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121

第121章 记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

记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

李生安陈金荣

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坐落于县城以西隆畅河边的夹心滩公园内,造型新颖,雄伟高大,正面的“红西路军纪念塔”七个红色大字,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辽阔的肃南草原,曾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与国民党马步芳匪帮殊死战斗的地方。1937年初,西路军与敌军在临泽、高台一带苦战多日,又在倪家营、三道柳沟坚守两个多月,损失巨大,余部不得不经梨园口进入祁连山区。冻饿伤残的数千西路军将士,面对危机,不屈不挠,先后与优势装备的马敌在西牛毛山、马场滩、康隆寺等地血战,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3月14日傍晚,在石窝山(在肃南县康乐区红石窝村南)召开了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将所剩部队分为三个支队,分别向西、向东或留原地游击。这次会后,除左支队部分人员在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等人组成的工委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出祁连山,经安西县到达新疆的星星峡;另两个支队与敌军进行了激烈战斗,绝大多数指战员战死或被俘、流散,只有少数同志返回革命队伍。

多年来,西路军将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深深铭刻在肃南各族人民的心中。为了纪念先烈,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先烈的光荣传统,经肃南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修建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经过几年努力,纪念塔于1988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七周年之际竣工。

纪念塔高24.5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身高22米,底宽8米,顶宽1.3米,呈四棱锥体状。塔座为我国传统的鼓形柱座造型,四周为西路军当年战斗的场面和少数民族传统花饰的浮雕,高2.25米,宽12米,其下建有石阶,两侧围以石栏。塔的正后方建有红西路军纪念馆,馆内的图片和实物反映了西路军在千里肃南草原的悲壮征程。

塔体正面是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原西路军总部干部团政治处主任)题写的塔名“红西路军纪念塔”,下端是县委、县政府的碑文;左侧雕刻有国家主席李先念1984年4月15日的题词——“继承和发扬西路军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为祁连山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右侧是徐向前元帅1984年的题词——“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背面为藏文体塔名。

红西路军纪念塔在修建过程中,受到省、地领导机关及有关单位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省、地、县都拨了专项资金,金川公司捐款1万元资助修建。全县各单位及个人自发捐款资助6.4万多元,表达了各族人民对西路军烈士们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纪念塔建成后,常年都有外地客人前来瞻仰、游览。每逢节假日和清明节,县城机关干部、学校学生、周围群众和老红军,便纷纷到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花束,缅怀和悼念烈士英灵。红军纪念塔已成为肃南县激励后人努力建设祁连山区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革命建筑物。

1995年11月,肃南县红军烈士纪念塔被张掖地委公布为地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张掖地区国防教育委员会列为地级国防教育基地。纪念塔所在的夹心滩,经数年建设,已成为以西路军纪念塔为主体的公园,集瞻仰、教育、游览为一体,游人站立在纪念塔前远眺白云蓝天、雪山草地,耳闻湍湍的隆畅河流水声,不禁浮想联翩。当身居葱葱绿树、潺潺流水之中,环顾绿树丛中裕固、藏、蒙古族色彩艳丽的帐篷景点和游乐设施,回首仰望雄伟壮观的纪念塔,更使人们感慨万千。

附:纪念塔碑文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及总部一部分共二万一千余人,奉命西渡黄河,于十一月十日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待机打通新疆之通道,开始了悲壮的西征历程。

红西路军在西征中,全体将士团结一致,舍生忘死,浴血奋斗,同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在战势急转进入祁连山后,与敌人进行了著名的马场滩、西牛毛山、康隆寺、石窝山等战斗。红西路军广大指战员所到之处,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传播革命的真理。我各族人民群众在支援红军和掩护、营救伤、病及失散人员的活动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缅怀红西路军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为了启迪生者,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西路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经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特修建红西路军纪念塔,以示纪念。

英勇的先烈,永垂不朽!

革命的业绩,永著千秋!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

录自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印的《祁连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