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祛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文竟奇迹般地痊愈。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家公子呢。”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青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在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由于牛黄能治许多病,疗效极好,人们不禁想到,一定是扁鹊最早发现了它,于是编出了这个故事。
如果说扁鹊发现牛黄,还有生活依据可以推断的话,那么,扁鹊换心的故事就绝对称得上是奇谈怪事了。编纂于魏晋时期的《列子》这本书,记载了扁鹊为两个人实施换心手术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我们该怎样解读呢?以战国时代的科技水平,真的会发生换心术这样的事吗?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两个人,一个是鲁国的公扈,一个是赵国的齐婴,两人都有病,于是一块儿找扁鹊医治。经过治疗,两人的病同时好了。
扁鹊对二人说:“你们以前的病,是外界干扰内脏引起的,因此用草药石针就能治好,这几天我发现你们身上还潜伏着一种病,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并随同你们身体的发育而一道生长的。这种病很危险,我愿意再给你们治一下,怎么样?”
公扈和齐婴回答道:“我们想听听这种病有些什么症状,然后再作决定。”
于是,扁鹊先对公扈说:“你有远大的抱负,又善于思考问题,遇事能有很多的办法,但遗憾的是气质较为柔弱,在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坐失良机。”接着,他又转向齐婴:“那么你呢?则正好与公扈相反。你对未来缺乏长远的打算,思想比较简单,然而气质却很刚强,为人处事少用心计,却喜欢独断专行。”最后,扁鹊对二人说:“现在如果让我将你们的心来个互换,你们就都可以变得完美无缺了。”
公扈和齐婴听了扁鹊的分析之后,都表示愿意接受换心手术。于是,扁鹊让二人分别喝下一种麻醉药酒,致使他们昏迷三天不醒。在这其间,扁鹊便将二人的胸腔打开,取出心来,交换安放。手术完毕之后,又在伤口处敷上神药,等他们醒转后,仍如术前一样健康强壮。他们辞谢扁鹊之后,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于心已互换,结果公扈就回到了齐婴的家,而齐婴则回到了公扈的家。这两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认识回家的人,于是都发生了争吵。公扈、齐婴无法可想,只好请扁鹊出面解释。扁鹊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这两家人,这样才使争吵得以平息。
从这个故事本身看,无疑是神话,扁鹊换心,依当时的科学技术能力是不可能的。
“换心”这个故事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意义。
第一,古代人就曾经想过器官移植这件事,我感觉当时充其量是一种想象,当时的科技水平、药物的能力还达不到移植器官的要求。
第二,它本身是个寓言,它告诉人们,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人才能成功,它本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我们觉得换心术是人们当时有了一种想法,觉得谁能够换心呢?扁鹊。所以,就把扁鹊作为换心手术的实施者,这反映出人们对扁鹊还是一种敬仰。
在扁鹊那个时代,医生是社会上平民阶层的人物,并不被人们特别尊重。并且许多历史资料所记载的,扁鹊妙手回春的成功病例,患者也大都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那么,扁鹊为何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他在民间的声望又是怎样树立起来的呢?
扁鹊名震天下,他的名气怎么来的?
第一,判断准确。
第二,医学上的多面手。
扁鹊医术精深,还是医学多面手。他到各地行医,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治病。在赵国邯郸时,发现那里的妇女得病的很多,他就当“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到了洛阳,听说那里尊敬老年人,而老年人患眼病、耳病的人较普遍,他就当“耳目痹医”,(五官科医生),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帖、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司马迁说他是“随俗为变”。我们现在真需要这样的大夫,真需要能够对各种病症都能了解和治疗的大夫。扁鹊之所以被人们尊敬,跟他这种医疗技术的全面有直接的关系。
从扁鹊的行医路线看,他的足迹是由东到西,也就是从山东到河北、河南、山西,一直到陕西。一路上都留下了许多治病救人的故事。他医德高尚,人们怀念他,纷纷修墓、建庙以示纪念,扁鹊墓不下十处。各地人民都认为扁鹊和自己有关系,这种名人情结反映了人民对做过好事的人的怀念。
扁鹊一生走南闯北,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人们称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然而,一生救死扶伤的扁鹊,最终却是死于非命。那么,一代神医的生命究竟是怎样终结的呢?
咸阳是他最后到达的地方,据《战国策》记载,扁鹊在秦国时,秦武王(公元前310~307年)请扁鹊看病。扁鹊认为,没问题,建议及早医治。这时秦武王左右近臣却说扁鹊坏话:“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让扁鹊治疗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说不吃扁鹊开的药。扁鹊听了非常生气,把治病的砭石(针)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你与有知识的人共事可以得天下,治天下,与无知之辈同谋,将会失去天下。从今天这件事可以推知秦国的事,如果再这样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扁鹊的话批评了秦武王,也得罪了一些近臣。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对扁鹊怀恨在心,就在扁鹊离开咸阳东归的路上,李醯派人刺杀了扁鹊。一代名医死于非命,令人叹息!
扁鹊是司马迁《史记》里的第一位医生,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生,司马迁对扁鹊给予深切同情,扁鹊无端受害,司马迁自己也有相同的遭遇呀!所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太史公感慨道:“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士人无论贤与不贤,进入朝廷就会遭人疑忌。扁鹊因为他的医术遭殃……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说的就是扁鹊这样的人呀!”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给扁鹊作一个总结。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后来人们崇拜他,尊敬他,热爱他,于是就在他身上不断添加了许多传说的神奇的故事。扁鹊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扁鹊永远不会被人民所忘记。
北宋第一大帅哥狄青到底帅到何种地步
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
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
在延州前后4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25次,中流矢8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屡立战功。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
按说,狄青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战场的美男子。400余年前,有一位兰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不过兰陵王并非兰陵的一位国王,而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兰陵王是他的爵位。一次大胜后,为庆祝胜利,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所有人戴着兰陵王那样的面具边歌边舞。《兰陵王》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曲牌,宋人常常用来填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听说有位神奇的面具将军将从前线凯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传说纷纭,热切地期盼着一睹英雄的风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众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其派头绝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偶像、天王巨星。
渐渐地有人认出了这位俊美的狄将军。京中纷纷议论,原来狄将军就是早年皇家仪仗队的骑兵狄二郎啊,那时就因为长得太帅,马又骑得好,被皇上看中当了近卫骑的骑兵呢。听说后来犯了什么事,才到前线去打仗的呢,没想到仗也打得好……听说狄将军没考过进士,不过看来比考上状元还有前途呢……
面具将军狄二郎的英俊潇洒,不但俘获了京城无数少女少妇的春心,就是皇宫中的贵妇公主也毫不例外。这样的传奇一直延续到狄将军的下一代。多年以后,宋哲宗时,皇帝为神宗的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文官圈子找来找去没有满意的。负责做媒的官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皇帝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皇帝告诉他们,“就是要长得狄咏那个样子”。这个狄咏就是老帅哥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从此以后,小帅哥狄咏就被宋人称作“人样子”,就是“标准帅哥”的意思。
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5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引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仆固怀恩到了半途上,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抗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一次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大家都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只有指望郭子仪。
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团结。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
郭子仪知道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老关系。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当天晚上,郭子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大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
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人的话,来进攻我们呢?”
药葛罗奇怪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人了。”
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但是回纥将领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说:要是郭令公真在这里,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
李光瓒回到唐营,把回纥人的怀疑向郭子仪回报了。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就自己去走一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
将领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又认为让元帅亲自到敌营去太冒险。有人提出,派500个精锐的骑兵跟郭子仪一起去,万一回纥人动起手来,也有人保护。
郭子仪说:“不行!带了这样多兵去,反而会坏事。我只要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
说着,就命令兵士给他牵过战马来。
郭 上前拦住他的马说:“您老人家现在是国家元帅,怎么能这样到虎口去冒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