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呢?
韬光养晦是聪明人之举。中国有句俗话“老虎不发威,不要以为我是病猫”,而说这句话的人在骨子里总是带有些虎气的,或者说是在某些方面是蛮牛的,只是因为环境所逼,不得不装出一副“病猫”的懒状,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得过且过。更深入地说,这种人在某种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下,采取这种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的处世态度,这正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很会假装“病猫”,甚至可以说,他已经将自己当成“死猫”来装了。勾践因在会稽山兵败于夫差,以赦越国百姓无罪为条件进吴国宫中给夫差当了低等侍从。在夫差宫中,勾践忍受夫差对他的种种羞辱。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为了表明忠心,竟亲自尝了夫差的粪便,也就是说夫差让他“食屎”,他都去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由于做奴才“表现优异”,很快就被遣送回国,并在十年的卧薪尝胆、修生养息后一举消灭了吴国。
其实,古今中外,像勾践之类会装“病猫”的大老虎也并非少数。那些真正有非凡胆识、雄心壮志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谁没有遇上挫折,谁没有身陷逆境?除了忍,他们也已经无从选择,只要保持那份顽强的斗志和执著的真心,成功其实只是在等待机遇的出现,到时就可虎啸山林震了。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同一个“温顺”之人计较的,所以,一些识时务的能人俊杰,面对各种可能的嫉妒,常会采取圆滑稳重的处事方法来保全自己,以免招来各种暗箭的伤害。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成熟、睿智的标志。而《周易·上经》之《坤卦》篇:“六三,不显露、炫耀才华,固守柔顺之德,即使辅佐君王,亦不居功自傲,会有善终。”这些古训都在告诫我们,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太露锋芒。对于取得的成绩不要张扬,这样的处世原则会让你远离很多的是非。
如果你锋芒太露,很容易会惹祸上身。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起,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便成了皇帝的心病,让皇帝受到威胁。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再是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自立为君,怎么会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大智若愚、韬光养晦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一个人需要韬光养晦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你才能应变自如,无所不能。
功成身退乃明智之举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话可不是对帝王说的,而是对帝王手下的那些臣子说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归何待?历史上功高盖世而身死人手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文种、商鞅、白起,比比皆是。但凡是功高震主而不知自退的,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而功成身退者,比如范蠡,曾与文种同辅越王,退隐后不但安享天年,而且三致千金。退与不退,结局之差竟有如天壤。
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和猜疑,这从历史上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可以看出,如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因此,才有“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的“明智之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范蠡的一句传世名言。中国的名言背后都会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这句话当然也不例外。
越王勾践在春秋争霸中被夫差打败了,他为了复国大业,就在吴国国君夫差手下当奴仆,卧薪尝胆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勾践之所以成就大业与大夫文种、大夫范蠡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复国大业完成后,范蠡是个聪明人,他就对文种说我们走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王已经不需要我们了。文种的权势欲更强一些,问为什么?范蠡就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大王是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受的人。
文种留,范蠡走,范蠡下海经商,并与西施泛舟江上,潇洒风流。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让其成为智者,韩信这么大的功劳,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后却被杀了。
“兔死狗烹”既然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游戏规则,当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历代功高震主者大有人在,这就给中国的君王们很大的震撼和担忧,他们可不愿意身边有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的人。而这些功臣们大都有一种习惯——居功自傲,所以,出现这种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秋冬养藏之后,勃勃的生机蓄势待发,此时以春生之,夏长之,才有动物之兴,草木之荣,要是秋冬养藏之功既成而不去,万物则永无生发之机。反过来也是一样,春夏生长之功已耗尽天地之阳气,若不退让于秋冬,则必伤天地之元阴,最终蹈入死地。所以,功成身退,于天道轮回来说实在是必然之举。
人的特性,对熟悉的事物往往不太留意,甚至挑刺。以功高者自居,难免气盛,难免对他人挑刺较多,难免有时会无礼,难免会得罪权贵及其身边的人。当矛盾较大时或权力太大让“皇帝”等新权贵感到极大威胁时,杀身之祸就在所难免。正如人生,必要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不会让人生厌。但当一个人权势、名利在手,得意洋洋时,很多英雄都是难以明白身边的危难或不舍得放手。太早放手,无法让理想实现,功亏一篑,日后也易成为别人忌惮的对象,日子也不会好过。太迟放手,死路在前。或有人言,何时放手较好呢?只有智者可明辨啊!
刘伯温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急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证明。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却在京积忧成疾,于公元1375年3月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后来也不至于遭受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糊涂学认为,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人生在世,竭尽所能报效社会是必要的,但当成功了,危险也就来了。可能在论功的时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骄傲让人嫉恨,更有功高震主等危险和矛盾潜伏着,要学会化解,更要学会含韬养晦,锋芒内敛。要时刻记得,每个人都非常渺小,即使是建立了多大的功劳。学会在必要的时候功成身退,养命长存,道德经讲得好:“夫为不居,是以不去。”
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性,而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也许会在生活中重演,因此学些明哲保身之道当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手段。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功成身退并非隐居山林,“功成身退”还是一种智慧。也就是说,你有功却不要居功自傲,不要摆老资格,不要动不动就是“我当初怎么样,我怎么有功劳”,这也叫“功成身退”。如果做到了这些,别人就尊重你。这也是一种高级的“功成身退”!
18战胜他人的心理策略
要赢,先在勇气上压倒对方
有这样一幅画面:一株纤弱的小树苗从巨石的缝隙中蜿蜒地爬出来,倔强地寻求一缕阳光。小树苗顽强勇敢的精神真的是震撼人心。其实,真的勇气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重重阻挠和困难,退缩就意味着死亡,只有奋勇向前才能打破层层壁垒赢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因为对手强大或者困难难以克服就气馁丧气、退缩求饶,没有勇气面对,那么小树苗将永远被埋在阴暗的石头缝里,见不到阳光,更看不到风雨之后的彩虹,最后只能慢慢地腐烂变质。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经亲眼目睹过一只母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战胜了一只凶狠的猎狗。饥饿的猎狗似乎嗅到了美味的食物,疯狂地朝两只麻雀跑过来,欲要将之一口吞下。母麻雀用翅膀护住小麻雀,扎煞起羽毛疯狂地扑腾,并拱起自己的背提起十二分精神跟恶狗对峙,一会儿尖叫,一会儿扑腾翅膀,一会儿凝神不动……每当猎狗扑上去的时候,母麻雀就突然变换姿态和声音,突然给猎狗一个惊吓,久而久之,猎狗终于疲劳和迷惑了,呆呆地望着到嘴边的肉却不敢咽下,只能悄悄地走开。就这样,在本不可能生还的情况下,老麻雀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无畏战胜了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猎狗,保护了自己的孩子,最终化险为夷。
试想,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如果麻雀有一丁点退缩的心理,有一丁点松懈,就有可能葬送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奇迹的发生,就在于深深的母爱,母爱让老麻雀爆发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勇气,爆发出了一种压倒一切,令对方害怕的霸气和不要命的傻气,震住了对方,赢得了胜利。
危急关头,“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不敌对手也要毅然亮剑”,这里没有退路,只有突破,才能站得住脚,谋得一席发展之地,所以,越是困难,越是强敌,我们越要勇于迎接挑战,在战斗中让自己更强大,在与狼搏斗中让自己的“爪牙”更锋利。
一位自幼丧父的老翁,一生孤苦。种地赶上灾荒收成很少,转而经商,又遇上行情不好,想要当渔人,出海打鱼却遇到风暴差点丧命。他苦于自己受挫太多,老天对他太不公平,于是就去质问上帝。上帝听完对他说:“你知道吗?有个向来事事顺心、左右逢源的商人,同样在这场风暴中损失惨重,他因为接受不了现实的打击跳楼了,可是你却好好地活着。”老翁听完后,若有所悟,从此不再抱怨,明白了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因此,60多岁的他重操旧业,开始经商,在经商路上遇到各种困难都勇敢面对,最后成为资产十几亿的大富翁。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挫折,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以后的挫折。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拥有不被一切压倒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要比拥有一帆风顺的运气更加可贵。
我们一定要有那种压倒一切对手的决心和信心,要有战胜一切困难去夺取最后胜利的勇气和霸气。当“狼群”在我们身边时,我们绝不能退缩,退缩将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永远都难以站立起来,难以见到胜利的阳光。我们也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复杂一些,把挑战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把对手估计得更强大一些,把我们的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然后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反其道而行,让对方的努力等于零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当然,这里并非讲这些命理性的东西,用在商场上,则是指利用、支配那些看上去没有作为的势力、没有什么用途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策略,就像我欲“还魂”必须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一样。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上去没有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及时利用并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借尸还魂”的计谋要求我们借助死去的人(也就是看上去无用的东西)与活着的人(也就是看上去有用的东西)较劲,看起来似乎有悖常理,但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意在告诉人们要独辟捷径,不要走寻常路。比如当对手纷纷抛弃老模式、旧思维和老技术大力创新时,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重新揣摩旧的思维、模式和技术,通过另辟捷径以反常的方式来取得成功。
这种竞争手法最关键的是不按常理出牌,当对手全部已经抛弃时,只有你在使用。当对手蜂拥向独木桥时,你却乘着小舟;当对手们彼此你追我赶,向所谓的最新潮流追逐的时候,你却反方向而行……你的“唯一”往往是你战胜敌手的“利器”,因为对手花了很大工夫都是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