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丢尿片:是大人的事儿,但不仅是大人的事儿
意大利着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就应该让他参与家务劳动。从料理自己的内务开始,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感受到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的价值。简单的丢尿片,正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宝贝趣事)
丫丫一岁时,走路也稳了,也能一个字、两个字的嘣着说话了,我正寻思着该教她做点什么,不图她干活,就想着早教优教提前培养培养。
一天晚上,她一扭一扭走在客厅里,两只小手就不停在小屁股后面抓呀抓的,我赶上前去一看,尿片耷拉下来了。丫丫是纯母乳喂养的,屎尿无度。我拦腰抱着丫丫换个新尿片,随手就把脏尿片放地板上了,丫丫回过头指着尿片哼哼吱吱起来,然后,伸出手就把尿片提了起来。
我大喜过望,心想孺子可教,就问丫丫:“丫丫要扔尿片呀?”丫丫点点头。我继续引导:“那要扔到哪里呀?”丫丫指着卫生间。
我跟着丫丫来到卫生间,心想这叫无师自通呀,丫丫却一把把尿片丢进了马桶,顿时我就焉了,赶紧拉住办完正事的丫丫:“妈妈平时把尿片扔哪里呀?是不是这里呀?”我指着旁边的垃圾桶问,丫丫似懂非懂点点头,我趁机捞出尿片丢进去,再跟丫丫强调:“尿片脏脏,要丢到这里。”
随后我有意识让丫丫自己去丢尿片,每次都拍手鼓掌跟她说“丫丫真棒”,丫丫丢尿片的主动性更高了,甚至新尿片一不留神都被她勤快处理掉。
(丫妈啰嗦)
一岁是满怀期待又可爱的年龄,正是孩子感知、认识世界的时候,与其经常把孩子护在怀里,不如适当放开手让他自己摸索,自己丢尿片就是个好开端。当然,这个时候孩子还比较小,即使只是简单丢个尿片,也要多费点心思。
杜绝开裆裤,选用优质卫生尿片
中国的孩子小时候一般都穿开裆裤,因为方便把屎把尿。我从来反对这一点,一是它不卫生、不雅观、还容易造成孩子外生殖器损伤;二是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羞耻心、隐私感、自我保护意识的养成。但有妈妈担心纸尿片容易引发红屁股,更有妈妈担心纸尿片会影响男孩子的生育能力。关于前者,很多妈妈都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只要护理得当,孩子是不会出现红屁股的。对于后者,各种医学资料也报道过,称其属于没有科学根据的道听途说。大家只是怀疑纸尿裤会提高睾丸温度(但至今还没有证据),可现在那些患了隐睾(睾丸温度比穿纸尿裤高得多)的孩子,通过及时得当的手术治疗后,都能生育,证明了即使婴幼儿时期睾丸温度偏高,对于成年以后的生育没有影响。丫丫从出生起就一直用尿片,几乎没有把过尿。每次换尿片我都会先用湿纸巾擦拭干净,然后用全棉毛巾擦干,条件允许时会用小风扇吹干,最后抹上防尿布疹的护臀膏,如此这般,丫丫从来没有过红屁股。当然妈妈们一定要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尿片品牌,毕竟孩子要一天到晚的呆在尿裤内,舒适透气孩子也会快乐许多。
纸尿片的一大缺点就是不环保,它的消耗大,不能循环利用。有的妈妈选择棉尿布,有精力、有时间的妈妈可以尝试。据说还有一种纸尿片中间有标记线,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区别大小便,减少更换次数。总之,追求更健康、更环保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复地带孩子一起丢尿片
一岁左右的孩子,记忆力较短暂,常是这会儿教过了,过会儿就忘了。这时,妈妈千万不要怕麻烦,更要有耐心,多领着孩子一起去丢尿片。丢尿片时,要跟宝宝多对话,问他“尿片是丢在这里吗?”加强孩子的记忆。
丢尿片的地点最好是固定的
这时候丢尿片更多靠的是孩子的机械模仿,大人觉得很微不足道的变化,小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每次都把尿片丢在固定的地方,孩子会更容易成功。
要毫不吝啬你的称赞
这个时期的宝宝很敏感,或许你哪句不耐烦的话就会惹得他哇哇大哭,然后再也不肯多学。同样的,若你每次都兴奋地称赞他“宝宝你太棒了”,他只会越干越提劲。小孩子最爱讨妈妈欢心,妈妈对宝宝的每次成功都加以表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点评)
丢尿片是一件特别小的事,若按照孩子一天4片,连续使用20个月,就有2400片之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事,但是,正是孩子丢的那几片,意义重大。
保护孩子的羞耻心与隐私感
在1-2岁期间,孩子的自尊心、羞耻心、隐私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慢慢觉醒,这时的孩子处于一个重要的心理转折点:将自己与他人相区别,建立起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疆界防线。拒绝开裆裤,等于为孩子营造了自己的小空间,保护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纸尿布的发明,也将妈妈从繁重的洗尿布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宝宝。
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得出过“幼儿总是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件事情上”的结论,一岁的幼儿更不会“指哪打哪”,将尿片丢进固定的地点,很好的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
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交流
幼儿期的情感发展对幼儿未来的个性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丢尿布的整个过程都是妈妈与宝宝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孩子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情感满足,这种满足有助于孩子建立幸福感及健康的心态。
培养孩子自立的第一步
意大利着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正逐渐长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迟迟不愿走出第一步。但学会独立是孩子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的最大前提,父母能守候孩子一辈子吗?早一点放开双手,孩子会比家长想象得更独立,更成熟。
2.收拾玩具:让孩子看好自己的家当
英国有句谚语讲道:“习惯在习惯中养成,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习惯正如在树皮上刻字,随着树木的成长,文字也会扩大。”小小的收拾玩具,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了孩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小习惯终会变成大大美德。
(宝贝趣事)
小孩子爱玩是天性,为了刺激丫丫的听觉、视觉以及开发她的动手能力,我跟丫爸没少往家里搬玩具。本来嘛,孩子没定性,玩具又这一堆那一堆的,整理起来真是个麻烦事,不整理又实在看不下去,看着丫丫天女散花般把玩具扔了一屋,我只有整日跟在屁股后收拾。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丫丫姥姥驾到之后,我首先诚恳地向老妈大人致歉:“妈,我现在终于体会您当时看到我把屋子弄乱时的抓狂心情了,我真是太太不应该了。”老妈撇嘴道:“体会了?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狂点头,悲戚戚问:“现在怎么办?首先申明我不要做暴力妈妈。”老妈笑:“小样儿。”
首先,老妈毅然把玩具撤掉一大半,说是一次又玩不了那么多,摆在台面上徒增劳动量,另外定期换着玩更好,还省钱,省点儿得点儿嘛。然后老妈就说,关键还得丫丫自己收拾玩具,我说老妈呀,这还用你说,我和声细气和颜悦色跟丫丫商量了很多次了,可没什么效果。
老妈走到丫丫跟前,丫丫正在玩一只塑料小鸭子,一秒钟后就换了辆小汽车嘟嘟跑起来,小鸭子就被丢在一旁。老妈上前先夸丫丫汽车开得真快,丫丫乐得哈哈笑,套过近乎后就问丫丫:“丫丫,喜欢去动物园吗?”丫丫点头,城里的动物园去过几次,丫丫喜欢里面的河马母子。老妈接着说:“那我们自己盖个动物园吧。”丫丫好呀好呀的拍手,然后就兴冲冲地跟着老妈给动物们安排“住宿”,把那些四处丢散的玩具稳稳地放在盒子里,老妈另外还加了停车场,飞机场呀,丫丫摆得有模有样。最后老妈还问丫丫:“以后小鸭子累了要在哪里睡觉呀?”丫丫指着:“在小鸭子家里。”我大服,老妈不愧是做了几十年幼儿教育的老教师,有门呀!
(丫妈啰嗦)
孩子乱丢玩具是件很头疼的事,在不剥夺孩子玩耍的前提下,教会孩子主动收拾玩具才是王道,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看管好自己的家当呢,丫妈有以下几点建议。
别给孩子买太多玩具
首先,买太多玩具很浪费钱;其次,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想想看,宝宝有太多太多玩具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强,一会玩这个,一会又想着玩那个,注意力很难集中到一点上;再次,不利于孩子养成爱护东西的品质,玩具多了,孩子会觉得样样玩具都不稀奇;第四,玩具少收拾也省心,宝宝学起来上手也快。如果家里玩具多,建议给玩具分类,可以隔一段时间替换着拿出来,也能增加新鲜感,或者跟其他孩子交换玩具,或者把多余玩具捐赠给有需要的小朋友。
循序渐进,要求要适度
玩具精简过后,就可以教宝宝收拾玩具了。先简洁明了给孩子讲述动作指导,再给孩子重复做示范动作,两者尽量分开进行,因为这时的宝宝很可能听你说时就忘了看你手上的动作,而看你手上的动作就忘了听你说话。刚开始可以抓着孩子的手臂把玩具归置到指定盒子,接下来就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最好把整个过程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比如,先教宝宝将玩具放在指定的容器,再教宝宝整理玩具,最后教宝宝将玩具收归“玩具角”。同时注意要求适度,不让宝宝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也不要过度训练,以免高要求造成孩子患上强迫症。
游戏中收好玩具
对孩子来说,枯燥的训练远不如寓教于乐的效果好。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玩具最好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比如,跟宝宝比赛收拾玩具,边收拾玩具边讲故事等。
适当的“威逼”也是可以的
有的妈妈划出一个“玩具区”,交代孩子在“玩具区”可以随意摆玩具,但超出这个范围就要被扫走。在孩子越界时,告诉他要把玩具扫走了,在他不听劝告时,严肃的把玩具扫走,让孩子清楚玩玩具也是有游戏规则的。
(专家点评)
小小的收拾玩具,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扩大成美德,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孩子做事更有条理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过程随意性很强,不懂按部就班,倒有“捡芝麻丢西瓜”之嫌,手中的事还没做好,就被另一件好玩的事给吸引走了,缺乏条理性。通过收拾玩具让孩子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分清先后,有条有理。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显着成效的,需要父母持续的引导强化。
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父母不再追着孩子收拾玩具,而是耐心信任地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放权,孩子也会守好权利,对父母的信任负责,在这种信任中,孩子的责任感自然被唤醒。
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清朝朱用纯有诗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经手一遍,更胜千言。孩子只有自己去收拾玩过的玩具,才能体会妈妈的辛苦,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3.吃饭:逐渐减少喂饭,远离饭来张口
吃饭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可为了让孩子吃口饭,家长不惜哄吃、骗吃、追吃、求吃,效果反倒越来越差,不仅父母焦虑疲惫,孩子更是不堪压力。吃饭真的有这样难吗?减少各式零食,翻新饭菜花样,增加户外运动,保证全面营养,让孩子吃饭香香也非难事。
(宝贝趣事)
在我小时候,看多了隔壁三叔家哄着、追着、打着、骂着、求着东东堂弟吃东西的场面,下定决心不能让丫丫“重蹈覆辙”。吃饭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犯不着每次大动干戈。
丫丫6个月之前完全母乳喂养,过了6个月之后,开始添加辅食。喂流质的辅食又是碗又是勺,抱丫丫难免不舒服,丫丫就会嗷嗷,多亏小姑子送来挤压喂养勺,跟奶瓶的原理近似,适合喂流质辅食,还有咬咬袋,像个小网袋,可以啃到水果汁,又不会被水果渣噎到,喂丫丫方便多了,起码对丫丫来讲,吃东西不再是痛苦的事。
丫丫1岁后,家里就买来儿童专用餐椅,每次就跟我们一起坐在餐桌前进餐,刚开始,我们直接把食物放到餐椅前的大盘子里,丫丫用手捏着吃。后来丫丫看大伙都用筷子,就也要筷子,当然吃得乱七八糟,丫爸也调侃“丫丫每次扒拉掉的饭菜都够养好几窝蚂蚁了”。但没有谁是一下子手指灵巧的呀,很多大人还左右不分、笨手笨脚的,这个时期就是让丫丫在餐桌上去观察、去模仿、去实践。
一天,吃饭时我起身开门取快递,回来时丫爸兴高采烈向我描述:“你知道吗?丫丫刚刚用筷子夹到饺子了!那小手灵活的!”我瞥他一眼:“有什么惊奇的,丫丫几天前就能夹到菜了。”丫爸顿时抱怨:“那你为什么没告诉我,你应该当场打电话告诉我。”说着又去表扬他的宝贝疙瘩去了,丫丫乐得哈哈的,我好心提醒这个骄傲爸:“哎,你不是说在吃饭这个事上咱不夸她,也不批评她,让她知道吃饭是她自己的一种需要吗?”丫爸没回头说:“我女儿都会用筷子吃饭了,不夸她夸谁?”我看着父女俩挤在一起的笑脸,觉得幸福是那样的简单。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理解这份开心与幸福。
(丫妈啰嗦)
很多妈妈诉苦,喂孩子吃饭都是个老大难,更别提让孩子自己吃饭了,有时各种招数都使遍了,可孩子就是不吃,气的自己都哭了,养孩子辛苦哪!在吃饭问题上丫丫还挺乖,丫妈有几点经验:
就餐气氛轻松愉悦
犹太人特别重视餐桌教育,教孩子从小就懂礼仪有修养。妈妈们可以挑选合适的儿童桌椅、儿童碗筷,让宝宝与大家一同就餐,从开始的用手抓,到使用勺子、筷子,整个过程慢慢来,即使乱扔乱丢都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要心急代替孩子给孩子喂饭,耐心、温柔的引导效果更好。此外用餐时关闭电视,收起玩具,尽量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营造温馨的就餐环境。
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
不仅孩子的餐具、双手要干净,而且父母最好不要碰孩子的食物、碗勺,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大人咬过的食物也不要给孩子吃,因为成人的唾液里隐藏有病毒,自身有免疫力,却会引发幼儿急疹等病症。
饮食定量,少吃零食
现在花花绿绿的零食太多了,对比起“甜、香、脆”的小零嘴,正经饭菜的确失色很多,小嘴巴一会儿吃点饼干、一会儿吃颗糖,肯定没胃口吃饭。小孩子的饮食最好少盐、少糖、少油,易消化防蛀牙。饮食定时定量,对宝宝柔弱的肠胃好处很大,在哺乳期时就保持3小时喂奶一次,能够防止小儿积食。
饭菜花样多,美味可口
这需要妈妈下功夫了,宝宝餐要求营养美味并重。有孩子不爱吃青菜,就剁碎包成小饺子,不爱吃鱼,就多熬鱼汤,餐桌上不时换新口味,才能吸引孩子胃口。如果孩子特别不爱吃某样东西,就不要勉强,可以用其他食物代替。
蹦蹦跳跳吃饭香
这点妈妈们都很有体会,孩子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之后胃口就特别好。带孩子出去玩吧,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还能吃饭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