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
21795400000036

第36章

“应试教育”假丑恶

教育,本该是一个美好的名字。自古至今,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好的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同样离不开好的教育。

然而,在中国,近十几年来以升学为最高标准乃至是惟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已经明显地扭曲着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质,将中国教育无情地引人了歧途,从而也招致了全社会的非议和谴责。

1999年4月底,我收到了一篇寄亩南国的来稿,题目叫《应试教育假丑恶》,作者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某镇中学的一位校长,在他自己亲笔撰写的这篇类似“檄文”的文章中,戏称自己为“应试领导”,而字里行间却充满愤怒与无奈。由于多种原因,这篇文章没有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出来。现在,请允许我将这篇署名“黄声雄”的文章公诸于众——

一个“应试领导”的控诉

我被喻为应试领导,其实我也知道:应试教育是与素质螫…292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是“反科学”的教育,因为在这种教育中,有许多东西似乎在变质。)993年,党屮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目前的许多中小学,特别是中学所釆取的对策却是披上素质教育的外衣,实则强化着应试教育。为了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实施,我们首先必须扯掉应试教育的遮羞布!

教育概念的变质

时下,在应试教育的学校里,在各种场合,应试领导开口闭口必提“素质教育”、“教书育人”,必须紧跟党中央的号召,要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云云。但那只不过是一种时髦的语言,是掩饰应试教育的幌子,是拉大旗作虎皮。实际行为还是应试教育的一套模式。因为,上头每年要向学校下达“上线指标”,“高考上线人数”是上头评价学校的第一标准。所以,“高考上线人数”也必然成为评价教师的首要准则。故此,教师要掌握的第一技能应该是:教会学生考试。无怪有人说:现在的学校变成了“生产”大学生零件的工厂;学校实质是应试学校,应试学校里的教师已经不是本质上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之中的优秀者,首先是优秀应试工作者,是生产工人;我这个领导当然就成了应试领导,是厂长。

“质量”含义的扭曲

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一切都要重新评估!”在应试教育中,“质量”就是看高考上线人数。事实上,不论是教育部门本身或是社会各界的眼光,评价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是以髙考上线人数作为第一指标的。这上线的数量代表了学校的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几十年前的时代悲剧,现在又卷土重来?民族之悲哀可想而知!

女教学大纲只是一种摆设

应试教育的推行者,由于在实践他们的那一套歪理时一再向教师施压,规定把高中三年的课程在高一、高二全部讲完,“三天的饭两天吃完”,其目的完全是为了高三实施全面“强化训练”,夺取上线人数。义无反顾地大炼特炼就是应试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让我们联想到“大炼特炼钢铁”的年代,那个年代的悲号依稀回响。历史难道真有惊人的相似?教学大纲已经不再遵守了,教学大纲只成了一种摆设!

教学秩序大乱,是非标准模糊

我懂得,必须在正常的、科学的教学秩序下,教学科研和对教师的评价才有意义。好的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内在能力,讲课要留有余地,讲七八分,留两三分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创造。然后去进行科学的指导性的训练。

我也懂得,学生学习应该有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消化、总结、提髙等环节,每天抽一点时间,每周抽一点时间,对每天、每周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消化和反思。如素质教育提出的“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等等。

这一切,似乎只是一张蓝图,实际上很难做到,理由如下: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从上到下,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考上线人数多寡,不管提什么口号,最后是殊途同归,高考见高低!上头也是这样评价学校的。

人们天天在讲高考指挥棒,到底这指挥棒是什么?经过痛苦的思考,我终于悟出来了:这个指挥棒其实是上头每年向学校下达的上线人数指标,而不是高考本身!只要有指标,就必然逼使学校要以应试为终极目标。但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上头”是谁?内涵深远的教育工作可不可以像工厂生产一样指标化?

不应试,万一高考“失败”一即上线人数下降,后果不堪设想,过不了家长和社会关;高考失败,便是学校失败,学校声誉就大降,学校就无法创收搞福利!福利不高就有可能涣散军心!

目前师资水平不高是事实,因此,除了用“练”保证教学质量之外,似乎别无他法。至于教学研究,业务进修,那是要在确保练够上头下达的上线人数的前提下才可考虑。而事实上,进修是个人升级的需要,在学校,还是练,练够上线人数再说。

教材不减,高考不变,还是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不补课,不“三天饭作两天吃”,怎能完成教学任务?打仗时期连饭都没得吃呢!

所以,明知这样做反科学,有“犯法”之嫌,但是,根据目前教育界的纵横比较,不这样做不行!

天下大乱,则好人遭殃。教学秩序大乱,好教师必然倒霉,科学方法将被湮灭!读书之法,不在书中、而在书外。从有线电到无线电是科技的飞跃,从要老师到不要老师,是读书的飞跃。侣是应试学校的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面对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被教师左右。他们的脑袋如同“北京填鸭”般被老师填满了,没有半点空间,哪有独立?哪有创造?素质教育的“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统统都被摧毁了,被泯灭了!

在应试学校里,似乎要提高“质量”(即应试教育的高考上线人数),应试领导最“高明”的手段就是补课加题海训练。补、补、补;练、练、练,练到昏倒就上线!这种摧残行为还有不少人为其张口叫好,真不知安的什么心!要学生在题海中做成千上万道题目,“掌握”、“牢记”无穷变化的题型,最后才对付髙考那么几十道题。什么题材、教法、授课艺术、语言研究、情感教育都是花瓶,只有撇在一边的份,只有“练”才有“实际意义”!更不要奢谈心理辅导和角色辅导了。所以应该明白有学生“自杀”不足为怪。事实上,如果心平气和地分折一下高考题,是不是像一些人渲染的那么可怕?不是的。是补、补、补;练、练、练,堵塞了学生思维的血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

如果说,像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每班前20名,扎实地读完教材,让他们在自习室自修,不懂就问老师,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考1:大学。可是推行应试教育的领导们敢认同这个观点么?为了对付高考,他们已变成有点神经质,完全不相信学生了。

他们只相信练!“练是纲”!

虚假的竞赛奖

如果一位教师把一位中下水平的学生,辅导到省市以上竞赛得奖,我们应该大力歌颂并重奖这教师。可是,多年竞赛得奖的学生,并不是教师辅导出来的,而是这些学生本身掌握了一套科学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本来就取得了好成绩!而我们的竞赛辅导,都是把每班最好的几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占用自习、自修时间,对他们不停地进行所隶谓“强化训练”,把他们推上竞赛场,用他们的成绩来换取冗学校的荣誉。可是,他们的成绩是以损害其他科目的学习时二间,挖肉补疮地来交换的,学生付出了学生的代价侵占卩了学生用来复习、消化、提高其他科目的自习时间,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谁思考过这个事实?应试领导们有什么值得自豪和鼓吹的?

无耻的资料贩子

正因为“老子”“练”字第一,各地别有用心的人(包括某些所谓高考知情人)就乘机大编资料,大赚学生的钱;资料的名称也令人肉麻,令人惊叹编写资料者的厚颜无耻!什么“髙考全能复习”、“高考全程复习”、“髙考突破”、“奔向高考”、“拥抱高考”、“一书在手,就拥有高考”等。这样的资料泛滥,也给高考制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这些教育事业的蛀虫,蛀懒了老师,蛀坏了学生。

训练论时间,教师打内战

不时听到一些年轻的教师在埋怨,说现在的学生就是懒,要逼他们才肯学自己所教的那一科。于是,他们拼命印资料,抢时间。他们振振有辞地说:现在的学生只有逼他们才肯用“工”。他们从来不去思考:现在的学生不是懒,而是疲、是厌、是没有兴趣!他们只管拿出习题来,让学生拼命练,堵塞了学生的血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结果是越逼越疲,学生已经没有力气把兴趣拿出来,他们已经“疲”到麻木了。某高二的数学老师,除了6天要学生做大量的高二练习以外,每周还印几份高一的测试题让他们做。他说:“不这样做就抢不了时间,你不抢,别的科会抢,不抢就吃亏了。”有的领导则推波助澜,鼓吹说:“做比不做好。”

这是学科争夺战,时间争夺战,是教师大内战!而应试领导则坐山观虎斗,最后凭数字表扬胜者,不点名批评败者。真有进人“数字化时代”的风范!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学校每年高考英语成绩好,数学成绩差,为什么呢?听一位领导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后介绍说,查阅了油印室的记录,英语印的资料最多,而数学印的资料最少,这就是“原因”。信不信由你。

可恶的分数游戏

学校的各种总结会、分析会,从头到尾是看表格,读人数,比分数,排先后,先灰溜溜地谈谈不足,再被应试领导格调很高地鼓励一下,并提出希望和奋斗目标,坚信你们是行的。“会前点点头、会中拍拍手、会后握握手。”一场由表格、分数为中心指导的教学总结或分析就既隆重又无时效地走过场了。

如果某教师花两个钟头,使学生平均分得了70分;而另一人抢占了10多个钟头,使学生平均分得了80分,应试领导绝不会说前者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与老师共同生活,根本不了解老师的实际工作情况。

读书如长跑,必须留有后劲。一开始就讲尽、占尽、练尽,到头来,学生是以筋疲力尽、精神快崩溃的状态进入高考考场的。后果可以想见。

严格就是抓紧吗?

为了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就要抓紧再抓紧。“抓紧与宽》松的辩证关系”似乎无法演绎。现代社会复杂,侵蚀、污染纟学生思想,干扰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一旦出问题就是1否决票。所以,还是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像中世纪的修道院1一样,让他们拼命做练习,在练习中排除干扰,在练习中专心致志,在练习中净化和升华。这样既安全又可促上线人数上升。这种抓紧,是一矢两的。

补课——校园流行病

谁都知道,时下补课已成为中小学的流行病。如果要问是不是补课是应付高考的必然手段?那么我只好说:几乎所有学校的高考成绩都是在补课中取得的。上头表扬的是高考超标,却从来不追究是否补课。甚而,客观上已对补课作了默许。补课与成功似乎成为因果关系。那么,谁敢冒这个险而不补课?一旦高考失手怎么挽救?

当应试领导,累哦!

学校成了丑恶灵魂的统一印染坊

为了推行应试教育,就要瞒天过海。这里有他们的-些奇招怪术:为了确保周六、周日“安全”补课,可以先开“重点家长会议”,统一口径,又印发条子,曰:征求意见。家长一旦签名,“责任不在校方”,“是家长心甘情愿并极力要求让学生回校补课的。在校内,师生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可以大声疾呼:“对外要造假,对内就不可造假!”一一呜呼!学校变成了丑恶灵魂的统一印染作坊!还谈“德育”!真是令有识之士为之侧目!

为了显示学校质量提高,暗度陈仓是必要的。如果让人们知道每年高考上线上升幅度低于国家招生上升的幅度。我这个应试领导也不好交代。所以,当公布高考上线人数时,绝对没那么笨,连同本年招生上升幅度这个底线也公布出去!

应试学校的“时髦货”——“量化评价”

为了强化应试教育,他们竭力鼓吹要“量化评价”。这“量化”无非是高考和中考上线人数和期中期末考试分数排队的情况,还冠以美名曰“引人竞争机制”。可是他们根本没有想过:“量化评价”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对教师的工作采取简单的“量化评价”,必然导致对教师正常教学活动的阻碍。也许我们不应该狭隘地联想到同科目之间将互不“干涉内政”;新老教师间互不“以老带新”;不同科目之间将为抢时间而进行的各种较量会升级、变形、变质;还有考试出题公平与否;监考公正与否;改卷客观与否;计分公开与否;最要命的是学生的起始点永远是参差不齐的又怎么办?这些棘手的问题姑且摆在一边。单说一样:“教师群体合作的教育本质”与“单个教师量化评价”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矛盾的。数学的解题思路清晰与其他科目是否有关?谁能漠视语文等其他科目的辅助?如果,领导连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及作用都理不清,那么,“量化评价”这种“时髦”但“不实用”的玩艺就只能是一种理想。应试领导不好当啊!

高三是学生的火坑

既然教师普遍资质不高,又被高考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研究业务,怎样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熟?“置死地而后生”未尝不是一种解救办法。所以,应试领导对老师提出:人人要教高三,甚至多次如最后总结、盖棺论定般指出,没教过高三的老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

可是,高三拼搏必与补课相连。周六、周日,甚至假期都要补课,这其实是一种摧残身心健康的行为。所以,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教高三,如同下火坑,必须有身强力壮的条件才能吃得消。这对那些有经验而年老体弱的教师又不公平,他们已无精力跟年轻教师一起“拼搏”了!事实上,所有有经验、有良知的教师都可胜任高三的教学,他们胜任的是教学,是教育本身,是科学的理性的教育手段和行为。他们是人,是正常的人。他们既要工作,也要休息;他们需要歌声、需要娱乐,更需要自修、进修,走人社会,了解社会,不是麻木地“跑龙套”;他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他们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可是,在高三这个“火坑”里,这一切只能成为望梅止渴的满足。所以,在应试学校里,人人下火坑,这就是高三!而盖棺论定的则是科学的素质教育。悲呼?

教师都无奈

因材施教?那恐怕只是孔子的事。在应试学校里,教学几乎是模具制作。学生中有60%以上是处在没有信心和丧失自主权的状态下,跟随教师拼命的练呀练。教师的思维完全取代了学生思维,不管学生懂不懂,不管学生需不需要,一律跟着一轮一轮地训呀练呀!高考纯粹是考老师!学生是在教师的操纵下进人试场的机械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按老师的思维模式而运作的。

教师对学生的训练也不是完全出于教师本人的思想,而是订一本什么资料,按一个个单元,一轮又一轮地练下去。教师天天沉浸在改卷、评讲中,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去提高理论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