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
21820200000032

第32章 高血脂的保健常识(6)

角膜老年环的出现是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征兆,提示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然而,老年人出现角膜老年环,一般不痛不痒,视力也无下降,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专家提醒老年朋友,不妨用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若发现黑眼球边缘出现角膜老年环,须尽早请医生检查是否患了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若确诊,则应及时进行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高血脂患者的护理

人的血液中,血浆内所含的脂类称为血脂,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未脂化的脂酸等数种。当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超过正常值时,则统称为高血脂。高血脂患者的护理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合理饮食调养

人体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种。高血脂症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体脂肪的积聚和部分类脂的来源,主要来自饮食。只有一部分类脂是在体内合成的,称为内生性类脂。控制饮食对高血脂症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饮食提倡清淡,基本吃素。但不宜长期吃素,否则饮食成分不完善,反而可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宜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蛋黄、鸡肝、黄油等。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g。糖类食品也要限制,不吃甜食和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宜低盐饮食,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饥饱适度,每餐进食量以下一餐就餐前半小时有饥饿感为度,不宜采用饥饿疗法,过度的饥饿反而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使血中脂酸增加。

2.提倡适量饮茶

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酚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碱能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具有利尿作用。适量饮茶能消除油腻而减肥。但过多喝浓茶,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对身体有害。

3.适当运动减肥

控制肥胖是预防血脂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五禽戏、太极拳、打乒乓球、老年迪斯科等。平时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控制体重的增长。

4.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周围血管收缩和心肌应激性增加,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不适当饮酒能使心功能减退,对胃肠道、肝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损害,应戒烟限酒。

高血脂的中医治疗

在中医里虽然没有高血脂的病名,但很早就注意到了血脂增高现象的存在,尤其对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引起高血脂的危害性,有着颇为丰富的认识。中医认为,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所谓“人以水谷为本”,一旦饮食失节,“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

中医学认为,血脂增高现象的发生,主要与痰浊形成,阻滞经脉或血瘀不行、脉络受阻有关。而痰浊、瘀血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脾、肾、肝、心等脏的功能失调相互影响,关系密切。例如,肾阴虚可导致肝火旺、肝阳上亢,而肝火煎炼津液可形成痰热胶结的病理;又如肝气郁滞,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湿不能正常运行,从而聚湿生痰;又如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会使脾运不健,内生痰浊郁热,以上均可形成高血脂。

中医对高血脂的治疗,主要针对不同脏腑功能失调的机理,以及痰浊或瘀血的存在,而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临床较多见的症型,大致有如下几类。

1.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年老体弱的高血脂患者,表现为腰酸腿软、耳鸣眼花、倦怠乏力、舌红苔薄、脉沉细等。针对肝肾阴虚型用滋阴补肾法,方用清脂汤(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桑寄生、熟地黄、泽泻、麦冬各15g)。

2.脾虚痰浊型

血脂增高伴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痰多、大便偏溏、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和胃、祛痰化湿,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竹茹、胆星、杏仁各10g,白金丸10g,包煎)。

3.肝郁化火型

血脂增高伴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尿黄便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弦等征。这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菊花、明天麻、龙胆草、蔓荆子各15g,粉丹皮、生山栀、车前子、生地黄各15g,麦门冬30g)。

4.气滞血瘀型

可见于血脂高而有胸痛胸闷,痛处固定,多见于高血脂症合并冠心病者。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治宜理气活血,方用冠心Ⅱ号方(川芍、丹参、郁金、红花、生蒲黄、茺蔚子各15g)。

降血脂的中草药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开发出多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如:“脂可清胶囊”降血脂具有明显作用,主要成分为葶苈子、黄芩、茵陈蒿、山楂、泽泻、大黄、木香等,每次3粒,每天3次;“消补减肥片”不仅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且能明显改善症状。

1.单味中草药

近年来临床上用于降血脂的单味中草药有以下一些。

(1)泽泻。国内和日本对高血脂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提出本药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据上海、杭州等地治疗高胆固醇血症135例,高甘油三酯血症127例,其有效率分别为88%、72%。实验研究表明,泽泻可明显抑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血胆固醇的含量,可抑制小鼠肠对胆固醇吸收及体内胆固醇合成,有助于胆固醇的运转和排泄。具有干扰胆固醇的吸收、分解和排泄作用。

(2)山楂。国外应用山楂属植物制成各种制剂,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及冠心病已多年。国内证明,山楂的醇制剂、浸膏总皂甙对实验家兔之动脉粥样硬化有降压降脂作用,可减轻脂类的沉积。

(3)灵芝。实验研究表明,灵芝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并能减轻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及延缓其形成。国内福建、北京、江西、南京均报导灵芝片剂及灵芝糖浆有降低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

(4)首乌。上海、新疆等地以首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208例,有效率为86.7%、61.8%,本品主要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并促进血浆中胆固醇的运输和清除。此外,首乌还能促进纤维蛋白原的裂解,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5)决明子。据报道有用决明子煎剂、糖浆片剂治疗高胆固醇血症100例,总有效率为98%。实验证明决明子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其降脂作用可能与决明子所含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等有促进肠管运动、抑制胆固醇吸收有关。

(6)茵陈。天津等地以茵陈代茶饮或片剂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共104例,发现本品有明显的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素类有降脂活性的功用,可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使主动脉硬化减轻。

(7)虎杖。虎杖所含大黄素成分,可减少外源性胆固醇过多进入体内。动物实验表明,虎杖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临床报道有用虎杖治疗高血脂症124例,其降胆固醇有效率为47.1%~100%,其降甘油三酯有效率为27.2%~83.3%。

(8)蒲黄。动物实验证明,蒲黄可明显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促进其在粪便中排出,并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低血清固醇的作用。

(9)大蒜。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精油能阻止动脉脂质增生及胆固醇诱发的β脂蛋白增加和α脂蛋白下降,还能明显降低主动脉胆固醇含量和主动脉粥样硬化。

(10)绿豆和豆类膳食。国外已有豆类降低血胆固醇的报导,以绿豆作用最大。临床及动物实验都表明绿豆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豆类膳食所以能够降血脂,可能因其所含植物胆固醇的竞争性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增加其排泄有关。

(11)姜黄。姜黄能促进胆汁分泌,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动物的血胆固醇含量。姜黄醇提取物、挥发油和姜黄素都有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的作用,以降甘油三酯最显著,并能使主动脉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降低。

2.中药复方

用于降血脂的复方有以下这些。

(1)山楂、槐角、草决明。

(2)葛根、桑寄生、决明子、山楂。

(3)黄精、玄参、泽泻、夜交藤、山楂。

(4)首乌、泽泻、决明子、虎杖、山楂。

(5)茶树根、虎杖、丹参、玉竹、何首乌、鸡内金、山楂。

(6)首乌、决明子、金樱子、茵陈、泽泻、山楂、内金。

(7)首乌、葛根、山楂。

(8)葛根、红花、桃仁、郁金、丹参。

(9)灵芝、山楂、决明子、赤芍。

(10)山楂、葛根、丹参、三七、木香。

(11)金槐冠心片、复方平脂宁等。

中药泽泻、首乌、黄精、枸杞及复方平脂宁等都有抗脂肪肝的作用;骨碎补、首乌、泽泻、决明子、山楂、灵芝、蒲黄、穿龙、薯蓣、野蔷薇、大蒜精油等均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致糖、脂代谢紊乱,多伴有高血脂,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可选用上述中草药或复方煎服,对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作用。

治疗高血脂的中药方

1.茵陈降脂汤

【处方】茵陈30g,生山渣15g,生麦芽15g。

【制用法】加工成口服糖浆,每瓶500ml;每日口服3次,每次30ml,连服2000ml。

【适应证】高血脂症早期患者。

【注意】服药1周少数患者有不同程度胃部不适,胃纳减少,甚则轻度腹胀,泛恶感,至第2周逐渐适应。

2.降脂汤

【处方】桑寄生18g,制首乌20g,制黄精20g。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高血脂,症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等。

3.加味防己黄芪汤

【处方】黄芪30g,防己12g,白术10g,甘草4g,生姜10g,大枣3枚,草决明20g,黄芩10g。

【制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高血脂,症属脾虚、湿热并重者。

4.消脂方

【处方】黄芪15g,党参15g,防己15g,白术15g,首乌30g,泽泻60g,山楂30g,茵陈30g,水牛角30g,仙灵脾30g,大黄10g。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

【适应证】高血脂及单纯性肥胖症。

5.清消饮

【处方】荷叶12g,泽泻15g,茯苓15g,草决明15g,薏米15g,防己15g,白术12g,陈皮10g。

【制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适应证】高血脂,症属脾虚痰浊者。

针灸可治高血脂

1.针刺疗法

取中脘、脾俞、气海、内关、丰隆、足三里。每次选取3~4穴,交替使用。捻转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在得气后加电针(频率8~10Hz交流脉冲),持续15分钟。

2.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取内关。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次为1疗程。

3.耳针疗法

取内分泌、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肝、肾。每次选用3~4穴,用碘酒严格消毒后,毫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两耳交替使用。隔日1次。

4.艾灸疗法

取足三里、绝骨。患者平卧位,每次灸1侧,将艾绒做成黄豆大小的艾柱,每穴灸3~5壮,每星期1~2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