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心理操纵术全集
21646200000038

第38章 心理博弈术(9)

想想我们自己,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就拿参加各种比赛前的心态与行动来说吧。如果知道竞争对手很强大,我们通常会忐忑不安,同时也会全力以赴,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我们还会研究对手的强项,针对对手的强项,苦练自己的基本功,不惜拼命。相反,如果竞争对手相对较弱,我们会感到轻松,也比较自信,虽然仍在继续为比赛做准备,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有点心不在焉,没有了警惕性,没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没有了奋力一搏的拼劲。结果,在那些看起来难以取胜的比赛中,我们出乎意料地赢了;在那些看起来很容易取胜的比赛中,却莫名其妙地输了。

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对比自己强大或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怀有警惕心,对于比自己弱的对手则会放松警惕。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不正是因为过于轻敌,而让对方有机可乘,让自己一败涂地吗?

三国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曹芳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

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他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李胜的来意,便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让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连连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司马懿一边喝,粥却一边从他的嘴角流出,流满了前胸。

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风疾复发,没想到病成这个样子!”

司马懿说话非常缓慢,才能接得上气。他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

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

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就不加害于他。等局势稳定了,司马懿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司马懿的故事进一步说明,遇到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时,处处显出自己的强悍,会增加敌人的警惕心理,很难取胜。这时,如果能够抓住敌人骄纵的弱点,示弱于他人,让敌人掉以轻心,这样反而能够取胜。

这一心理战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后,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尽量不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虚实,如果我们拥有十分有利的条件,更不要轻易将它显示出来。相反,我们还应以适当的方式,故意暴露“弱点”给对方,以麻痹对方。

别人挑衅的借口,就是最好的还击武器

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喜欢与别人作对的、很难应付的滋事分子。很多时候,当你取得了成绩心情舒畅的时候,或者当你努力埋头工作的时候,他们会突发冷箭,冷不丁地甩出几句话或做出一些事让你难受半天。

你是否曾在同事的恶意挑衅面前手足无措、毫无办法,以至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来加以回击?其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别人挑衅你的借口,就是你最好的还击武器。

哥伦布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令西班牙举国欢腾,他成了航海史上划时代的英雄人物。1493年初,当哥伦布带着他的船队回到西班牙时,道路两侧排满了欢迎队伍,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特意将他请进皇宫,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晚宴。在西班牙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普通人受过如此礼遇,更何况还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哥伦布。

国王和王后对哥伦布的器重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一个趾高气扬的贵族轻蔑地说道:“不就是横渡一下大西洋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不定有人比哥伦布很早就想到了呢?”

“就是,只要沿着大洋彼岸的岛屿航行,谁都能横渡大西洋,如此简单的事谁都能做到。”另一个绅士附和道。

哥伦布显得很冷静,他没有答话,而是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拿出一个鸡蛋然后说道:“各位,谁能把这只鸡蛋竖起来?”在座的人哄堂大笑,议论纷纷,但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

哥伦布没有理会众人,而是不慌不忙地拿起那只鸡蛋,把尖的一头轻轻往桌子上一磕,鸡蛋随即就笔直地立在桌子上了。众人又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这是谁都能想到的事情。”

哥伦布也笑道:“你们说得很对,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但最关键的是,只有我才是第一个做到的。”

在我们周围或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说话夸张,喜欢有杀伤力的言论,这些都是喜欢挑衅的人与众不同之处。与他们交流时,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抓住假话中的其中一项,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觉得羞愧,那种内心变态的满足和嚣张的气焰立刻就会一落千丈。

一天,王丽叫赵晓一起下班回家。赵晓告诉王丽,今天要修改一下新项目计划书,晚上需要加班。由于赵晓在部门的工作一向很出色,王丽一直很嫉妒她。一听原本自己负责的计划书领导却叫赵晓去改,于是不怀好意地说:“嘿,赵晓,我认为你根本做不好这项计划书,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

被这话激怒的赵晓立马反驳道:“这项计划书我完全可以改好,但是你可能会觉得陌生,因为主管要求将原来那份上的毛病全都改掉。”王丽听了这话,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因为她不希望大家都知道原来的那份计划书是她写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挑衅的人不懂得在社会交际中用简单的方式来塑造自我形象,也不会用正常的方式确认自我。在这些人的头脑中有两种可能:要么自己被击得粉碎,要么去进攻他人。如果用他向你挑衅的借口来回击他,既能粉碎他对你的恶语相加,又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可谓是一箭双雕。

善用你的视线干扰对方的思想

一次,马楠出差,背了一大堆东西去坐城铁,城铁上人很多。到了一个大站,下车的人不少,眼看自己面前的那位乘客准备下车,马楠心里挺高兴,侧身让对方离开,不料,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个男青年抢先把座位坐了。

马楠很气愤,想着自己还得站半个小时,想着对方一个大男人却不懂规矩,她很不甘心,于是,用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个男青年。也许是马楠的眼光太严厉,那个家伙自觉理亏,没敢抬头,装模作样地掏出手机打起电话来。

过了几分钟,男青年抬起了头,他满以为马楠已经把目光移开,却不料,自己还在马楠的视线范围内。突然间与马楠咄咄逼人的目光相遇,他一下子显得很慌乱,通话也吞吞吐吐起来。不到两分钟,男青年站起身,放弃了座位,挤向了车厢的另一头。

男青年为什么会放弃座位?因为他的思想受到了严重干扰,与人通话有了障碍。不用说,肯定是马楠目不转睛的视线干扰了他。

这说明视线的力量不可小视,它不仅富有含义,可以传情达意,显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干扰他人,甚至完全左右对方。

不可否认,上述的案例是个特例。不过,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视线的变化绝不只是单纯的眼睛关注角度的变化,而是富有深意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视线变化,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甚至是身份、地位。

英国有一所大学曾经进行过这么一项实验。该实验以10名互不相识的学生为对象。这10名学生当中,其中5名性格较主动,另外5名的性格比较被动。

实验的方法是,先从两种性格的人中各选一个人,让他们进入一个房间,互相隔着一张桌子站立。由于两人之间还有一面高达两米的不透明玻璃,所以互相看不到对方的脸。

两人只是事先被通知要互相交谈。然而,在出其不意之间,玻璃突然被拉开,两人变成只隔着一张桌子。结果,经由实验得知,先把视线移开的人,往往是性格较主动的学生。

其他的相关研究还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在对视的两个人中,地位低的人总是在对方避开视线后仍然注视对方,因为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撒了谎的人总是坚持着注视对方,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安;在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之间,有求于人的、心存小心的人总是一直注视着对方。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两人彼此对视,先把视线移开的人,在心理上处于优势。反之,则在心理上处于劣势。似乎,这样的研究结果与我们的常识有些矛盾。

自古以来人们就主张,与人说话时应该始终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一种礼貌,也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

但是,如果自始至终地注视对方,从生理的角度来讲,自己的眼睛会疲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己会在无形中处于劣势,容易陷入被动。那么,与人交往时,应该如何处理视线问题呢?

你不妨这样运用视线:首先与对方对视以满足注视的基本礼节,然后避开,时间为3秒钟之内,过一段时间再注视,再避开。这样,你提前避开视线,对方会感到你对他的兴趣已经下降,他会盼望你再与他对视。如此反复,就可以强烈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左右对方。

不过,这种方法并非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别人也可能了解它并用它来对付你。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用这一技巧,左右对方,达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小心谨慎,防止对手以此扰乱我们的心思。

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受他人视线的干扰?想来很多人都在影视片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妻子一面责问丈夫,一面摆正丈夫的脑袋,对他说:“看着我的眼睛,说实话!”这时候,丈夫往往会扭过头去,不愿正视妻子的眼睛,于是,妻子会更加怀疑丈夫的心里有鬼,刨根问底。

丈夫之所以扭过头,目的是为了躲避妻子的眼光,坚定自己的想法,或隐藏自己的秘密。也许他心里真的有鬼,也许他心里根本就没有鬼,总而言之,他试图不受妻子态度的影响。

这类场景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防止对方对自己思想的干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对方的视线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对方知道自己的不安,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种行为蔑视对方,进而使对方感到某种心理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