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是你肚里的虫
21658800000016

第16章 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最优秀(2)

毛泽东欣赏针锋相对的策略

有了这样一个试验的结果,我们对人类的进化与人类的以合作为主的倾向就有了明确的理解。一般说来,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主动先去害人坑人的是少数;被人害了坑了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都不还以颜色,一直忍辱负重、任人杀戮的人也是极少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才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也是我们都可能接受而且喜欢的策略。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言之,别人先欺侮了你,先对不起你。哪怕是你自以为对不起你?你再开始还击,就没有了心理负担,也找到了借口。即使平时在大街上吵架,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打你,是因为你先动的手!你敢骂人,我就敢揍你。

倘若对方始终是张笑脸,始终在向你示弱或者赔礼道歉,那么横蛮的一方就很难找到借口,所谓的举手不打笑脸人,就是这个道理。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如果某一个人总是先欺侮别人、先为非作歹,那么,这个人每打出一拳、砍出一刀,他积累的反弹就会越多,而受害者被害次数越多,对手们实行针锋相对的机会就越多。所以,作恶的拳头和刀等于是砍在自己身上的,这无论是从中国最古老的道德守则来看,还是从世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来看,再抑或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都认为后发制人、正当防卫是合理合法的,不仅没有罪,还应当提倡。后发制人的人,不仅在法庭上会得到支持,也会在群众的舆论中获得支持。

这使我们想到了毛泽东的那一段着名的论述,这段论述写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凡是从文化大革命过来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这段话是这样讲的:

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杈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得调查一下。他手里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再调查一下:中国人民也有手,也可以拿刀,没有刀可以打一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军阀、地主、土豪劣绅、帝囯主义,手里都拿着刀,要杀人。人民懂得了,就照样办理。我们有些人,对于这个调查研究常不注意。例如陈独秀,他就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有人说,这是普遍的日常真理,共产党领导人还会不知道?这很难说。他没有调查研究就不懂得这件事,所以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机会主义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取消了他的发言杈。我们采取了和陈独秀不同的办法,使被压迫、被屠杀的人民拿起刀来,谁如果再要杀我们,我们就照样办理。

不久以前,国民党调了六个师来打我们关中地区,有三个师打进来了,占领了长一百里、宽二十里的地方。我们也照他的办法,把在这长一百里、宽二十里地面上的国民党军队,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之。我们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让国民党轻轻易易地占我们的地方,杀我们的人。当然,寸土必争,并不是像过去左倾路线那样不放弃根据地的一寸土地。这一回我们就放弃了长一百里、宽二十里的地方。

七月底放弃,八月初收回。在皖南事变以后,有一次,国民党的联络参谋问我们的动向如何。我说,你天天在延安还不清楚?何反我亦反,何停我亦停。那时候还没有提出蒋介石的名字,只提何应钦。现在是: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照他的办法办理。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这段话说得非常通俗易懂,正可以成为那些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注脚。

当某一个对手拿起刀来准备杀人之后,那么你也必须拿起刀来,以刀对刀,以牙还牙;而这个做法是从敌人那里学来的,本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一看对手这样做了,于是也学会了,照此办理,以刀对刀。无论是在10年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或者是3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最欣赏和使用最纯熟的就是这种针锋相对的策略。

例如,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侵占了陕甘宁边区的淳化、正宁等5个县。阎锡山在山西发动十二月事变,进攻抗战决死队,摧残抗日民主政权,杀害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1940年2、3月间,蒋介石令国民党九十七军朱怀冰纠合庞炳勋、张荫梧、侯如墉等部,进攻太行区域的路军总部。在警告和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毛泽东指示八路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办法,集中部队狠狠地教训敢于来犯的敌人。最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蒋介石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反共投降活动的全部阴谋,并提出了解决皖南事变的办法,要求国民党:第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第二,取消1月17日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了;第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湘三人;第四……

这12条要求,针锋相对,刚柔相济,使蒋介石陷入进汇维谷的境地。进,则遭到人民的更强烈反对;退,则自己承认错误,在全口人民面前大失面子。同时,在苏北重组新四军,令八路军保持高度警惕,据理还击,共产党的力殳不但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吓倒,而且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打汇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也抗击了日本帝口主义的侵略。毛泽东在这次斗争胜利后又起草了《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他指出: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口内阶级间的矛巵依然处于从属的地位,决不能造成1927年的形势。在这种情况,指导着国民党政府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它一面和日本对立,一面又和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对立。而客观存在的抗日和反共,又各有其两面性。而他们既然在抗日,其对我党既然一打一拉,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进,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

请看,毛泽东和中口共产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实践中得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爱克斯罗德等人通过电脑的反复运算证实了,针锋相对的策略,的确是人类经常使用的主要策略,也是一种佳的策略。

中突与合作背后的利益原则

如果要追溯这种策略背后的成因,也是可以的,那就是在友好合作与冷战冲突的背后,隐藏荇一个原则,这就是人类的利益原则。

人类的行为有一个总的目的,那就是利益原则,有一个说法,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巨头在商谈开辟第二战场时,举行会议之暇,一起散步。斯大林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罗斯福就加了一句,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丘吉尔就缀了一句结尾语:世界上有的是永恒的利益。也有的版本是说这三句话都是罗斯福说的,但这些都无法认真考证了。不过,据资料记载,这话英国的史学家罗伯特说的,他的原话是: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试看当今的世界,无疑千百次证明了这话的正确性。世界各国迄今为止发生的战争、竞争、谈判、争吵、凶杀(包括暗杀〕、竞选、体育竞技,以及什么石油大战、毒品大战、水资源争夺战等等,无不是国家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在驱使,以利益为动力,以获得和失去利益为归宿。

让我们从动物的需求说起,一只老虎或是狮子,以及比这样的动物更低级的动物,它总是需要觅食吃,需要有水喝,到了发情期,需要有异性的交配(性满足),以便能够传宗接代,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称它为原始的欲望力,是任何动物都具有的。当总共只有一个动物吃的食,一个动物喝的水时,那么这个动物绝不会让给它的同伙喝,而只想由它个人独吞。如果另一只动物看到只有这一份,而且已经被同伙独占了的时候,只要它的能力比那只动物强,就可能把它抢过来。原始的欲望力规定了动物首先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需要,然后才顾及妻妾子女的需要。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周刊于2001年2月15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众神渴了,讲的是非洲博茨瓦纳东北部的乔贝国家公园中的狮象夺水之战。

这篇文章说道在有捕食和被捕食者之分的非洲大自然角斗场上,是由一些永恒的法则在主宰着各种物种的生存。强者猎食不算残忍、弱者被杀谈不上耻辱。任何动物一律都躲避那些比自己强壮、比自己庞大和比自己厉害的动物,这是没有什么羞耻可言的。所以,一般来说,在最强壮、最庞大,也很容易发怒的大象面前,所有的动物都表现得很温驯,甚至连狮子也不敢在它面前放肆。正常说来是这样……但是,在博茨瓦纳,大自然却违背了它自己的法则:弱者残杀强者,一群狮子向大象发起了攻击。

贝弗莉和德雷克,朱伯特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对非洲丛林进行了20年研究的这对南非摄影家夫妇用他们手中的摄像机拍摄过500只猛兽猎杀其他动物的残酷场面,但没有哪一个场面比发生在水坑边的狮子与大象之间的争斗更加使他们惊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