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47

第47章 再度辉煌的十年(6)

有人“要求对这个从未放弃为自己说瞎话的人更严厉的评价”。如曾经是约翰逊总统时期的司法部长的拉姆齐·克拉克认为,“平心而论,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缺点的领导人,由于他总是孤寂、感到不安全,他好战,有报复心理,所以他只能让人鄙视”。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水门事件”的书的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家斯坦利·库特勒为获准使用尼克松的有关文件费过很多周折,他说他相信“历史性的批判的眼光将擦掉当前那些对尼克松的正面的怀旧性的评价”。他认为尼克松花了20年的时间,试图摆脱“水门事件”,但是,无论他得到了什么,他永远是第一位因为丑闻而辞职的美国总统②。

毫无疑问,尽管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上有重大成就,但“水门事件”永远是尼克松的一个抹不掉的污点。1993年4月11日,尼克松在他去世前一年的时候曾说,他会因两桩历史性的事件而被人们记住,一是“水门事件”,二是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是坏事,一个是好事③。在他最后的20年里,尼克松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用他做的“好事”去抵消他所做的“坏事”的影响,树立起国际事务专家的形象和声誉。

①《人民日报》1960年11月10日,1969年6月20日,1969年11月14日,1994年4月8日。

②L0s An eles Times,April 23,1994.

③Crowley,Nix0n in Winter,p. 159.

自离开白宫以后,尼克松不可能再直接参与政府的外交决策,但是,他总是利用一切手段去影响政府的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新关系是尼克松最为自豪的成就,也是他重返政坛的一个支点。他总是希望以新的中美关系开山鼻祖的身份,引导美国的对华政策。尼克松向政府施加影响的方法一是直接向美国总统及其幕僚献计献策,事实上,他之后的5位美国总统都向尼克松咨询过外交问题或接受过他的建议;二是通过演讲、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离开白宫以后,尼克松总共写了9本书,还有大量的文章,表达他对世界形势和国际问题的看法,包括对中美关系或美国对华政策的见解;三是充当美中两国政府的中间人,频繁地来往于两国之间,与双方的最高领导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起到了一般人难以起到的作用。离开白宫以后,尼克松共6次访问中国,这些访问不仅对他自己重返政坛有很大作用,而且有益于两国关系的发展。美国总统看重尼克松的经验和意见,中国政府则视尼克松为“老朋友、好朋友”,并坦诚相待。尼克松一方面希望他所开创的中美关系能够继续前进,另一方面,美国对华政策的成功也有助于他复活于美国政坛。

尼克松确实成功了。如《时代》周刊的评论员詹姆斯·格斯腾藏所指出的,尼克松“在政治上起死回生,成为了受人景仰的资深政治家”。尽管还有很多人不会原谅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上的过错,他们也认识到,尼克松“作为一个在外交政策上十分精明的人,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收复了失地”。他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他的对华政策,得到普遍好评,“为他赢得了喝彩,即使是自由派的批评者也不例外”①。

①L0s An eles Times,April 23,1994.

如果说尼克松的外交成就基本上获得了认同,那么对于他的个性和道德水平则分歧严重。尼克松到底是一个狡诈的、不择手段的政客,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呢?一般来说,所谓政客就是指“从事政治投机,玩弄权术,谋取私利的人”。而政治家则是“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多指国家领导人”。中外各国对此定义基本一致①。

判断尼克松是政客还是政治家,必须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来看。历史学家们已经做出了他们的评判。1994年4月24日,约翰·赫伯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关于尼克松的政治生涯的一篇长文章。他认为尼克松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困惑又最令人着迷的人物”。在几十年里,他在美国人中间“激起了互相冲突的感情”。不少人恨他,“因为他们认为他是靠蛊惑人心和诋毁对手而攫取了权力”,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认同他的卑微出身,他敌视知识分子、自由派人士、社会主义者及其他人的态度”。赫伯特认为,尼克松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系列的矛盾。他一方面在言行举止上貌似继承了清教徒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他“粗俗、不守道德、恋权”。他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他“生活在悬崖边上,靠的是技巧、决心和一些好运气来支撑”。并且,“没有哪一个公众人物(像尼克松那样)受到这么多的公开的观察、研究和心理分析,可是也几乎没有人能够说了解了他”。赫伯特相信,尼克松“没有一个固定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没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与其他共和党领导人也没有持久的同盟关系”。尼克松的敌人是自由派人士、知识分子和新闻记者。所以,赫伯特认为,“无论他在政治上打了多大的翻身仗,无论他在国际事务上是如何积极,尼克松先生从来没有逃脱过”“水门事件”这一“廉价的政治盗窃案”的阴影②。

历史学家罗杰·莫里斯认为,关于尼克松的每一件事都具有反讽的意味。他既是最著名的人物,又是最名誉扫地的人物。他“体现了美国在过渡时期最好的东西和最坏的东西”。美国人民既然选举了他,就应该“分享他的荣耀和他的屈辱”。一方面,莫里斯赞扬尼克松的外交成就,包括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缓和,但另一方面也批评尼克松的政策导致越南战争的结束被拖延了4年,还把柬埔寨拖入了战火中。他还列举了尼克松政府忽视国际贸易和经济问题以及其他的缺点。所以莫里斯认为,“那些审慎的,甚至是伪善的对尼克松在外交事务上的政治才能的颂扬不过是陈词滥调”。实际上,尼克松“更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力”的事情是他的国内政策。莫里斯认为尼克松是一个“呆板的、缺乏活力的人。可他又是公众人物中最能显示出人的本性的人”。他既遭人嫉恨,但很多人又喜欢这样一个难以捉摸的人。所以,莫里斯的结论是,“坦率地说,尼克松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东西似乎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搞清楚。如果他是能人,我们也是。如果他有性格缺陷,我们对他的选择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他留下的遗产是苦涩的,那我们的也是”①。尼克松是美国政治和文化的产物,他的一切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

①New Webster"s C0mprehensive Dicti0nary 0f the En lish Lan ua e(New York:American International Press,1992),p. 777,p. 96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09页。

②The New Y0rk Times,April 24,1994.

艾特肯也认为,对尼克松很难有一个简单的裁决,因为除了他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以外,还有党派斗争的因素。这个因素贯穿其一生,在他死后也没有停止。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尼克松无疑有很多缺点,他的个性是极其矛盾的,他“没有社会安全感,学识不多,愤世嫉俗。他接受了现实主义,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有钢铁般的意志,为争取有一个更和平的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尼克松的经历很特别,他从美国西部小镇的艰难生活起步,到入主白宫达到辉煌的顶峰。他年幼时两度失去亲兄弟,又两次取得总统竞选的胜利。他早年经历了一次次的政治危机,而首访中国让世界震惊。从弹劾辞职到奇迹般的东山再起。尼克松确实是一个传奇②。尼克松任总统时期的顾问霍尔德曼把尼克松比喻成一个多面和多棱角的水晶:“它的有些刻面光彩照人,其他刻面则......有些刻面光洁平滑,其他刻面则粗糙、尖硬、锐利。”而每一面都因环境和光源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①。

①L0s An eles Times,April 27,1994.

②Aitken,Nix0n:A Life,p.576.晦暗神秘。

从以上观点来看,尼克松确实是一个很复杂、很难给予简单评断的人物。我认为,从尼克松一生来看,虽然他也常常表现出一个政客的特征,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政治家。首先,尼克松对政治的追求是他贯穿始终的一生一世的事业,从1945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追求政治上的成功,他不是为了一时的名与利。无怪乎有人说尼克松是“一个政治动物,一个一心要攫取权力的人”②。其次,尼克松终其一生都极其在乎他在历史上将会有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一点,即使他的敌手也承认他的“绝对执拗”和“意志力”。再次,尼克松一次又一次地从失败中崛起,不断地变换着方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万变不离其宗,他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如汤姆·摩根索所说的,“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把握不住权力的担心”一直是他内心最大的驱动力③。政治是他存在的价值所在,是他的生命,甚至是比他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一个政客为的是暂时的利益,而不可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把政治上的成功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当然,尼克松对历史的影响很难一言以蔽之。如约翰. F.斯塔克斯所写的:无论好坏,尼克松“以他的成功和失败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中美国政治和政策的轮廓”。“水门事件”是尼克松永远的纪念物,是存在于他一生中的道德缺陷的表现。但是,历史对尼克松的评价应当不仅仅看这件事,尼克松还留下了其他的个性特征,那就是“他超人的决心和韧性”④。

①Isaacson,Kissin er,A Bi0 raphy,p. 149.

②Johnson,The Rehabilitati0n 0f Richard Nix0n,p.9.

③Newsweek,May 2,1994,p.19.

④Time,May 2,1994,p.17.

库泽认为,尼克松是一个“有卓越才能和开阔眼界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特别盲目和气量狭小的人”。在有些方面,他近乎伟大,但是,“一个政治家的伟大之处既不会因受抑制而被埋没,也不会使本身是无赖的人显现不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掩盖不住的。尼克松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沉浮起落,尽管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①。

尼克松的外交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尼克松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潜在动机是为了他的连选连任,他的著作中有不少观点自相矛盾,这些也确是事实。但是,尼克松所做的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搞缓和,使美苏军备竞赛暂时处于稳定,这些都是在战后国际关系中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尽管尼克松政府在结束越南战争的问题上缺点更多,让无辜的越南人民为他所追求的所谓“体面”而饱受痛苦,但毕竟在他的任内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战争。

归结起来,艾特肯的结论似乎是有说服力的,他形容尼克松的生命“就像一条曲折悠长的河流,有时会穿过散发异味的沟渠,有时会发出政治功利的鸣响,但多数时候是流淌在神秘的暗河里,隐藏着他的敏感、才能、灵性、预见、创意和智慧”②。总之,尼克松留下的遗产,除了他的各项政策以外,更吸引人的地方反而是他优点、缺点都是那么突出的个性。“水门事件”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而对华政策是他最自豪的成就,也是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Kenneth Franklin Kurz,Nix0n"s Enemies(Los Angeles,Cal.:Lowell House,1998),p.309.

②Aitken,Nix0n:A Life,p.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