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还介绍:在美国,高中学生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可分开报考各种学校,升学的机会很多,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有中立的考试机构,这种机构既脱离中学也脱离于大学之外,它的职能是负责组织大学的升学考试,学生中学毕业后可到社会的这种中立机构去报名考试,而且可以有多轮考试机会,他们面对的绝不会是“一锤子买卖”,这种做法很显然减轻了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也可以百分之百地将优良学生选拔到各类高校中去。
康健进而说:“我国的统考制度还是可以改革或改善的!”
那么,国家权威机构对此又持何种看法呢?笔者最后将探询的目光投向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一一接待采访的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开门见山慷慨陈辞:“我认为一次考试定终身,-次的提法不够准确,干什么总得有个最后拍板吧?就像你们杂志的终审一样。”据杨主任介绍:从唐朝的科举考试开始我闰便有了统考制度,统考制度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它对全国范围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传播统一的儒家文化以及整个国家的统一都有好处。所以,意识形态的统一决定了统一的考试制度。新中国建立后,从1952年开始,我国的高考一直是沿用统考制度的,除“文革”期间大学停止招生外,只有1958年和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试行过由各省自行命题招生。统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把各学校的教学统一起来,以减轻学校由于盲目教学所增加的负担。如果放手让各校自行出卷招生,自然会出现试题过难或过易现象,招生时也就没有统一标准。
第八聿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不过,杨学为主任也承认统考带来的弊病:其一,大学之间是分层次的,各校、各专业之间的差别大,统考的学生难以满足各校各专业的招生要求;其二,中学按重点与非重点一共分了4类,学生都考一张考卷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不能照顾到各层次的考生。他进而透露:高考该如何照顾到各校各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如何针对性地考核不同程度的学生,国家教委的有关机构眼下正在着手研究。但杨主任同时也着重强调:全国性高考的统考是要保持的,这是一个大前提,在此前提下方能谈及如何在以后的统考中体现不同层次的大学与中学、专业与学生的不同个性,总之,国家教委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之中。
问及为什么不考虑打破一次性统考的格局,而让不同类型或不同地区的学校单独或分别命题招生?杨学为主任当即予以否定:“要这样的话,各高校的压力更大,因为需要更多的财力物力。而考生的压力就更大了,比方说,一个考生考北大要上北京、考中大又得去广州,没准他一个月要投考十几次,这一来不是压力更大吗?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
看来,尽管高考的一次性统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尽管要求改革一次性统考制度的呼声眼下不箅低沉,但目前要彻底改革似乎还不太可能。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我们青春年少的考生,眼下还得安下心来,沿着现行高考制度的轨道继续前行。但我们又相信,旧轨道的前行不可能禁锢开放时代的思维,我们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以及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人,都会思考中国教育的前程。对于打破现行一次性高考之后能否找到更科学的考试办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利与弊一亲爱的读者,您思考过吗?您有何高见呢?
以上,是笔者早在1995年根据当时民众的心态,试图在舆论上对当时仍然是铁板一块的中国高考制度进行的一次叩击。
与此同时,笔者还在文章的最后列举其他一些国家的高考招生制度。
美国:美国髙校目前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招生制度,录取方法由各大学自己制定。但实际上各校基本上是按两种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是综合招生制度,这种制度根据高校人学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其他条件,如组织能力、演讲能力来录取学生;还有一种是完全开放性的招生制度,美国绝大多数社区学院采取这种制度,这项制度规定所有申请人学的持有高中毕业证书的人(不受年龄限制)都可入校学习,即使有人学考试,成绩也仅作参考。
日本:口本的国立和公立大学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全国统考,第二次是各高校对达到了本校预选分数线的同学再进行一次考试,然后择优录取。私立大学则不参加全国统考而坚持单独命题一次性考试。有的大学也接纳少量保送生。
法国:法国的髙考学校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类型。前者指由国民教育部领导的各地方学区管理的综合性大学。凡高中毕业会考通过并获业上文凭(相当于毕业证.书)者,均可注册人学,接受基础教育后再确定具体专业方向。同综合大学相对的是由国民教育部以外的政府部门或各行业的私立学校。学生须经严格选拔后方可进入大学预科班学习一至两年,再经考试才能被录取,这种方式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后求职有保障。
新加坡:新加坡的高校招生是在兼顾申请人的志愿和招生限额的条件下择优录取。申请人必须具备政府规定的起码的文化水准(以毕业考试的成绩为依据)。每年的初级学院应届毕业生(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毕业生)都要参加一次统一的毕业考试。考试的主要科目全部及格才可以申请上大学或申请去技术学校读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加坡只有两所大学,因而考生竞争也较为激烈。
《试一试:高考不再以一次定终身》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当时,给我和《中国青年》编辑部的来信来电连续不断。对于现行高考制度,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一次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必须彻底打破。
扩大招生,拆除高考独木桥
下面是一篇寄自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署名“左然博士”的来稿。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杂志没有刊发,但作为编辑,我感觉到这篇来稿的价值,所以保留下来——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已经逐渐告别了商品短缺一除了少数项目,例如火车票、住房等。但还有另一种多年来极大的短缺,那就是上大学。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青年上大学比在中国更难的!中国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比例是60:1,而发达国家多为2:1。因此,中国的亿万学子从迈入小学的那天起,就被家长告诫、老师引导,朝着升学考试的方向疾跑。最后目的地:通过高考,升入大学;概率:1/60。
在高考指挥棒下,从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一切围着考试转,以考试为学习的归宿,以考试成绩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惟一评价。其结果是,一方面造就了少数死读书、读死书的考试尖?;另一方面造就了大量文盲、半文盲(那些考学无望的青少年必然会放弃学习或被学校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形成是必然的。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来目的,不仅使我们本来就不高的民族整体素质愈加低下,而且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它造成创造力的5:缩、思想的僵化和道德水准的下降。尽管近年来应试教育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政府也采取了若干措施,但是,在高考制度不变的大环境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巨大惯性岂非几条行政命令可以阻挡。显然,不改革高考制度本身,一切素质教育的改革都只能是杯水车薪!
高考制度的存在,无非是大学门开得太窄。我们为何不能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行全民高等教育,把大学门向所有青年开放,实行宽进严出呢?反对取消高考、扩大招生的人士有下列理由:一曰现行高考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取消高考将给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带来可乘之机;二曰国家财力不够,高校资源有限,容纳不了更多的大学生;三曰中国经济不发达,不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四曰大学生多了将带来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不安定云云。这些理由真的成立吗?我们不妨来逐项分析一下:
现行高考(中考)制度公平吗?
首先,单凭几门课程的一次考试来决定终身,而将大多数可造就青年排斥在外,不知多少考生因为仅相差几分,就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难道公平吗?其次,目前的所谓按分数档录取方式有许多不公:任何一位大学老师都知道,每年6、7月份,都有大量的条子递到前往各地招生的老师手中。在同一分数档的考生,有没有条子,与录取在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大相径庭。而许多报考一流大学的考生,仅仅因为相差一两分,就被划到三流学校,这些都丝毫未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一年一度的高考(近几年又把它转移到中考,进而把全民平均文化程度定格到初中!)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种竞争并未促进社会进步,而是造成社会畸形。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短缺,自然易引起走后门之风。当大学之门打开,实行宽迸严出后,走后门之风会大大衰减,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