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的女将军张琴秋
四川大学川陕根据地历史研究组
张琴秋,乳名凤生,学名张梧,1904年生,浙江省桐乡县石湾镇人。父亲张殿卿,曾在浙江嘉兴《三江日报》任编辑,后被解聘回乡务农,兼营季节性商贩,以维持家计。兄妹三人中,她聪颖好学,父亲乃节衣缩食,送她读书。
1913年,张琴秋进入崇德(现隶桐乡)县立石湾振华女子小学读书。1921年秋,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因受新思潮影响,思想进步,与同学王华芬首倡剪发,并带头示范,引起不少社会人士的瞩目。1923年春,到上海爱国女校文科插班学习,常和同学孔德沚交往,得与孔的爱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及其弟沈泽民相识。这年秋天,张琴秋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不久,因患伤寒病休学回乡。1924年春,经沈泽民介绍,考入上海大学。同年4月,由徐梅坤和老同学杨之华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当时,著名女革命家向警予正在上海开展妇运工作,常去上海大学同师生讨论时局和妇女解放问题。在向警予的启发和带领下,张琴秋在平凉路办了一所平民夜校,常来听课的女工有两三百人。1924年6月,上海闸北区的元丰、裕经、统一等十余工厂的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参加者有1.5万余人。张琴秋参加了这次罢工的组织工作。同年11月,张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年冬,她在上海与沈泽民结婚。
1925年2月9日,张琴秋在上海大学学生、共产党人邓中夏领导下,参与组织了上海日商各棉纺厂的同盟总罢工。罢工胜利后,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军阀寻机反扑,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五卅惨案”。张琴秋和向警予等领导工人积极开展斗争,并创作了短剧《顾正红之死》,以上海各界妇女救国联合会名义在街头演出,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
1925年冬,共产党地下组织决定派张琴秋和沈泽民等一批革命青年去莫斯科学习。她们一行百余人,于10月的一个深夜登上停泊在吴淞口外的一艘苏联煤轮,于11月底到达莫斯科。她被分配到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的中国班合并,改为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张琴秋在该校继续学习。
1930年春夏间,在劳动大学学习的中国同志相继回国,张琴秋因刚生了女儿玛娅,在莫斯科耽搁了一段时间。秋后,她把玛娅送到莫斯科国际孤儿院安置妥当,才和一位女同志扮成走亲戚的姐妹,结伴起程回国。回到上海后,党中央分配她担任沪东区委委员,做女工运动的工作。1931年3月中旬,张琴秋和沈泽民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沈泽民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张琴秋被分配任鄂豫皖地区彭杨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是为纪念1929年8月牺牲的广东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彭湃和香港工人革命运动领袖杨殷二烈士命名的。任政治部主任。
1932年7月,蒋介石集团集中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当此紧急时刻,中央分局派张琴秋去担任新设置的河口县委书记。她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到任后,积极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建立红军武装,配合红军的反“围剿”作战,工作做得很出色。由于红四方面军未能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于1932年10月向西转移。这时,张琴秋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她在西进途中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成为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的得力助手,而沈泽民却留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此后,沈泽民同吴焕先、王平章、徐海东一起,重建红二十五军,在鄂东北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在艰苦的斗争中,沈泽民的肺结核病复发,加以疟疾缠身,不幸于1933年11月病逝。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南城固县小河口。这时已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毅然参加了由曾中生、邝继勋、余笃山、舒玉章、傅钟、朱光、刘杞、王振华等10余人举行的会议,讨论西进的得失。会上,张琴秋宣读了中共中央为制止红四方面军向西继续退却的两次电令此事张国焘自己也承认,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第174页。。他们计议派人向党中央揭发张国焘的错误,要求中央迅速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后由曾中生写成书面意见送给张国焘,陈述与会同志的看法,要求停止向西北无止境地退却,争取迅速创建新的根据地,主张恢复军委会和高级干部会议。张琴秋找陈昌浩做张国焘的工作,陈昌浩就把干部会议的事报告了张国焘。张国焘为了缓和部队的不满情绪,于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表示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
小河口会议后不久,从缴获敌人的报纸上得知四川军阀正处于混战局面,川北防务空虚,遂于12月中旬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讨论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乘虚入川。
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主力翻越大巴山,由四川通江以北的两河口进占泥溪场,相继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在川北创造根据地。四方面军政治部及各师政工人员,分别深入新解放区,发动群众,扩红建政。张琴秋以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名义签署布告,号召广大青年参军。
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相继建立。张国焘见已站稳脚跟,便开始打击曾经给他提过意见的干部,迫令张琴秋交代、揭发检举同曾中生等召开小河口会议的“右派”活动,要她公开承认错误。张琴秋在《声明书》中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重申自己的观点。张国焘见张琴秋不肯就范,便撤去她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职务,调任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其他与会人员,则受到张国焘的残酷打击。
总医院分政治部、医务科、总务科三大部分。院长苏井观(红四方面军医政局长兼)、政治委员周光坦,医务科主任是周敬安。政治部下辖保卫科、交通队、卫生学校、列宁学校、党校、新剧团和《血花》周报社。在张琴秋领导下,这些单位都为川陕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34年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张琴秋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9月下旬,反“六路围攻”战役胜利结束后,为准备西渡嘉陵江战役,总医院奉命西移,12月迁到红江,张琴秋调任红江县委书记。
1935年2月,张琴秋调任妇女独立团团长,3月下旬,妇女独立团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张琴秋有条不紊地指挥女战士们协助地方武装和担架队,把江东的1.1万余名伤病员转送到西岸。5月中旬,红军部队进驻茂县,张琴秋调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长。8月过草地,又被调去党校学习。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攻占炉霍、道孚,在此地驻防期间,张琴秋和陈昌浩结婚。
1936年7月1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会见了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刘伯承等同志。当天下午,朱德主持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中央电令,正式宣布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会议作出了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中央会合的决定。从7月3日起,二、四方面军分三路纵队从甘孜、炉霍、绥靖(今金川县城关镇)等地出发,向甘南挺进。此时,张琴秋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9月,二、四方面军到达岷县休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此后不久,张琴秋又随红四方面军西渡黄河。由于受敌所阻,红四方面军只渡过了五军、九军、三十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直属队共2万余人。11月11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称西路军,张琴秋仍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随总部转战河西走廊。
1937年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部队从临泽向张掖以南转移途中,遭敌伏击,总部直属单位被截成几段。临近分娩的张琴秋,由总医院军医黄志亭搀扶着转移,轻装突围。刚冲出敌第一道伏击圈,孩子就在沙滩上出世了。当时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卫生员小林接过婴儿,脱下一件衣服,在摔破的药箱内抓出全部棉花把婴儿包起来,与张琴秋一道紧跟部队继续突围。突围部队接近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时,遇到了敌人更加猛烈的火力射击。黄志亭请求张琴秋骑马向外冲,她却命令警卫员把马让给了重伤员,并让黄志亭去抢救伤员。黄志亭说:“上级给我的任务是对你负责到底!”情况紧急,不容争论,黄志亭只得搀扶她前行。拂晓前,部队冲出了重围,但孩子却被丢掉,张琴秋也因产后失血过多,昏了过去,经过抢救,才慢慢苏醒过来。
3月中旬,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鉴于全军损兵已达三分之二以上,被迫向南突围,经梨园口退入祁连山区。此时,敌骑仍继续追击,敌我兵力悬殊之势日增。3月14日晚,陈昌浩在石窝山顶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将余部2000多人分为三个支队,在祁连山区打游击。按照计划,部队午夜分别行动:王树声、孙玉清带领右支队往东打;李卓然、李先念等带领左支队向西走;以总指挥部一局侦察科长毕占云为队长、原红九军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为政委,带领1000多名同志组成第三支队,就地游击。张琴秋随第三支队在向东游击中被敌骑冲散。她身体极度虚弱,在弹尽力竭之后被敌人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