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
21657500000008

第8章 非常秘密(7)

贾兴连道:“美雅之存在是表,而内在靠的是气,若气不旺美雅又如何?”说着,贾兴连举了陕西骊山的例子。贾兴连道:“陕西骊山风景幽美,是名胜之地,而这风景秀美之处却是一凶险之地。”贾兴连见袁克定听得认真,接着又说:“唐朝安史之乱以前,玄宗李隆基在骊山建了行宫,经常带着杨玉环女士前往洗澡宴乐,而这杨玉环又与安禄山不清楚,故以后几朝皇帝和大臣都把骊山与安禄山反叛联系起来,将其视为凶险之地。唐朝第十六任皇帝李湛不信,要到骊山去洗温泉澡,众朝臣群起进谏。有个叫张权舆的谏官,匍匐在朝堂上叩头说,‘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先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李湛不听,还是跑到骊山泡了一次温泉。哪知1年后,他竟被宦官宰掉,死时年仅18岁。当时朝臣们都说张权舆的话应验啦!”贾兴连说到此,稍停又道:“骊山美而有秽气,新华宫也美而有秽气,在新华门修厕所收的就是秽气。”

袁克定听得连连点头,便进“宫中”把将贾兴连看皇宫的气数向袁世凯禀报了一番,特别说到要在新华宫门左侧修厕所一事。新华宫是袁世凯这个洪宪皇帝刚刚下旨改名的,如今要在这富丽堂皇的宫门旁修个厕所,实在不太雅观。可他想到他自称帝后,反对之声浪四起,使自己内焦外困,为了皇图永固,也就顾不得许多了。于是,袁氏便接受了贾兴连的建议,在贾的指导之下,在新华宫门左侧修了一个厕所。

厕所虽然修好了,可举国反袁的声浪愈加高涨。袁世凯终于只做了83天的皇帝梦,便呜呼哀哉了。然其下旨在新华宫门修厕所的荒唐事,成了后人的笑料。

黄河花园口大决堤原是德国人策划的

1938年6月9日上午8时,随着几声巨响,滚滚黄河水夺堤而出。顿时,上百万人死于洪水,500万人流亡他乡……当时,沿陇海线积极西进的日军只得转向南京、安庆,沿江而上以攻武汉。而早已布防在长江两岸的中国军队,则逐次进行抵抗。直到1938年10月下旬,日军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多月才攻占武汉。据敌方的报道:“黄水南流入淮,不仅对于华北战局发生重大影响,将来华中战局,亦将受其影响。”

蒋介石实施以水代兵的计划后,密令程潜对外宣传为“敌机炸毁黄河堤”。但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的这一不光彩的“抗敌”手段即大白于天下,以致其至今仍遭到历史的谴责。其实,建议黄河决口的是一个德国人:法肯豪森。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878—1966),德国陆军上将。1900年,法肯豪森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的英勇气概令法肯豪森感到震惊,而中国的文化更让他倾慕之至。从此,他的心里有了个中国情结。回国后,法肯豪森先后入参谋大学、柏林东方学院学习,并曾出任德国驻日本东京大使馆武官。1930年,法肯豪森退休。1934年,法肯豪森被蒋介石聘为军事顾问。

1935年7月,法肯豪森奉命起草绝密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为将来的中日战争构思战略框架。他先开门见山地将中日矛盾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接着,婉转地批评了蒋介石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认为领袖如无抵抗的意志,会影响人民抗日的决心。法肯豪森预测未来的中日战争: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华北即面临直接的危险。若中方不战而放弃,则纵贯南北的平汉、津浦铁路和连接的陇海铁路及沿线的重要城市开封、巩县、洛阳皆面临直接危险,黄河防线有被敌从山东突破进而席卷而下的可能。

在海上,敌进入的路线有三:上海、乍浦和镇海,该三处俱在长江流域。敌如沿长江而上,迅速占领中国最重要的中心点武汉,将中国一分为二,切断国民政府西退重庆之水路,抗战大局将无法收拾。因此,“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是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即南京,两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屡闻长江不能守之议,窃未敢赞同。”必须在上海、南京等地作坚决抵抗,迟滞敌军沿长江直达武汉。如此,敌军必欲打通平汉线,由郑州直达武汉,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沧县沧州、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万一敌军打到开封、郑州之时,法肯豪森建议:“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蒋介石在旁边批示:“最后抵抗线”,表示赞同法肯豪森的建议。

3年以后,中日战争的发展,基本上按照法肯豪森的设想进行。

1938年,德国元首希特勒在国会中公开发表袒护日本的演说,并宣布承认“满洲国”。5月下旬,德国驻中国大使托德曼向中国外交部正式提出:召回德国在华的军事顾问。7月8日,法肯豪森和20多名顾问被迫离开了中国。

回国后的法肯豪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德国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陆军司令,后因涉嫌谋杀希特勒事件而被捕入狱。1966年死于柏林。

沉重打击中国领先地位的七次历史事件

秦始皇的焚书事件

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了中国,又作了废分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有利于文明发展的措施,《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是不久就发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书”事件。历史上说秦始皇焚书总是和坑儒一起说的。不过从现代眼光看,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会中君王残酷镇压政敌所常见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据说只有460人,比起后来几个朝代的文字狱来说还差得远。但“焚书”事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据说在公元前213年,当时有个儒家的者在宴会上批评秦始皇设郡县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断议论对秦始皇的政策不满。丞相李斯是恐怕这些反对他的人危害国家统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

于是在全国各地都燃起了烧书简的熊熊大火,过去东周时期几百年逐步累积起来的诸子百家说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很多就此失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仅是这些学术成就的损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在中国自行发展出现西方近代科学的前提,如果不是这次焚书事件,百家争鸣能够继续,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时代里,在中国就能有人喊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豪言,使中国出现培根这样的哲家,并出现现代实验科学。

可惜的是从此几千年,直到现在也再也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了。因此,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因此中国的科学和文明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独尊儒术

由于秦朝的迅速崩坏,取代的汉朝吸取了秦的教训,要寻找一条不同于秦的道路。

汉武帝的时候,为了摆脱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后的影响,寻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体的治国之道,需要寻求一种哲学体系来支撑。

汉武帝因此到处举贤纳士来寻求治国之道,《汉书武帝纪第六》记载道,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这个丞相绾叫做卫绾,是汉武帝的老师,说使用韩非,商鞅的学说的人只能乱国,不能使用,因此汉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论,事实上,汉朝初期推广的是萧规曹随的黄老之学。而法家理论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后来中国的朝代也还是不断有人推崇以法治国。

可是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使以法治国这样的概念,再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主题,现在社会上,我们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断有人以权盖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从这件事种下的根。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就是说只发扬孔子的学说,废除其他的学说。董仲舒这个名字应该是被永远记住的名字,就是这个人以自己的智慧彻底谋杀了所有其他伟大的学说,使现代人评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时,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这样后世的知识分子只能学习儒家学说,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于连学习其他学术思想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只剩下儒学才是学习,并为国家录取的正路。

这一点和欧洲中世纪只有学习神学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正式途径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汉武帝采用这个措施对汉朝的统治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中国的文明发展来说,在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封建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制约文明发展的因素后,董仲舒独尊儒术所造成的儒学在中国也造成了特别厚重的枷锁,使得中国在向近代科学迈进时步履艰难。

于是,中国后面几千年的文明许多学者都概括为儒家文明,这听上去产生便不觉得是很丰富的感觉。

但是,由于中国文明这时候还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之后还是创造出盛唐这样的文明高潮。

金元入侵

随着历史车轮到达宋代,中国特色的封建文明达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导致司马光慨叹: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宋代的科学文化也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颐的“格物致知”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这个时机被错过,否则中国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这个时机的错过,导致中国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时期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时机。

北方金元的连续入侵,导致中国北方的生产水平完全倒退。

由于金元都属于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后都按游牧民族惯例大肆掠杀,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则迁移到南方(其中唯一的好处是使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的文明大大地发展了),金元统治者还在中原实行原始的奴隶制度,在农业区实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视政策,这些都导致了当地文明的倒退。让人感叹的是,当金的后裔满清又一次统治中原的时候,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比如歧视汉人,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甚至将杭州的西湖改成了马场。不过由于明朝的经济文化并不出众,因此文化上的倒退并不像在宋朝的那次那样明显。

而中国封建文明也因此开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当金元的游牧民族逐步被当地汉民族先进的文明同化时,已经过了几百年,而再也没有机会达到北宋那样好的时期。这当然是因为其后的唯一的汉族政权明王朝,在科技文明等发展的方面实在是做得最糟糕的一个朝代。

可以说几乎都是失败的,倒退的。

因此,阻碍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事件里和明朝相关的是最多的。

明朝的统治方针

这样的段落标题似乎对明朝的统治者太过于苛刻了,但事实上一点也没错,整个国家在统治下,整个国家生产落后,毫无朝气,到处是密探的恐怖统治,可说是最差的封建时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