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116

第116章 红军西路军古浪烈士陵园

红军西路军古浪烈士陵园

黄海本

1936年11月6日,根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的指示精神,西路军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旨在集中主力西进,首先消灭平番、大靖、古浪、凉州一带的敌军,进占平番(永登)、古浪、凉州地区,并以此为立脚点,创立河西根据地,进而打通国际路线。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西路军于11月9日按指定位置集结完毕,兵分三路,当夜向西开拔。三十军为右路纵队,由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率领,由一条山直插大靖;九军为左路纵队,由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率领,由镇虏堡经干柴洼向古浪县城挺进;五军由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在三十军右侧跟进。

11月11日,红三十军进至大靖附近,守敌骑五师祁明山旅固守不出,红军只好绕道西进,于12日包围土门,迫使守敌骑五师工兵营350余人缴械投降,营长马有明率160人参加红军。三十军乘敌主力被我左翼九军吸引在古浪之机向西疾进,于16日越过凉州,18日攻克永昌。左翼之红九军于11月10日拂晓经干沟、乱泉台子、大鱼沟,冲破敌马彪和马元海防线,进占干柴洼(今干城村),与敌激战两日一夜。此战,红军毙伤敌100多人,自身伤亡200多人,所留100多名重伤员也被敌杀害。11日晚,红九军撤出战斗,以二十七师作后卫,掩护主力向横梁山进发。12日,九军进占横梁山,与敌激战一昼夜,毙伤敌军和民团300余人,自身伤亡数十人。

11月13日晚,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率领先头部队逼近古浪县城。次日早晨攻城,守敌溃逃,九军占领古浪城。古浪县城位于古浪峡口,东南西三面环山,北连平川,地处交通咽喉地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红军占领古浪后,马步芳严令马元海“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古浪城。11月16日,马元海即率三个骑兵旅和马呈祥、马步銮、马全义、马忠义等团以及互助、乐都等县4个民团兵力,向古浪县城红军发起猛烈攻击。九军奋起反击,激战一天,歼敌六七百人。17日,敌军在三架轰炸机配合下猛攻城垣,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18日,敌军发起第三次猛攻,用山炮轰开城墙一角,步骑兵乘机突入城内。红军顽强拼搏,遭受严重伤亡。当日晚,在红三十军二六八团接应下,撤出古浪城,转移至永昌。

古浪血战,共毙伤敌2000余人。然而红九军也损失惨重,连同干柴洼、横梁山诸战,共伤亡2400余人,军政委陈海松受伤,军参谋长陈伯稚、第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第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师参谋长刘培基、骑兵团团长黄高宏、军司令部二科科长王少清等,均在战斗中血染疆场,光荣牺牲,红九军元气大伤。

古浪县城争夺战空前惨烈。战后,红军烈士的遗体,只被草草收埋在古浪西山川箭沟壕。从此以后,这里就被称作“万人坑”。新中国成立后,古浪县人民政府安置抚恤了古浪境内的红西路军流落人员,他们中常有人来箭沟壕凭吊先烈,还有不少县外、省外、中央健在的西路军将士,重访旧址,凭吊英灵。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1987年,古浪县民政局在巴家湖西侧箭沟台“万人坑”,添坟修墓,用混凝土围建成周长42米,顶高28米的红军烈士陵墓。1991年8月1日,中共古浪县委、古浪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六七四部队,共同在烈士陵墓前竖立了高2米的水泥预制墓碑,正面镌刻“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九军烈士墓”。从此,每年清明节,都有部队、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及附近学生前来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2002年,中共古浪县委、古浪县人民政府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在龙泉公园内原红九军烈士墓碑处,重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新建的纪念碑总高21.16米,其中碑座高1.8米,碑身高19.36米。主体设计造型由红色步枪、黑色长矛、白色刺刀组成,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国家主席李先念1987年2月20日题写的“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鎏金大字,背面是碑文。碑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至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二万余人,于1936年10月24日西渡黄河,后组成西路军。11月11日,三十军同总部由景泰一条山经新堡子、马家磨河、大靖,于12日晚占土门,五军跟进。军长孙玉清和政委陈海松率九军近7000人,取道南部山路,11日在干柴洼与敌马彪旅激战一天,13日横梁山狙击战后,于14日拂晓进驻古浪县城。二十五师布防城西南方面,二十七师布防城东南方面,县城内由直属部队构筑工事,与敌马步芳、马步青部浴血奋战,歼敌2000多名,于18日在三十军二六八团接应下,撤离县城。古浪三战,九军伤亡2400多名,军参谋长陈伯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等军、师、团级干部20多名,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进,重建此碑,永远纪念。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古浪县委、古浪县人民政府

二○○二年七月

陵园大门开在纪念碑正中之前的56级台阶上。大门设计造型为三横四竖三开间。门楣为徐向前1987年写的“西路军牺牲烈士的精神永垂史册”的题词。在纪念碑西南,已建成展览厅两个,占地500平方米,各为5开间廊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典式大屋脊,上盖琉璃瓦,铝合金门窗。展厅内陈列着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进军示意图和各种图片、文物,生动地展现了西路军英勇斗争的场面。

2006年,中共古浪县委、县人民政府投资72万元,新修烈士陵园专用道路1.2公里,新建停车场,铺设了陵园广场彩砖,园中均植草坪,四周及空间地带广植了长青松柏、白杨垂柳。烈士陵园展厅对外开放,供人瞻仰,现已成为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国防教育基地以及古浪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每当人类为新生活开辟道路时,其代价总是牺牲自己最优秀的儿女。”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或在战场上拼杀,或在铁窗中苦斗,或身受苦役,或流落民间,或突围西进,或只身在外,无不保持着一种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业绩,将在中国革命史上永远闪烁熠熠光辉。

附一

干柴洼红军烈士纪念碑

1992年8月,干城乡干城村全体民众为纪念1936年11月在干柴洼战斗中英勇牺牲的200多名红军西路军将士,自发组织起来,在村东红军战斗过的娘娘庙岭东侧山弯里,修了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3米,塔顶为红军八角帽造型,塔身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毛体大字。2000年清明节前,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帮扶工作队支援3万元,县民政局和干城乡筹措部分资金,在村民所修纪念塔前又修了一座高2米左右的纪念碑。碑正面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九军干柴洼战斗烈士忠魂纪念碑”,两边刻一副对联:“为国捐躯翻越三座大山,留得丹心照汗青;造福乡里实现先烈遗愿,继承大业后有人”。背面为记述红军将士血战干柴洼事迹的文字。同时硬化了纪念碑地基,对整个山弯进行了绿化和封育。

附二

横梁山红军烈士纪念碑

1995年4月5日,正当农历清明节,横梁山横梁村村委会,在马家台村民小组涝池边上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1936年11月横梁山战斗中死难的红军将士。碑身高1.2米,由混凝土浇铸而成。当年红军曾在此地驻扎两天一夜,打了胜仗,涝池里的水也被用完。红军撤离后,死难将士的遗体被当地百姓运往涝池北面的下石沟掩埋。

录自中共古浪县委党史办及宣传部2006年编印的《西路军在古浪》。作者黄海本现任中共古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