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012

第12章 酒泉地区人民支援、营救红西路军的典型事例(2)

1937年4月下旬,红西路军左支队从安西县王家屯庄突围后不久,环城乡中沟村的13岁小姑娘张淑珍路过小南沟时,突然发现茅柳墩子下有一个人在呻唤,便急忙跑回家对母亲说:“小南沟茅柳墩子下躺着一个人,呻吟的怪厉害,看样子是个红军。”她妈一听,赶紧用手堵住她的嘴说:“小声些,刚才我还看见几个马家队伍的人搜查红军呢,说不定还会来我们家搜查呢,让他们听见了,那还了得。”不一会儿,张大妈就对女儿说:“走,上地去,顺便去看看那个呻唤的人。”她们母女俩来到小南沟茅柳墩下一看,是一个十八九的小红军,脸色苍白,两眼禁闭,不时发出低微的呻吟。他的右腿打伤了,包着块破布,已被鲜血渗透。见此情景,张大妈连忙对女儿说:“你回家去,把我家的剪刀取来,再拿上一些干净的棉花,端上一碗盐水来,要快!”张淑珍把这些东西拿来后,张大妈让女儿站在沟顶放哨,她用剪刀将已被血水粘在一起的布剪开,用棉花蘸着盐水擦伤口。然后又从自己的衣襟上撕下一块布,将小红军的伤腿包扎好。这位小红军挣扎着要坐起来,张大妈说:“孩子,快睡下,伤口刚包好,不要乱动。”她告诉这位红军战士,她家就住在附近,今早,马家队伍在这里搜捕红军,老伴和儿子都被抓上当夫去了,让他暂时在这沟里养伤,每天早晚由她的女儿来送饭。晚上,张大妈让女儿给这位小红军送来一张羊皮和一件破棉袄做铺盖,小红军就在这茅柳墩下过夜休息。

这位红军小战士由张淑珍母女早晚送饭看护,在野外隐蔽养伤十余天后,可以拄上木棍走路了。这时,马家队伍搜查流散红军的风声渐渐小了,张大妈就把这个小红军接到家中养息。一个月后,小红军的伤基本好了,就帮助张家干点零活。6月的一天,这位小红军提出要找部队去,临走时握着张大妈的手说:“我姓杜,是四川人,在王家屯庄打仗时受了伤,是你们全家救了我,我这一辈子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说完,就背着张大妈做的干粮,挥泪而别。

各界人民积极救援流散红军

金文周,四川阆中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五团医务所当了通讯员。在长征中曾三次过草地,后又西征河西走廊。1937年3月中旬在肃南康隆寺与马家队伍作战中负伤,藏在祁连山中的雪窝里,两天后被搜山的敌人逮捕。在押往酒泉的路上,走到高台盐池,他趁敌人不备,逃出了魔掌,便在酒泉县的屯升、清水、红山、金佛寺一带讨饭度日。1937年8月的一天,他在屯升九家窑乞食,被一位中医赵老先生收留,以师徒相称,为他背药箱,随自己在乡间行医。1938年元月,金文周跟赵老先生上酒泉城,不幸被马家军哨兵盘问,因他是四川口音,就被抓到城内的山西会馆拘禁起来。半夜里,他和另一个叫“保娃”的被俘红军战士越墙逃出,钻进街上卖馍的顾三槐、王玉珍家。顾氏夫妇心地善良,看见眼前两个红军娃儿由狼窝里逃出来,便连忙烧水做饭,叫这两个小红军吃。金文周二人吃饱后,顾氏夫妇又领他们到后院,藏到麦草垛里,掩护起来。第二天,顾氏夫妇给他们换了衣服,叮咛他们装作哑巴,分别送出了城。金文周逃出城后,又找到赵老先生,继续给他背药箱。后来,赵先生要回河南老家,又把金文周托付给同乡好友刘恒泰医生。刘先生也是四川人,老两口膝下无子,见金文周是同乡,人也机灵,慨然应允。不久收金文周为义子,改名为刘光成,落户酒泉,直到解放。

李大成是四川阿坝人,红五军军部医院的理发兵。1937年1月,高台失败后被俘,被敌军押送到酒泉城内东城巷李家店关押。店主李玉田看到被押的是个姓李的共产娃,怪可怜的,就用好酒好菜招待看押红军被俘人员的马家队伍营长寇干成,将李大成要出来给他当帮手,干零活。李玉田怕店里马家队伍时常出入,引起怀疑,又把李大成改名李金章送到自己的老家临水务农。后来,又帮他做起了小本生意。自此,李大成在李玉田的帮助下,挑起了货郎担,走乡串户卖零货。解放后,李金章迁居酒泉城中,继续从事理发职业。

张安泰是四川汉县人,15岁参加红军,在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当司号员。1937年3月在梨园口战斗中负伤,被马家军从死人堆里抓获。幸亏被一个姓魏的汉族老兵把他悄悄藏到老乡家中,后又送到酒泉肃园街一个亲戚家里藏下治伤。伤养好后,又介绍给铁匠庞明俊当学徒。庞明俊是个基督教徒,原籍河北,膝下无子,靠打铁为生。他家先后共掩护过五个红军。张安泰到庞家后,为了便于隐藏,便改名庞福寿,假称是庞铁匠的侄儿。一个多月后,即1937年的6月,马家队伍突然全城戒严,挨门逐户的搜查红军,张安泰没来得及隐藏,又被马家军逮捕了。庞明俊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被押往青海。一天晚上,他和一批被俘的红军被押解到了民乐扁都口。这时,张安泰联络了几个难友,磨断绳索,潜出监所,分散逃跑,终于又逃出虎口。他昼伏夜行,一直奔回酒泉庞家。庞师傅怕他再度被马匪认出,就送他到银达乡蒲上沟朋友家中放羊。1940年8月,马步芳得知有几名红军藏在酒泉城里,便指令酒泉县政府盘查抓人。庞师傅闻讯后,把他们几个人送往兰州避难。1944年,马家队伍调离酒泉,张安泰又从兰州回到酒泉,和庞师傅一家团聚。解放后,张安泰参加了工作,先后在市机械厂、汽车队当车工,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周海山是四川华阳县人,1933年他20岁时,就参加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八团当战士。1937年3月在临泽梨园口战斗中因病掉队。病稍愈,即沿祁连山向西追赶部队,不幸在高台红崖子被酒泉民团抓获。由于群众的求情,再加周海山当时年轻力壮,民团团长马世武就把他留下来,在家里当长工。后来,他被一个金矿主雇去淘金,掏了几年,积攒了一点钱,又挑起货郎担,在乡间干起了小本生意。于是便落户在那里,不久他在酒泉县的金佛寺乡娶了妻子,有了家小,直到解放。

吴生霭是青海省乐都县人。1926年至1928年在兰州军医教练所学医,毕业后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军医,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12月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红军,历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第十四师、教导师军医。红四方面军野战医院军医、卫生科长、卫生部长等职。1937年元月在河西走廊同马家队伍作战中受伤被俘。在押往青海的途中,于民乐扁都口跳崖脱逃。同年8月,他来到酒泉县城。这时,虽然马家队伍搜查失散红军人员很紧,但因他是青海口音,却没有引起注意。一次,他到街上闲转遇上了他的同学周永恒。周永恒当时在驻防酒泉的马家军第一○○师二九八旅马步康部当书记官。两人相遇,吴生霭想躲避已来不及了。周永恒见吴生霭惊慌失措的样子,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原来周永恒早就知道他当了红军,便把他领到自己的家里吃饭后又安顿他住下,对他叮咛说:“酒泉城乡到处抓红军,你不要到外面去乱跑。”几天后,周又安排他喂马、磨面,干杂活,对外称是他的亲戚。后来,周永恒回了青海,环境也慢慢安定下来,吴生霭已结识了当地的一些群众,在大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城里开了个诊疗所,给群众治病。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安排下,先后在地、市人民医院当医生,直到1987年5月病故。

“没有人民的救助,我们就活不下来”

陈大志是四川平昌县人,1933年在家乡参加红军,曾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任司号长,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7年4月,他随红西路军左支队走出祁连山,在安西白墩子战斗中被马家队伍冲散。他躲在红柳墩下隐蔽,未被敌人发现。当时,马家军对红军流散人员严加盘查搜捕,常到乡下挨门逐户搜查,对过路行人一一盘问。伪乡长、保甲长、地方民团也四处活动,搜捕红军,残酷迫害营救红军的群众。在这种严峻困难的情况下,他又逃到肃北石包城躲避。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些心地善良的蒙古族牧民,不但给吃、给喝,还给了他蒙族服装,把他扮成牧民掩护,度过了最紧张的时期。不久,陈大志又来到安西六工村,遇到了一个叫庞德祥的湖北人,这人品德很好,曾经保护过十多个流散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庞德祥安排他住在夹墙里。住了十多天,临走时,庞德祥又将一头毛驴送给了他,说路上有困难了就把毛驴杀了吃。后来,陈大志又遇到一个碗儿匠。这个碗儿匠是老两口,他们看到陈大志穿的衣服连丑都遮不住,老大娘就缝了一件“俄国斜”的裤子让他穿。但这里也不安全,陈大志又到了敦煌,给一个姓赵的地主放羊。不久遇到了老乡陈科祥,保举他学理发,他遂落户敦煌。他说:“他干了一辈子理发,至今不忘救助过他的那些好心人。”

杨占奎于1934年在四川江油县参加红军。西渡黄河后,在河西走廊同国民党马家队伍多次作战。1937年4月走出祁连山,在安西白墩子战斗中被敌人冲散。他躲在红柳墩下,看到马家军对红军战士灭绝人性的残杀和迫害:这伙强盗抓到红军就用刺刀乱捅,有的还被挖眼睛、割耳朵、削鼻子,有的在红军的心窝上捅上一刀,有的被砍去手臂。这些血腥暴行使他气愤极了,恨不得立即冲出去杀死这些恶魔,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恰在这时,两个马家骑兵狂奔过来,杨占奎怒火满腔,用仅有的一颗子弹打倒了一个,另一个仓皇逃走。

天黑后,杨占奎来到疏勒河边,喝了些水,润了润干渴的嗓子。他在这里碰上了九个红军战友。难中相逢,悲喜交集。在戈壁滩上找不到吃的东西,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们发现疏勒河里有小鱼,就捉了一些,用火烧着吃。十个难友相扶相帮,在一个树林里找到了一户穷苦人家,熬了几锅黄米汤让他们喝。他们又来到一个庙里,这里的出家人给了他们几个白面馍,说,岳王庙里也有藏着的几个红军,他们就去联络,合在一起。人多了,吃饭成了大问题,他们又分散在六工的庞家、韩家,七工的于家、李家隐蔽。这几家老乡就供他们吃住。过了几天,他们得知八工的一家油房里也住着一些失散红军,杨占奎立即去找,果然这里有几个红军难友,而且还有红军排长刘建发。刘排长是个精明能干的好干部,枪法准,作战很勇敢。他要战友们分散活动,先隐蔽好自己,再想办法找红军部队去。

一天,有老乡报信说:马家队伍要来搜红军,杨占奎他们立即上山。他们在山上藏了几天,来到东巴兔上口子,发现这里也住着几个失散的红军,他们就结合在一起,在群众家里住了20多天。群众待他们像亲人一样,热情招待吃喝,时时放哨、报信。一天,踏实乡的地主祁国强领着马家队伍来捉他们,群众提前给他们报了信,他们立刻分散隐蔽起来。这伙人扑了空,便恼羞成怒,就在群众身上发泄,威逼群众交出红军,并强迫群众给他们杀羊做饭。

此后,杨占奎他们四处躲藏,来到敦煌,给人打零工、拉骆驼,靠出卖力气度日。不久,在杨家桥乡杨全兴家招了女婿,落脚至今。杨占奎说:“没有人民的救助,我们就活不下来,人民的恩情永远不能忘记。”

何延德,192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九店村一户贫农家中。1933年10月参加红军,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八团机枪连当通讯员。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西征河西,大部分人员在浴血奋战中阵亡、失散和被俘。1937年3月,石窝分兵后,他负责护理梨园口战斗中负伤的机枪连于连长,并尾随左支队在祁连山中西进。数日后,于连长牺牲,他独自一人沿着左支队走过的路线前进。数日后,他遇上了在倪家营子战斗中负伤掉队的营长廖永和等人。难中相遇,喜出望外。他们到疏勒河后,突然遭到蒙古族中反动分子的袭击,廖永和的左腿被打坏,何延德又担负起护理廖永和的任务。他找了一山洞,把廖永和背到山洞中躺下。他们在蒙古族老大娘江西力的接济下,在山洞中熬过了40多个风雪天。后来,江西力把廖永和驮回家中,另搭帐篷养伤。为了避免麻烦,江西力请求其兄马希(部落头人)收下何延德,给他做牧工。马希虽是部落头人,但家境平常,为人也较正直,不肯为虎作伥,他听了妹子的话,就收留了何延德。为防备被马家军抓去,他吩咐牧民不要张扬,头人有令哪个不服从!

7月份,马家军叫马得福的一个副官,带了几个骑兵来到疏勒草原,搜查散落的红军。马希的老伴依布青得知消息后,便把何延德送到深山里躲避,她给何延德留下吃的和毡袄,嘱咐他不要随便出来。马得福到她家盘查,说有人报告她家藏了个红军。依布青说:“我家是头人家,怎能藏红军?”她把几张狐狸皮送上说:“这些兽皮请长官带回去交差吧。”这样,她把马家军打发走了。何延德被保护下来。马希见何延德干活勤快、踏实,是个好小伙子,就把他长期留下,对外人说是他的儿子。解放后,何延德和当地的一个蒙古族姑娘结了婚。为了报答依布青对他的保护之恩,马希死后,他就把依布青老人接到家里,赡养到终。何延德解放后重新参加工作,当了区、乡干部,现已离休,在家安度晚年。

杨英舒生于1918年,是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机枪连当勤务兵。1936年10月参加西征,1937年3月随部进入祁连山,被编在李先念领导的左支队。他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中掉了队。5月,他翻过乌兰大坂,来到了肃北草原的盐池湾部落。这时,他远远看到有几座蒙古包,便急步走去。近前的一座蒙古包内,有一位50多岁的蒙古族老奶奶,人称她“旦旦”,听到黑犬狂叫,便出门瞭望。见一个衣衫褴褛小伙子向她的蒙古包走来。小伙子走来时说,他是红军,掉了队,老奶奶便让他进了蒙古包,送上茶饭款待。此后,旦旦说服子女,把杨英舒留在家里帮工,又把杨英舒留在部落里。

为了防备马家军迫害,旦旦老人给杨英舒换上了蒙古服装,又把他汉名改为蒙古名,叫“称藏加”。她听说马家军要来搜查,立即把杨英舒领到山洞里藏下。搜查的人走了,立即领回来,还教他说蒙古话。日复一日,杨英舒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和旦旦家的感情也深了,就在旦旦家住下来。后来,杨英舒在当地成了家,为了报答旦旦的搭救之恩,仍尊称她为家母,敬奉膳食,直到旦旦故去。

录自原中共酒泉地委党史委1987年编印的《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因篇幅过长,收入本书时作了一些删削,内容次序也做了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