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21615900000021

第21章 人才第九(2)

那个高才生有点受宠若惊地说:“不会吧,这么好的条件,该不会是跟我开玩笑吧?”

人力资源总裁笑了:“是你先跟我开玩笑的。”

寓言启示:

有才和有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每一个人都希望有更高的薪水和发展机会,但是更高的薪水和发展机会是通过实际工作能力争取到的,而不是在招聘时通过口才争取到的。

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开始工作之初,而应该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毛驴不可能完成骏马的工作,千里马也不可能从事毛驴的活计。

11.亚历山德拉

亚历山德拉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被保存下来,但并不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一个识得几个字的穷人用几枚铜板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并不怎么有趣,但这里面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那是窄窄的一条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金石的秘密”。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羊皮纸上的文字解释说,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子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

知道了这个秘密之后,这个穷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渴望发财的梦想了。这个人变卖了他为数不多的财产,买了一些简单的装备,在海边扎起帐篷,开始检验那些石子。这就是他的计划。

他知道,如果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子并且因为它摸上去冰凉就将其扔在地上,他有可能几百次地捡起同一块石子。所以,当他感觉石子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扔进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起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进海里,再去捡起另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进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大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捡到的所有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石子到来时,他也将它毫不客气地扔进了大海里……唉,有多少次我们已经触摸到这种巨大的力量却没有认出它?有多少次这种巨大的力量就握在我们手中而我们却把它扔掉呢?仅仅因为我们没有认出它?有多少次它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有多少次我们目睹这种巨大的力量在我们面前得到展现?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它,没看到它可能带给我们种种益处,没有看到它无所不能、可创奇迹的影响……

寓言启示:

当你要度假的时候,如果你选择了去海滨而不是去爬山,你就做出了选择。当你要买一辆小汽车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买某个特殊牌子的车,也可以选择买另一个制造商的车。换句话说,一个人所掌握的最大力量就是:选择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运用选择的力量,这种力量令人惊讶的地方就在于,它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训练或教育,这不是那种你必须有特殊的资质才能成功地利用它的能力。也不是一种某些人特别具有的能力,这是一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认识到这种能力越早,我们踏上正轨并一直走下去也就越快。从此迈上正轨并一直走下去的人越多,其他人心中升起的希望也越大。

许许多多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机会就在我们的眼前,它神奇地等待着我们的光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意外地把发财的机会、升迁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放跑了。

12.父亲的遗产

一个商人有两个儿子,他想把全部遗产留给大儿子。

他夫人可怜小儿子,想把财产平分,这位母亲经常为财产之事哭泣。一位路人知道原因后告诉她:“你只管向两个儿子宣布,大儿子得到全部财产,小儿子什么也得不到,以后他们将会各得其所的。”小儿子从妈妈那里知道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就离家到外地谋生,学会了很多手艺,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知识。

大儿子认为有遗产可以依靠,什么也不学习。因为没有任何本领,大儿子长大后很快把遗产花个精光,一无所有,贫困而死。

小儿子学会了本事,辛勤劳作,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寓言启示:

得到遗产反而害了自己,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证明:一个遗产超过十五万美元的人不想再工作的可能性是遗产小于二万五千美元人的四倍。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警告人们:“给儿子留下巨额财产的父母会使儿子的才能和热情大大丧失,而且使他的生活不如没有遗产时那样有用和有价值。”卡内基没有给儿子留什么遗产,而是把自己的巨大财产建立了卡内基基金,用于资助慈善、教育、医学研究等有利于社会的事业。卡内基至今仍受人尊重,不是因为他是钢铁大王或亿万富翁,而是因为他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

13.易牙烹子

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御膳房里有一个御膳主管叫易牙。

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竟然当真把自己三岁的儿子蒸熟献给了桓公。桓公认为易牙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开始提拔重用易牙,易牙便成为宠臣。后来大臣管仲生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问管仲:“君将何以教我?”仲日:“君勿近易牙和竖刁。”桓公说:“易牙烹子飨我,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直到管仲死后,桓公仍不信其言。不久齐桓公病危,易牙果然拥立齐桓公的宠妾卫共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

寓言启示:

企业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突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道德底线一旦被突破,无论如何掩盖也无力回天。

看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首先看一个人是不是具有一个正直的心,是不是别有用心。

一个人不爱他的家人、不爱他的朋友、不爱他的同事,他怎么可能热爱一个没有生命的企业?

14.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年轻人

一个经济学家在沙漠里旅行,遇到一个因缺水而濒死的年轻人。经济学家带有足够的水,这时恰好可以和青年做一个交易。但是水应该卖个什么价钱呢?显然此时一瓶水对于年轻人的效用是极大的--几乎等于他的生命,因此年轻人应该为一瓶水付个好价钱。这样,经济学家就提出一瓶水的价格是一百万美元。

然而,青年没那么多钱,他身上只有一百元。是否接受一百元一瓶水的价格呢?经济学家不愿吃亏,他很聪明地想到另一个办法:他要青年和他签一份劳动合同,规定青年做他的佣人三十年,报酬是只管吃住。青年没有别的选择,只好签了协议。从此以后,经济学家就带着青年四处讲学,青年人在做佣人工作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所谓的经济学。过了快三十年,有一天,当两人走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时,经济学家不小心掉进一个深洞里,摔断了腿。他要仆人救他上去。这时,仆人也就是原来的青年也得到了交易的机会。他应该为救人的服务定什么价钱呢?他为自己出价一百万美元。经济学家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这个价格,并且心里暗想:这个傻瓜,经济学还是没有学透,他即使要价二百万美元我也会接受的,这次我赚了。

寓言启示:

虽然年轻人要为经济学家工作三十年,但是在那样的劳动合同下,很难想象他会情愿地做他的“佣人”,他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而经济学家当然知道他不心甘情愿,因此也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做监督工作。

纯粹的经济关系可能并不是一种最好的聘用关系。

15.另一个经济学家和另一个年轻人

一个经济学家,这是另外一个经济学家,和前面的经济学家不同,此人认为价格应由成本决定。

经济学家在沙漠里旅行,同样地遇到一个因缺水而濒死的年轻人。经济学家带有足够的水,就卖给年轻人一瓶。考虑到将水带到沙漠里的费用,经济学家就提出一瓶水的价格是一美元。青年得救了,他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就希望给经济学家做佣人。经过商量,他们签了一份劳动合同,规定青年做他的佣人三十年,报酬是一百万美元。从此以后,经济学家就带着青年四处讲学,青年人在做佣人工作的同时也学到了另一些所谓的经济学。

过了快三十年,有一天,当两人走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时,经济学家不小心掉进一个深洞里,摔断了腿。他要仆人救他上去。这时,仆人为他救人的服务要价一美元。经济学家也得救了。

寓言启示:

比较以上两个例子,从最后结果看,两个经济学家都付出了一百万美元,但得到的却不相同。两个青年都得到了一百万美元,但付出的却不相同,因此效率也有所不同。

前一个经济学家自认为在两次交易中都得到好处,虽然最后他付出的与后一例子中的经济学家一样多,得到的反而不如后一例子中的经济学家多。

相同的交易额,不同的交易方式,回报率竟然如此不同。

16.猎狗与骨头之一

猎人带着猎狗去森林中打猎。

猎狗终于发现了一窝兔子,猎狗在猎人的配合下将兔子赶出一了窝,于是拼命追赶,追了很久仍没有抓到,后来兔子一拐弯,不知道跑什么地方去了。

猎人看到这种情景,讥笑猎狗:“小兔子反而比大猎狗跑得还快!”猎狗反唇相讥:“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多么的不同啊!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而兔子却是在为性命奔跑呀。”猎人被猎狗的话震惊了。

猎人想:猎狗说得也对,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就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猎狗也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猎人思前想后,觉得有必要给猎狗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表现优秀的会得到更多的奖赏。

于是,猎人多买了几条猎狗,并规定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抓到兔子的,可以得到五根骨头,抓不到兔子的就没有饭吃。刚开始猎狗们很反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机制。这一招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努力去追赶兔子,因为谁也不愿意看见别人吃骨头,自己在边上伸着舌头淌哈喇子。

过了一段时间,新的问题出现了。猎人发现虽然每天都能捕到五六只兔子,但是兔子的个头却越来越小。原来有些善于观察的猎狗,发现大兔子跑得快,逃跑的经验非常丰富,不是有狡兔三窟之说吗?很多大兔子都有不止一个兔子窝。而小兔子的逃跑速度却相对慢一些,逃跑的经验也少,也没有大兔子那么多的兔子窝。所以小兔子比大兔子好抓多了。而猎人对于猎狗的奖赏是根据抓到兔子的数量计算的,并不管抓到的兔子大小。那些观察细致的猎狗最先发现了这个窍门,这叫人有政策狗有对策。

猎人对猎狗们说:“最近你们抓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的回答很直白:“反正大小对奖惩没有影响,为什么要费力气去抓大兔子呢?”于是,猎人决定改革奖惩办法,决定按兔子的重量来计算给猎狗的奖赏。奖励制度改革后,效果显示出来了,猎狗们都尽量去抓大兔子了,抓到两个小兔子怎么也要比抓到一个大兔子消耗的体力大,这一招好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猎人逐渐富裕起来。

寓言启示:

任何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只能是死路一条。

不同的激励手段产生不同的产出效果。

17.猎狗与骨头之二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又发现了新问题:邻居家的猎狗和自己家的一样多,可抓到的兔子却比自己多很多,猎人很奇怪,就去问邻居。

邻居介绍说:“我的猎狗中有能力强的,有能力差的,我就让能力强的去帮助能力差的,让它们之间互相学习。另外,我将猎狗编成几组,每一组猎狗分工配合,这样,抓到的兔子数量就明显上升了。”猎人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好,回家后决定也让自己的猎狗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也将猎狗编成了几个小组。实行新制度一段时间之后,猎人发现效果一点也不好,猎狗们根本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抓到的兔子数量反而没有以前单干时抓到的多,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让猎狗们互相学习,提高抓兔子的本领,这点肯定没错;将猎狗分成几组,分工配合,应该也没有错,因为猎人的邻居就是这样做的呀。

猎人决定和猎狗们开会讨论。猎人问猎狗:“我让你们互相学习,提高抓兔子的技能,你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互学习呢?另外,为什么配合起来还不如单干的时候成绩好呢?”猎狗说:“抓兔子已经很辛苦了,学习还要占用我们的时间,抓到的兔子当然少了,但骨头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分配,你让我们怎么愿意去学习呢?还有,你将我们编成几个小组,分骨头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到我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内部经常为分骨头而大打出手,你让我们怎么合作?”猎人觉得猎狗说得也有道理,决定彻底改革分骨头的办法。

新的办法规定:不管猎狗每天能否抓到兔子,都给固定数量的骨头,抓到兔子以后,还有另外的奖赏。但是仔细一想,还有很多问题,因为现在是按小组来工作的,小组中有的猎狗负责追赶兔子,有的负责包抄,有的负责在外围巡逻,防止兔子从包围圈中逃跑,每个小组按照抓到的兔子来领取奖赏,小组内部应该怎样分配呢?奖赏是永远不变呢,还是过一段时间调整一次呢?

分工不同的猎狗得到的固定骨头数量是否该一样呢?猎狗会不会自己跑出去抓兔子,而不上缴呢……

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回猎人可犯难了,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