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传媒写作要领与范文
21810300000040

第40章 调查报告写作范文(1)

综合调查报告

1.综合调查报告的含义

综合调查报告,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或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系统或某一单位的多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2.综合调查报告的写作范文

【范文】

贫困线下的沉思

——从一个乡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文化特征

贫困线,是以人均收入确定的贫困与温饱的界限。贫困线下,无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本文是从一个贫困乡的基本情况出发,对这一层次文化的特征做一粗浅的分析。

××县×××乡,总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5594人,总户数1350户。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日照资源和风能均有利用价值;水资源奇缺,属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霜冻为主要灾害。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苦日子。1981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1987年全乡人均收入97元。全乡1350个农户中贫困户有386个,占43%。

在现有总人口中,12岁以上总人口4144人,文盲、半文盲占52.6%,高中文化以上程度236人,占3.8%。乡政府所在地于1987年建起一个文化站,平常基本上不开展活动。农民每年除了到乡里看一两场戏外,基本上再无其他文化活动了。

综上,×××乡的经济是极为典型的贫困经济,文化则是反映贫困经济的低层次文化。

低层次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闭塞迂腐。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文艺活动,以及道德、审美、理想等文化要素,处在几乎不变的状态中,没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几十年来,人们除了到乡政府所在地交粮、看戏、办事外,很少再与外界往来。据对最偏远的两个村的调查,40岁以上的100人中,约有50人没有到过县城,20人没有到过城里,有人连火车也没见过。这里的产品除通过供销、粮食部门收购上交外,再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了。许多封建的保守的文化要素,还在这里顽强地生存并表现着。如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女子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远远高于男子,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对文化的理解,认为认识几个字就算有了文化。

低层次的文化心理,是愚昧的文化心理。通过对×××乡的调查,可以概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鄙视文化的思想。人们常用实用观来看待文化的力量,认为文化程度与种田养畜没有什么联系,花钱让孩子读书识字,不合算。比如,近几年,这里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但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还得挨门挨户去做工作,以致把“送子上学光荣”的大标语写到村头的高墙上。二是自卑自贱、畏惧文化的思想。物质匮乏的忧虑和精神贫困的烦恼,给人们的心理增加了负重,在“文化无用”心理的积淀中,又对文化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乡,不少人不敢贸然进乡文化站,不敢让孩子去县城念书,不愿接受科学种田、养殖方法。三是自足自乐的思想。这种同物质生活上的容易满足感一致的心理,看不到世界的文明,就自足自乐,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形成了抱残守缺的固定的习性心理。类似×××乡这样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制约,人们的价值观念仍然处于一种守常、稳定的状态中,在反映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观念上,仍然具有深重的封建色彩,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在这里,买卖婚姻和大办丧事仍然十分盛行。人们节衣缩食,苦苦积蓄,用于红白喜事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传统守旧型价值观念的另一种表现是安于现状,求稳求全,排斥开放。

低层次的文化状态决定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凝固性,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又使凝固的思维方式附加了麻木的依赖性。思维方式的这两个特点在贫困地区有着充分的表现。先看凝固性。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束缚着一大批农民的手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大思想障碍。在×××乡,凡是开发荒山、种树种草、集约经营等带有战略性的改变生产条件的大事,很少有人自愿去干。对待土地、水利设施等也是短期行为,不建设、不维修、不发展。至于智力投资、文化设施,则更不热心。1985年以后,国家每年给这里下拨一定数额的偿贷性扶助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从乡政府的分配办法上,就是人人有份,仍然受制于多年来平均主义政策的束缚。贫困户得到资金的,不少人用于生活补贴;即使用于生产,也只是购农具牲畜。

再看依赖性。坐等照顾的思想已到了麻木的程度,生活艰难的出路靠在救济上,无救济可吃,宁肯去讨吃要饭,也不去作进取的尝试。1987年,×××乡旱灾严重。县政府将国家种的几百亩黄芪的刨挖任务给了乡里,以量计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挣5元左右,50多个劳动力可干一个月,布告在乡政府大门上贴了7天,主动报名的只有4人。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即使是重灾的强大压力,也难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

×××乡的调查告诉我们,改变低层文化的落后状态,首先要科学地探讨贫困的原因,这是根治贫困的思想前提。有人认为,资源贫乏,是贫困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贫困的根源。其实,自然构成仅仅是造成贫困的一般原因,还不能算根源。像×××乡这样的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6.2人,光土地资源就可以为富一方;尽管路途艰险,可毕竟距离区首府仅50公里,多少年的闭塞只能从人为的因素中去找。因此,不能把自然的和经济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物质的和观念的原因割裂开,资源与地域(地理位置、环境)造成了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导致了文化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人的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资源、地域性贫困。简言之,贫困产生了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贫困。贫困——愚昧——再贫困——再愚昧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其次,要抓战略性的大环节。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的时候,使人深感忧虑的是,近几年,较低层次与较高层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急剧地拉大。原因之一,就是不管哪一类型的贫困,都不能产生自我启动、自我发展的力量。外部力量的施加,又往往发生事与愿违的反常效应。比如,“救济效应”,把扶助发展生产的资金物资,作为生活救济和补贴,发生了“贫困——伸手——救济、再贫困——再伸手——再救济”的循环。又如“规划效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规划上,纸上谈兵,上边以此决定资金的投放。因此,出现了拿上报告、规划,四处活动而不作实际工作的怪现象。坐上高级轿车请求扶贫资金,就是这种反常效应的结果。因此,阻止贫困的延续,就不能再着眼于一家一户的扶贫上,不能光在口号上、舆论上、规划上兜圈子,不能继续使用那些不科学的输血手段,而要抓改变生产条件的大环节,抓带有战略性的大事,把主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用在改变整体面貌的建设上。

再次,特别要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在×××乡走上致富道路的农民中,有86%的人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有38%的人当过村干部,与外界接触较为广泛。可见,最终的层次演进,还是要从愚昧型的文化状态中解脱出来,提高人口素质。如果不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不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一切治穷到致富之道,都将前功尽弃。下大功夫,就意味着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把这件事当做一项既是迫在眉睫,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工程,抓紧搞好。

典型调查报告

1.典型调查报告的含义

典型调查报告,是对工作中出现的个人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事件的本质和工作的规律,以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2.典型调查报告的写作范文

【范文一】

新闻调查:救救青海湖

环湖崩溃

前些年,有位青海作家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环湖崩溃》。当时许多人认为这近似寓言,但这寓言如今已摆在了人们面前。生态危机是青海湖不能回避的现实。

水位下降。有关专家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青海湖水位,在1908年至195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7.2厘米,湖泊面积减少8.4平方千米。从1957年至1988年,湖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约10厘米,湖水含盐量也逐年上升。专家说,青海湖水成化碱化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将对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产生极大影响。

土地沙化。青海湖西北角已被十多平方千米的沙丘包围,湖区的沙滩盐渍化严重,鸟岛周围满目黄沙。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千米的陆岛了。青海湖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

草场退化。青海湖环湖地区的草地是青海最好的草地,以金银滩为代表的环湖草原也是青海最优良的牧场,畜牧环境极好。几十年来,湖区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区域内有10万人左右在从事农副业,开垦耕地34万多亩。每年夏天,一片连一片的油菜花美丽异常,人们对一望无际的金黄不由发出赞美之声。油菜地的大片出现,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业综合开发用地,也成了环湖生态恶化的原因之一。

物种减少。青海湖是我国高原内陆湖区水禽候鸟栖息繁衍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区域内共有鸟类202种,约12万只,其中以鱼鸥、鸬鹚、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聚集较多。另外,区域内还分布有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物种。由于生态恶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 %一20 010,尤以湟鱼为最。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数量也呈减少之势。

面临人类和自然界双重侵害的青海湖还能撑多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陈桂和王景两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断言:如果任由生态环境恶化下去,用不了40年,湖区的沙漠化面积将达1300平方千米,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缩小,鸟岛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将产生极大的危害。

湟鱼之痛

青海湖是湟鱼的主产区,过去民间曾有“马过布哈河都能踏死几条鱼”的说法,可见湟鱼之丰。近年来,由于人们无节制地捕捞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湟鱼种群陷入了结构变异和产卵场破坏的境遇。

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最大的一条内流河,占青海湖年注入量的70%,也是湟鱼最主要的产卵场。由于降水量减少,布哈河水量逐年减少。几乎每年都有逐流产卵湟鱼,因搁浅无法洄游入湖而死亡的现象。最严重的1998年四五月间,布哈河平均水流量由平常的每秒60立方米下降为1.3立方米,致使大批产卵鱼死亡在干涸的河道上,形成了一尺多高的死鱼带。去年的7月初,青海湖另一条河流出现断流,在长达11千米的河道内,附近支流内逆流而上准备产卵的湟鱼大量死亡,形成了一条半米厚的死鱼道。看到此景的渔政人员形容当时的情景都说惨不忍睹。

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类造成的结果一点都不亚于天灾。每年咸鱼季节有大量的渔郎进入湖区非法捕捞,渔贩子也趁机进驻,现场收购。青海湖东北岸红沙山是非法捕捞集中地之一。每到捕捞时节,渔郎们就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及汽车,带着木制机船、鱼网、简易帐篷等捕捞工具,进驻红沙山腹地,进行疯狂捕捞,并将捕到的鱼现场售给鱼贩子。

湟鱼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1986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3次决定对青海湖封湖育鱼,效果并不明显。从去年1月1日起,省政府决定第四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封湖期为期10年。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售湟鱼。封湖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对建造拦河闸坝、引水渠道等水利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环湖区域较大,加上渔政部门落后的装备和较少的人员,能否全面禁止偷捕现象不得而知。

守土有责

人们称青海湖为雪域高原上的镜子,为使这面镜子永远洁净,不让它消失,青海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环湖生态和湖区资源。

面对环湖生态急剧恶化的局面,环湖州县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了防治沙化、草场恢复、减畜育草及河流治理等工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作为生态大省,青海湖的治理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根据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规则》,全面恢复青海湖生态要用30年时间。

根据规划中的办法,要实施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天然草地恢复等10项建设工程,治理范围涉及到海北、海南、海西3个州的4个县,共23个乡。整个工程需投资70亿,要用30年时间。笔者向省计委有关部门求证该规划的可行性时,得到答复:规划已经过专家论证,70亿元从何而来是个问题。按青海省的实力,拿70亿来治理青海湖是根本不现实,让国家立项国家投资可能性也不大。70亿元,一笔巨大资金,成了全面治理青海湖的门槛。如果资金没办法落实,青海将继续采用多年来的分步治理办法。

作为青藏高原气候的重要“平衡器”,青海湖生态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藏高原气候的异常变化,从而直接危害到黄河、长江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状况。面对高原神湖的现状,让人不能不着急,我们由衷祈愿:愿保护的力度更大一些,愿保护的速度更快一些!

【范文二】

看新闻、听新闻、用新闻

——某团连队“两收一读”的调查

覃信刚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定:“要保证官兵每天有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和读报的时间。”灵活自如地运用新闻对部队实施形势教育,在新闻的熏陶中激发部队官兵高昂的士气,是部队抓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990年10月,记者到某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