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全集
21654300000009

第9章 身价心计学:提高身价,你也可以成为“绩优股”(1)

在这个社会上,任何群体皆以阶层而存在,个体的人总以不同的身价而跻身不同的阶层。身价本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白领阶层来说,年薪是他的身价;对于官场中人来说,级别是他的身价;对于商人来说,资产是他的身价;对于文化人来说,学识就是他的身价。当一个人有了名气,有了自己的身价,自然能赢得骄人的声望。

适度“抬高身价”

善于玩“心计”的人会在必要的时候“自抬身价”,过度的谦虚只会让别人看不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抬身价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肯定自己,并成为敦促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社会,善于玩“心计”的人就会在必要的时候“自抬身价”,过度的谦虚只会让别人看不起。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果王婆只是谦虚地说自己的瓜不太好,那谁会买呢?抬高你的身价,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暗暗佩服你,也就愿意与你来往。

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如果你来自三流大学,那么别人对待你就和对待来自一流大学的人不同。所以,面对这种人情冷暖上的“势利眼”,适当地抬高一些自己的身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说“自抬身价”有贬义的成分,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自夸自大,增加自己的分量,因而让人反感。但假如你自身确有价值,而别人评价不足。这种情形下,你更应该自抬不可,不能固守所谓“谦虚为上”的美德,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根本没有那份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现代社会,“自抬身价”不妨可以成为人们借鉴的一种生存手段。因为其他人也许没有时间来评价你、掂量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只好在适当的时候抬高一下自己。

在上个世纪的上海,一家颇有声名的服装店新进一批设计前卫、款式新颖、用料高档、做工精细的女装,每套价格350元(当时普通工人每月收入40多块钱)。服装一亮相顿时倾动全城,尤其大家闺秀都以提前观看欣赏为荣,不想展销三天成交量却很小。经理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提笔在价格后面加上一个零,结果购买者蜂涌而上,以至重复进货,一再告罄。看起来简直就是笑话,也的确是笑话,根子里却道破了人性的奥秘,自抬身价有助于开拓市场,是另一种推销自己而且高价推销自己的高超艺术。

身价,无非就是商品(包括人)价值的货币体现。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商品无一例外都存在身价问题,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身价的作用更为明显,相同商品由于身价定位的差异结果迥然不同,质优价低、质劣价高等质价分离的奇怪现象经常出现。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引导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自抬身价就成为做人处世必不可少的修养和技巧,有时需要营造条件让别人捧,有时则要赤膊上阵自己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自抬身价”的行为随处可见。例如:有些影星提高片酬,主持人提高主持费,演讲者提高出场费,乃至于公司的同事要求老板加薪等,这些都是“自抬身价”的行为。当然,其中有些人确实名副其实,与他们所要求的身价相符,但有些人则夸大其词,根本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可是,只要他们敢自抬身价,多半能够如己所愿。

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的周躁访问齐国,并期望在那里做官。可是他自己的名声又不够,怕得不到齐王赏识,于是他对在齐国做官的朋友宫他说:“我想作为齐国的特使访问魏国,如果齐王能给我支持,我会出使魏国,并试着让魏国与齐国亲近。”

宫他听了赶紧对他说:“这可不行,你这样说等于贬低了自己,承认自己在魏国不吃香,这样的人,齐王又怎会重用呢?”

周躁着急地问:“那你说我该怎样说呢?”

宫他给他出主意说:“你不如自信满满地问齐王对魏国有什么期望,然后告诉他你可以倾魏国之力满足齐王要求。这样说齐王必定以为你在魏国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自然会厚待你。然后你再去魏国,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倾自己全力,满足大王对齐国的要求。这样魏王也必定不会小觑你,会重用你。你看,这样做你既可以打动齐王,又能打动魏王。”

周躁原本没有名声和地位,要想在齐国谋得一官半职其实很不容易。但他在朋友宫他的建议下,得到了齐、魏两国的重用,这全靠他以假魏之名抬高了自己,进而达到了在齐国谋职的目的,然后又以假齐之名,让魏国也重用了自己。

其实,在如今的社会大潮中,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各有各的价值。所以,年轻人应该懂得适度地自抬身价,让别人认同你的价值。有时候人有一种奇妙的心理,通常情况下,都更愿意相信价格昂贵的商品,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物有所值”。而对那些便宜商品的价值却心存质疑,认为“便宜没好货”。因此,你如果把自己的身价定位太低,只会让人看不起,而把身价提高了,会引起他人的重视,认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试试自抬一下身价吧,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事实上,能不能够立刻如其所愿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为自己抬高身价,你可以为自己定下一个基准,好比为商品标价一般,这有“昭示众人”的味道,以便下回“顾客”上门时,能按新的价格“成交”!

不管你处于什么职位,也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不必过于谦虚客气,适度地自抬身价吧,就算被人笑,也比自贬身价要好。而且只要“抬”成功了,你就会从中受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抬身价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肯定自己,并成为敦促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因为身价抬上去了,你就应该使自己各方面都跟上去,否则你的身价就保不住了。

在现代职业生涯中,人作为一种商品,其身价都不相同,有的人年薪五万,有的人可能年薪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较为客观真实的自抬身价,既益于自身价值得到重视,又有益于用人单位尊贤爱才意识的培养,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

一个人只有真才实学才敢于高价出手,高价出手的人才又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一种积极效应,那就是质高价优,引导大家积极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提升氛围。相应地,用人单位为了能够网罗人才,自身也要增强竞争力,学会引进人才利用人才,否则无法提供人才施展才能的最佳舞台,照样难以留人,这样就进入了一个人才与用人单位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当然自抬身价不是无原则地自吹自擂,抬得过高,只会摔得更惨,相反应有坚实的知识才力作后盾,至少也要与你自己的才能等值,否则只能像那位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样贻笑大方。

让自己成为“绩优股”

与成功者一起谋事,成功的把握自然会大一些。

在我们还没有成功之前,在我们还没有社会知名度之前,适度地“利用佐证,抬高自身”,使自己成为“绩优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成功者一起谋事,成功的把握自然会大一些。但是,这样成功的人一定不愁找到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合作,我们有什么优势可以让他选择我们呢?答案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变成“绩优股”,到那时,还愁人们不会自动靠过来吗?

成功者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成功的,相反,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处境下才穷则思变,开始白手起家的。

根据成功学的一般规律,成功的第一步是最难迈出的,因为你还没有取得成功,对别人来说利用价值不大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一般来说,已成功者在这个时候都不愿意与你交往。只有当你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实现了你人生的第一次飞跃,渐渐开始有了被利用的价值之后,你的社交圈子才会得以拓展,才会有更多的成功者愿意与你交往,你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我们先不说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该如何如何,现在只谈如何实现成功的第一次跨越,如何在原始积累阶段就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肯定,如何让你成为“绩优股”。无数历史的经验证明,一开始就树立自己成功者的形象、巧妙地抬高自己的身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汉高祖刘邦就是个中高手。

刘邦小名叫做刘三儿,幼时是当地有名的无赖,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过硬的后台。照理来说,应该是没有人愿意接纳他承认他,天下英雄(更多的是地痞无赖和亡命之徒)也不会因为他的“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死心塌地地追随他一起造反。

然而,刘邦毕竟是一代枭雄,自然有他自我推销的“一套”。他一开始先是找了一些“托”散布谣言彰显其所谓高贵出身,诈称他出生之时有各种异象发生,宛若天命所归似的(他的这一招后来被我国封建王朝的许多统治者如赵匡胤先生之流发扬光大)。

刘邦后来不知道使用了什么手段或者说是阴谋诡计娶了吕文的女儿做老婆,于是他又假托吕文善于看相之名,放言吕文是认为他将来必定贵不可言才把女儿下嫁给他而抬高自身,从而吸引了大批沛县本地的地痞流氓和五湖四海的亡命之徒追随左右。

然而,刘邦营销自己的经典之作还是他的“斩白蛇而起义”。一个无赖乘着酒兴斩杀了一条蛇,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情,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知道如何把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地放大,从而向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于是,有一天刘邦孤身一人(显而易见就他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任何别的见证)在荒郊野外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不知是何装束的老太太在路边哭诉:“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化成蛇,躺在路上休息,不料却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命啊!”呜呼,此时此刻,刘邦这一地痞无赖赫然已摇身一变为天帝之子,天下想不是他的都难了。

刘邦完成他人生第一次跨越的手段虽然不尽光明磊落,但是,他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制造社会影响、抬高自己身价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我们还没有成功之前,在我们还没有社会知名度之前,适度地“利用佐证,抬高自身”,使自己成为“绩优股”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大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然而要想让自己成为“绩优股”,除了要善于把握机会外,还要具备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1.自己要有真才实学

纵观历史,那些深得信任的人,无一不是才华横溢、能力杰出之辈。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在战国角逐、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中,他曾经在与六国国君的合作中大显身手。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早期艰苦卓绝的求学分不开的。

在苏秦年轻时曾经遭遇过一段坎坷困难的境遇:刚开始,由于苏秦所学纵横学派,术不精,游说无成,不为人君所用,回到家里穷困潦倒,受到全家人的讥讽挖苦。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是总结了过去读书失败的经验教训,转而走上对书精读的道路。终于,苏秦成为了纵横家的大学者,口若悬河,才华横溢,各国国君纷纷主动与他合作,奠定了他称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的事业基础。苏秦也成了显赫一时的杰出外交家和学者。

所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先学有所成,才能把所学的本领作为让别人自动靠过来的资本。只有才华与能力才是接近别人的名片,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在茫茫的人海中为自己找到可以合作的成功人物,成就自己的创业之路。

2.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

人们都愿意与能力较强的人合作,而对那些整日消极,愁眉不展的人有抗拒感。所以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也要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人的信任。

3.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人都想给自己找到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坚实靠山,然而,要想靠得稳,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扶持,不仅需要自己的真才实学,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唐朝宰相房玄龄,才华横溢,同时又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他在职近二十年,善始善终,不遗余力,得到了唐太宗的极大信任。

早在李渊太原起兵反隋之时,房玄龄就看出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是自己建功立业道路上最佳的合作者。于是,他就投奔了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果然登上了王位,房玄龄被提升为宰相。在任相职期间,房玄龄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在选拔人才方面,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在对李世民的进谏方面,他也做得很突出,能坦陈己意,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危,唐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并亲去探望,与他握手叙别,不胜悲痛。可见,他与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的合作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赢得唐太宗这样深厚的情谊。

想尽一切办法推销自己

当你学会推销自己时,你几乎就可以推销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推销,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工作,其实它更是一种人生状态。

推销员推销的是产品,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推销自己——不论是在工作、生活或是爱情中。推销自己,就是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推销自己,就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自然地融入人际关系中;推销自己,就是完美地展现自己,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才华横溢,但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工作勤勤恳恳,颇有成效,但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于是他们开始叹世道的不公,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不会推销自己,从而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有些人能力有限,却善于推销自己,往往能坐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被领导委以重任,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东方朔是东汉时期的一大文豪,深受汉武帝器重,而他之所以被重用更是由于他成功的自我推销。

东方朔初入长安时,用三千片木牍向汉武帝上书,其木牍之重需要两个人去抬才能勉强抬起来。东方朔在奏章中直言不讳地称自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并将自己的优点一一列出,希望皇帝重用他。汉武帝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他的奏章读完。皇帝看完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但多疑的汉武帝并没有马上重用他,想再观察他一番。

东方朔见汉武帝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另辟蹊径地推销自己。当时,与东方朔并列为郎的侍臣中,有不少是侏儒,东方朔就吓唬他们,说皇帝嫌他们没用,要全部杀死他们。侏儒们被吓坏了,禀告皇帝。

于是,东方朔终于获得了被汉武帝召见的机会,并适时地把握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