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
21657500000027

第27章 破解谜团(5)

袁世凯先向王景泰询问外边的老百姓都说了他什么坏话。王景泰说主要是对他恢复帝制,取消民国不满,还要反清讨袁。袁世凯坐立不安,就打算先想个法子稳定人心。他苦思苦想了三天,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最后还是王景泰想出一个主意,便对袁世凯说:“陛下,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吗,咱们就给他们做个样子看看。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写的,那满文就是代表清朝,咱们何不就把那满文去掉,只留下汉文,以表示咱们不是为了复辟清朝,咱也反对清朝。老百姓一看宫里连满文都去掉了,兴许就不反对您当皇帝了。”袁世凯一听,此话还真有几分道理,眼下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先试试看吧,也许那些反对的人知道紫禁城里满文没了,说不定就开始拥护我了。想到这儿,他急忙写了一道“圣旨”,要在10日之内,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可“圣旨”刚要往下发,他又改变了主意,那内廷里还住着宣统皇帝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们,他们刚被推翻没多久,在全国的势力还不小,我要是把内廷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也去掉,是否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呢?这宫外还没平息,再招来宫内的不满,麻烦可就大了。想到这儿,他将“圣旨”改了一下,写成了“把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这样清廷的遗老们不到外朝来,自然也就不知道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没了,也就不会对我的举动有所反感。

王景泰接了“圣旨”后,就连忙带着一帮人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改成汉文单书了。

尽管袁世凯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并派人到宫外宣扬一番,还上了大报、小报。可老百姓不买他的账,讨袁的呼声仍是越来越大,结果他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就被推翻了,成了历史的罪人。虽然袁世凯被赶下了台,但紫禁城中被他改过的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却都保留了下来,成为他窃国的见证。

揭开李莲英的死亡之谜

关于李莲英之死,野史语焉不详,以“病故”,“及死去”言之。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去世,据《李氏家谱》载:“百日孝满,出宫养老”,李莲英搬进北京棉花胡同家中,整日吃斋念佛,闭门不出。3年后,李莲英去世。据李家后人之说,李莲英是病死的,病因是痢疾不治,得病后三四天即殁。但是,清史档案和墓志铭,则用了一个“殒”字,模棱两可。直到近几十年,才峰回路转,引出大段公案。

事情的起因,则是1966年初夏,原北京“六一”学校的赵广智等老师,在革命造反派的监督之下,挖开了原清朝恩济庄太监坟地(恩济庄太监坟地之名为雍正所赐,当年皇帝曾拨银万两修建,据说该坟地所埋太监共有2700余人)中的李莲英墓。令人吃惊的是,李莲英棺椁里,只有一颗骷髅头,却不见尸骨。李莲英的躯干在哪里呢,他又为什么会身首异处?关于这一段往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曾有上下两集的片子,予以记述。

总之,只有头骨而没有尸身的李莲英,不可能是病死的。唯一的原因,他可能死于“他杀”。民间传说,也有大量李莲英被杀的说法。1985年,学者佟洵女士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1990年,北京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颜仪民在《纵横》杂志发表《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从而引发学界争论。

李莲英究竟为何人所杀,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革命党人所杀。盖因他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争斗之中,支持太后,而打击帝党,甚至有人认为正是他下手毒死了光绪皇帝。但是,也有学者反对,认为李莲英并没有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他也不可能得罪革命党人。关键之点,他临死之时,早已出宫3年,对于政事没有影响,杀他没任何意义。

二是为江朝宗和小德张所杀。此说法,主要是颜仪民先生的观点。他甚至在文章中,引用了江朝宗儿子提供的“细节”,说时任九门提督的江朝宗请李莲英吃饭,然后派人杀其于北京后海。支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江朝宗是袁世凯的亲信,小德张则是李莲英的后任。两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杀了李莲英。李莲英曾得罪袁世凯,这是事实,因此袁有可能授意亲信下手;而小德张则为了争夺其遗产之事,而萌生杀人动机。但是,立即有人反对此说。

有学者考据说,江朝宗宣统二年(1910年)正在陕西汉中镇总兵任上,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回北京担任北洋政府北京卫戍司令。江朝宗远在几千里之外,并不在所谓的“九门提督”任上,怎么可能请李莲英吃饭并设局杀之呢?同时,也有人认为,小德张同李莲英,并没有共过事,两人没有利害冲突,杀人动机不存在。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人说,一般杀人,都是提着首级走的,哪有提着身子走的呢?三是在去山东讨债途中被悍匪所杀。这一观点,也被无数专家质疑。以李莲英的财富地位,他怎么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呢?但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另有新说。他们说,李莲英曾有一个侄孙女,嫁到了山东省无棣县。

他曾去山东探望侄孙女,顺便到泰山一游,走到山东和河北交界的地方被人杀死。当时跟随的两个侍从吓得失魂落魄,只把李的头颅用包袱兜回了北京。同这一观点相近的说法,还有人称,李莲英出宫隐居之后,也是要出门的,比如,他对慈禧太后,总是感恩戴德,每年都要去东陵拜谒慈禧陵寝,结果在半路被人杀死。他的首级,被人扔到了北京李莲英家的门口。

从这些传说和观点中,大致可以理出下列头绪:一,李莲英死于他杀,是事实,病死之说,仅仅是其家人说法,不足信。二,李莲英死于仇敌。尽管李莲英圆滑机警,却仍有大量仇家。“权倾朝右”之人,肯定是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的。仇家可以是革命党人,也可以是宫中同道,亦可以是袁世凯授意之人。其实,最有可能杀他的人,则是光绪皇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其时任监国摄政,权倾一时,他杀人的动机也是有的,因为有人说正是李莲英下手毒死了光绪皇帝,报哥哥被杀之仇,顺理成章。至于悍匪劫杀之说,则有点牵强。三,李莲英被杀地点,并无确切之说。因此,极有可能是杀人者扔还了李莲英的首级。李家之人,找不到尸体,只好将其脑袋壳下葬了。

解码光绪的死亡真相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

传闻:光绪被害致死?

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着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害怕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令人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仗着慈禧的权势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怕慈禧死后光绪清算他们的罪孽,于是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3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秘档:光绪临终病情

由于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还是让我们看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当年光绪病情档案是如何记载的吧。

档案一:光绪37岁时的《病原》说,他遗精将近20年,腰腿肩背经常酸沉,耳鸣也有近10年。可见,光绪一直身体不好。

档案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脉案》记载,从这时起,光绪的病情不断恶化。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光绪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

档案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脉案》,御医曹元恒写下,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到了无药可用的严重程度。

档案四:同年五月初十《脉案》,御医陈秉钧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的话。江苏名医杜钟骏为皇帝看过病后也表示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说明医生们对光绪的病已无能为力了。

档案五:同年九月《脉案》,此时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全部失调。

档案六:同年十月十七,3名御医会诊《脉案》,这时光绪的病情已进入危急阶段,出现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御医会诊后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4日,必有危险。”

档案七:同年十月十九,光绪的《脉案》,光绪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全身乏力的症状,御医们“甚感棘手”。

档案八:同年十月二十,光绪的《脉案》,当晚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神志昏迷。

档案九:同年十月二十一,光绪《脉案》,当天中午,光绪脉搏似有似无,张嘴倒气,傍晚,光绪怀着满腔怨恨与世长辞。

从光绪去世前8年的档案记录来看,光绪病状是一步步恶化的,应该属于正常病死。

历史回顾:光绪继位真相

清宫秘档告诉人们,光绪的确是病死的。但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不幸的婚姻和他苦闷的皇帝生涯,也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

光绪与慈禧虽以“母子”相称,但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出生在北京醇郡王府。

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妹妹。因此,光绪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的深夜,慈禧的独生子同治皇帝因患天花突然去世。由于临终没有留下遗命,慈禧太后压制了其他一切意见,坚持由4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入宫来继承皇位。

载湉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因为同治皇帝没有留下儿子,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想找个儿皇帝,为她再次垂帘听政创造机会。

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4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当作争夺权力的工具。

婚后短暂幸福

光绪虽然当了皇帝,但自从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烦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的严厉训斥中长大的,没有母爱,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

按照清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到了16岁就要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日期逐渐临近,慈禧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已不可回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19岁的光绪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选的,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这位皇后长得实在不漂亮,瘦弱驼背,光绪极为不满,但也无奈。慈禧之所以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就是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

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瑾妃相貌一般,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

珍妃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而这一点,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帝后权力之争

光绪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国家政务。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

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去,饱受奔波之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日久天长,精神抑郁,旧病不去,又添新愁。

从光绪的《脉案》看,相当一段时间内,光绪体质没有见好,但是看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整天忙于政务,另外,他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无暇顾及看病吃药。这就更使得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光绪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就是戊戌变法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和珍妃的支持下,光绪试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

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改革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廷大臣里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激烈的斗争。

光绪亲政的10年,是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10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重创: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并且给她立下一条规矩:今后不许再见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光绪。起初,慈禧想过要谋害光绪,后来又想把他废掉。

光绪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他对天长叹: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病情日益加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初二,御医在光绪的《脉案》中写下:皇上脉搏微弱,面色发黄,鼻子溃疡,吃饭不香,消化不良,心情烦躁,时常叹息,气短而懒得说话,精神恍惚,常常半夜醒来,对墙无故发笑。皇上本来身体就不好,气血双亏,心肾两虚,现在又胸中郁闷,虚火上升,造成脾胃不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相传她临行前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这件事情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珍妃确实是那时死的,因为从那以后再没见过有关珍妃的记载。而且后来有个太监有一个回忆录,专门谈到了珍妃被慈禧害死的情况。当光绪得知珍妃死讯,旧病复发,再也无法康复了。

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得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慈禧害死光绪并非全无道理。

尽管从光绪《脉案》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光绪属于正常病逝,但人们总觉得他只比慈禧早死一天,这太奇怪了。光绪当时身体很弱不假,但为什么这一天也拖不过去呢?是慈禧手下最后几天在药里下了什么东西,还是做了别的手脚?这些只是猜测,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确凿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