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高明叫无为
21750600000012

第12章 识人用人戒律(4)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围困多达四十余天,由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被围士兵只得杀自己的兄弟以为食。赵括企图亲率精锐敢死队突围,但刚一出城就被乱箭全数射死。赵括没有办法,只得率40万众向秦军投降,自己则自刎而死。白起觉得这40多万俘虏很难控制,就将之赶入一个大峡谷中,全部活埋。长平大战,秦军前后消灭赵兵45万。诸侯震怖,赵人心寒。

赵王选人却不察于人,拜书生赵括为将,而致军破国衰,成为千古恨事。其实赵国本来可以避免这场灾难性的打击,因为赵括母亲的那番进谏之词,完全是在对其子深刻颇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她将儿子与其父进行了比较,认为无论是从品行还是从才能上看,赵括都是不足以担当重任的。身为父母,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干一番事业、有一番出息,但成就伟业是需要厚实的本领的,否则不懂装懂,勉强为之,就有可能身败名裂,甚至还会丢掉性命。正因为有自知之明,其母才极力劝谏。可惜赵王却没有深思熟虑,细细考察,只是盲目趋同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种言论——“赵括自幼熟识兵法,无人能敌”,加上赵括又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就简单地认为赵括也应该具备带兵作战的军事才能,因此兵败也就成了预料之中的事。

可见,选人、用人必须以察为先,否则选错人才,用错人才,都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古语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知人不易,人不易知。知人之不易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人之才德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这个过程据其所处环境、社会条件和任事难易的不同虽然可长可短,但都在所难免。二是知人有一逐步识别的过程。有的人貌似忠厚,而行为骄横;有的人外貌看似圆滑,而实为刚直;有的人相貌丑陋,而心地善良;有的人道貌岸然,忠孝节义,实则品德不端,男盗女娼。可见,“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如果不辨真伪,不识表里,必将为奸佞所惑,渐至正直之士远去。

三是择人有一比较的过程。人之不同,有如其面,如何使每一个人各有所宜,各司其职,有一个“人择事,事择人”的选择过程。如何识别各人的品行的优劣,则更有一个反复比较的阶段。

因此,领导在选人、用人时,应该把考察人作为一项具体的任务来对待,同时还要掌握一套考察人、识别人的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总结了一套考察人之法,很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庄子认为,要想认清一个人的本质,可以将所考察之人派到远处工作,远则难以监督,可以考察他是否忠诚;派在身边工作,容易相熟而没有约束,故便于考察他是否恭敬;把他放在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看他的能力如何;在急促之间询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托付其管理财物,看他是否贪财;告知危急情况,看他有何魄力;当他酒醉时,看他能否守规矩。这套考察人之法,是庄子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的贤君良臣们无不以此为识贤选才的依据。可见,要想获得真正的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考察培训时间,把他们放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还要有一个规定的程序,运用一些特定的考察方法,同时也要求领导者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和排除干扰、坚持正确判断的信心和胆识。

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我们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可以加以借鉴。即建立一套科学的业绩考核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竞争原则和程序,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来决定谁可以升迁。由于正确的考察可以导致准确地评价,而评价是对一个人工作成绩的肯定和品质才能的评定,即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从而产生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古今领导者无不重视察人之法。

二十五戒:疑心过重,伤害人才

领导者用人疑心过重,会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影响其才能的发挥,造成你事业的失败。

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领导者对人才委以重任时,还应把一颗赤诚的心掏给他,你投之以李,他必定会报之以桃。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国君姬窟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们怨声载道。应中山国百姓的要求,魏文侯决定出兵讨伐中山国,但主帅之选让他举棋不定。

谋士翟璜认为乐羊文武双全,品行端正,可以担当此任。可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乐羊的儿子乐舒为中山国重臣,让他带兵出战,令人放心不下。翟璜力排众议,据理反驳:“乐羊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乐舒曾奉中山国君的命令,请乐羊去做官,他不但不去,反而劝儿子离开中山国,以免与暴君姬窟一道自取灭亡。如此深明大义,我敢担保,让他领兵前往,准能成功!”魏文侯听了,点头赞许。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西门豹为先锋,率领五万人马进攻中山国。中山国派大将鼓须迎战,双方交战数月未见胜负。后来,乐羊命令西门豹带人夜袭敌营,乘敌大乱,乐羊率领大军掩杀,所向无敌,一直追至中山国都城下,把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中山国大夫公孙焦对姬窟说:“乐羊是乐舒的父亲,大王不如派乐舒到城上劝乐羊退兵。”姬窟认为很有道理,马上命乐舒照办。乐舒深知父亲绝不会答应,但身处危境的姬窟怎么会放弃这根救命的稻草呢?被逼无奈,乐舒只好登城喊话,请求父亲退兵,乐羊一见儿子,高声怒骂:“你这个贪图富贵,不知进退的东西,废话少说,赶快让昏君献城投降,这是他惟一的出路!”乐舒央求说:“降与否由国君做主,我只求父亲暂时不要攻城,容我们商量商量。”乐羊说:“看在父子情份上,我给你们一个月期限,望你们早拿主意。”随后,乐羊命令将士围而不攻。

姬窟以为乐羊心疼儿子,决不会急于攻城。基于这种想法,他企图借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来拖延时间。一个月期限很快到了,姬窟又派乐舒求情再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如此反复三次。

消息传到魏国,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怨声不止,多次建议魏文侯撤换乐羊。魏文侯对此也很着急,但他深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不仅未怪罪他,反而连续不断地派人去前线慰劳乐羊,犒赏将土,并且带信给乐羊,说正在都城为他修建住宅,等待他班师回朝。乐羊非常感动,但仍然按兵不动。这时,连西门豹也着急了,问乐羊:“难道我们总这样围而不攻吗?”乐羊耐心解释:“怎么能不打呢?你也知道,我们是因为姬窟暴虐无仁才来讨伐。要是我们急于攻杀,百姓肯定认为我们也一样凶暴。我三番两次地宽限他们,并不是为了保全乐舒之命,而是让他们再三失信,借以瓦解敌人军心,收复中山民心啊!”西门豹听了,非常钦佩乐羊的谋略。

时间飞逝,可姬窟还没有投降的表示,于是乐羊命令攻城。姬窟见状,使出无赖招数,把乐舒五花大绑地推上城楼,并扬言魏军如果攻城,就先杀乐舒。乐舒大呼救命,乐羊骂道:“你这个逆子,既无计退兵守城,又不能劝君投降,只知道号叫求饶,生有何益?”说着,弯弓搭箭,欲射杀。姬窟见状,赶忙命人把乐舒拉下城楼。随后,在公孙焦的挑唆下,杀了乐舒,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企图用这种手段从精神上瓦解乐羊,使他失魂落魄,无心作战。乐羊强忍内心悲痛,平静地对中山使者说:“我儿子追随暴君,执迷不悟,这是他咎由自取。回去告诉姬窟,我已准备好大锅,等着煮他呢!”然后,下令攻城。

姬窟见守城无望,又怕城破受辱,只好自杀。公孙焦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投降。乐羊入城,历数他不赦之恶,把他杀了。接着出榜安民,派西门豹留守中山,自己带着大队人马班师回朝。

魏文侯率领满朝文武大臣到安邑城外迎接乐羊凯旋归来,并安慰他说:“将军为了国家,舍了自己的儿子,这实在让人过意不去啊!”乐羊回答说:“公而忘私,原是做臣子的本分。”回朝后,魏文侯大摆宴席,为乐羊庆功。宴毕,还赏给他一只密封严实的箱子。回家后打开一看,吓了一跳,箱子里面全是他率兵攻打中山时朝臣攻击弹劾他的奏折。乐羊一边看,一边落泪,感慨万千道:“想不到朝中有这么多人背后毁谤我,要不是国君坚定不移地信任我,怎么能有今天呢?”

第二天,乐羊上朝谢恩。魏文侯要真正封赏他,乐羊再三推辞说:“攻破中山国,全是大王的英明,我有什么功劳呢?”魏文侯说:“将心比心,除了我,没有人这么信任你;可是除了你,没有人能这么帮助我。你忠心为国,怎么能有功不赏呢?”魏文侯封乐羊为灵寿君。

所谓用人不疑,自然是指对部下的能力不存怀疑,更重要的是,其一,既把工作交付于人,就不应该再抱怀疑态度,而应给以完全的信任,放手让人去干。其二,由于主观的、客观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下级工作失误,领导者可能会终止信赖行为,但对人的信赖不能终止,还应给予另外的全权责任。要做到这两条,领导者应该在五个方面切断自己的后路,以使下级在心理上、感情上、行动上,与领导建立起交融与共的亲密关系。

1.断疑人之路。领导者与下级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多是在好事者、多疑者、挑拨者、离间者向领导进言之时发生的。此时如果领导者对言论对象没有切实的信任,那么,在这种时候,信任感往往是要动摇的。批驳进谗者,继续信任,则得人心。否则失去信任,终止信任行为,信任感就没了,人才便由此与你若即若离,或直接离你而去。

2.断知短之路。用人在于扬长避短。扬长用长是用人的最佳方法,也是避短的最好途径。作为领导者应该了解下属的短处,以便避短就长,还可适当引导,缩短助长。但是,当有人进谗别人的短处时,则应避而不听、断然拒斥。即使听到他人议论下属短处,也应淡然处置,不予理睬。这种冷处理,一是表明领导者用人不疑、坚定信任的态度,二是不让杂言碎语干扰自己的用人部署,三是可以净化用人环境,让人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3.断知情之路。在某些情况下,主要是下级发生了有悻于、有负于自己的错误行为时,作为领导者在已经察觉的情况下,可以断绝自己进一步了解或彻底调查的知情之路,漠然处之,不追不查,以此感化下级,促其反省。这不但是用人的最高境界,也充分显示出领导者的魄力。

曹操在与袁绍官渡之战时缴获了许多部将写给袁绍的效忠信,这些人想给兵败时的自己留下退路。但曹操获信后看都没看一眼,就令人付之一炬,以断人后顾之忧,也断了自己的知情之路。

4.断失职之路。一些领导之所以不敢大胆用人,除了工作作风不实,缺少了解人的基础性工作外,重要的原因是怕用错人担责任。应该说,这主要还是气魄、胆识、意识问题。所谓断失职问题,就是不去考虑个人承担责任之事,横下心来用人之长。

5.断失误之路。领导者用人还有一个担心,怕下级发生过错误,造成大的损失。这会带来三个后果。

(1) 舆论,上级会认为这是领导用人失当,应负领导责任;

(2) 造成损失,给工作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3) 会给直接负责者处分。实际上,过失、错误人人会有,问题

是要分清是什么问题。是质的还是量的,是主流的还是支流的。对损失也不能只看绝对数量,而要比较损失在失误者整个工作中的分量。如果他确有大的成绩,损失只占较小的比重,即便在绝对数额上有十万、百万,那还是不足为怪的。至于对失误者的处分,如果端正了认识,许多处分也实是庸人自扰。

当然,对人才“信而不疑”还有一个关键点,即保持头脑清醒,不轻信馋言。特别是听到一些闲言碎语或不堪入耳的“群众反映”时,领导者应认识到“树大招风”、“不招人妒是庸才”的道理,警惕专门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小人”,千万不能因少数人的流言蜚语而左右摇摆、疑虑重重,轻信嫉贤妒能的不实之词。

领导者要想真正信任人才,用而不疑,就要做到:一,要明责授权,责权统一。对于任用的人才,要充分信任,既委以职位,又授予权力,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使其放手大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二,不临阵换将,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人才的任用要保持相对稳定性,要给人才一定的施展才华的时间,不宜走马灯似的换人。尤其是遭遇挫折,工作进展不大时,决不能怀疑他固有的才能,草率地中途换将,而应及时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其心中的顾虑,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三,要正确对待谗言,这是信而不疑的关键。当领导者听到自己使用的人才遭到非议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在没有查证落实以前,决不轻易地怀疑人才。对于那些故意中伤人才者,领导者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并且一如既往地重用、关爱人才,如此方是高明的领导者,人才眼中的“伯乐”。

二十六戒:挑拔离间,恶事中伤

纵观古今的小人,他们行事大都喜欢在暗处偷偷摸摸,搞阴—套、阳一套。他们深知“鹜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用种种卑鄙的方法离间别人,在领导面前搬弄是非。等到被离间者相互争斗时,他们却从中获利。这种伎俩一旦得逞,其害无比。

因此,身为领导,用人过程中一定要远离挑拨离间者,时刻保持清醒。挑拨离间大致表现有:用心险恶,专事告密,挑起领导与同事的厮杀;设置陷阱,想办法置领导于不仁之地;造谣生事,目的仍是破坏上下关系。

战国时,楚昭王即位,以囊瓦为相国,和宛、鄢将师、费无忌同执国政。

是年,宛出征吴国,大获全胜,俘获兵甲无数。昭王大喜,将所获兵甲赐一半给他,每事必和他商量,宠幸无比。

费无忌心生妒忌,和鄢将师一起设计陷害他。费无忌对囊瓦说:“宛有意请客,托我来转报,不知相国肯降临否?”

囊瓦立即回答:“即然相请,哪有不赴之理?”

费无忌又去对宛说:“相国早有意在贵府饮杯酒,大家快乐一下,不知你肯做东道主否?现托我来问一问。”

宛不知是计,答应说:“我是他的下属,难得相国看得起我,真是荣幸之至!明天好了,我当设宴恭候,请你先去报告!”

费无忌又问:“既然相国要来,你准备送他什么礼物?”“你倒提醒我了,”宛说:“不知相国喜欢什么?”

“据我所知,唔——”费无忌故意停顿了一下才说,他身为相国,女子财帛不稀罕了。惟有坚甲利兵,他最感兴趣,平日也对我暗示过,他很羡慕你分得的一半吴国兵甲,要来你家赴宴,无非是想参观一下你的战利品罢了!”

“这个很容易啦!”

宛随即叫人拿出战利品来,费无忌又帮忙挑选出100件最坚固的,且告诉宛说:“这些够了,到时,你把这些放在门边,相国来的时候,必问及此事,一问,你就拿给他看,乘机献给他,如果是别的东西,恐怕他是不会接受的。”

宛信以为真,遂将那百件兵器和被俘吴兵安排在门内,用布帐掩蔽起来。

次日,宛大摆筵席,布置堂皇,托费无忌去请囊瓦。囊瓦已准备启程,费无忌说:“宛近来的态度十分傲慢,此次设宴又不知其中缘故。人心不可测,待我先去探听一下,看他摆宴情况怎样,相国然后去,这样比较安全些,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