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处境比双面胶更糟糕,因为小儿子李元吉也不是庸人,秦王李世民手下有二十五员大将,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元吉。算得上元帅级人物。后来,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贞观盛世,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故意丑化李元吉,说他有勇无谋,而且一肚子坏水。可见,谁手里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了话语权。历来如此。
说实在的,李元吉的智商并不差劲。一开始,李元吉和他的二哥李世民并肩作战。在当初平定窦建德的战役中,李元吉一直跟随李世民。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很器重。因此,李元吉一直是李世民这边的。可是到了武德五年,高祖李渊派遣太子李建成讨伐刘黑闼,李元吉跟随前往,在这次征讨中,李元吉投靠了大哥李建成。
李元吉的这个举措,既不偶然也不突然。他倒向李建成一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两个哥哥对于皇位继承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论战功,他不如二哥李世民;论政治资本和名声,他不如大哥李建成。如果要图谋皇位,就必须投靠更有势力一方,联合起来击溃另一方,回头再与胜方较量。
于是,李元吉评估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的势力。
首先,李建成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东宫整体实力很强;而秦王府虽拥有谋士良将,但毕竟没有一块光鲜的牌坊。很显然,东宫的含金量比秦王府高。齐王府与东宫联合,其优势明显大大胜过秦王府。
其次,李建成的性情相对温和、宽厚,容易相处;而李世民执法严明,眼里不揉沙子,一盆火似的性格。李元吉放荡散漫惯了,在李世民手下混事儿很难。
这么一盘算,李元吉决定下注——投靠太子政治集团。
对于这场赌博,李元吉是有信心赢的。身边又有小人忽悠他,说您这“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个“唐”字,什么是天意?这就是天意。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您才是大唐的真龙天子。李元吉不禁就有些得意。父亲李渊爱太子和李世民,显然胜过对他的爱。说功绩说威望说名分,太子和秦王都让他都望尘莫及。被小觑和蔑视过的人,抑郁而不得志的人,久居人下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暗含一种报复心态。或许,正是这种报复心态形成了李元吉的政治野心。
就这样,李元吉和李建成联合,共同对付李世民。
到了武德九年,太子集团和秦王的集团的斗争在进入了白热化。作为皇帝的李渊,很清楚事态的发展,他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分开。他召见李世民说:你平定海内,功劳很大,我是想立你作继承人。但你想想,建成年岁大了,当太子也很久了,我不忍心夺去他的地位。你们兄弟又不相容,同住在京城必定要争斗,我派你回到陕西道大行台,驻扎洛阳,以后陕西以东都归你,仍然准你建立天子旌旗。
李世民听后跪地哭泣,以不想远离父亲为理由推辞。李渊却说:天下两个家,东、西两个都城,距离很近,我思念你就去看你,你思念我就来看我,不必悲伤。
要说李渊这主意不算釜底抽薪,好歹也是扬汤止沸,天下分给你们哥俩儿,一人一半儿,谁也别跟谁抢,好好过日子。
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得顺从父亲的安排。可就在他即将启程出发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议:李世民如果到了洛阳,又有土地又有兵。他要在京城呆着,势单力孤,咱还能控制他,要办他也容易,这一去猛虎入林,后患无穷。
两兄弟这么一合计,决定想办法让李渊放弃这个做法。于是,他们暗中派人给李渊上密奏,说李世民知道要驻扎洛阳,欢天喜地。看他的样子,是不再回来了,笃定要自己称帝。同时,又派李渊亲近的宠臣去游说李渊,说明利害关系。李渊最终改变了决定。派李世民去洛阳的事就搁了下来。
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被逼上了绝路,无论他有没有夺取太子之位的野心,都必须拼死一战。李世民不是没实力,也不是毫无准备任人宰割。看看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的实力,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先说秦王府,真是人才济济,武将谋臣个顶个儿的厉害。武将有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等人。谋臣则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等十八学士为主。这十八学士,不仅仅是博学多才的知识份子,也是军事方面的智囊之士。一个团队,能力是一方面,关键得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才有战斗力。李世民团队也具备这种战斗力。历史上有句话,说是“自隋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而且,这些人相当忠诚,譬如程知节那样的忠良,抗旨也宁死不离开秦王府。
太子府也不是一帮乌合之众。在李建成的手下,杰出的谋士有魏征、王珪等人。并且还拥有2000千长林兵,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东宫是李建成一方的基本阵营。
两方对比,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李建成身边实际上没有心腹,有重大事情要决断,并不是先同魏征、王珪等人商议,而是和李元吉讨论。就是说,谋划一个事情,李建成的谋士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所以,太子集团只是靠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的智慧,而李世民这边就不同了,他身边始终围绕着三个心腹——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都是人精,两个人精抵得过四个人精么?
再看双方的兵士。玄武门之变当日,东宫太子府这边有2000精兵,而李世民一方就很弱。旧唐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9个人对垒2000人,这也太悬殊了吧。好在还有另一段记载:“六月初四,建成既死,敬德引七十骑蹑踵继至。”掰指头算算,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手下的武将谋臣和兵士加在一起,也不过80余人。但是最终他赢了,他以少胜多。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次战斗,而是一次谋杀。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兄弟间的相互谋杀,对亲情的残暴屠杀。
不得不说,太子府和秦王府兵将谋士的实力,仅仅是双方力量对比之一。还有另一种力量,就是后宫的力量。在这方面,李世民完全不是李建成的对手。这和他们父亲李渊密切相关。李渊晚年的时候,有很多内宠和嫔妃。其中有两个宠妃是李渊的最爱,一个是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对于父皇李渊的这两个宠妃,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迥然不同,李建成利用太子的身份和她们结交,讨她们喜欢;而据旧史记载,李世民对她们从不曲意奉承。单就这一点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性格里,都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但李世民更坦荡、更大气、更男人。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是真理,却真的有道理。
太子齐王与他势不两立,后宫两名长舌妇争相诋毁。危机四伏!秦王府的幕僚们很害怕。骨干之一的房玄龄,当时任行台考功郎。精明的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一旦祸乱发生,就会血染宫廷,实在是国家的忧患,不如劝秦王“行周公之事”,使国家安定。这里的“行周公之事”说的是西周成王初继位时,因成王年少,由周公摄政。结果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服,发动叛乱。周公经过一番讨伐,诛杀了管叔,将蔡叔流放。
房玄龄把这意思先跟长孙无忌说了,长孙无忌当即赞同,说自己心中也早有此意,只是不敢说出来,如今你说了,正合我心意,应当好好地告诉秦王。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去找李世民商议,说秦王功盖天地,应当继承帝业,今日的忧患恰恰是天助的机会,希望大王不要迟疑。
而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一方来了一手更为露骨的——瓦解秦王府的整体实力。
首先是利诱,争对秦王骁勇的部将。李建成方派人装了一车金银器送给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而尉迟敬德当场就拒绝了李建成。他说秦王对自己有再世之恩,如今在秦王府做事,应当效命报答,如果我与殿下私交,就是贪利忘义,殿下会用一个贪利忘义的人吗?
李建成又气又臊。
接着,尉迟敬德把这个事情向李世民做了报告。李世民很信任尉迟敬德,说你的忠心像山岳一样牢固,就算给你的金子像北斗星一样多,你也不会动摇,太子送你东西,你就接受,这样可以知道他的阴谋。否则,灾祸就会降临到你头上。
果不其然,这事过去不久,齐王李元吉就派人在夜里去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什么样的人物?那是贴门上辟邪的门神。他察觉到有刺客,就打开各层的门,安卧于床,一动不动。刺客屡次到了他的庭前,就是不敢进入。
搞不定尉迟敬德,李建成又派人用金帛去引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同样遭到拒绝。
笼络引诱不成,李建成换了一招,说起来也是老把戏——他指使李元吉向李渊进谗言,诬陷尉迟敬德,企图让李渊下诏将其诛杀,在李世民的坚决请求下,才保住尉迟敬德性命。紧接着,李建成又谮毁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要将他调离京城,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节抗旨冒死不肯离开。这还不够,李建成和李元吉分析,这秦王府里的谋士,关键人物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又向李渊谮毁,把房玄龄和杜如晦驱逐出了秦王府。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就只有长孙无忌留在秦王府中。形势非常严峻。
走到这一步,难道李世民就一直没采取任何手段,只是一味退让吗?李世民没有坐以待毙,他干了两件顶重要的事儿。
第一件:通过妻子长孙氏争取到李渊嫔妃的支持,收买东宫集团的心腹人物。
第二件:收买了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
准确地说,对于夺取皇位继承权,李世民一直是有准备没决心。虽然他蓄谋已久,但何时夺位,以何种形式夺位,一直是不明确的,只能说句大白话,没逼到那份儿上,逼狠了咱也不怵。
两兄弟的箭都搭在弦上,都想站在所谓正义的一面,等待一个契机,一个突发的动力,将毒箭射向对方,置对方于死地。
这个契机还真来了。
武德九年,东突厥郁射设率领数万骑兵,屯兵黄河以东。侵入大唐边塞,围攻乌城。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带军北上征讨。李渊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敕令李元吉为都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大将军张瑾等人去援救乌城。李元吉这时就使了鬼心眼儿,他请求调用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以及右三统将军秦叔宝等猛将同行,而且,还挑选秦王府里的精锐士兵来补充军力,全部编入出征的部队。
这是一副猛药,先把你掏空,然后再杀你,让你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对比后宫力量和朝廷势力,东宫集团和秦王集团的悬殊很大。只有战斗实力有得一拼,这下可好,战斗实力也给你挖空了。
先前说过,李世民通过妻子长孙氏争取到李渊嫔妃的支持,收买了东宫集团的心腹人物。这个心腹人物就是太子宫率更丞王晊。他向李世民秘密报告,说太子告诉齐王:“现在,你已兼并秦王的精兵猛将,拥有数万之众。我与秦王在昆明池与你践行,就在践行宴席上,派壮士将秦王杀死。然后上奏父皇,就说秦王患急病死去,父皇不会不信。到时候,我再派人进宫游说,要父皇把国事大劝移交给我。而尉迟敬德等人也落到了你手里,正好将他们全部坑杀,谁敢不服?”
李世民立即把王晊的密报告诉给长孙无忌等人,至此,李世民决心坚定定,命令长孙无忌去召集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场的幕僚们很担心,担心什么呢?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遵旨不再侍奉秦王,私下来见是死罪,恐怕他们不敢来。李世民拿了自己的佩刀给尉迟敬德,嘱咐说:你去看他们的态度,他们若不肯来,就把他们的头砍来!
李世民此时已下了鱼死网破的决心。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一同去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秦王已决定大计,你们应急速入府共同商议。房、杜二人便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回到秦王府。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清晨。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还记得李世民收买了两个人吧。一个是太子宫率更丞王晊,另一个是玄武门的值班将士常何。正是这个常何,使李世民等人顺利进宫。
此时,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里的内容。她急速通报太子和元吉。李建成遇事就找李元吉商量,今儿也一样。李元吉的意见是,咱们应该率领东宫、齐王府的兵马,托病不上朝,看情况再说。李建成则认为兵防都已齐备,应该同去上朝。李元吉的意见,李建成几乎都予以采纳,唯独这一回他没听从。
这就是命!
那么,李渊这时在做什么呢?他打算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询问关于太子和李元吉的事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从玄武门进宫去面见父皇李渊,到了临湖殿,发现殿周围人马闪动,感觉情况不妙。要说这两兄弟反应也够快的,立刻掉转马头,飞一般往回疾驰,打算返回东宫府。但是,已经晚了。李世民拍马追来,高喊李建成“大哥”,这是李世民最后一次呼唤自己的哥哥。李元吉看出李世民的意图,举起弓箭要射杀李世民,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另有缘故,拉了三次也没把弓拉满,箭在中途落地。李世民举箭瞄准李建成,嗖一箭过去,将李建成射死于马下。紧接着,尉迟敬德率领七十骑赶到,射杀李元吉,李元吉坠马。此时,李世民的马忽然受惊,直奔树林,被树枝挂倒,半天没站起来。李元吉很快朝李世民跑来,夺了李世民的弓企图将他扼杀。危急时刻,尉迟敬德追来,李元吉才放过李世民,往武德殿奔逃,尉迟敬德赶上,射杀了李元吉。
此时,皇帝李渊还丁点儿不知道玄武门的事情。突然,尉迟敬德全身披甲,手持长矛,闯入宫中。李渊很吃惊,大叫谁在作乱?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谋反,秦王派兵讨伐,现已将二人诛杀,恐怕惊动陛下,所以怕我来保卫陛下。
事已至此,李渊没有任何办法。他问裴寂等人: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没有到他们兄弟之间,竟是这样一个结局,现在应该怎么办?
心里一直支持而不敢公开的萧瑀、陈叔达等人回答:当初,建成和元吉没有参加起义,对于帝国的建立没有功劳,因而他们嫉妒秦王,共同设下毒计,要加害秦王,如今秦王讨伐他们,已将他们诛杀,秦王功盖过世,全国归心,陛下若封他为太子,将国事交付于他,就不会发生事端来,天下就太平了。
此刻的李渊,既遭受丧子之痛的打击,又遭受突变带来的震惊。极度悲伤、震惊中的李渊,已然没了主意。只得听从近臣的建议。说这样很好,这也是我的心愿。
事情平息之后,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进行安抚。他抚摩着李世民的头说:这些日子以来,朕差点被人言所误。
李世民跪在地上,脸庞紧贴着父亲的胸膛,泣不成声,长久痛哭。他真的伤心,真的痛苦。他终于获取了皇位,终于能执掌朝政国事,而得到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何其巨大。可悲的是,这一切值得还是不值得,由不得他做主。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和悲恸,他为他的父亲哭泣,为他的兄弟哭泣,也为自己哭泣。
唐太宗靠权势强取《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