛发生长等起重要作用。所含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内有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对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非常有益。

花生仁

历来有“长生果”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脂肪、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E以及钙、磷、铁等元素。经常食用花生仁能起到滋补益寿的作用。

芝麻仁

能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益肌肤。

瓜子仁

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使细胞再生,防止动脉硬化及冠心病。

此外,松子仁也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经常适量吃松子仁,可防止胆固醇过高而引起心血管疾病。松子仁中所含的磷脂对脑和神经系统也大有裨益。

秋季润燥要因人、因症、因时、因地而给予不同的膳食。仁类干果不可多吃,以避免摄入大量的油脂。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苦杏仁含苦杏仁甙,有毒,不可生食。

吃梨还对肠炎、甲状腺肿大、便秘、厌食、消化不良、贫血、尿道红肿、尿道结石、痛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疗效。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药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吃梨有好处。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还可以做成汤和羹。

生吃梨,能解除因上呼吸道感染所产生的咽喉干燥痒痛、干咳及烦渴、潮热等阴虚之证。

将梨压榨成汁,加胖大海、蝉蜕、冰糖少许,煮沸饮之,对体质火旺、易生喉炎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

把生梨加冰糖或蜂蜜,熬成膏即成“秋梨膏”,可治疗肺热咳嗽。

梨切片,与杏仁25克,桔梗、川贝各10克,胖大海5克同煮,可治伤风感冒之后黏痰不愈者。

用梨一个,削去顶尖,成一盖形,挖去核仁,纳入川贝5克,加入少许冰糖或蜂蜜,将梨盖盖回,隔水加热炖熟,可治疗痰火胸痛、咳嗽。

但是梨性寒,一次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和血虚者,不可以多吃。梨含有磷、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脾胃虚寒、呕吐、大便溏、腹冷痛及产妇慎食。

空腹吃梨不好,因为它是凉性的,本来胃在饿了的时候是虚的,这时再受凉,就会发生胃寒,容易拉肚子,水果一般还是饭后半小时吃比较好。

女人减肥宜食12种食品

炎热的夏季过去,秋天又是脂肪容易堆积的季节,下面12种食品可以让你吃出优美的线条来。

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乳清酸和钙质,它既能抑制胆固醇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又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产生。

葡萄

葡萄、葡萄汁与葡萄酒一样含有一种白黎芦醇,是能降低胆固醇的天然物质。动物实验也证明,它能使胆固醇降低,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葡萄是高脂血症患者最好的食品之一。

玉米

玉米含有丰富的钙、磷、硒和卵磷脂、维生素E等,均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印第安人几乎没有高血压、冠心病,这主要是得益于他们以玉米为主食。

苹果

苹果因富含果胶、纤维素和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如果每天吃2个苹果,坚持1个月,大多数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害)会降低,而对心血管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升高。实验证明,大约80%的高脂血症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会降低。

大蒜

大蒜是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减少血中胆固醇和阻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韭菜

韭菜除了含钙、磷、铁、糖和蛋白、维生素A、维生素C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纤维等,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肠道中过多的营养,其中包括多余的脂肪。

洋葱

洋葱含前列腺素A,这种成分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能。它还含有烯丙基三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除了降血脂外,还可预防动脉硬化。

香菇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经常食用可使身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质相对增加。

冬瓜

经常食用冬瓜,能去除身体多余的脂肪和水分,起到减肥作用。

胡萝卜

富含果胶酸钙,它与胆汁酸磨合后从大便中排出。身体要产生胆汁酸势必会动用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促使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降低。

海带

海带富含牛黄酸、食物纤维藻酸,可降低血脂及胆汁中的胆固醇。

燕麦

燕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皂甙素等,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秋燥预防肛裂有妙招

肛裂患者除了便血以外,经常还伴有肛门疼痛,严重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十分痛苦。患者常常试图通过久忍大便,减少排便次数来减轻痛苦,结果反因粪便在大肠中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重吸收而变得更干硬,再次排便时对肛裂创口的刺激更大,可引起更剧烈的疼痛。这是发生在秋季的常见病。

肛裂是肛管黏膜全层裂开,并形成急慢性溃疡所致。检查肛裂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手轻轻分开患者的肛门,就能在肛管后正中线处发现有典型裂口。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不良排便习惯引起的,尤其在秋季,气候干燥,且饮水减少,吃的新鲜蔬菜、水果也不足,往往导致便秘或粪便干结,坚硬的粪块便可划破肛门而发生肛裂。

预防肛裂的关键是解决便秘。一直以来,饮水疗法是防止便秘最有效而价廉的方法。按成年人的生理需要,每天摄入的液体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这在秋季气候干燥时显得格外重要。饮用的可以是白开水、淡盐水、蜂蜜冲水和饭前饭后的汤水。不宜过多饮用浓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因茶叶中的鞣酸可以收敛涩大便;而咖啡因则有利尿、加速水分丢失的作用。在饮食方面,宜多进食一些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甘薯、麦片等。粗纤维食物能软化大便,增加排粪量,并刺激结肠蠕动。部分肛裂患者仅通过上述方法,症状即能缓解。

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时间是早晨起床或早餐后。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粪便已储留在乙状结肠。起床所产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餐后产生的“胃结肠反射”可使结肠蠕动波增加,结肠内压增高,产生便意。此时可以不增加腹压,顺利地将粪便排出。因此,在正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时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老年人要防“秋燥症”

立秋以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称为“秋燥症。”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温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就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预防。

饮食调养,“清润”为宜

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番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这时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以及莲子、大枣等食品。《千金翼方》载:“秋冬间,暖里腹。”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勤习吐纳,防燥保健

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早晚应常做漱泉术。即闭目静坐,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嗽练数遍,分三口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如此反复36次。如能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另外,老年人还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安逸、神气收敛,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抵御燥邪侵袭。

加强锻炼,适当“秋冻”

民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天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老年人衣着应以轻装薄素为宜,适当受些寒凉,故民间素有“春捂秋冻”“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说法。秋天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节,老年人应根据各自的体质、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登高、跑步、打太极拳、健身操、舞剑、扇子舞等。强度因人而异,舒适为宜。这样可提高人体对燥邪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摩鼻、浴鼻

入秋后不少人的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常发生伤风、感冒、流鼻涕。因此,除了给予治疗外,平时还应常按摩鼻部。具体做法是:将两手拇指外侧互相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40次,再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此外,也可常进行冷水浴鼻练习。长久练之,对调养肺气,预防鼻塞、流涕、伤风感冒颇有裨益。

男性秋季应该防阳痿

男性阳痿的发病率在秋天常常高于其他季节,据专家统计,1102例阳痿患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者共有772人,其分布是:秋季386人,占50%;夏季116人,占15%;春季39人,占5%;冬季231人,占30%。说明在秋季阳痿的发病率较高。

阳痿是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的一种病症。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的离婚案中,有3/4是由女方提出来的,其中有大部分是因为丈夫患有性功能障碍,尤其是阳痿。精神因素是引起阳痿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占发病总数的85%~90%。例如夫妻关系不睦,对女方怀有敌意;或夫妻间的性生活不和谐,没有得到理想的性满足,对性行为引起反感,导致男性阳痿发生。

性交环境不适,如一屋内多人居住,性交时有戒心或有顾虑,也可以导致阳痿。但有不少人发生阳痿,是由于缺乏性知识,心中恐惧,害怕性交失败而使女方不满意,于是就形成阳痿;或某次性交不满意,就误认为自己有阳痿等。由于这类人有疑虑或恐惧心,每次虽有性的要求,但到准备性交时,思想上又出现紧张、害怕、担心的念头,结果反而使勃起的阴茎软缩,不能性交。

除此以外,手淫过度及房事过度,也是引起阳痿的常见原因。房事过多,特别是重复性交,即一次性交后,又连续性交,由于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阴茎勃起及射精。日久,勃起神经中枢呈抑制状态,就会产生机能性阳痿。

还有一类阳痿属器质性,目前治疗较困难,原因是由性器官解剖上的缺陷所致。

秋季婴幼儿预防腹泻

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在来临。夏秋之际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腹泻病在我国属于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婴幼儿迁延反复腹泻,引起肠道吸收障碍,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小儿消瘦、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迟缓。因此,秋季应重视防治婴幼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过去人们习惯称小儿腹泻为“消化不良”或“肠炎”,近年来统称为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

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呢?这是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时最低,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肠炎,由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病较少,即使患病也较轻。婴幼儿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的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发生腹泻。此外,夏秋季节,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增加也可以引起腹泻。夏季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感染而致的腹泻,而秋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

病因不同腹泻症状不同

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往往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则可见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重症腹泻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委靡等脱水症状。

病毒感染性腹泻

多发生在秋季,早期多有发热、呕吐、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色淡质稀薄,呈蛋花汤或米汤样,无腥臭味,容易发生脱水。

非感染性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