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程程访问
21628000000011

第11章 秦朔——浙商是全国最具雄心的企业家群体(1)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

股市涨幅全球第一,楼市火热依旧,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另类的路线。这究竟是反弹中的昙花一现,还是全面复苏的胜利号角。

作为《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一直以来秦朔都在近距离地观察中国经济。从大学毕业到杂志总编他只花了7年的时间。房价会怎么走?股市会涨还是跌?作为中国最专业财经媒体的总编他有什么独到见解?2009年8月1日,秦朔来杭州出席蓝狮子读书会,也为我们带来了他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判断。《程程访问》在这个夏日专访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带你解读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和他传奇的媒体生涯。

精彩对话:

秦朔:我觉得呢,中国经济啊现在这个,我还是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判断吧。

第一个我是觉得中国经济还是长期非常看好。因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里面,她是一个最年轻的经济体。所谓最年轻经济体的含义呢,就是说她在工作储蓄这样的一个人口比例在这个人口比重中比例是最高的。那我觉得这一点决定了中国经济还是可以继续看好的。第二方面呢从我们的眼前来看,这个金融危机,以及我们自身需要的调整来看,我觉得呢复苏基本上可以确认了。因为我们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逐季的下降,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下降得更厉害。但是呢到刚刚公布的来看,到二季度的时候其实经过了9个季度左右吧,八九个季度的过程,已经这个拐点其实都是很明显地出现了。但是第三个呢我们也有一些问题。我们的问题呢就是出现了一种我叫做“中国式的滞胀”的局面。因为传统我们经常讲“滞胀”的概念指的是,就是说我的经济增长速度呢比较慢,

但是我的CPI,我的物价上升速度比较快。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局面。我指的这个“胀”啊,不是CPI的胀,CPI确实没胀,现在还是-1.1的。但是你看中国的资产价格现在已经涨得很多了,无论是股市,今年是全球涨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的房地产,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这个最近涨得很惊人。

秦朔,1968年出生于河南,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曾任著名的政经杂志《南风窗》的总编,现为《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辑。199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身为河南人的秦朔却跑到广州加入了《南风窗》杂志社。

同期声:我其实是《南风窗》招的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我们单位只有二十几个人嘛,以前呢就是说应届大学生是不怎么招的。

程程:那你为什么会选择去那儿呢?

秦朔:我当时说起来也是因为传统的大平台不接纳你嘛。我当时是1990年毕业那个时候呢,1990年那一年毕业分配挺难的。我当时在复旦大学也保送研究生了,但是我觉得新闻是个实践的事情。去找工作,那时候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加上那时候我女朋友也在广州,我说我就去广州吧。去广州呢也是先找了《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但是这些要么不怎么招人,要么就说这个,像《羊城晚报》是那年它副刊十周年,都在搞大庆,根本没人理你。那我说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考试呢。我不管用什么方式,你能不能考一考我,你觉得我行我就可以。他说没有这个时间啊,谁给你出题目呢?只有这个《南风窗》他说可以啊,我们可以考考你,他说你擅长什么,你怎么样。然后他偏偏给我一个我最不擅长的,他让我去写扶贫。你说我普通话都听不懂,他让我到乡下,去搞扶贫这样的报道。但是你只要接受了考验最后写出来他觉得可以,他反而就给了你这个机会。其实也是被正规组织很大型的组织不接纳,那么就去了这样一个组织。

在加盟《南风窗》之后,秦朔开始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媒体生涯,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专业记者、编辑,再到杂志社的总编,这个别人可能要几十年才能经历的过程,秦朔只用了短短7年。为什么他的升迁速度会像坐直升机一般如此之快?

秦朔:不过其实呢这个说起来快,用现在的标准呢,其实现在的很多市场化的媒体,特别是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不是那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行政色彩很浓的机构呢,也的确有很多年轻人二三十岁啊、三十岁左右就挑大梁。但是所以我说呢,媒体它有两种成长方式,一种叫大平台小空间,就像我们现在说待的都是很大的平台,一个大的广电集团,一个大的电视台,平台是非常非常大,人人都知道。但是我们都知道,作为个人的空间呢,其实如果我们用升迁作为一个指标,它却是比较慢的。因为就像我们当年,经常讲一句话说,我们毕业如果你去了《解放日报》,你看《解放日报》的名册里,复旦新闻系的一层一层,一年一年排上去的。那么你觉得想有很大的空间是很困难的。但是呢另外一类我就称之为,小平台大空间。就是它的规模不一定很大,知道的人也不一定很多,但是呢它给你个人创造的空间呢可能很大。所以你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然后慢慢改变这样的一个组织的影响力,改变它的面貌,最后你得到了一些机会。那么当时在广东呢,有很多这一类的媒体,像《南风窗》,包括《南方周末》啊,这一类的其实要说起来,它都是一个处级单位嘛,包括《南方都市报》。最早的时候它也是这样一个单位,一开始也没几个人在这里去弄,反而它最后能够做大,有影响力,大家觉得“哦好像你们是那样过来”。但事实上它是另外一种成长方式,小平台里面找到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空间。

在秦朔担任总编之后,《南风窗》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2000年1月份他选择了赴美留学,攻读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雄心勃勃的秦朔一心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自己的杂志帝国,但在现实中,他却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阻碍。

秦朔:回来我就想以《南风窗》为基地做成一个比较大的杂志集团。所以就没有其他的想法,回来就想做这么一件事。但是呢回来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呢她还是一个有管制的、有管理的这样一种框架。那你要想办一本新的杂志,那你就得申请刊号嘛。可是刊号呢新的刊号基本上是批不下来的。因为我们在“治散治烂”嘛,因为已经太多了。所以我记得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就是你批不下来,就得找一些办不下去的,你跟他合作嘛。当然我记得最有意思的一个刊号呢就是广州造船厂,它都有一个全国刊号,是个季刊。然后呢一年只出四本,然后这个广船国际的总经理和我一起是有一年“广州的十佳青年”。所以我就打电话给他,你看你这个就四本,你干脆就让给我算了,我去改个刊名,然后你这个东西呢,我去找新闻出版局,给你发一次性准印证,也给你印四期,也可以吧。他说那不行,你给我准印证之后,我就不是全国公开刊号了,不是全国公开刊号呢,我这本杂志主要是要解决厂里面很多工程师要评职称啊,他得发表论文,我又不指望你一年给我交点管理费多少钱。所以呢就是四处碰壁,四处碰壁非常的心酸,到处去找啊找合作啊。

但最后非常运气,找了一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他们跟我们合作搞了一本《新营销》,但是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麻烦。就是你不能正常改刊名以后,就变成上面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南风窗》,一个叫《新营销》。那后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就说你这个是违规,你又没有改你怎么怎么样。我就发现在现有的框架里面,在当时没有你想搞一个集团有那么多种的选择。因为我刚回来心比天高啊,规划了10本杂志的一个想法。

程程:好家伙,你想做大集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