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
平平淡淡顺应自然
美酒香肉因为味道浓厚使人垂涎嗜好,但是这些美味反而不如一些清淡的食品那样适宜我们的胃肠。这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人也是一样,才艺高超的人未必就是天生优秀的人物,也不一定就值得别人去崇拜和尊敬。一个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会自然沉默地本本分分做事,在平凡中实现伟大的人生理想。
《庄子·达生》里记载,周朝时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擅长训练斗鸡,周宣王很喜欢斗鸡,就请纪渚子为他驯养斗鸡。把斗鸡交给纪渚子十天之后,周宣王问他训练得如何,纪渚子回答说:“不行,这只鸡还很骄横很容易冲动。”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渚子回答说:“还是不行,这鸡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仍然难成大气候。”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渚子回答说:“这回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周宣王很奇怪,这样死气沉沉的鸡怎么能打败别的鸡呢,可到了斗鸡场上再一看,他傻眼了,这只鸡不管面对什么都一动不动,别的鸡看见都害怕地跑了,连和它打斗的勇气都提不起来。这个故事说明了动到极处反为静、斗到极处反似木的道理。虽然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了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趋于平淡。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淡泊和宁静,就是不骄不躁,心平气和的行事方式,我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一个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不会做那些惊世骇俗的事情,他一定会像平常人一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在平凡中显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以后,对众生说法也不用高深理论或苦行奇事惑众,他的所有说教都用简明切实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我们行事一定要谨记这一点,我们都是凡人,只有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自我反省少走弯路
我们每天都会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错误,只要我们能够经常反省自己,查找犯下这些错误的根源,以后争取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曾子就是因为能够日三省其身,才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和重视,近代的曾国藩也是每天靠写日记反省自己,他最后也成为后人赞扬并且效仿的榜样,这些都说明了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自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对自己的言行,要经常进行反省。是优点、长处,要坚持,要发扬;是缺点、错误,要及时改正。
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的“调查”提问时,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女儿问:“好了,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如果您犯了错误,您会轻易地承认吗?”
马克思答道:“我随时都在准备着承认自己的错误。”
人有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反省自己,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很容易小错积累成大错,等醒悟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反省的过程,就是在错误对我们造不成伤害的情况下改正,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更快地接近成功。
多动脑袋少动嘴巴
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又不露锋芒,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这样,就不会被“浓艳者所疑”,也不会被“放肆者所忌”了。
学问浅薄的人喜欢四处炫耀,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慕虚名,不露锋芒。东晋时,某天,勤于练书法的少年王献之,将一个用毛笔写就的“太”字,送到母亲处炫耀。他心想:“我的字写得很不错,应该可以得到母亲的称赞了吧?”
经一番细看,母亲评论道:“这个字,仅‘太’字下面的那一点的功夫才算是到家的!”
王献之闻言,才深感自己的书法在功力方面,尚欠火候。原来,那一点正是他父亲王羲之刚添加在他所写的“大”字上的。
此后,王献之以父亲为榜样,不慕虚声浮名,依缸磨墨,刻苦练字,把18缸水都用完了,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历史与现实中的那些不露锋芒者,生活中都是少言寡语、平和恬淡的神态,绝不哗众取宠,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人周到,处事练达。
《战国策》上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一次、两次,秦昭王向他请教,他都不说话,因为他发现秦昭王与他谈话时心不在焉,而他要讲的又是一套使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别人不重视,讲出来无益。直到第三次,秦昭王单独会见他,专心致志,虚心向他求教,他的一席话,打动了秦昭王,封他做了宰相。不该说时不露一句,该说时才展示满腹经纶,这就是智者的不露锋芒的处世之道。像范雎这样,真正是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智者。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易失人;不可以同他谈的同他谈了,是失言。聪明人能努力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坚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发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做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静地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地,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
初涉人世者不妨从多动手、多动脑、多用耳朵与眼睛,少动嘴巴,避免与人争强好胜、计长较短做起,避免太露锋芒,从而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旅程。
世事无常享受生命
世事万物变化无常,荣华富贵并不能久长。由盛而衰,由繁华到凄冷,这种情况历代都有。
《桃花扇传奇》里的《哀江南》中说:“俺曾见金陵玉阙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不信这舆图换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歌,唱到老。”这一段弹词和以上所说的一样。
西晋大将索靖知道西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骆驼说:“我将要看见你流落在荆榛荒草里面。”后来,西晋果然如他的预言而亡掉。当世局发生变化,无论怎样的豪门权贵,转眼之间都家破人亡。当人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只知道靠自己的权力,以武力去制伏他人。对于时衰运败本身灭亡的命运,一点儿都不察觉,实在是可悲之至。
富贵不是永恒的。《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排场。书中有句话“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了。大观园的锦绣繁华,无所不达其至,其烈火烹油之势,赫然权势冲天,但是正应了元妃的预言,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尽净的一天。荣国府后来被查抄,家道一落千丈。
富贵繁华都可能随着时势变化而失去,有的人身在富贵之中不懂惜福,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挥霍财富,为所欲为。他们的行为更加速了财富没落的过程,让富贵成为昨日黄花。
在古代战争中,胜负强弱也如富贵一样不断变化。战胜的一方如同拥有富贵的一方一样,容易趾高气扬,不懂珍惜,于是,他们很快就失去了战争的先机,由胜转败,盛极而衰。
战国时期,掌握了晋国大权的四家大夫——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之间发生了矛盾。
开始,智家自恃势力强大,胁迫其他三家各交出100里的土地及其户口。虽非心甘情愿,魏、韩两家不得不勉强按要求交出了土地及户口,唯独赵家以维护先人的祖业为由,拒绝交出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势力范围。
智家就胁迫魏、韩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率领兵马坚守在晋阳城内,因城内粮草武器充足,又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三家兵马将晋阳围困了两年多,也没有把晋阳攻下来。
后来,智伯瑶想了个主意,让士兵将晋水改道,直冲晋阳城,将大半个晋阳城池淹没了,但晋阳城内的军民,依然不肯投降。
看见城破在即,得意忘形的智伯瑶,无意中说出了在日后必要时,同样要用水来攻打魏、韩两家。此语令魏桓子和韩康子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唇亡齿寒的现实,终于促使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被围困在晋阳城内的赵家兵马,将晋水引入智家的营寨,向智家的兵马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杀了智伯瑶,将智家的全部财产、土地和户口,三家各一等份平分了。
日后,这三家的后代废了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形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无论是绝代豪富还是千古英雄,都不过是逞一时的荣华,弄一朝的权势罢了,百年之后,一切都像美梦一场。我们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被野心所困,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勾心斗角,而去专注于享受生命本身,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