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反攻柏林
21752800000002

第2章 南路反攻序幕(2)

接下来的几天里,雷巴尔科反复攻击德军,他的进攻最终成为一场代价高昂的苦战。

7月15日,苏联中央方面军加入攻势。

德军意识到失去奥廖尔登陆场只是个时间问题,于7月16日向希特勒请求,允许部队撤往“哈根”防线。希特勒却禁止后撤。

7月21日,苏第11集团军进入德第11近卫集团军和德50集团军之间的进攻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在7月22日同意撤退。

由于苏军极度疲劳,7月23日,德军安全撤回到别尔哥罗德防线。但是,苏军的攻势已经不可逆转。

7月31日,朱可夫因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巨大贡献而被授予苏沃洛夫一级勋章。

8月5日,苏军解放奥廖尔,库尔斯克战役最终以苏军胜利而结束。莫斯科第一次以鸣放礼炮的形式来欢庆胜利。经过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彻底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科涅夫出生于1897年12月28日,1916年应征入伍。后来,他在西南方面军炮兵营服役。复员后,1918年在尼科利斯克市参加了组建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当选为尼科利斯克县军事委员。

苏联内战时期,科涅夫先后担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作战经验丰富。

内战结束后,科涅夫先后出任滨海步兵第17军政委和步兵第17师政委。后来,他当过团长、副师长。1931-1937年,科涅夫先后担任步兵师长、军长、红旗第2集团军司令。

1940-1941年,科涅夫出任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苏德战争初期,科涅夫出任西方方面军第19集团军司令。在西方方面军一败涂地时,科涅夫率领第19集团军边战边退,在斯摩棱斯克与德军持续展开血战,接着在莫斯科地区抵抗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科涅夫始终扮演苏军将领中的强硬派之一,深受斯大林的器重。

科涅夫出任过西方面军司令(1941年9-10月,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加里宁方面军司令(1941年10月至1942年8月)、西北方面军司令(1943年3月起)、草原方面军司令(1943年7月起)、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1943年10月起)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1944年5月至1945年5月)。

科涅夫屡立战功,比如他曾率部队击败从西北方向进攻莫斯科的德军。科涅夫指挥的战役最著名的是库尔斯克战役,他指挥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与德军作战,最终战胜了德军。他还参与指挥了解放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的战役。

在科尔孙-舍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科涅夫指挥苏军围歼了大量德军。他指挥作战时,善于选择主攻方向和确定主攻时间,这一点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最明显。

战后,科涅夫出任苏军驻东德司令,以及盟军驻奥地利司令。1946年,他出任苏联陆军总司令及第一代理国防部长。1950年,斯大林将科涅夫贬为喀尔巴阡山脉战区司令,这是斯大林针对战时元帅的一系列贬降行为,并非只是针对科涅夫。

斯大林死后,科涅夫成为赫鲁晓夫的关键盟友。1953年,科涅夫出任陆军总司令以及第一代理国防部长。1956年,出任华沙公约组织三军统帅。1960年,退休。1961-1962年,他再次出任苏军驻东德司令。1973年,科涅夫逝世。

2.不给德军喘息机会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斯大林作出决定:不给德军任何喘息的机会,苏军全力追击德军。苏军在布良斯克和奥廖尔等地展开猛烈突击,并把这一突击发展成大规模的进攻。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在战役期间大大削弱,但令人非常吃惊的是,希特勒不同意第9集团军大规模撤军,他很担心意大利的局势,还想把大量的部队从苏联调到意大利作战。

1943年8月5日,德军第9集团军最终放弃奥廖尔,退守迭斯纳河的彼岸。苏军继续进攻,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被迫退往斯摩棱斯克。希特勒要求南方集团军群阻挡苏军向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发动的攻势,以掩护中央集团军群。

由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大大削弱,且党卫军坦克军撤往意大利,德军的防线严重削弱。另外,希特勒把预备队都调到了北顿涅茨河一带,曼施坦因感到压力空前加大了。

在托马罗夫卡东南,苏军突破了德军第52步兵军阵地,该军被苏军坦克冲垮。第48装甲军奉命去掩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右翼受威胁的地方。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向苏梅-哈尔科夫铁路线撤退。

希特勒把“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从中央集团军群调给曼施坦因指挥,以便能使南方集团军群挡住苏军的进攻。在右翼的德军第8集团军承受着苏军巨大的攻势。苏军渡过北顿涅茨河,于8月14日推进到哈尔科夫郊区,德军在城市里守了一周。

8月20日,苏军一个坦克军和一个步兵师突破了德军第8集团军的防线。“大日耳曼”师正在阿赫提尔卡附近。曼施坦因派该师去封堵缺口。

该师组建了一个突击群,其编成小得可怜:一个坦克营(只有20辆坦克)、一个侦察连、一个装甲步兵营、一个自行火炮营。

这个突击群在12小时内击退了突破的苏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行动的出其不意。原来苏军误以为,这个突击群是德军第48坦克军的先头部队。因此,当德军坦克攻打苏军的翼侧后,苏军丢下了大量的装备撤退了。

德军审问俘虏得知,苏军过高估计了德军的装甲兵力。在二战中,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当时,苏军显然害怕德军坦克。

然而,靠威吓是不能取胜的。这个突击群的成功,只是德军从苏梅至北顿涅茨河161公里长的防线上仅有的一次成功。苏军各集团军继续发动猛攻,于8月22日攻下了哈尔科夫。不过,南方集团军群总算挡住了苏军主力向波尔塔瓦的推进。8月底,苏军对第8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攻势暂停。曼施坦因趁机命令装甲部队暂时撤出前线,进行休整。

在更南面,苏军突破了北顿涅茨河和缪斯河一带的德军防线。8月底,德军第29军被苏军包围在塔干罗格,多次突围都失败了。9月3日,曼施坦因飞到希特勒大本营,告诉他,南方集团军群将被围歼,请求改变死守命令。这是一次激烈的争论,希特勒仍不准曼施坦因撤退。

对于德军来讲,前线的局势越来越危急。

苏军攻下斯大林诺后,又开始进攻顿巴斯地区。同时,苏军还猛攻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的防线。其中,德军第48装甲军受到的攻击最猛烈。

同时,苏军已经在左翼突破南方集团军群的防线,直接威胁着德军第48装甲军右面的第8集团军的北翼防线。

9月8日,南方集团军群有被苏军分割围歼的危险,希特勒只好同意向第聂伯河对岸撤退。但希特勒不准在河对岸构筑任何工事,原因是,如果前线的部队知道后方的部队已经在河对岸构筑阵地,就意味着德军将“大撤退”,那么整个防线将立刻崩溃。这将是一场灾难,德军将无法把苏军阻止在第聂伯河一带。当时,德军一共占领了5个渡口(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克烈缅楚格、切尔卡塞、卡涅夫与基辅),因此,前线德军只有迟滞苏军的攻势,才能保持整个军群不溃败。

德军有计划地向第聂伯河上的5个渡口集结并渡河。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撤退进展得并不顺利,因为德国文职官员动用后勤部队的大量卡车搬运床、家具和食物等,使曼施坦因的架桥纵队因缺乏运输工具而进展缓慢。

德军面临着新的危机,苏军有可能在河对岸阻止德军渡河。然而,曼施坦因十分幸运,不仅撤出了部队,而且撤出几十万居民,使尾追的苏军扑空。

德军还把大量家畜和大批工业设备运过了河。在此期间,德军不断受到游击队的偷袭,曼施坦因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各个城镇变成据点。

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从普里卢基撤向基辅。德军第1坦克集团军撤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一带的第聂伯河大湾地区。德军第8集团军的第48装甲军运气很差,连续不断地遭到苏军坦克部队的追击,这给德军在克列缅楚格桥头堡的集结造成了巨大困难。德军第48装甲军在那里耽搁了好几天,目的是掩护第8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

9月15日后,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又编入6个集团军。中央方面军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基辅进攻,草原方面军进攻克列缅楚格。

9月21日,苏军坦克集群快速前进,就连步兵部队每天也推进24公里。长时间的追击造成了苏军组织上的混乱,大量坦克、车辆和火炮因缺少燃油而被抛弃。

苏军在宽达644公里的正面上推进到第聂伯河一带。这条河对苏军来说,是巨大的障碍,在这一带的河流竟有400米宽。德军占领的这一边比对岸高很多。不过,浓密的芦苇长在河面上,苏军可以利用芦苇掩护渡河。

曼施坦因的“焦土战术”起了很大的作用,苏军没有力量在第聂伯河一带大举进攻。德军破坏了第聂伯河以东一大片地区,使苏军找不到补给品和住处。由于大部分桥梁和浮渡设备被德军过桥后破坏,苏军只能全部就地取材。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于9月22日至30日在483公里宽的很多渡口渡过了第聂伯河。

9月22日,在基辅以南约89公里的第聂伯河的转弯处,即大布克临附近,苏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占领了登陆场。苏军进攻的是德军第8集团军,第8集团军是在肯普夫集群的基础上新改编的。

德军第48装甲军奉命去摧毁苏军登陆场,将苏军赶回了大布克临登陆场。尽管苏军伤亡惨重,但德军第48装甲军兵力太少,只能暂时围住苏军,而无力歼灭。瓦杜丁对此十分震惊,急令第27集团军、第40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增援,同时务必歼灭德军第48装甲军。

这时,从第聂伯河东岸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到亚速海附近的扎波罗日、美利托波耳、莫洛奇诺耶湖,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这就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的克莱斯特A集团军群和第17集团军的惟一陆地通道。坚守三角地带的德第6集团军已经从南方集团军群转隶给A集团军群。

到了9月底,南方集团军群已被苏军驱赶到“东墙”防线。这种战术性不坚固的工事是由民工构筑的,因为德军缺少水泥、钢筋等材料。

此时,德军减员很多,很多步兵师只有1000人左右。曼施坦因的37个步兵师控制着约724公里宽的正面,平均每个师必须守住约19公里宽的正面。如此一来,曼施坦因无法进行纵深配置。曼施泰因还有17个装甲师与装甲护卫师,但这些师名不副实,装甲师的坦克只有四五十辆,装甲护卫师的坦克更少。曼施泰因的坦克一共只有200多辆、自行火炮220门。

希特勒过去强调守住顿涅次盆地,认为盆地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对德国至关重要。为了守住顿涅次盆地,他把德军配置得十分分散,结果这些部队都被苏军各个击溃。当德军丢失顿涅次盆地后,希特勒又强调第聂伯河弯曲部的内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的铁矿和锰矿对德国至关重要。他还强调,如果不想从克里米亚半岛撤军,必须守住第聂伯河弯曲部。直到此时,希特勒仍不肯撤出克里米亚。他说撤出克里米亚会危及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还会对土耳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的态度产生重大影响。

在A集团军群那里,即塔曼半岛上的第17集团军和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守备部队。第17集团军原有35万人,后来希特勒把十几万新兵分给了曼施泰因,第17集团军的兵力明显不足,同时第17集团军还要分出14个步兵师与7个罗马尼亚师坚守“哥特首领”桥头堡,等待德军时来运转再去进攻北高加索。早在7月,第17集团军就被北高加索方面军牵制住了。后来,希特勒同意撤出塔曼半岛纯属无奈之举,9月14日,第17集团军的撤退十分顺利,因为苏联海军没有从海上拦截那些渡海的德军运输队。撤退于10月9日结束。

9月底,德国第4坦克集团军在基辅两侧防守,它的兵力很空虚,缺乏纵深。德军第8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沿河展开兵力,防线一直延伸到扎波罗日。德军仍在坚守美利托波尔和克里米亚接近路。在北面,苏军正向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猛烈的攻势。

从整个苏联战场上看,德军的防线长达2253公里,主力大部分撤到第聂伯河一带。此时,德军控制着德涅斯特河这个最后的天然屏障,控制着喀尔巴阡山脉以及德国占领区外围防线。

德军坦克所剩无几,高射炮(平射)在德军火力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反坦克壕、路障、各种各样的天然障碍和雷区,等等,都用来对付苏军坦克群。曼施坦因想办法把苏军坦克群引入德军准备的“渠道”。所有障碍物都得到火力掩护,这是很普通的战术,但却经常被苏军忽视。

苏军以大量的兵力进行了战斗侦察,尽量向前构筑堑壕,便于步兵跃出堑壕冲击德军的阵地。

此时,德军得到了苏军要进攻的情报。德国空中侦察报称,苏军大量机械化部队正在开进,苏军新建了大量的炮兵阵地。

10月16日早晨6时30分,苏军从登陆场向德军第48装甲军发起了反攻。苏军庞大的机群轮番轰炸德军阵地,两个小时后,轰炸过的地面就像新翻的土地一样。接着,在大群坦克的支援和炮兵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苏军步兵向德军发起了人海进攻。苏军步兵排成宽大而密集的队形一拨接着一拨,冲锋着,呐喊着。上午的进攻失败后,下午又发起了集团冲锋。第二天,苏军再次发起冲锋……

在后来的两天中,苏军反复地进行着集团冲锋,所有的冲锋均毫无战术可言。几天下来,苏军损失惨重。德军第48装甲军的损失虽然不大,但他们的人数太少了,且疲惫不堪,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0月20日,苏军各方面军的番号又进行了大调整。在乌克兰作战的所有方面军都称乌克兰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改称第1乌克兰方面军,草原方面军改称第2乌克兰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改称第3乌克兰方面军,南方面军改称第4乌克兰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

朱可夫仍负责指挥第1与第2乌克兰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负责指挥第3与第4乌克兰方面军。其中,由朱可夫负责指挥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的任务是夺回第聂伯河西岸突出部的基辅。

德军第48装甲军代理军长肖尔蒂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面对庞大的苏军,肖尔蒂茨也感到很无奈,他对部下们说:“苏军会像洪水一样把我们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