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增强CT的应用有利于发现和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肝内管道结构的改变。肝癌增强CT的密度特征与肿瘤组织学表现如肿瘤坏死、脂肪肝、肝窦扩张以及脉管变化等因素相关,多数可以用增强CT图像特征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增强CT对肝癌诊断符合率近于90%,尤其对肝脏较小病灶的鉴别诊断有了明显的提高。肝癌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有一定比例的病灶没有典型的CT图像特征或血流表现,同时也有部分病变具有与肝癌类似的图像特征,特别是对于AFP增高不明显的肝癌,这是导致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这些病灶需采用特殊的CT扫描技术加以鉴别。
碘油CT:碘油CT诊断特异性高,根据文献报道可达91.7%。但碘油CT难以发现小的纤维性或坏死性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因为碘油不能进入这些肿瘤。其他的如CTA(肝动脉造影CT)和CTAP(动脉门脉造影CT),在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方面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方法。
对于小肝癌(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诊断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0厘米,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最大径之和应<3.0厘米),早期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时机,意义重大,可以用螺旋CT,其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
脂肪肝CT检查
脂肪肝的CT值和脂肪相同,因此CT对脂肪肝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脂肪肝一般CT肝值/脾值如0.85。肝脏的影像学检查其他方面还有X线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术等方法。
活体组织检查
肝脏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必须以获得活体组织为前提,所以一般在需要确诊情况下进行。目前肝脏活体组织取材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皮肝穿刺,此方法简便易行,危险性、并发症也较少,但所取材的组织块较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腹腔镜下直接取肝脏活体组织,所取组织块较大,可以从病变明显处穿刺,对出血情况也可以及时处理,为临床医师所喜欢用,但较前者具有一定创伤性,病人不太乐意;三是在外科手术情况下直接切取肝脏组织,一般是在病人需要进行某些外科手术时同时进行。由于肝脏穿刺属于创伤性检查,应注意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肝脏病如何自我检查
肝脏是负责身体代谢的中心器官,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肝脏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每一个肝小叶约有50万个肝细胞,平时大约只有1/5发挥功用,其余4/5作为非常时期下的后备力量。因此,即使有4/5的肝脏组织遭到破坏,其他1/5没有破坏的情况下,仍可进行正常运作。事实上动手术切除4/5的肝脏,也能维持生命。所以有时候肝脏发生损害后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了。那么患者如何自己进行肝病方面的自测,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及时就诊治疗呢?一般地说,出现下列几方面情形,尤其是有好几种症状同时出现,经过营养或休养后,症状依然没有消除,便可怀疑是患有肝脏病的可能,要及时进行诊治。
(1)无明显诱因而突然感到神疲力乏、精神倦怠、两膝酸软等或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2)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3)持续性低热,或并发恶寒。
(4)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5)酒量突然减少。
(6)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7)巩膜、皮肤发黄,或觉瘙痒。
(8)小便黄如浓茶色。
(9)便秘,便色灰白。
(10)右上腹部闷痛。
(11)掌表面,特别是大、小鱼际部分和指端掌面的皮肤充血性发红;全身皮肤尤其是前胸位置出现蜘蛛痣(表面可见散发性的四周有脚(红丝)的红点,用一带尖的物体轻轻按压红点中心时,四周的红丝可消失,停止按压后红丝又复出)。
(12)右侧颈部静脉怒张或腹壁上青筋暴露明显。
(13)皮肤黑斑增加。
(14)四肢麻痹,口臭。
(15)下肢明显水肿,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小又排除肾脏损害。
(16)有长期酗酒史或长期服用某些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四环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解热镇痛类等药物者应警惕酒精性肝炎或药物性肝炎。
黄疸与肝脏病有何关系
大部分人听到黄疸,便直接联想是肝脏病的代表症状。不错,肝脏病容易引起黄疸,但并不是一切黄疸都是肝脏病。
肝脏损害引起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全身循环的原因。胆红素是构成胆汁生成的色素,由体内不需要的红色素制成。当肝脏机能不良,无法将胆红素作为胆汁原料有效利用或十二指肠排泄无法顺利进行时,在肝脏内积存过多未经处理的胆汁素,便造成黄疸。
一般情况下,黄疸先出现于眼球结膜,其次是口腔黏膜,然后是其他皮肤或黏膜等。
黄疸的种类有所不同,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脏性黄疸、肝脏外胆管性黄疸三种:
(1)溶血性黄疸是因胆汁色素制造过多,即红血球的溶血太多的缘故;
(2)肝脏性黄疸是因肝脏发生障碍,胆汁色素的分泌不顺利,或肝脏组织损坏,流出胆汁又回流血液等缘故;(3)肝脏同上胆管性黄疸是胆管方面的病症。
总之,对于黄疸,需要详细检查才能究明是何种原因引发。检查时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1)色调的辨别:
有时因服药(如虐涤平)而皮肤呈黄色,且出现于跟球结膜的黄疸,在荧光灯或电灯下,有时会误认的,必须白天在光亮的地方辨别。吃过多的橘子或南瓜,其黄色色素会沉淀于皮肤,诊断不注意时将误为黄疸。
(2)黄疸的强度:
急速出现的强度黄疸,可认为是广泛的肝脏疾病。但强度的黄疸,有时是胆道闭塞而引起的,例如胆石、胆管或胰脏头部的癌等即是。一直是中度的黄疸,突然变成强度黄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胆管闭塞而积滞胆汁,导致引起第二次炎症变化的原故。
急速出现高度的黄疸,而后又急速减退的情况,可能不是严重的肝脏障碍,或许是因胆石所引起胆汁的阻滞,突然由于胆石脱落十二指肠内,急速流出,或是胆管内的炎症突然消退的缘故。
患肝硬化时,突然急剧增加黄疸的情况,是因残余继续活动着的部分肝脏发生障碍的缘故,在这种情况,大部分过了数天后,肝脏将全面停止其功能。
罹患肝癌时也有相同的现象。
(3)黄疸时出现瘙痒:
关于瘙痒,溶血性以外的黄疸患者常有诉苦。这可能是胆汁的某种物质,尤其是胆汁酸作祟的缘故。
由肝脏损坏所引起的黄疸也有这个现象,大体上,闭塞性黄疸痒度较强,尤其是因胰脏肿疡而阻塞的黄疸远较胆石阻塞的黄疸为强。
关于溶血性黄疸,这个病程度比较轻,稍不注意会疏忽过去。强度的黄疸似乎不是溶血性的。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常自小孩时即继续着,平时不明显,但有时却强度的出现。这种情况,尿中不出现胆汁色素为其特色,与一般黄疸不同。
肝脏损坏而引起的黄疸,自弱度至强度的都有。
急性的,先自眼球结膜变黄,尿也变成啤酒色,数日后,突然起强度的黄疸,以后渐渐减退,约二星期至一个月就完全消失。
肝硬化症很少出现黄疸,所以必须注意。但有的也并发黄疸。大体上,在肝硬化症时,只依稀觉得有一点黄,以血清检查也只能模糊地感觉到。
我们必须切记,没有黄疸,肝脏不一定就是健全,否则诊断会招致意外的失败。
最后一点是,关于胆管因胆石或发炎肿大而阻塞的问题,我们须注意,如果过了中年还有持续两个月以上的黄疸,那不是肝脏病,大部分是由胆管闭塞而来的。
这种情况,必须趁着肝脏或其他脏器尚健全时,赶快以手术等方法摘除其病因。
关于右上腹部肝脏部疼痛。一旦出现此种症状,不一定是肝脏病,有时反与肝脏病无关的情况较多。
能够断定为肝脏病的疼痛,大都是胆囊或胆管有毛病的情形较多。一般情况下,肝脏病在肝脏部位不大会痛或完全不痛。不过,急性肝炎发病初期,有的人会疼痛,但是那个是轻痛,大部分压迫时才感到痛。但肝硬化症可说差不多不痛。
肝脏病之中,如肝癌,肝脓疡等有的非常痛,但有的完全不痛,并不是肝脏本身的痛,是包在肝脏外面的膜,因癌或胆疡发生变化,或肝脏急速地肿胀,使这个膜伸张的缘故。
有时肝脏部、胆囊部的剧痛,扩散到肩胛部、背部,有时至于左方季肋部。右上腹部、腰部有时感到压迫感、不快感、胀满感、钝痛,有时这些感觉长期持续着。
有时整个腹部痛得快要昏过去。有时右侧季肋部感到剧痛,并且该部腹壁亦并发疝痛。
这些情况多半是由于胆道的异常,并不是肝脏的毛病,因此需要胆道系的精密的检查。
关于鼓肠,这是指肚子里积很多气体,腹部胀满的现象。肝硬化症有时有严重的这种现象,这是因门脉系的淤血使肠吸收减弱,气体吸收不良的原故。也还有其他肠管障碍的原因。
肝硬化症的特征之一是,这种状态继续一段之后,肚子里开始积水,这个症状叫做腹水。
此外,有时也会吐血,有时出现于大便。这是肝脏病常出现的症状,这似乎是由于出血倾向增高,与肝硬化时门脉系的血压增高(门脉压亢进症)的原因。
以上是发生于肠或胃等消化器系统的症状。
肝脏形状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一般肝病患者,肝脏状况都会出现异常,比如肝脏的肿大、硬度、表面及边缘状况等等。如果用手摸触还不能确诊,需用X光检查。
正确地掌握肝脏的形状,以观察其变化,对于肝脏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当然不能仅依此下结论,还要综合过去的病历或其他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等为根据才下最后的诊断。
肝脏肿胀的顺序是,当横膈膜的紧张正常,腹部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时,一般来说,先向抵抗力较少的腹部伸张,如果胀度继续增强就再向上边胀大。
反之,容积缩小时,用手触摸肝脏下边并不能察觉到什么。
但是,有脓疡肿疡等时,或横膈麻痹,腹部有强烈的腹压上升(腹水或鼓肠)时,肝脏的容积虽增加仍然向抵抗力较少方向继续变化,但有时横膈膜位的高升比肝脏下边的下降为强烈。
所以要观察肝脏形状的变化大体要注意以上诸点,先从下边状态开始着手。
其次是看肝脏的表面状态、硬度、疼痛等问题,如此检查之后,如果发现肝脏下边比正常情形更突出的话,再详细检查是否是肝脏受压迫而下垂引起的。
这个检查法有很多种,因属于专门性的,在此予以省略,不过发现肿大之后,还要查明是否是局部性的,或弥漫性的或急速肿大的,或慢性的。
肝脏急速肿大时,其面平滑而弥漫性,边缘较钝,硬度正常或稍硬一点。这种情形可能是属于滤过性肝炎,有毒性肝炎等急性的,或比较急遽出现的淤血性肝肿大、脂肪肝,或腹部其他脏器炎症所引起的二次肝脏肿大。其中,急性肝炎比其他肝脏肿大较感压痛,可资区别。
慢性弥漫性肝脏肿大,其表面有时平滑,有时凹凸。边缘尖锐,而且,多半呈弯曲状态且硬度大。这种情形时,可能是肝硬化症、慢性郁血肝、日本住血吸虫所引起的肝肿大或板齐氏病等。
肝癌时,在肝脏部可触摸到特有的很硬的癌肿疡。从形状上,可掌握某种程度的病状。
但这些大部分需要专门技术与经验,所以在此大家只要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皮肤出现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皮肤上若出现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肝脏病引起的。有时会有如红色斑点的毛细血管,如蜘蛛网般浮现,这叫蜘蛛症状的血管肿。出现蜘蛛症血管肿以胸前居多,以颈下至左右乳头连接线为主要范围。对女性而言,有时无肝脏损害也会在脸上出现以上症状。应加以区别。
至今虽仍不明白肝脏病为何会引起以上症状,对于诊断上却有相当大的帮助。在如针头大小至红豆般大小的红斑点周围,浮现出细血管纹路,因属于动脉系,有时可以明显看出血管的拍动。
有些病患手掌上也会出现类似蜘蛛症血管的红色斑点,在手掌上显现红色斑状的血管纹路。当肝脏病变显著时,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及由小指延伸到手腕处的隆起部位(拇指球及小指球)会尤其明显。若把透明玻璃压在此部位上,则会随血管拍动而有变红的现象;脚底往往也有类似的变化。
此外,扩张静脉纹路,会在腹部浮起,称为腹壁静脉怒张。肝硬化等症状会使门脉血液无法顺利在肝脏内流动,因而引起血液淤滞。平常未使用腹壁的静脉会发生短路,在腹部浮现青色静脉纹路,除了腹壁的静脉外,周围的胃静脉、食道静脉及痔静脉,往往会受牵连,并发食道静脉瘤及痔疮。食道静脉瘤破裂会引起吐血症状,有生命危险。痔疮引起的血便,若持续未改善,危险更大。
哪些因素可引发肝脏病
引起肝病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区分为下列数种:病毒的感染引起肝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滤过性病毒感染最引人注目。过去,我们所谓的流行性肝炎,是属于甲型滤过性病毒肝炎。在手术房内因手术输血而引起的血清肝炎,常属于乙型滤过性病毒肝炎。其他尚有艾伯氏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症、食物毒素性滤过性所引起的肝炎,侧白树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黄热肝炎等。除了传染性单核症之外,其他两种在卫生良好的环境下,是不容易发生的。
甲型滤过性病毒肝炎和乙型滤过性病毒肝炎,是相类似而无法很明显区分的肝炎,但这两种滤过性病毒,有着不同的性质。尤其是感染途径和潜伏期有明显的差别。
甲型肝炎的主要特点就是“流行”。它的传染途径除了病人的粪便和用过的东西外,井水也是最大的传染媒介,其次为食物,再其次是自来水等等。
甲型肝炎的病毒,是一种不怕强酸的病毒,所以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体内后,体内分泌的胃酸无法发挥杀菌功能,只好让它顺利由肠壁吸收而送达肝细胞,然后肆无忌惮在肝细胞中繁衍生殖。
最近,有人想去辨别滤过性病毒的本态。首先发现了澳洲抗原,继而发现滤过性病毒肝炎与澳洲抗原有关联的是乙型,而与甲型则不发生关联。此外,澳洲抗原又称为H抗原(乙型肝炎的抗原略称)。
根据初步研究指出,一般人体如果输入含有澳洲抗原的血液,则有极高几率罹患乙型肝炎。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现仅知道HBe、HBs以及HBc三种,历史上最先发现的就是外层的澳洲抗原(HBs),因此医学界借用发现者之名而将这两种抗原的合并粒子称为“Dane粒子”。
但是乙型肝炎病毒并非经常呈现表层与芯部结成一体的Dane粒子状态,换句话说,病毒在肝细胞内繁衍之时,并不是立刻可以形成Dane粒子的!
一般而言,乙型病毒的芯部系于肝细胞核内形成,至于表层部分则在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
在细胞核内形成的芯部一旦成熟后就会游移至细胞质中,或许与表层部分结为一体,如此即可成为Dane粒子而输送至人体的血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