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全集
21654300000021

第21章 求人心计学:有礼有节,助你心想事成(2)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送礼,就如沏茶,沏好了茶香袅袅。这送礼的“功夫茶”,你会沏吗?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到位,能否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够恰得人心。特别是职场中,往来的礼物不在贵重之分,而在时尚、实用、有情趣,做到这三点,你就能沏出远香益清的送礼“功夫茶”了。

求人要投其所好

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办的事就能深入人心。

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他以为最值得谈的事。

求人办事,与人交谈的唯一捷径,就是要投其所好。如果你能投其所好,说的话办的事就能深入人心;如果反其所好,只会招来对方的厌恶,给自己带来麻烦。

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劳工,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得很投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罗斯福是个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他以为最值得谈的事。罗斯福无论接见任何人,不管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有兴趣的谈话资料。所以,所有见过他的人,无一不对罗斯福有好评。

投其所好,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如果只投其表面所好,对自己未必有利。以下的例子,可以提供给你做参考。

有位白手起家的经理,任何赚钱的生意他都有兴趣去做,别人来为他出点子赚钱,他都一概欢迎。但到了晚年,他忽然变得好名起来,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有些他以前的朋友,还用老办法来找他,结果败兴而归不说,还被这位财阀视作“好利之小人”,永远不让他们再登门。

社会上也有人不识时务,对一些好利之人万般劝说,想让他们做点善事,以博取好名声。像那种募捐方式,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因为他们对“名”根本不屑一顾。对这些人若不能动之以利,他们怎么能甘愿付出呢?

前面这种人要投其所好并不易,但最难的还是有些伪君子。他们表面好名,但你若真以此为题,他们就会把你当做书呆子,表面上尊重,实际上疏远。可是如果你对他讲利,虽然能说中他的心意,但为了维护虚伪的形象,他反而会申斥你一顿,骂你污辱他的人格。这种人暗地采用你的建议,却不会对你个人有所尊重。

对付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不要揭破他的假面具,但要直指他的心。先来讲上一段大道理,再轻描淡写地指出主题。彼此若能心照不宣,这种沟通最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所以找话题要投其所好,但不要呆板地正面去投其所好,要记住,侧面的投其所好更为有效。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如果不能善用机会,投其所好地找出话题,必然不能取得沟通的成功。当然,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又怎能合作?怎么能办成事?

与陌生人交往要尽最大可能突破彼此的心理戒备,设法给对方留下好感,让对方觉得你既有情有义,又有礼有信,最好还能让对方觉得你有用有利,有志有趣。这样的人,对方才可能愿意与之交往。

在和对方正式交往之前,尽量对其职业、性格、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求在交往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处好关系。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他两个方面的情况:(1)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不认为中国人比洋人差;(2)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 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背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毕竟“文如其人”,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后,盛宣怀前来谒见醇王。

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随即问道:“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醇王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

当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应当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人生的挑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在对对方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两情相悦,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从而赢得对方信任。

连陌生人初次交谈都必须想尽办法,投其所好去寻找话题。对我们那些已熟识的朋友或上司,这件事不是更重要吗?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循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托陌生人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工夫,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想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1)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求人有术,巧言攻心

要办好事,说话就要掂着对方的心理说,根据对方的感情说,摸着对方的好恶说。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

要办好事就少不了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而有人交流得好,有人交流得不好,所以说:“马好在腿,人好在嘴。”会说话的人大多都是会办事的人。那么,求人办事怎么说话呢?

所谓的会说话并不是耿直诚实、直来直往,更不是口若悬河、故弄玄虚。而是要掂着对方的心理说,根据对方的感情说,摸着对方的好恶说。古有“顺情好说话,耿直讨人嫌”之说,对方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都弄清了,说话也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依据。有时,要对方答应某一请求,直说不行,曲说反而成功了;正说不行,反说却成功了;实说不行,虚说却成功了。而人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达到办事的效果,所以不要顾及怎么说,只要达到目的,怎么说有效就怎么说。所以,会说话在办事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花言巧语正是会说话的表现,这里所说的“花言”指的是把话说得美,说得好听,说得感人、动人、耸人、悦人、怡人;“巧语”说的是说话的机会恰到好处。用这种方法办事,必须有广博的见识,丰富的思想和灵动的唇舌。知识面广,分析问题透彻,言语就运用得灵活自如,这样的语言怎么可能办不成事呢?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故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使对方暂时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当你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别人批评或指责时,不妨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人的心理是非常奇怪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即使你以前犯再大的错误也不会再多指责了。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鲁莽”,或“我说的话是过分点。”

此时,即使对方对你的话非常反感与不耐烦,也不会当面表现出来,更不会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齐国有名的人物孟尝君多次出任相职,是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就辞官还乡,去一个叫薛的地方。

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国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相比,一旦楚兵到来,薛地将会危在旦夕。

在这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只有求助于齐国了。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但仍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种绝望无助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善随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而且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对他非常器重。闵王时代成了王室的左右手,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淳于髡赶回齐国进宫晋见闵王。正面的话题当然是要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而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淳于髡说:“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话题很巧妙地谈到薛,而且还不露任何痕迹。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自己的计划已经得逞,便捉住机会说:“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祠庙,咳,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表情大变:“喔,原来薛有那么大的祠庙?”于是,就立即下令派兵去救薛。

所以,要说服别人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说话就要攻心,要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被说服者信服。

有一位作家对一位商人说:“上个星期,我的伞在伦敦一所教堂里被人拿走了。因为伞是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花了几把伞的价钱登报寻找,可是一直都没有结果。”

“您的广告是怎样写的?”商人问。“广告在这儿。”教授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纸片。

商人接过来念道:“上星期日傍晚于教堂遗失黑色绸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到布罗德街10号,当以5英镑酬谢。”

商人说:“我是常做广告的。登广告大有学问。您登的广告不行,找不到伞的。我给您再写一个广告。如果再找不到伞,我给您买一把新的赔您!”

商人写的广告见报了。次日一早,教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园子里已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各种各样的伞都有,都是从外面扔进来的。

而作家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里间。好几把伞还拴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勿将此事声张出去。作家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商人,商人说:“这些人还是老实的。”

作家好奇地问:“你的广告到底是怎么写的,他们怎么会把伞都送过来呢?”

商人就把写的那张广告给作家看,上面写道:“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招惹麻烦,还是将伞速速送回布罗德街10号为好。此君为谁,尽人皆知。”

商人的广告虽然做的有些狡猾、狡诈,但是毫无疑问,其语言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与杀伤力。在作家实事求是的广告没有奏效的情况下,商人“别出心裁”,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商人的广告之所以能够奏效,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一般偷伞人怕被抓到的心灵弱点。求人办事也是如此,要找准所求人心理的那个薄弱点:“恭”其所需!不一定非得要有拍马屁的好本事,但一定要有说好话,说好听的话的本事。如果碰巧他的女儿在他身边,你就要把他的女儿夸成一朵花,即使她不漂亮,也要夸她的“可爱”;如果对方是一位老艺术家,清心寡欲,那你就要准备好和他谈谈诗词,聊聊苏轼之类的人物了。巧言攻心,不怕他不为你的语言所动。

说话有一定技巧,说得好,别人就会不知不觉地按你说的去做,如果所说的话不能抓住别人的心理,就不能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所以,说话时要善于巧言攻心,对方才会为你所动。

激将有法,让他人助你成事

有时一句偶尔的反话,就可以促成对方正向的举措。

一个人如何考虑问题完全由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好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