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
21657500000010

第10章 历史质疑(1)

蜀后主刘禅并非庸劣之辈 \ 李世民因何不杀武则天 \ 杨贵妃终老日本了吗 \ 历史上真有杨门女将吗 \ 吴三桂谋反乃是被康熙皇帝所逼\ 大清子民为何钟情于鸦片 \ 孝庄是否用“美人计”诱洪承畴降清 \ 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微妙的关系 \ 兵权在握,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

蜀后主刘禅并非庸劣之辈

刘禅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确认。

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刘禅是个昏君,那显然就太不公道了。就是他老子——刘备身边也有小人,那个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战而降。当时的形势不得不让刘禅做出被后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苟且求活,他选择了后一种。但这也并不能说他就是个昏君,中国的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忘恩负义。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那个歇后语上了。还有,赵云从乱军中把刘禅救了出来,但后来在追谥前朝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偏偏忘了追谥赵云。这是大恩情,而刘禅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事实却是,他不追谥赵云,其实是继承了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封了四个,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并未在其中,但后来,姜维他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刘禅欣然接受,追谥了赵云。

第四,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有点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当时就跟旁边的人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没心没肺到这个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

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刘备临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道遗诏,在这道遗诏中,刘备对刘禅说,丞相曾说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说,诸葛亮也不是那种拍马屁的人。他们说刘禅的智量甚大,总该不会是自欺欺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投降曹魏,称帝41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如果不从时间上来讲,有这么几件事也可以证明刘禅非庸劣之辈。

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掉的,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做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

同样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 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这到底是谁给他出的主意。但如果无法得知,那应该就是刘禅所为。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难道是刘备的遗嘱中另有玄机?还是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权?

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治后开始出现了生机。而当初刘备托孤说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表面上是告诉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你可以辅佐刘禅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扯淡。首先,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其次,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

事情也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刘禅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是,“辅佐”一词与“取代”完全是两回事,诸葛亮从刘备死后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又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如诸葛亮所言的那样,在朝政上一无是处。

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笨到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越会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样的人手下办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大概有如下原因。

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

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用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

而李严的被废则成为刘备遗嘱破产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备的政治遗嘱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目的。

终结:李严被废

也许,刘备让李严辅助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本身就是一个错。李严是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

公元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公元213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的确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而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于后主刘禅的影响似乎都是间接的,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确实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

那么,是他不想照顾吗?是他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

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并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皇宫卫队长,那么,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李世民因何不杀武则天

自古以来美丽就是女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资本。杨夫人看着女儿丰丽的小脸,也不禁开始动起重振家声的念头。她一有这个念头,整个杨氏家族就开始行动了。当时,杨氏一族至少有两三个姑娘都正当着太宗的妃嫔,这些人就开始在宫里宣传起武则天的美貌来。一来二去,当然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当时正是后宫寂寞,决定征召她进宫当才人。那正是:武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才人”是个什么称号呢?古代普通男子有妻有妾,皇宫里呢,当然也有高下贵贱之分。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们也就是妃嫔,也是分等级的,并且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员额。第一等叫妃,有4人,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嫔,共9人;嫔之下,第三等是婕妤,9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9人;再往下就是第五品的才人,还是9个人。

进宫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很难说清楚。一方面,14岁的小姑娘,进宫就封为五品才人,确实是很荣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得宠的人却寥寥无几,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中奖率很低啊。大部分妃嫔都是寂寥一生,出头的指望很小,所以一般的父母都不舍得让女儿去冒险。杨夫人虽有心让女儿改变命运,但事到临头还是难以割舍,听到这个消息后,日夜啼哭。但是武则天不是这么想,她觉得家里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进了宫,也许会有新的机会。大概是她父亲武士彟喜欢冒险的基因遗传给了她吧,她愿意去冒险。

就这样,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带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正式进入了宏伟壮丽的大唐宫殿。刚进宫的时候,唐太宗确实喜欢过她,还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武媚娘”。透过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就是可以随玩随丢的一个小玩意儿。喜欢了一段时间以后,军国大事一忙,太宗就把她丢到脑后去了。

狮子骢事件

狮子骢是一匹马的名字,由于鬈毛像狮子似的,所以叫做狮子骢。这匹马长得高大威猛,神骏异常,但是性子暴烈,没有人能驯得了它。唐太宗是个爱马之人,为此很是着急。

有一天,风和日丽的,唐太宗在一群妃嫔的拥簇之下来看马来了。这之中就有武则天,她进宫许久,还没引起皇帝的格外关注呢。太宗围着狮子骢转了一圈,不由得叹息:这真是一匹好马呀,可惜就是没人能驯得了。其他的妃嫔都默不作声,一片寂静。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说:陛下,我能治服它!唐太宗吃了一惊。武则天款款地说道:不过,我需要三样东西。第一,铁鞭;第二,铁锤;第三,匕首。唐太宗说:这可不是驯马的东西啊,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啊?武则天笑道:陛下,这马如此暴烈,必须用特殊手段。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它不服,我就用铁锤锤它脑袋,如果它还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哎呀!唐太宗听了心里是哇凉哇凉的:面前这个娇弱如花的小姑娘,怎么说起话来这么狠呢!一时半会儿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过了好一会儿,太宗终于讷讷地说了一句:你真了不起。说完之后呢?这事儿就没了下文,既没有封官,也没有赏赐。可见,武则天在太宗面前的第一次表现以失败而告终。

李淳风预言女主武王

李淳风,陕西岐山人,公元602年生,公元670年卒。李淳风是个神秘人物,但历史上的确是实有其人。李淳风以《推背图》闻名,但他更是一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李淳风家世也神秘,《旧唐书》上说:“(李淳风)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

公元622年,李淳风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还着有《法象志》,共7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公元641年负担了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责任,为《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自然灾害史料。

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宫外忽然开始流传“女主武王”的预言,说唐三代之后,当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本来是一个民间的流言,后来就传到宫廷里了,李世民听了这个话很难受。他秘密地把李淳风(时任太史令)召到宫里,问他有没有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历法,相当于现在的占星术大师。李淳风说,臣夜观天象,发现有太白经天,这意味着有女主要兴起。又说,我经过一番推算,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在陛下的宫里,是陛下的眷属。不出30年后,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还要诛杀李唐皇室的子孙。李世民听了非常紧张啊,说,那怎么办呢,既然预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这样吧,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我要在宫里头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边的我们都杀了算了。李淳风说,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话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这么一个人下来,就会保护她,您恐怕轻易杀她不得,而且会殃及众多无辜,上天会怪罪的。退一步说,就算您把她杀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没有改变的话,他还会再派一个人来。这个人我刚刚说是陛下的眷属,已经在陛下的宫里了,现在是个成年人了,30年之后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较仁慈,可能对陛下的子孙会留有余地。如果您现在把她杀了,上天又生出一个新的人来,那这个人30年之后可是年轻人啊,年轻人心狠,杀起陛下的子孙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还是别杀了吧。这是一个说法。

谁当了武则天的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