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编肝胆病配餐宜忌
21821500000002

第2章 肝胆病常识篇(1)

什么是肝胆病

肝胆系统疾病,是指肝和胆部发生的病理变化疾病。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约占体重的1/50。新生儿的肝相对成人较大,约占体重的1/20。肝含血管,呈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易破裂,引起致命性出血。肝脏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十分复杂,约有500种以上化学反应在肝内进行,它几乎参与了人体内的一切代谢过程,如分泌、排泄、解毒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等。当肝脏出现病理改变时,体内消化和物质代谢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的胆囊窝处,呈梨状,是贮存胆汁的器官,通过结缔组织固定于肝下。胆囊的容量约为30~90毫升。胆囊一般分为底部体、中部和颈部三部分,胆囊通过吸收、分泌和运动等功能而起到浓缩、储存和排出胆汁的作用。胆囊黏膜有很强的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每日平均约为80毫升,大部分胆汁浓缩后储存于胆囊内,只有少量胆汁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胆囊每日分泌约200毫升黏液以保护胆囊黏膜。胆囊主要受缩胆囊素的影响,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之后,刺激肠黏膜释放缩胆囊素。

肝胆相照有何医学意义

“肝胆相照”这个成语人们都很熟悉,这一成语高度地概括了医学上肝与胆的密切关系。首先,胆道系统起源于肝脏;其次,胆管内流动的胆汁也是由肝脏分泌而来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肝脏是产生胆汁的源头,胆道是使胆汁运行通畅的河道,胆囊是江河中的水库或湖泊。从解剖位置上看,胆囊直接与肝脏相连,并附着于肝脏下方,与肝脏真可谓是互相照见。

医学上将左右肝管结合部以上称为肝内胆道系统,它是由肝内毛细胆管汇集成区域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和左右肝管。由左右肝管结合部以下组成肝外胆道系统。

胆囊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

(1)储存和浓缩胆汁:储存胆汁是胆囊的主要功能,它的作用就像“水库”一样,空腹时,胆囊舒张,胆汁进入胆囊。胆囊壁吸收所储存胆汁中的水分和氯化物,可使胆汁浓缩6~10倍。

(2)排泄胆汁:胆囊中储存着大量的胆汁,当进食3~5分钟后,由于食物刺激小肠产生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该激素产生较强的胆囊排空作用,在胆囊和奥狄括约肌的互相协调作用下,胆囊便会排泄胆汁。另外,胆囊每天还分泌20毫升的黏液,以起到润滑和保护胆囊黏膜的作用。

胆汁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

胆汁的复杂的成分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胆道内流动的胆汁,其主要成分为97%的水,其余3%包括胆盐、胆固醇、少量脂肪、胆红素及卵磷脂等。其作用有:

(1)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胆盐可以将我们吃进的大块脂肪分解成较小的、易消化的脂肪球,而且可以和脂肪结合,形成可溶于水的微粒,从而促进脂肪吸收。这就好像洗衣服时要用肥皂一样,衣服上的污垢用清水很难洗掉,而肥皂和它结合后溶于水,从而被轻易洗掉。此外,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加速胰脂肪酶的分解。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肠道内缺乏胆汁时,就会导致体内这一类维生素缺乏)。

(3)胆汁可促进铁和钙在肠道内的吸收,有助于预防胆汁缺乏性贫血。

(4)维持胆汁酸和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例,使胆汁成分处于溶解状态,可防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5)胆汁为弱碱性分泌物(PH值为7.4),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可中和胃酸,避免胃酸对胃壁的刺激,防止溃疡病的发生。

(6)胆汁是最有效的利胆剂,胆汁中的胆盐被肠道吸收,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吸收的胆盐能够刺激肝细胞制造新的胆盐,促进胆汁分泌。

(7)胆盐在肠道内能抑制若干种细菌生长,可制止肠道发酵。

我国胆石症病人有什么特征

胆固醇结石病人逐年增多,这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素食的比例下降,饮食结构为精制碳水化合物,肉食类比例在上升,食物中胆固醇比例增多有关。大城市中胆固醇结石病显著增多,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

胆色素结石占较大比例。胆色素结石的发生与饮食中的蛋白质缺乏、不良的卫生习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因而农村发病率较高,在基层医院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胆色素结石可存在于胆总管内,亦可遍及肝内胆管系统,但很少在胆囊内发生,所以容易并发重症胆管炎,而且手术不易取净,术后易复发,这是我国胆石症病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年病人增多。这与我国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比例增多关系密切。以近20年为例,前10年,60岁以上老年病人占发病人数的11%,而后10年上升至21%。

胆管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

胆管为一纤维性管道。黏膜下为一层比较坚实的纤维组织层,弹力纤维层靠近黏膜下,较薄。胶原纤维层在外侧,较厚,呈环状平行排列(用特殊染色法可将二者区别)。老年人的胆总管平均管腔直径比青年人大,据估计,年龄在65岁以上者,胆总管管腔直径比青年人要大1~3毫米。胆管阻塞、慢性炎症、胆管溃疡等,可使胆管壁的弹力纤维层破坏、断裂,胶原纤维组织增生,胆管扩张(扩张的程度随着管腔内的压力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已经扩张的胆管很难恢复到原来状况。

胆管的功能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来帮助消化食物。另外,可将经肝脏解毒后的代谢产物排入肠道,从而排出体外。

哪些因素形成胆石症

关于胆石症的形成因素,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各种危险因素归纳如下。

个体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年龄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加,胆石症的患病率升高。胆石症多见于成年人和高年龄组,这是由于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呈正相关。个别地区的研究发现胆石症的高发年龄是30~39岁。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尽管由于地区差异以及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不一致,性别患病率各不相同,但所得结论一致。如日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0-1.7(>20岁);美国为1.0-3.5(20~74岁);波兰1.0-1.3(16~70岁)。我国胆石症的男女比例约为1-2。胆石症以女性为多,可能与其特有的生理因素有关。妊娠、多孕次引起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是胆石症多见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②肥胖体质指数(BMI)是反映肥胖的一个常用指标。BMI=体重(kg)/身高(m),一般BMI≥25定义为肥胖,BMI≥23为超重。肥胖与胆石症的关系比较明确,在女性中尤为突出,男性与肥胖的关系则不明显。肥胖者胆囊的收缩性发生改变是导致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因素。体重变化是影响胆石形成的又一因素。美国的调查显示,18岁后,体重增加7~9kg,RR=1.6(95%,CI为1.1~2.3),体重下降4kg或者更多则可能降低患病的危险。相反的观点认为,体重下降(尤其是肥胖者)或下降速度较快,将会增加胆石形成的危险。

③其他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与胆石的关系不确定。天津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干部、知识分子的患病率高于普通市民。

胆石症家族史

胆石症家族史是公认的胆石症危险因素。有阳性家族史者,患病危险增加1倍。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子女有胆石症的OR值为2.9(95%,CI为1.2~8.0),姐妹有胆石症的OR值为2.4(95%,CI为1.05~5.63),兄弟有胆石症的OR值为2.9(95%,CI为0.6~14.6),与配偶的胆石症史无关。胆石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家庭患病率较对照组高,OR值为4.5(95%,CI为2.4~8.5),且以女性患者居多。但也有研究认为,家族胆石症史与胆石症无相关性。

行为因素

①体育锻炼加拿大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患胆囊疾病的危险性;限制活动,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日本的研究认为,如果锻炼频率过于频繁(>4次/周),其患病比值(OR)有升高趋势。另有其他文献报道,体育锻炼与胆石症无关。

②吸烟其与胆石症关系的报道不一致。有报道,胆石症的患病率随吸烟量的增加轻度上升,亦有报道与吸烟量有关。在有的研究中,均未发现吸炯与胆石的形成有关,甚至有吸炯对胆石症有保护作用的报道。

③饮酒多数研究认为,饮酒是胆石症的保护因素。适量的酒精摄入(40克/天)可以引起胆同醇指数降低,同时使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上升;但如果酒精摄入过量(大于50克/天),将导致肝脏损伤,并导致胆石形成。其他也有文献报道,饮酒摄入与胆石症无关。

④饮食习惯一般认为,餐次、饮食规律与胆石症无直接关系,其间接相关的原因是由于空腹时间较长。有夜间空腹行为的妇女,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偏高。因为空腹导致胆酸分泌量下降,而胆固醇的分泌没有变化,结果引起胆汁成石指数升高。同样的道理,如果通过控制饮食来减轻体重,则可以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率。

饮食因素

素食者明显是低暴露人群,减少蔬菜纤维的摄入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推测为蔬菜中的高纤维有保护作用。高纤维饮食在非洲黑人中很普遍,他们的胆石症患病率极低。但在南非的研究,没有得出相似的结论。另据报道,高糖、动物脂肪、油炸食品、过量食油及高能量饮食与胆石的形成有关。钙的摄入与胆石症呈负相关,钙离子通过阻止肠道回流胆汁的重吸收而改变胆汁成分,使胆石形成概率降低。并且有研究认为,低钙、低能量饮食是妇女胆石症的危险因素。

女性生理、生育

月经周期及初潮年龄与胆石症的关系不确定。许多文献报道,绝经妇女,患胆石症的危险性增加。雌酮是绝经后妇女体内主要的雌激素,它可提高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促使胆石的形成。怀孕会增加患病危险,且大多数结石发生于孕后第二、第三个月。首次怀孕年龄与胆石症无关。研究发现,与未孕者相比,怀孕1次及1次以上者的OR值为1.2(90%,CI为1.02~1.36);随怀孕次数增多,患病危险性增加。认为妊娠妇女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指数随妊娠周数的延长而增加。此外,妊娠时,胆囊张力降低,致使胆汁淤积,形成胆石。另有研究认为,怀孕、孕次与胆石症的关系不明确。高产次是胆石症的高危因素。美国研究报道,妇女生育4次以上,OR值为2.0;意大利研究发现,分娩5次以上,OR值为2.9。有些文献报道,控制了血脂和肥胖两因素后,产次多与胆石症的关系无显著性。口服避孕药与胆石症的关联不确定。哈佛医学院从1989年开始,进行了一次为期2年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从未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患胆石症的危险并没有增加,在过去10年中或更长时间内有服药史的和当时避孕药的使用者与胆石的形成有关,推测蔬菜中的高纤维有保护作用。

胆石症与肝硬化有什么关系

肝硬化患者的胆石症患病率高于非肝硬化患者。由于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及肝硬化的病因不同,肝硬化患者的胆石症患病率一般为17.4%~59%。研究认为肝硬化的病因不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胆石的形成有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胆石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易患胆石症的原因包括溶血使胆红素的剩余产物与分泌物增多;胆汁中胆盐与胆固醇分泌物的产生和转运减少;胆汁酸性物淤积并发生反应,甚至高浓度黏液性分泌物与稀薄分泌物在胆囊黏膜中互相交换。

胆石症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患者的胆石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糖尿病引起胆石症的原因包括糖尿病患者的胆汁中的胆固醇高度饱和,而其胆囊张力低使胆囊空腹容量较大,食用高脂饮食或直接灌注缩胆囊素(CCK)后,糖尿病患者胆汁的排出量减少,以上因素均易促使胆石的形成。但也有文献报道,糖尿病与胆石症无关。

胆石症与胃手术有什么关系

胃切除术后,患者容易并发胆石症,可能是由于胃切除术损伤了迷走神经幽门支和(或)肝支,导致胆囊张力下降,胆汁淤积;其次,毕Ⅱ式吻合术后,CCK的释放受到影响,胆囊排空障碍;其三,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内低酸,使胆道逆行感染的机会增加,促使胆石的形成。

胆石症与高脂血症有什么关系

大多数结石含有胆固醇成分,且胆固醇饱和指数与血脂有关。有文献报道,胆石症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与健康者无差异。另有文献报道,高脂血症与胆石症无关,某些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表现为轻度或中度的高胆固醇水平,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胆汁淤积和滞留,使肝脏产生的大量胆固醇排泄障碍而反流入血,导致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增高。

其他疾病包括脊柱损伤、镰刀细胞病、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等与胆石症的关系均有报道。

常见的肝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肝胆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脂肪肝、胆道感染、胆石症、胆囊炎(常为胆囊炎、胆石症同时存在)等。肝胆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黄疸、肝胆区疼痛、腹部肿块及腹水等症状。中医辨证为:其急性期多为湿热、湿热郁滞、蕴而为黄;迁延或慢性期则属肝郁、脾肾亏虚;肝硬化有脾大腹水时,则属气滞血淤、积块形成、脉阻不通、水湿内停之证。其治则皆以清热利湿、疏肝除郁、活血化淤、散积利水等为主。

如何诊断胆石症

目前,胆石症及胆囊疾患的诊断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特别是伴随着超声波断层摄影器材性能的迅速改进,腹部超声波摄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及普及,由此导致了胆石症诊断的巨大的变革。20多年前,对胆石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排泄性胆囊造影。现在,许多医院已将腹部超声波检查作为成人健康检查的一项内容。不论是否有症状,通过超声波检查许多人被发现有1毫米的胆囊息肉、胆囊壁肥厚、胆囊内微小结石及沉渣。由于胆石症诊断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胆结石发现率的明显增加。关于腹部CT检查,除胆囊癌和腺肌瘤病外,CT对胆石症的诊断价值极低,且价格昂贵,不宜推广。

怎样治疗胆石症

过去一谈到胆石症的治疗,就是限制脂肪摄入、口服溶石药的内科疗法和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的外科疗法。今天,胆石症的治疗方法已多达10余种,但多数尚处于研究阶段,选择哪种疗法,不论对患者还是对医生都是一个难题。理论上讲,应根据每个患者胆石的状况,考虑年龄、性别、职业、既往史(特别是有无腹部手术的既往史)、现病史(特别是右上腹疼痛程度)、饮食习惯、性格等因素,并从生活质量的立场上探讨包括并发症在内的各种后遗症,充分向患者说明,得到同意后再决定治疗方法。不能按照主观意志乃至根据所好决定治疗方法,强加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