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21910500000044

第44章 慎交箴言(2)

这样一来,一向疾步如飞的“神行太保”,又让彭元瑞给他添了个外号,叫做“李铁拐”了,脚伤还没养好,他便要继续修纂全书,因此顾不得在家多养几日,便一跛一拐的到馆中修书,有好长时间,不便于行,“李铁拐”的绰号越叫越响,但玩笑终归玩笑,他的行动举止,深深地感动了同僚。

乾隆五十年,彭元瑞受命撰拟宁寿宫灯联,一气呵成,撰成左右各八幅二十字联,每联均以方向字开头,并将乾隆年间的美政叙述其中,极尽吹捧之能事。如其中一副对联写道:“南斗焕珠弧,六旬御宇,万祀颐和,尧封祝日圣人寿;前星临黼扆,九陛崇基,三元肇祚,周雅歌之君子宁。”另一联称:“北极拱皆朝,子帝有帝,曾孙有孙,五福堂前欢舞彩;后天锡难老,长春如春,元夜不夜,九华灯下寿称觥。”凡此等等,乾隆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写诗称赞说:“东西次第南而北,左右分明后与前。神以通灵气以运,六为之俪四为骈。”彭元瑞于当年冬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当时和珅为大学士,对此颇为不满,就想以“青词宰相”诬蔑他,说他像明世宗时权相严嵩一样,靠为世宗写祭祀文字结好世宗。一时京师有“灯联相公”的绰号,但它恰恰说明彭元瑞确实很有才学。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前往热河经过万松岭行宫,眼见景色宜人,而宫柱楹联却十分破旧,便令随行的彭元瑞将旧联改换新词,而且要求在他行围经过时亲自浏览。彭元瑞不敢怠慢,连夜构思,并得上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含义是“万松岭”三字,由于此联是从字面而来,要想出一一相对应,而且要情景相符的联语,确实不容易。所以彭元瑞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没办法,只好派人快马加鞭到京师请教纪晓岚。纪晓岚接信后微笑说:“一定又是芸楣老兄想考考我。”于是他令来人等着,自己铺纸挥毫,很快便把写好的信交给了来人。彭元瑞看后感叹不已:纪晓岚确胜我一筹!纪晓岚对的是: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因为此对确实很有气派,乾隆皇帝看后大加赞赏,特赐珍品八样。而彭元瑞则实话实说:“此出句是我所撰,却不能对,对语是纪昀所写。请把赏赐转赏纪昀吧。”乾隆说:“上下联写得都很好,你领你的赏,纪昀另赏一份。”

纪晓岚和彭元瑞之间可谓惺惺相惜,官场中能有这样的好友也实属不易。

智慧金言

懂得人生真味者往往可以做成大事,赢得大胜之局因为他们非常善于操纵人际关系的力量。

君子以同道为朋

原文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进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

一般来说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与小人以谋求相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是我仍然认为,小人并没有什么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为什么呢?

小人所喜好的是薪俸,所贪图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形成所谓朋党,是虚伪的。一到他们见利益而争先攫取,或者因利益已抢光了而交情疏淡之后,就反而开始互相残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或亲戚,也不能互相保全。所以我说,小人没有什么朋党,他们暂时结合的所谓朋党,是虚伪的。

君子就不就样,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所履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身,就是志同道合而互相帮助,用它来服务国家,就因同心同德而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为君主的,只要能摒斥小人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那天下就大治了。

活学活用

清代的京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还是文化中心。京都人才积聚,十三年的京宦生活,使曾国藩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朋友不仅在学业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日后曾国藩事业上的帮手。

曾国藩深知朋友在事业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因此,十分注意择友。

刘传莹,湖北汉阳人,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大大弥补了自己古文学上的不足。道光二十六年,曾国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向他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刘传莹也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成为至友。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拓展了学识,在学术领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不计门户、取长补短向来是成功的方向。

何绍基,字子贞,精通书法,擅长吟咏。曾国藩与其交往中,觉得何绍基所长,正是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写作和赋诗。

吴嘉宾对于治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告诉曾国藩,用功如同挖井,与其浅挖多口而不得水,不如专探一口力求汲水。曾国藩十分佩服这一见解。所以后来他决定:“读经要专守一经,读史则专熟一代。”无论读什么书,都要从头看到尾。一本书没看完,决不兼看别的书。这正代表了曾国藩按部就班的个性。这一个性的形成,虽不是完全来自于吴嘉宾的影响,但也反映了两人志趣相投。

另外,他还经常与吴廷栋、何桂珍等人讨论理学,向邵懿辰请教今文经学。

这些朋友,在京城都颇有名气。同他们的交往不仅增长了学识,也大大提高了曾国藩在京城的个人声望。这也是他在京城迅速发迹的原因。

曾国藩在交新友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联络旧时志向相投的朋友。这一时期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上比较相近的人主要有刘蓉、郭篙焘、江忠源、欧阳兆熊、罗泽南。

刘蓉,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郭篙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篙焘,于是三人结拜为兄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宁举人。在北京,经由郭篙焘的引见,与曾国藩相识。交谈过后,江忠源告辞。曾国藩对郭篙焘说:“作为人,必须要立功扬名天下,然后必须为节义赴死。”当时承平日久,众人都十分惊疑。刘蓉称赞江忠源,对朋友讲信用,与士兵同甘苦,临阵经常一马当先,患难与共,实在可以依赖信任。在与曾国藩的交往中,以有血性、有胆有识,被引为益友。日后江忠源成为了湘军的主要干将。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与曾国藩是同县人。他家境十分贫寒,却能发愤好学,夜里没有油点灯,就借月读书,疲倦了即露宿屋外直到天明。他的道德学问深厚,研究程朱理学,标榜自己为宋儒。年轻时,他连遭不幸,丧母、丧兄嫂相伴而来,继而长子、次子、三子连丧,其妻连哭三子之丧,双目失明。罗泽南并未因如此沉痛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因此,曾国藩十分敬重他,常在书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称他为家乡的颜渊。他后以儒生的身份带兵征战,立勋名于天下。

欧阳兆熊,字晓岑,湖南湘潭人。道光二十年,曾国藩病在果子巷万顺客店中,病情严重,卧病不起,幸遇欧阳兆雄,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才没有死去。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智慧金言

曾国藩一生处世交友,从不以貌取人,如骆秉章是乡里老儒,但他却能倾心相好,许为奇才。由于经常观察他人的细微之处,导致他拥有超越常人的知人之见。在京都,他与朋友们不仅在学术上互相砥砺,同时,他还将朋友们引为知己,以诚相待,这都成为他成就一生事业的重要根基。

君子大量,不与争锋

原文

不与人争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不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者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译文

不与他人争利益的人,往往能获得最多的利益;暂时退一步,常常随后就可以前进一百步;个人所得取之有道的人,获得的往往会超过最初的预计;今天做善事,他日一定会有所回报,所以平常做坏事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那些不能够克制私欲的人最终一定会身败名裂,他们不知道利害的分别以及贤能与愚蠢的分别。

活学活用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纷争权割地自立为王。七雄各占一方,尤其以秦国昭襄王最为猖狂。他曾用计以十五连城换和氏玉璧,实际上是要以强凌弱欺负赵国。赵国蔺相如足智多谋,抗强秦完璧归赵而未受损伤。回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廉颇听说后不禁十分恼怒,认为自己连年征战才有了如今的地位,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之辩就官居自己之上,又哪里比自己强呢?况且他未经过大战却官居于自己之上,因此难免令他怨气冲天。

正在寻思之际,有门客进来报告说:“蔺相如赴宴,街上人民高声欢呼丞相,非常荣耀啊!”廉颇听闻气往上撞,心想为何不拦住去路好好羞辱他一场。于是率领仆从来到长街上,将人马一字排开在各个路口。蔺相如车马行至此难以再往前进,连忙吩咐绕道而行以免伤了彼此的和气。廉颇又穿过小巷挡住去路,蔺相如说:“这老将故意地拦挡去路,我退让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再次唤人另寻别路去赴宴。

谁知老将廉颇又一次追赶到前方。这次拦路更鲁莽,仆从亦口出不逊,说短论长。蔺相如镇静心神,细细地琢磨:“这老将再三地刁难,虽年过花甲却像孩童一样,竟忘却将相不和乃是国家不祥。”于是,令从人将车马退转,罢宴回府,这时候廉颇才得意洋洋地大笑。

不久这件事就传遍大街小巷,惊动了大夫虞卿,他便入朝禀告大王。赵王听后沉吟了半晌,认为事关国家兴亡,便令虞卿前去调解,并告诫虞卿必须要那二人和好。

虞大夫领命先到丞相府。虞卿说:“我最近听说老将廉颇得罪了丞相,挡路三次。多蒙丞相宽宏大量,我奉王命特来问候。”蔺相如说:“我为国家而退让,众诸侯国畏惧他武艺高强。倘若是我们同室操戈生内乱,那强秦一定会乘虚而入。我蔺相如若有过失得罪了老将,我情愿谢罪赔礼。”虞卿点头称赞。

虞卿又来到将军府,通禀后与廉颇相会。虞卿说:“我久慕老将军知兵善战,威镇诸侯。这朝中文有蔺相如、武有将军你,何愁赵国不富强。”廉颇听后怒容满面:“那蔺相如是何等之人,不配伴在君王之侧。赵国安危由我一人独掌即可,那蔺相如他有何能保国安邦。这赵国有廉颇在朝一日,管叫他宰相做不长。”虞卿摇头微笑道:“老将军,蔺相如只身入强秦谁敢前往,不怕油锅威吓,气吞八荒。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渑池众诸侯的面前羞辱秦王。他不怕油烹怎能怕将军你,蔺相如有明察远见不和将军论短长。那秦王若知你们将相不和,一定要兴兵来犯。到那时内忧外患必难以固守,蔺相如他怕的是国破民亡、妻离子散啊。”廉颇闻听如梦惊醒:“虞大夫!蔺相如真是深明大义,我做事太蛮横骄傲了。蔺丞相为国为民低头忍辱,太可敬了,真叫我越想越愧悔。我立刻到他那里去负荆请罪。”

廉颇摘金盔脱蟒袍身背荆杖,徒步来到相府。到门前也不顾禀报就往府内闯,众门客都无法阻拦。廉颇进书房见蔺相如独自躺在床上看书,就含羞带愧的一语不发跪在了一旁。蔺相如一抬头见廉颇跪在一旁,身背荆杖,忙撇下书本惊慌失措的下床跪倒,说:“老将军你这是干什么?”

廉颇说:“多蒙丞相宽宏大量,以国家为重不忍伤了手足。我从前太自私了,三次蛮横欺压丞相。现在我负荆请罪而来,望丞相责罚教训。”

蔺相如急忙搀起廉颇把荆杖扔在一旁说:“老将军,以前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只要我们同心合力抗强敌,无论文武都是国家的栋梁啊!”

智慧金言

蔺相如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面对廉颇的当街羞辱,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一再退让,确保以国家利益为先,避免了内部矛盾的产生,将相共同使国家走向对抗强敌之路。目光高远、胸怀宽广的贤士,凡事都能够以大局的利益为进退准绳,这样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景仰。

同朝为官,相互提携

原文

同朝为官,共侍一主,相互提携,和衷共济,则可两受其利;若同僚不和,相互攻讦,图逞意气之争,则两累其害。为官之人当有以鉴之。

译文

同朝为官,共同为君主尽忠谋事。如果相互提携,遇到困难同舟共济,那么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但是如果为了一时的意气而相互辱骂,明争暗斗,那么大家都会因此受到损害。作为官员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

活学活用

古人很重视同事之间的友谊,他们常常互相提醒、告诫。例如《佐传》上曾经记载,先篾准备出使秦国,去迎接公子雍,苟林父劝阻他说:“太子还在国中,而您却要去国外迎接君王。我看此行可以作罢。您可以谎称患病来加以推辞,怎么样?不然必将大祸临头。让别人去秦国出使也行,何必一定要您去呢?我们是在一起做官的,我不能不尽心提醒您,处理好同事关系,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好处。”

唐德宗贞元元年,北方水、旱、虫灾不断,粮食几乎绝收,农民流离失所,朝中大臣下去设法赈灾,有些人却在那儿攻击镇海军节度使韩混,说在前年“泾原兵变”事件发生时,韩混听说皇上圣驾暂离首都长安,便在驻地润州聚集兵力,修了五座石头城,这显然包藏了谋反的祸心,应予追究。德宗听了就对韩混的忠贞起了疑心,他征求大臣李泌的意见。

李泌说:“韩混为人公正忠诚,‘泾原兵变’发生后,韩混为了赶运漕粮支持中央军队,亲自到江边背粮装船,并激励将士们说:天子如今蒙受尘埃之苦,这是我们做臣下的耻辱。韩混一向清贫廉洁,他的府第狭小,破败到不能避风躲雨的程度,他还不肯修葺;但他支持中央却慷慨大方,自从陛下圣驾在外,韩混的供应一直源源不绝,这是陛下亲眼所见,这样的人会谋反吗?”

德宗又问:“韩混既然忠心不二,那他为什么要修石头城?”

李泌说:“韩混之所以要修石头成,是因为看见中原战乱不绝,考虑到陛下可能南下,所以修城作迎驾的准备罢了。陛下怎能把臣子的一片赤诚之心当作罪过呢?”

紧接着,李泌又说:“韩混性情刚正,不阿附权贵,又有偏激严苛的缺点,所以得罪人极多。我知道弹劾他的奏章多得很,他的儿子韩皋现在陛下身边做员外郎,因为知道弹劾他父亲的奏章太多了,竟不敢提出要归家省亲。不过,请陛下放心,臣保证韩混绝没有谋反之心。”

德宗说:“韩混的儿子尚且害怕受到牵连,你何苦要保他呢?”

李泌说:“我与韩混是旧友,对他十分了解,所以我愿意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