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香岩、穆庵、溟华、青原、东武、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为清代名重一时的书画家、政治家,祖籍江苏徐州丰县。
1958年,刘墉墓被挖开,就其尸骨而言,一米九左右。但是为什么刘墉会被称为“刘罗锅”呢?原来在嘉庆时期,刘墉已经是八十岁上下的老人了,一米九左右的的身高,加上长年累月的读书做官,自然会略显背驼。要知道自隋唐科举制创立,取士通常有“身、言、书、判”四大标准,只有仪表端庄了,才能不辱没官府威严,刘墉正甲出生,自然不会是一个驼子。
刘墉所在的刘氏家族,在诸城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家族中很多人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做官。自曾祖父刘必显始至刘墉,刘家先后有七进士、二十四举人,官至知县以上者比比皆是。刘氏家族的祖先刘通是明末秀才;在顺治年间,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进士及第,官至员外郎;在康熙朝时,刘墉的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为官清正严明;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做了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连乾隆皇帝也盛赞道:“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如此,刘墉得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然而,他的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已然33岁,靠着父亲的关系,刘墉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此次参试,刘墉殿试时名列第一,不过,乾隆皇帝为表明不拘一格选人才,专门提拔了出身寒素的吴姓考生居榜首。刘墉一举获得了进士出身,旋而改翰林院庶吉士。处在这个位置上,刘墉只需要在庶常馆学习深造,便可以在不久后授翰林院编修。这个官职虽然俸禄不高,却是前途无量,刘墉的仕途获得了一个好的开局。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墉之父刘统勋获罪,刘墉遭到了连坐,兄弟叔长都被革职,次年,刘墉被外放做了地方官,此后二十年时间,一直没有回到京师为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刘统勋重新得到重用,乾隆派遣他到山西查办布政使蒋洲侵帑案,两年之后,刘统勋又到山西查办过将军保德侵帑案,声誉颇佳。刘墉的为政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然就在这一段时间,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获失察罪,差点一命呜呼,朝廷开恩,刘墉才得以幸免于难。
刘墉为官,正直干练、雷厉风行,大力改革科场积弊、官场恶习,百姓深受其惠。为此,百姓很感激他,《诸城县志》对其赞道:“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刘墉做提督安徽学政和提督江苏学政之时,乾隆帝对他寄以厚望,特别赠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以资勉励。刘墉幸不辱命,在为官期间成绩突出,是故,清人在书中记载:“昔日刘石庵相国视学江苏,严肃峻厉,人多畏惮。”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51岁,因为其父亲被皇帝倚仗为肱骨之臣,刘墉遂获授江宁知府,此后“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著名诗人袁枚也因为刘墉之功绩而称赞道:“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四年之后,刘统勋病故,依照惯例,刘墉辞官回家守丧三年,还京之日,诏授内阁学士,南书房任职,同时兼领《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次年,刘墉复任江苏学政。因为政绩卓著,很陕胜迁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乾隆皇帝开始器重和赏识刘墉。
在民间获得了好名声,给乾隆也留下了好印象,刘墉此后的仕途开始顺畅起来,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被封为湖南巡抚,雄踞一方。《清史列传》对刘墉这一阶段的表现记述道:“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
两年之后,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于南书房行走。然而刘墉一上任,便遇到了一件极为棘手的案子: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索贿舞敝,以为乾隆纳贡之名义,致使许多州县财政亏空。乾隆遂派遣当时炙手可热的和珅与刘墉一起查这件案子。由于国泰身份显赫,是满洲镶白旗人,同时也是皇妃的伯父,加上和坤和国泰的关系非同一般,有和坤从中作梗,刘墉查案步步艰难。钱泳《履园丛话》中记载,刘墉守正不阿,不畏权贵,最终将案情查的水落石出,国泰被迫畏罪自杀,民间大为称颂,盛赞他是当世包公。
然而,此后的和坤对刘墉更加步步紧逼,刘墉只能选择明哲保身,“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此后,刘墉开始频频出错,以至于乾隆皇帝也略有不满,刘墉还因为泄露了自己和乾隆的谈话,而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春,刘墉为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管,因为阴雨连天,连续七天没有人值。乾隆皇帝特下谕旨,认为刘墉为官纯属应付,于国为不忠,于父为不孝,实不宜宽恕。刘墉遭到责罚,降为侍郎,不再兼职南书房。四年之后,刘墉主持会考,但却安排不当、阅卷草率,差点就罚他俸禄十年,刘墉最终被“严行申饬”。
刘墉在地方上独当一面,到了京师却唯唯诺诺,为了暂避和珅的锋芒,刘墉选择了明哲保身、圆滑取容的处世方法。为人的棱角、做事的勤勉遂荡然无存,滑稽和世故的刘墉就此产生。嘉庆元年(1796年),皇帝开始选举空缺多时的大学士一职,然而资历最深的刘墉却并没有中选,反而户部尚书董诰被破格增补为大学士。
这时候,乾隆尚为太上皇,嘉庆虽然为皇帝,但核心权力依然掌握在乾隆的手中,所以原本想要重用刘墉、打击和珅的嘉庆,只能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过是刘墉和嘉庆合力出演的一个以退为进之计。
果然,第二年刘墉便升任体仁阁大学士,为了让乾隆、和珅等人安心,嘉庆假意责备刘墉“行走颇懒”,又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乾隆一死,和珅受到抄家灭族的惩罚,而刘墉在得到重用之后,也全力打击和珅。和坤倒台之后,刘墉的生活渐趋平静,嘉庆六年(1802年),充任会典馆正总裁。次年,嘉庆皇上驾幸热河,刘墉老当益壮,留京主持朝政。
刘墉不仅是乾嘉时期的名臣,更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既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的中正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骨神韵。康有为称其字初看圆润厚重,细审则骨脉分明,柔中带刚,至今《清爱堂帖》等书法珍品还流传于世。
嘉庆九年(180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嘉庆特许他叶落归根,葬在在今山东高密市方市乡白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