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向孤独
21839400000008

第8章 蚯蚓之梦

早在人类和犁出现之前,蚯蚓就在不断地耕耘着土地。如果没有蚯蚓的耕耘,入类以及后来发明的犁,最多也只能茌贫瘠的土地上耕抑,农耕将会格外艰辛。

有一天,我在祁连山下与一个林业专家说蚯蚓之梦。

我说,蚯蚓的梦是天蓝色的。

他说,蚯蚓的梦是林地上积雪融化时的音乐之声。

我问他:蚯蚓能听见声音吗?

他问我:蚯纼能看见天蓝色吗?

我只知道蚯蚓偶尔会爬出洞穴之外,那是一场雨水过后或是强烈的展动之下,它或许也有好奇心,想探明这一切是怎么回事,而每年林中的春天到来时它耕耘过的成为小堆的松土,被称作森林之春的最早的了望台,则纯属偶然。它习惯于耕耘、翻土,冬眠醒来,便开始蠕动着身子,仅此而已。

林业专家告诉我,蚯蚓怎么感觉这个世界、蚯蚓有没有梦,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人说蚯蚓其实与蚯蚓无干,蚯蚓不知道。蚯蚓之梦是人关于蚯蚓并广及软体、无脊椎动物的梦,这是一个大梦啊!人和这些貌不惊人无声无息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之密切,要远胜于人与狮虎熊豹。真正支配地球上命运的,是那些突然从树根旁窜出来的吓人一跳的小爬虫,是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甚至使人毛骨悚然的无脊椎动物。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凯利最近发表了一份关于地球上无脊椎动物重要性的调查报告。他指出,无脊椎动物长期为人类所厌弃、杀害,保护它们几乎是痴人说梦,以至真正地濒临绝种,而且对无脊椎动物有可能绝迹所带来的后果也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说,假如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生物圈会如常运作,喧嚣与污染顿减,从此地球不再那么热闹,肯定也不再那么肮脏。但倘若无脊椎动物在将来的某一天被统统灭绝,人类及其他脊椎动物都将无法存活。最后,地球由真菌和藻类实行全面占领,它们入主全球王国的宝座。

实际上人类认识野生动物的开始,不只是那些森林中或草原上的凶猛的百兽之王们,接触更多更频繁的却是麻雀和蚯蚓及蚂蚁之类,因为它们无处不在。

现在我们先回到蚯蚓身边。

最早认识到蚯蚓不倦地为土地耕耘的是农人,但农人朴素的赞美似乎从未给过蚯蚓,重要的原因是蚯蚓长得不好看。农人通过观察已经得知,蚯蚓吃进去的都是地上的垃圾,从落叶到小动物的腐尸,所以即便在饥荒的曰子里,农人宁肯吃草也不吃蚯蚓。

不过,我们其实都间接地吃过蚯蚓。

中国南方农村好养鸭子,而蚯蚓便是鸭子的美食。我小时候放学回家必须先做的功课是刈一篮羊草,挖一碗蚯蚓。现在想起来挖蚯蚓的过程很简单,地表之下便是,但用手抓蚯蚓的感觉却不太美妙。鸭子吃蚯蚓以后生的蛋及鸭肉都很鲜美,这也同样难忘。前年回到老家乡间小住,农民还在养鸭子,孩子们还在挖蚯躬,但人们抱怨:蚯蚓愈来愈少了。30年来大量施放的农药及化肥,使崇明岛上本来鱼跳虾跃的乡村小河全部被污染,鱼、虾、蟹绝迹,就连土地中的蚯蚓也需得寻寻觅觅方可找到了。

这使我想起了蚯蚓的艰难各种各样的乃至与生俱有的艰难。

西方人似乎对蚯蚓更为厌恶,权威的《牛津英语辞典》对蚯蚓所下的定义,充满了人的偏见:一种细长的、蠕动的、赤裸的无肢动物,通常为棕色或浅红色。久而久之,蚯蚓成为讨厌的代名词。如果有人说你像蚯蚓,那就是说你类同虱子、税收员,就连伊甸园中的蛇也被视为假蚯蚓。

蚯蚓潜行于泥土中,这又使人想起行动诡秘、不光明正大,既不见阳光又害怕星星和月亮。西方的历史上甚至把精神病和牙痛都看作是蚯蚓作祟,前者是被蚯蚓惊吓了,可能在雨后的泥路上蚯蚓满地蠕动时受的刺激;后者更莫名其妙地认为蚯蚓变作小虫钻到了牙缝或牙床里,并在里面打洞。

人们潜意识中对蚯蚓的更大的恐慌则是:它们会不会有一天齐心合力掀翻了地上的房屋?还有更可怕的则是想到死后的躯体,那是蚯蚓的美食。在莎士比亚笔下也这样写:人死去的皮肉之躯都将被姐妈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有滋有味地嚼尽,最后留下的是嚼不动的骷髅骨架。莎士比亚恰恰说错了,其实,使任何尸体腐烂、分解的这一工程,主要是肉蛆和微生物完成的。

这是一种可怕的误解,此种恐慌与仇恨的交织便密布在人们的心头。欧洲乡间至今还有这样的童谣:

蚯蚓、蚯蚓钻进去,蚯蚓、蚯蚓爬出来,玩它的眼珠子,嚼它的脑门子。

第一个小心翼翼地为蚯蚓说公道话的是18世纪的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他在《塞尔伯恩自然史》一书中写道,蚯蚓是自然链中微小而卑贱的一环,但看来也是植物伟大的助长者……钻洞、疏松泥土,为农作物堆积优质肥料。同时吉尔伯特,怀特对蚯蚓还是心怀不满颇有微词,指责蚯蚓雌雄同体且极其放纵。这事关道德界定,当然是由人来界定的,蚯纼就是蚯蚓,它能说什么呢?怀特关于蚯蚓的结论仍然是里程碑式的没有蚯蚓的土壤会迅速变冷、板结……贫瘠不堪。我们的原先的土地,是蚯蚓使之温暖、肥沃的。

怀特的被人讥笑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没有人认真地思考过怀特此想所据为何。这时候我们看见了,人的正确认识的出现,离开被人们所承认从而改变某种错误的观念,相距何等之遥!先知听到的总是挽歌。

先行者通常就是牺牲者。

1881年,达尔文的最后一部着作《腐殖土的形成》出版,这是100多年后对怀特的回应,也是当时当世惟一的系统研究蛆蚓的论着,现代生态学者誉之为达尔文职业活动的巅蜂。但即便已经进入19世纪80年代,达尔文对蚯蚓的全面肯定还是受到了许多批评家的怀疑。

对达尔文来说,蚯招1是如此地迷人而且激动人心。

首先是蚯蚓的数量之多。达尔文的观测结果是:普通庭院中1英亩土地就有53767条蚯,它们在土地表层嚼土打洞,每一条蚯蚓毎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30巧的枯枝败叶、微小生物和垃圾,然后又把它们排泄到地面,形成隆起的盘状蚯蚓粪。

我们说蚯蚓松土这是结果,但不能忽略它的工作方式,蚯蚓是以嚼土来松土的,同时又以嚼各种垃圾制造肥料,而它们打出的小小的通道对一块本来板结的土地而言,简直是一次新生般的苏醒,地底下开始流动氧气和水。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酷爱土地的农人会嚼土而耕的。

蚯蚓的工作成果又如何呢?

达尔文对这些粪便的计算结果是惊人的:在每英亩土地中每年由蚯蚓们带到地面的肥土达18吨!这个数字令相信和不相信达尔文的所有人都感到困惑。不过在后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一次勘察中,现代科研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三角洲的蚯蚓每年翻土竟达每英亩1000吨,可见达尔文的18吨或许是土质的关系,但肯定是确凿的而且相当审慎。

这些排泄物在地面堆积,千万别小看了此种堆积。

地球家园之所以可能成为家园,在轰轰烈烈的地球诞生、海洋形成、藻类登陆、海陆反复更替之后,则是由许多我们巳知和未知的各种各样的微妙的活动创造的。有蚯蚓翻耕过的土地上每年大约能形成1英寸厚的覆盖层,我们或可把这1英寸厚的覆盖层看作是腐殖土最初的原始积累,倘若没有这最初的原始积累,人的家园便是子虚乌有。

除此以外,达尔文通过对英格兰索尔兹伯里巨石阵的踏访和思考得出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结论:蚯蚓还在默默地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替人类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使人类的历史不致灰飞烟灭。这是因为蚯蚓的粪便和无数细小而众多的地洞造成的温情的塌陷,能够将某种文物逐渐、小心地淹埋。对历史而言,淹埋就是保存。淹埋者的蚯蚓同时又是保存者的蚯蝴,使达尔文欣喜不已。他深情地写道,蚯蚓嚼着落叶和泥土在体内混合,这很有点像园丁为宠爱的花木拌和沃土,达尔文并且宣告,早在人类和犁出现之前,蚯卸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地耕耘着土地。

达尔文没有说但我以为是如果没有蚯蚓的耕耘,人类以及后来发明的犁,最多也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农耕将会格外艰辛。

一个关于蚯蚓的最有吸引力的、达尔文也语焉不详的问题是:蚯蚓是怎么来的?它无言的天性又是谁给定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即万物都是造物主创造的,人和蚯蚓同是造物主的杰作,在平等的意义上我们就可以对蚯蚓了解得更深入一些了。你甚至会在想起蚯蚓之众时头脑里会冒出一个词来芸芸众生这个世界的荣耀总是更多地属于平凡和普通的。

蚯蚓的居住地在距地表约1.5米的地方,不算深也不算太浅,之所以选择这个深度是因为要把足够的地表留出来,让人类种黄瓜、土豆、高粱、玉米,修建房屋,架桥铺路。蚯蚓离人类那么近,不过1.5米而已,极大部分时间蚯蚓都在劳作,嚼土、挖掘。蚯蚓也有自己的居室,蚯蚓打洞的世界纪录是8米深。但,这个居室只是在每年的寒冬与酷暑时蚯蚓才蜷曲其中。蚯蚓的挖掘艺术堪称举世无双,它的惟一工具是尖而有力的头顶,以其精致的结构插入各种细小的缝隙间,之后,蚯蚓便绷紧全身让头部像楔子一般挤开周围的泥土。

你可以说,蚯蚓是以它的头部来耕耘土地的。不过如蚯蚓这样骨架全无的区区一虫,能够钻动土地,全部的秘密就在它的身体结构的巧妙设计,真不知道这伟大的设计者是谁。鉴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生的原理,肌肉若缺少相应的支座就无法有效地做功,因而蚯蚓的中肠区大量体环里分别装有两只压垫。据科学家的测试,当蚯蚓收缩肌肉时,这些小水襄中能够产生1560个帕斯卡即相当于标准大气压1.54倍的超压。蚯蚓一伸一缩的行走方式也使人迷惑不解,除了科学工作者,一般的观察很难发现,当蚯蚓伸展部分肢节时,便向身体两端抛出两对短小的刚毛,插入土中以获得后坐力而伸展前端的体节,驱动全身行进。这两对刚毛是不是蚯蚓祖先的体毛的退化物呢?显然不是,如果不是光滑的皮而一身是毛,蚯蚓怎么能生活在地底下呢?

一条一岁的蚯蚓长不过20厘米,蚯蚓中的寿星能活到十余岁。蚯蚓中的巨人生活在澳大利亚,它们的直径可达3厘米,身长超过3米。

蚯蚓的大脑长在咽喉的上方,它小到微不足道,但工作原理却和人的大脑如出一辙。当蚯蚓急于赶路时,身上可以同时形成三条伸展波带。蚯蚓的眼睛位于身体前端的一块光敏区,造物主知道姐卸不需要更强的视觉功能。它没有好奇心,在它爬上地表或重新钻入地下时,能判断出这种大环境的变化便够了。相比起来,蚯蚓更喜爱星光月色而不是炽热的太阳。阳光对蚯蚓是危险的甚至可以致命,它当然不会因此而诅咒太阳,只是避入地下,让小草对着天空微笑。

很难想像蚯蚓如此之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忍受体内高达709的失水值,而当土地为洪水浸泡时蚯蚓可以在水中熬过100天。

然后便去耕耘,只要活着。把硬土、枯枝、烂叶咀嚼,穿肠过肚。

假如人类对蚯蚓宽容一些,多加爱护,不要任意践踏它们,不再以农药、化肥残害它们,告诉日本人吃蚯蚓是一种罪过,多给蚯蚓一点时间,比如300年到400年,蚯蚓就能把它们蛰居的这片土地的40厘米厚的表层,全部咀嚼一遍。那是肥土那是新土,你再播种稻麦,你再培育花草。你的子孙有福了。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残破的生存环埦,在人类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还能支撑多久?而蚯蚓本身的命运也着实令人担忧,因为它已经不再是隐姓埋名的劳动模范了,它几乎就要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明星了。

很难简单地判断说,蚯蚓的一时走红是好还是坏。

看不见的手正在把蚯蚓从地底下推向市场。

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证实,用蚯蚓改造牲畜粪便可以获得极好的堆肥,可以卖好价钱,而养肥的蚯蚓又是禽畜的蛋白质来源。在北美洲的蚯蚓市场上,收购1条6英寸长的蚯蚓需得支付3美分;为了获得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蚯蚓捕捉权不惜花费4000~7000美元;每年从加拿大引进美国饵料市场的蚯纼达10亿条!美国西雅图市有6000个蚯蚓垃圾箱,成吨的姐蝴正在吃掉成吨的垃圾。

1994年,国际上盛传一种新的汉堡包一一蚯蚓汉堡包面世后来说这是谣言。其实对日本人和新西兰的毛利族人来说,蚯蚓早就是他们津津有味的食物了。

蚯蚓正在大蚤被迫离幵它们的土地,作为商品的蚯蚓诱人地闪闪发光,而人类家园赖以存在的报酬递减的土地则望尘莫及。一个现在就应该提出但愿不会不幸而言中的警告是:过不了多久,蚯蚓的名字将会出现在世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排行榜上,而且很可能名列第一。因为到那时候,大熊猫等等早已绝迹了。

真的说不清楚什么是蚯蚓之梦。

人啊,你应该感激:一种卑微的存在,是对造物主无言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