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初即位,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后,宣帝始亲政事。他着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为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亲政伊始,即令群臣得奏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袋封缄),以通下情;并规定“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敷陈)奏其言,考试功能”。地节四年(前66年),因大司马霍禹(霍光之子)与其母霍显等谋反,宣帝下令诛灭霍氏家族,并废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消除了霍氏的势力。
宣帝为政,十分重视吏治,特别是地方官吏的选用,常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凡拜刺史、守、相,宣帝都亲自召见,询问治安之术。其政清者辄以玺书勉励,给以褒扬。渤海(郡治浮阳,故城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岁饥,人民不断起事。宣帝拜龚遂为渤海太守,问:“何以治渤海?”遂对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宣帝许之。龚遂到任,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钮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兵器)者乃为盗贼。”持兵者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农具,于是“盗贼”悉平,民安土乐业。龚遂还开仓济民,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蓄积,诏狱止息。
对于公卿大臣,则多从有政绩的地方官中选拔。如北海太守朱邑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召信臣由郡太守迁升为少府。史称“汉世良吏,于是为盛”。宣帝不仅重视官吏的选拔,也很注意以刑名(亦作形名,即循名责实之意)考核臣下。当时,一班地位很高的大臣,如平通侯杨恽、光禄大夫王迁、京兆尹赵广汉、司隶校尉盖饶宽等皆因罪被处死。太子刘寅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为持刑太深,建议重用儒生。
宣帝训斥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废除了武帝时的许多酷法。元康二年(前64年),下令赦免那些触犯他本人名讳的人。地节三年(前67年),因廷尉史路温舒上书,设置廷尉平(秩600石)四人,以慎刑狱。
次年又令郡国呈报狱囚被掠笞瘐死的姓名、属县、官爵、邑里,由丞相、御史统计上奏皇帝,此外,还蠲除了一些苛法。
宣帝图治的另一重要方面,则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地节元年(前69年),诏令假(权借)郡国贫民田。地节三年(前67年),又诏“池(陂池)籞(禁苑)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不出算赋及给徭役)”。此外,还屡次蠲免和削减田租、算赋、口钱。本始四年(前70年)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赈贷困乏。其令太官(秦汉时掌皇帝饮食宴会之官,属少府)捐膳省宰(屠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
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京师各官署之令丞)上书入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地节四年(前66年),郡国多被水灾,皇帝遣使巡行郡国,发放赈贷;同时命令各地降低盐价,以减轻百姓负担。诏曰:“盐,民之食,而价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价。”为节省转漕,而利农民,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这些措施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比较显着的效果。汉宣帝在位期间,对文化学术事业也很重视。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甘露三年(前51年),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经过这次会议,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谷梁”。宣帝时,西汉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体上相安无事。神爵元年(前61年),汉将赵充国击败先零羌,羌人降者逾万。次年,羌人若零等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率400余人降汉,汉政府设置金城属国,以安置降羌,从而挫败了羌豪借助匈奴势力以隔绝汉朝与西域往来通道的图谋。三年,匈奴日逐王率其众降汉,骑都尉郑吉发西域诸国5万人迎之。郑吉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号都护。汉之号令行于西域,匈奴为奴役西域而设置的僮仆都尉不得不废除。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叩塞称臣,原来畏服匈奴的乌孙及其西至安息诸国,也转而尊汉。于是边境晏然,徭役省减,为西汉政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家回眸
昭帝、宣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特别是宣帝时期,“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史称中兴。
昭君出塞,汉匈结亲
元帝时期,虽然国内的政治形势有些混乱,但在与匈奴的关系上却很有成绩。着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匈奴分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部分。呼韩邪单于于元帝即位之初就上书言明民众困乏,以求救助。朝廷命令云中、五原等郡运送粮草2万斛以救其穷困。郅支单于自以道路遥远,又怨恨汉对呼韩邪单于的待遇优厚,假意上书求回侍子。汉派谷吉护送,却遭到了郅支的杀害。这一年,朝廷派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归呼韩邪单于的侍子,并与他们登上匈奴诺水边的东山,刑白马,订立了盟约:言汉匈为一家,世世代代不得相诈相攻,互勉互助,共御外辱,有违此意,天人共诛。
两人回京,诸大臣皆以为匈奴为夷族,汉与之结盟,有失大国的威仪,应该立即回返解除盟约。但元帝却认为,这是有利于大汉边境安宁之举。后呼韩邪单于归北,人民安定,大臣遂不再坚持解除盟约,并敬服元帝的深谋远虑。
郅支自知有负于汉,遂向康居逃亡,适时天气骤冷,其部众多冻死于道,只有3 000人到了康居。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征发屯田士卒及西域诸国之兵,攻打郅支单于,消灭了这支力量。大汉在西域重振雄威。
呼韩邪单于闻知此事,且喜且惧,向元帝上书说:“愿拜谒天子,以往有乌孙、郅支等力量,常不能如愿,今郅支已灭,故请来朝。”朝廷准请。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度入朝,受到朝廷的恩赐,所得衣服锦帛比黄龙年间赏赐的多了一倍。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元帝遂把后宫女子昭君许配给他。为纪念这次和亲以及祝福边疆稳定,元帝特改这一年的年号为“竟宁”,取边境安宁之意。
王昭君,字嫱,是元帝时的一个宫女。元帝有一名画工叫毛延寿,十分贪财。当时,宫中佳丽众多,皇帝无法逐一亲见,就让画工画像,漂亮的才召见。毛延寿就利用嫔妃争相邀宠的心理,大肆索要贿赂。昭君厌恶俗世媚骨,极其鄙视毛延寿这样的小人,拒绝贿送礼品,这就惹恼了毛延寿,于是毛延寿把她画得相貌平常。可怜昭君貌如天仙,却不得与元帝相见。等到昭君随呼韩邪单于拜别皇帝时,元帝才亲眼见到昭君。昭君的花容月貌令他大为惊异,盛怒之下斩杀了毛延寿。
昭君不仅有花容月貌,而且颇识大体。并不因为只身前往大漠而怨恨。相反,她慨然应诏,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在朝廷举行的欢送宴会上,她仪态大方,举止从容,再加上其自身容貌丰美,使整个汉宫为之增色,顾影徘徊,使人油然而生爱意。据说,在她赴北的路上,弹琴述怀,引得天上的大雁探头而望,也不由得惊羡她的美貌,以至从天而降,这也即是“落雁”之容的由来。
昭君入塞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她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学习匈奴语言,逐渐习惯住帐篷、喝奶酪、吃畜肉等,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上书成帝,要求返回汉地,否则,依胡俗就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成帝命其继续留在匈奴,从胡俗“父死妻其母”。于是,她奉诏再嫁,又生了两个女儿。
昭君一生谨遵使命,矢志不渝。她死后,葬在大漠深处的大黑河畔。
其墓蒙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入秋以后大漠一片枯黄,据说唯有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昭君墓被称为“青冢”。
昭君出塞为大汉边塞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兄弟也被元帝召入朝廷做官,并多次奉命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元帝以后的汉匈关系一直与昭君这个人物相连,其子女都致力于双方的友好往来,为汉匈的和平而努力奔走,不遗余力。
关于昭君出塞,后人多有议论。唐代诗人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宋人王安石诗云:“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扞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名家回眸
耐人寻味的是昭君出塞在解忧归汉后的第十八年,为什么名头反而比解忧公主还盛?据推测,这可能跟她的身世有关。按照《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什么叫“待诏掖庭”?就是将要见皇上的女子。《汉书》里还记载昭君乃是“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按照这个说法,王昭君与别的和亲女子出自王公贵族不一样,她是从民间来的,打破了和亲的传统。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具备了流行元素或者卖点,人们更为同情和关切,于是她的故事便广为传颂。
狼子野心,王莽终篡汉权
如果问历史上谁最会装腔作势,王莽当属其中之一,他故作谦虚俭朴,大揽人心;故作公正无私,大获好评。他官位愈高,愈显谦逊,愈得人们的欣赏和敬佩。随着声望的扩大,在他的精心布置下,西汉大权渐渐落入他的手中。公元8年,王莽登基称帝,国号为新,定都长安。至此,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经历了210年后,宣告结束。王莽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成帝时期,太后的兄弟借甥舅之亲相继封侯,独揽大权。王氏子弟极尽奢华,互相攀比,只有王莽因其父王曼死得早,没有封侯。王莽折节恭俭,勤身博学,在外广交名士、儒生,在家孝敬母亲、照顾寡嫂、抚养侄子。他曾经拜沛郡人陈参为老师,学习《礼经》,博得了名士大臣们的赞誉。阳朔三年(前22年),他的伯父王凤病了,他衣不宽带,蓬头垢面,侍奉左右数月,深得王凤欢心,王凤临死时,把王莽托付给成帝和太后关照。
阳朔三年(前22年),成帝拜24岁的王莽为黄门郎、射声校尉。
不久,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禀奏皇上,愿将他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
与此同时,长乐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名士,也都为王莽美言。
于是成帝认为王莽很贤良。
永始元年(前16年)五月,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官升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常伴皇帝左右的大臣,时年30岁。
从此,王莽更加谦恭,疏散家财赈济贫困者,而且广泛结交了很多将、相、公卿、大夫以提高声望,这些人不断向成帝推荐王莽,为他游说,他的名望渐渐隆盛。
王莽曾经私下买了一个奴婢做侍女,有人听说了询问此事,王莽却说:“后将军朱子元无子,我听说他特别想要儿子,就为他买下了这奴婢,为其生子。”王莽沽名钓誉真可谓不失时机。
绥和元年(前8年)十月,大司马王根久病,数次上书乞求辞职,大司马一职需有人接替。任九卿的淳于长,是代大司马一职最有希望的人选。而王莽也早已垂涎大司马之职,十分嫉恨对手淳于长,于是暗地里打听有关淳于长的一些情况。王莽在照顾病中的王根时,借机向王根说:
“淳于长见将军久病,特别高兴,自以为能代替您当辅政了。”还说了一些淳于长如何骄逸之言。王根听了很生气,示意王莽把这些话禀报太后,并说淳于长与长定贵人的姐姐私通。太后听了,大怒,说:“既然如此,快去禀告皇上。”王莽又上奏成帝,成帝考虑到淳于长是太后的外甥,只罢免了他的官职,没有治罪,把他遣回了封国。后来,淳于长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四下活动,成帝怀疑他有大逆不道之举,就将其下狱。后淳于长死在狱中。
成帝认为是王莽率先发现了淳于长的不轨,很赞赏他的忠直。王根就推荐王莽接替了大司马之职。这一年王莽38岁。
王莽为了名声和地位能超过他的前辈,更加克己不倦。一次,他母亲病了,公卿大夫都派夫人前来探望。为了表现他的俭朴,王莽让其夫人穿着简陋的服饰去迎接。大家开始以为是奴婢来迎接,当知道她就是王莽夫人时,惊讶之余,都称赞王莽的勤俭和贤德。
正当王莽踌躇满志之时,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死于未央宫。同年四月,汉哀帝即位。王莽的权势受到了哀帝外戚的威胁。五月,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回封国,以避开哀帝外戚。王莽无奈,只得上书皇帝乞求辞职。哀帝顾忌已形成的王氏势力,便故作姿态,马上派尚书令奉诏请王莽复理朝政,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等向太皇太后表白:“皇上听到诏书,很悲痛,大司马不复出,皇上不敢听政。”太皇太后乃命王莽继续处理朝廷事务。
绥和二年(前7年)六月,皇上在未央宫设酒宴。因傅太后是哀帝的亲生祖母,所以内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与太皇太后的座位并肩而设。王莽见到了,责内者令把傅太后座位改设他处,并说:“傅太后乃藩妾,怎么能与太皇太后并尊?”傅太后听说后,大怒。王莽又故伎重演,再次要辞官。哀帝害怕也厌恶王莽咄咄逼人之势,就顺水推舟,七月,批准了王莽的辞呈,赐他黄金和安车驷马,免职回封国。
王莽回到封国南阳,闭门思过。经过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沉重打击,他更加认识到权力的重要。为了能东山再起,他不失时机地收买人心、炫耀功德。他的儿子王玃杀了一个奴婢,王莽训斥他,并命他自杀了。就这样,王莽在封国蛰居三年,替王莽上书鸣冤的官吏和百姓数以百计,反复奏明王莽的功德。元寿元年(前2年),哀帝只好准许王莽回京师。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死。由于哀帝无子嗣,而哀帝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姬早已死了,所以由太皇太后王氏全权处理后事,她马上到未央宫,拿走了玉玺,召集公卿大臣推举大司马人选。公卿大都认为王莽贤良,原来就是大司马,只因避外戚才居南阳,况且是太皇太后的近亲,所以大司徒孔光以及全朝百官都推举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二人认为,成、哀二帝无子嗣,应当选亲近的宗亲辅佐年幼的嗣君,而不应让外戚大臣掌权,要亲疏错落,这样才是治国之道。然而,太皇太后不听劝告,仍决定用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从此,王莽掌握了军政大权。
大司徒孔光是当时的名儒、三朝丞相,太皇太后也很敬重他,天下人也信服他。王莽极力笼络孔光,元寿二年(前1年)七月,提升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对于孔光一向不喜欢的人,王莽都将其治罪除掉。甄邯顺着王莽的意思上书,弹劾何武、公孙禄相互举荐之罪。二人都被罢免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