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心理操纵术全集
21646200000009

第9章 心理洞察术(8)

晕轮效应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所以常常会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美好的品质;而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那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不良品质。这就好比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桑戴克据此为这一心理现象取了个很形象的名称——“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做过的一项实验,有力地证明了“晕轮效应”。他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照片,这些照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则是最低的,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的最典型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所谓“晕轮效应”,通俗地讲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所以也称为“成见效应”、“光晕现象”、“以点概面效应”。

晕轮效应的特征,给人们的认知带来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

“晕轮效应”不仅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诸多方面。在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认知的角度讲,“晕轮效应”仅抓住并依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其全部特征做出定论,这显然是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注意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从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当然,“晕轮效应”有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使你能力较差,别人也会对你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到了你的诚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以防“晕轮效应”的负面作用。同时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效应提升自身的魅力值、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期待效应: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当人们听他人说“当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当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的话语时,也许会认为对方有做白日梦的嫌疑。事实上,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或者遇到这样的事情,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时,告诉你,是你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你受到了人性弱点的左右。因为,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对某件事情做出想象时,才会更好地付诸行动,即只有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才更易获得成功。正如史迈利·布蓝敦在他的著作中写到的那样:“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对于这一点,从影响力的角度讲,用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向他人施加影响。

推销之父原一平在25岁时报考了明治公司,虽然被录用,但主考官却对他说:“原一平,你不是干得了这种困难工作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原一平,他瞪着眼睛注视着主考官,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我必须证明给你看看。”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努力工作了3年,最终在该公司站稳了脚。

就在他取得了一些业绩的时候,他心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推销想法:找明治公司董事长串田万藏要一份介绍日本大企业高层次人员的“推荐信”,这会更利于他推销保险业务。但向董事长提出这样的请求怎么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这个想法,他坐立不安,并发誓要实现自己的推销计划。

一天,他终于咬紧牙关,鼓足勇气,信心十足地推开了董事长的门。当他支支吾吾地向董事长说出他此次来的目的时,串田董事长立刻反问道:“什么?你以为我会介绍保险这玩意儿吗?”

原一平曾设想过串田拒绝他的很多种方式,但就是没有想过串田会用轻蔑的语言“这玩意儿”来形容保险这个行业。他被激怒了,毫不犹豫地向前跨了一步,对串田说:“你这个家伙。你刚才将保险这个行业说成了这个玩意儿对吗?公司不是一直对我们说‘保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正常行业’吗?怎么今天变成了这个玩意儿了呢?你还是公司的董事长吗?我回去立刻告诉大家你今天所说的话。”他说完便出去了。

走在回去的路上,他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同时又觉得自己说得没错。就在他回到公司准备辞职时,他的上司对他说:“刚才串田董事长打来了电话,尽管你对他的恶语相加令他很生气,但你走后他经过仔细地考虑,同意了你的请求。”

原一平能够成为被人们称赞的推销之神,不仅在于他灵活的推销技巧、坚毅的推销意志、勇敢的推销方法,还在于他敢于时刻警醒自己,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时就像一个人的目标一样,可以激励人们不停地为之奋斗。

对此,心理学家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的信念是否会影响你的行为?经调查研究发现,个人的信念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生活中人们认为做某件事的方法是科学、正确,还是荒谬、无知的,个人的思想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义无反顾地执行,这既是人的优点,也是人的天性弱点。

之所以理解为人的天性弱点,主要是从影响力的角度而言的。就是你可以针对欲影响之人的个人喜好以及生活方式,设定自己与之相符的信念和行为,并时刻告诫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这会帮助你在影响人的过程中,更易施加影响。身为公司部门主任的邹雯女士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邹雯是一名大专毕业生,由于学历低,刚到公司时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挤。他们曾嘲笑她是一个半文盲,甚至对她的能力有所怀疑。对此,邹雯从不理会,她装作不知道,对其他同事还像以往一样热情,但心里却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比他们都优秀。半年过去后,邹雯因为出色的工作业绩,被评为公司中季考核的十佳员工,这令周围的同事对她刮目相看,再也没有人说她是文盲了。两年后,她被提拔为该公司的部门主任。

邹雯的成功源于什么?作家乔治·巴纳说:“远见是在心中浮现的将来实物的可能性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图画。”邹雯正因具备了“告诉自己,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这种远见,才成功地影响了周围人,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偏见。心理学上,把这种迎合他人的要求激发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的方法,划分为期待效应的法则之一。主要是向人们揭示,适当的积极的自我期待,也能够增加影响他人的砝码。

所以,生活中要时刻告诉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这更能完善自己,激发自己体内的潜能,进而使自己能够获得有效影响他人的秘密武器。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

俗语说,“一步登天为拙招,得寸进尺方有效”。需要得到帮助或许可时,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心理接受习惯,先将“门槛”降低,再慢慢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天,为了打发等人的无聊时光,小纪在商场的时装区里闲逛。

“小姐,这是今年的最新款,您喜欢可以试试。”一位热情的售货员向小纪介绍。

“哦,我只是随便看看。”

“没有关系,不过,我觉得这款特别适合您,您可以试试?”

“呵呵。”小纪摇摇头。

“我卖衣服好几年了,根据您的气质就知道您穿什么样的衣服好看。不信您可以试试效果怎么样。”

“没事儿,您试完了不买也没事儿,就当尝试一下全新的风格,如果真的适合,还可以指导您以后买衣服的方向,是不是?”售货员一边说一边将衣服从衣架上摘下来放在小纪手上,“试衣间在那边。”

“您看,我说得对吧,多好看,简直就像给您量身订做的一样!”……

就这样,在本来并没有购衣计划的情况下,小纪买了那件衣服。

所以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会让顾客试一试,然后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以拒绝。

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登门槛效应。心理实验证明“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经典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登门槛效应”说明:如果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的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比较难以拒绝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一只脚都进去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要进去呢?

“登门槛效应”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假如一位男士遇到令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他马上直截了当地要与对方结为夫妻、共度一生,恐怕女孩子会在惊讶之余,对其避之唯恐不及。事实上大多数男士不会这么冒失,他们会先邀请女孩子一起吃饭,看电影,逛公园,这些小要求实现之后,他们才顺理成章地向对方求婚。

“登门槛效应”也可应用于教育工作中。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但人才的培养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她)按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以实现他(她)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