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提供方便的签证制度
我国现在的签证制度还比较滞后,需要很多的手续、很长的时间,实际上可以进一步简化。比如在国外拿了硕士学位,就可以申请一个多次往返签证。加入了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不一定非得是多高级的人才才给他多次往返或者多年多次往返的签证。现在香港同胞到大陆来有回乡证,台湾同胞回来有台胞证。我国出去的这100多万留学生、600多万移民中有很多入了外国籍,能不能给这些人一个侨胞证,凭此可以免他们的签证。
第四,要协调各个部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
现在管理留学生的部门很多,多头对外,最好有一个更集中的部门来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可以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服务。
第五,要建立国家的国际人才猎头或委托猎头服务
第六,要重视人才研究工作
现在我国海外人才研究也是比较滞后的。我国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才在海外,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我们引进,什么人才可以做“海鸥”,什么人才可以做永久性人才引进,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第七,要建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
现在我们对国内的人才分布、人才拥有量和规律有一个数,我们对海外的有没有数可能是一个问号。应该建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包括留学人员组织、各类海外人才机构、各种猎头公司等。我研究了中国300个创业成功的海归企业,发现回国创业的海归有几个特点,一是他们的学历比较高,二是他们都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三是他们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团队,四是他们都有一定的风险投资支持,五是他们内部都有一种很好的机制。
最后,无论是人才战争、吸引国际人才还是大国崛起,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有一个国家梦想。
奥巴马在发表他的就职演说时煽情地提到他的美国梦,一个多民族文化背景的黑人能够在美国做到总统,这就是美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所以我认为中国也应该打造一个中国梦,留住人才中国才能有机会,有了这些人才,就不愁再产生更多的人才,培养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央2008年12月推出了“千人计划”,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思维、拓展视野,完善和出台一系列能够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竞争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我们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我们不能有太多“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概念,这个世界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大战是很难再打起来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比美国的都大,如果跟中国打仗不是也在破坏他自己的财产吗?所以现在打的就是人才战,如果中国能够广揽世界人才,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就能够真正实现我们的大国崛起!
国内形势——产业及人口布局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从现在起的一二十年,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略机遇期”。“这是改革开放之后受益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逐渐进入各自角色、承担重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温饱问题将基本解决、小康社会目标逐渐达成,并在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水平等多重指标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阶段。此外,世界演变与中国社会转型同步进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将越来越深。因此我们说,这一阶段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将随着国际国内多重因素而出现新的问题、呈现新的特点。
一、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机遇
首先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国际格局多级化进程加快,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均衡化总体对中国有利。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造成的一大结果:各国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国际国内事务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因此,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时代,世界大战对自己与对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得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是其一。
其二,与美苏冷战时期相比,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国家利益的对抗逐渐淡出国际社会中央舞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前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等重大事件,标志着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演化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受到后两极时代的限定:以美国为唯一超级大国显着标志的“一超多强”的金字塔型力量结构逐渐形成,全球统一市场、贸易和人员流动过程迅速占据了各国当权者议事日程的靠前位置,全球各主要大国全面对抗乃至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内建设而言,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对中国有利的。
其三,关于国际格局,需要指出的是,“一超”美国陷入反恐伊拉克战争、中东等多重困境,与伊斯兰世界矛盾加深,其霸权扩张势头进一步受阻,被迫调整对外战略;此外,在美国国内,2007年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其打击很重,自身也陷入诸如医疗改革、金融监管漏洞百出等国内问题中,一定程度上这些国内问题牵制了这个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投入。对于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等“多强”竞相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超级大国在传统的盟友——如欧盟、日本、韩国等等中号召力已随着冷战这一特殊背景而逐渐降低,矛盾、摩擦不断出现,这对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在大国之间施展拳脚的舞台。
最后,“和平竞争”与“发展竞争”的国际竞争态势更加明显,国际竞争可控化与国际关系机制化、有序化增强。致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绝大多数国家都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发展问题上。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日益受到国际法、国际舆论及国际机制的约束,可控性和可预见性提高。
此外,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出现,也得益于我国自身的努力。在国际合作与国际机制建设上,改革开放30多年见证了我国逐步由一个国际体系游离者到体系积极参与者、倡议者乃至建立者的角色转变。在与大国的关系上,刘江永指出,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处在同步协调、改善发展的阶段。中国无论是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国家还是日本,都没有出现一边热另一边就冷的局面,总体走势上都在向前发展。由于中国在东盟、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周边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努力,以及中国与大部分陆上邻国边境纠纷的解决,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可以说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间。在两岸关系上,大陆更是以全民族长远利益出发,在增进两岸经济合作、政治互信上做出了坚实的努力,台海形势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缓和。此外,同非洲、拉美及中东地区国家,也都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经济全球化继续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有利。
全球化使各国利益彼此相联,各国共同利益增多,传统的现实主义者的“他之所得即为你之所失”的零和博弈在国际交往中减少。信息、通讯技术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多中心与多引擎并存,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增长靠外贸与内需两个轮子双驱动,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出现毁灭性、甚至像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5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互利共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具体而言,中国在全球、多边、区域三个层次努力,在经济上为自己赢得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经济环境与众多机遇,这是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开放初期的中国想都不敢想的。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总而言之,大环境上,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相继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人民福利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全球化进展不断深入,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另一个关键是,如同马克思所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一个更自信更积极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舞台,为自身发展带来了数百年来未有之机遇。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我国国家安全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与威胁
古语云“居安思危”,危机意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群体包括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清王朝与八九十年代拥有大量石油财富的科威特,皆因享乐于“太平盛世”而将危机意识抛诸脑后所带来的外国入侵的沉痛后果,这两个事例都告诫我们危机意识的所谓重要性。党的十七大甚至将“忧患意识”提升到了关系民族危亡的高度,认为“一个民族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就没有希望”。
要明确危机,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眼前和潜在的挑战与威胁。
在面临的深层次的挑战方面,首先体现在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上。西方大国尤其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崛起的防范意识不减,冷战思维依然时隐时现,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新着《美国与世界: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未来的对话》甚至认为:中美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金灿荣认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两国(指美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会防范中国,尽管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动作,但防范会继续加强。当然在具体问题上,要求中国协助。毕竟,就以往国际关系发展历程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未挑战已有体系(尤其是体系霸权国)的前提下和平崛起。因此,美日的防范甚至是遏制,是我国发展与国家安全不得不面对的议题。
国际形势总体将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但民族、宗教、领土、海洋权益之争等问题导致的矛盾上升,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矛盾与热点的背后,往往能影射出超级大国的影子。内外挑战性因素相互交织是新时期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一大突出特点。例如长远来看,美军进驻阿富汗与在中亚的长期存在,将来极有可能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安定造成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