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出塞后,捕获俘虏,得知单于驻地,便率主力北进千余里,越过大漠,发现单于军队后,便下令用兵车环绕为营,以防突袭;又派出5000骑兵与敌人交战。至黄昏时,大风忽起,沙砾扑面,卫青乘机派部队从两侧迂回,包围了单于的营阵,激战至深夜,单于见汉军势众,自料不能取胜,率精骑数百突围,余众溃散。汉军歼敌19000人,获胜后遣轻骑追赶单于至天明,到况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赵信城,缴获匈奴大批屯粮,补充军需,尽焚其城与余粮而还。
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北进2000余里,渡过大漠,同匈奴左贤王军队交战,大获全胜,俘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部将弃军逃走,汉军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凯旋而归。
此次漠北之战是汉对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役,匈奴军队损失惨重,两路被歼9万余人,其力量大为削弱,一时无力南渡大漠侵扰,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的局面。此后直到武帝去世(前87年),汉匈之间虽然不断有零星的交战,互有胜负,但匈奴总的趋势是日渐衰落,再也不能对汉朝构成严重的威胁了。
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西汉与匈奴仍维持着“和亲”关系。不过,这时的“和亲”与汉初已大不相同。汉元帝于竟宁元年(前33年)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昭君出塞”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名家回眸
汉武帝对匈奴一出兵,整个亚洲皆为之震撼。他为一雪匈奴欺我大汉之耻,一忍就是20年。已故的张维华先生在《论汉武帝》长文中将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期:即位的第一个20年、即位后的第二个20年以及最后的14年。而第二个20年,则是一雪耻辱、开疆拓壤,武功盛极的20年。
张骞出使西域,筑起丝绸之路
汉与周边各国和地区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沟通汉与西域及西方国家的交通要道。人们在盛赞丝绸之路给中西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当然不应忘记它的开辟者——大探险家张骞。
张骞,汉中郡城固县人,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任郎官。当时朝廷正准备反击匈奴,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域有大月氏国,与匈奴为敌。
大月氏原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其活动中心东起祁连山以北,西抵天山、阿尔泰山东端,且一度伸张至河套内外。匈奴的兴起,遏阻了大月氏东进的势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来匈奴老上单于在敦煌、祁连山再次大破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西迁至伊犁河流域。13年后,即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老上单于又破月氏,杀其王,以其头骨为饮器,大月氏人被迫再次西迁。因此,大月氏与匈奴积怨甚深,但却无人援助。朝廷听说这个消息后,认为要截断匈奴的右臂,必须联络西域诸国,特别是联络大月氏,利用它同匈奴之间的矛盾,与之夹击匈奴。于是建元三年(前138年),朝廷下令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使臣,张骞便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西域。
汉时,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经过天山南北,越过葱岭,直至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这一地区,小国林立,号称36国,后来又分为50余国,是从大汉通向葱岭以西的交通要道。西域各国人口稀少,最大的龟兹,有8万多居民,最少的只有数百人,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域各国受匈奴的役属,由匈奴西边的日逐王派遣僮仆都尉进行管治。僮仆都尉经常率领数千骑兵巡逻各地,并征收繁重的赋税。自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就开始利用西域援兵同汉对抗,入侵汉西北部,陇西诸郡。因此,朝廷遣使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为切断西域对匈奴的增援。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之后,偕同堂邑氏家的家奴甘父以及随从百余人一起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郡进入匈奴境内。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领地。但他们低估了匈奴人防线的密度,没多久就被抓获送到单于驻跸的地方。单于下令把张骞等人扣留起来。过了10余年,张骞已经在匈奴娶妻生子,但他仍然手持汉节,不忘使命。甘父原本是匈奴人,善于骑射,穷困时,依靠他射猎的鸟兽来维持张骞等人的生活。后来他们设法逃出匈奴,向西走了几十天,经过姑师、龟兹等地,越过葱岭,到达大宛王国。
一路上还经过了几个中亚国家,这些国家的国王们听了张骞的描述,被东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为东方的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所倾倒,都表示很乐意与大汉通商。但谈到双方结盟与匈奴作战,他们又都没有信心。
大宛王早已听说大汉富强,渴望与之通使往来,见张骞到来,非常欢迎,并问他们的去向。张骞说明自己是出使大月氏的汉使臣,请求大宛王派人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将来返回汉,定当厚报。大宛王深以为然,派向导和翻译把张骞等送到康居,又由康居送到大月氏。
张骞见到大月氏王,劝说大月氏东归河西地区,与大汉共同夹击匈奴,以报前仇。但此时,大月氏已打败大夏,占领了肥沃的妫河流域,“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不愿东归。张骞在大月氏居住了很长时间,也没能说服大月氏王东归,只好动身返回。他们从大月氏经南道的莎车、于阗等地东行。经匈奴时,又被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单于死后匈奴发生内乱,才得以同甘父携带在匈奴的妻子逃出,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一行,从出使到返回前后达13年之久,饱尝行程中的千辛万苦,战胜天灾人祸。初行时百余人,返回时仅张骞和甘父而已。武帝对他们深表嘉奖,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却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掌握了许多有关于西域一带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回到长安后报告朝廷,增进了朝廷对西域的了解。此外,张骞一行在寻找大月氏部落时,还收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甚至收集到更远的西方和南方国家的信息,包括身毒、大夏、大宛和安息的情况,为朝廷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率6将军从定襄出发反击匈奴,张骞以校尉身份随卫青出征。由于张骞被扣留在匈奴10年有余,熟悉匈奴的地理情况,所以在这次战争中,他“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与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袭击匈奴。
李广率4000骑为先锋,张骞率万骑殿后。由于张骞判断失误,所部行军迟缓,未能按预定日期到达,以致李广所率部队遭遇匈奴右贤王所率4万骑兵围击,士卒死者过半。张骞以后期贻误战机论罪当斩。朝廷允其赎罪,免官为民,但仍在朝中任职。这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浑邪王降汉,河西地区归附。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
在西域36国以北,天山北路的伊犁河流域有乌孙族。乌孙人原居河西地区,后来乌孙人在匈奴指使下远攻已经迁至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又被迫西迁,乌孙人就在伊犁河流域定居下来。乌孙人善骑射,能征战,有人口60余万,骑兵18万多,过着游牧生活,国王号称昆莫。乌孙原来役属于匈奴,后来逐渐强大,不服匈奴管辖。同时,天山南北36国不堪匈奴繁重的赋税,也渴望脱离匈奴控制。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向武帝提出建议,要求再出西域,联络乌孙东归河西地区共击匈奴。他说:
“乌孙原处祁连山、敦煌之间,乌孙王昆莫西亚臣属匈奴,后来兵力稍强,不肯再受匈奴控制,双方发生摩擦,乌孙远徙。如今匈奴单于困于汉,而河西地区空无人,蛮夷的风俗都是崇尚故地,而他们又贪恋财物,如果现在厚待乌孙,让他们在东方故地居住,与汉结为兄弟,就可以断匈奴右臂,既连乌孙,其西边的大夏等国皆可招为外臣。”
朝廷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随从300人,每人配给马匹,并携带万头牛羊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另有持节副使多人,出使到西域诸国通好。
张骞这次西行没有受到匈奴阻拦,顺利到达了乌孙。在乌孙国,张骞说明来意。乌孙王昆莫以距匈奴近,大臣皆畏匈奴,距汉远,又未知其大小为由不愿东归。张骞在乌孙逗留了很长时间,见无望说服乌孙王东归,便分遣副使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时,乌孙王为了向汉表示友好,遣译使送张骞回归,并献马数十匹,报谢汉武帝。当乌孙使进入汉境后,亲眼看到大汉地广人众,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者回去后向国王做了汇报,从此,乌孙日益亲近大汉。至元封年间,又主动要求与汉和亲,娶汉公主为妻。汉为与乌孙结盟,对抗匈奴,先后遣公主数人下嫁乌孙王为妻,并生儿育女,成为连接双方的纽带,乌孙遂臣服于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时6年,虽未能劝说乌孙东归,却密切了汉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将汉文化传入中亚,又由中亚传往更遥远的西方。张骞回长安后,朝廷于元鼎二年拜他为大行,掌管各族事务。一年后病卒。
他死后一年多,所遣副使也纷纷回到长安,所到各国也派使臣随同前来,与汉建立联系。于是,“西北诸国始通于汉矣”。
张骞两番出使西域,前后达19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
但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朝廷的使命。此后,西域各国相继归汉,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以至更远的地方建立起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各种物产也开始向东移植。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大汉使者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使臣在安息国王面前展开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大汉朝廷。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织品、科技和先进农业技术大量传播到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