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儿子富养女
21596200000018

第18章 让女儿成为充满爱心的小公主

“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美’。”冰心曾这样说。正如父亲会对男孩承担起“男性榜样”的任务,母亲也需要承担起对女孩的任务,即教会女孩:我是谁?什么是女人?怎样做一个女人?该如何将自己的女性潜能发挥出来?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充满爱心的小公主。

1、让女儿富有同情心

在家长们看来,女孩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女孩就像一朵小花,或美丽,或娇弱,或妩媚,或敏感,或细腻,她们各具魅力,但她们的成长都需要父母,尤其是母亲更贴心的关怀。

女孩天生感情细腻,所以很有同情心,当然这个同情心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关爱,小女孩也会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若长期得不到关爱,那么她也会变得很冷漠。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大多很冷漠,或者过度溺爱,让孩子觉得世界都在围着她转。

如果你问一个小女孩:“如果你受伤了,别人对你不闻不问,你会

不会很难过?”回答通常都是“会”,这时候,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她说:“那么,既然如此,当别人难过的时候,你应该表示同情和关爱,那样,受伤的人才不会很难过啊!”

有一位家长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爱护小动物的举动:

我们的猫“白妮”就快要死了,它太老了,已经跟随我们十几年,我们决定让它死在家中。它趴在院子里几个小时不动弹,我和8岁的女儿安妮就坐在躺椅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白妮”,然后为它诵读詹姆斯·赫里奥特的书。

从安妮初生,“白妮”就陪伴在她身边,白妮在这个家中生活的年数已经超过安妮的年龄了,看到“白妮”正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安妮不由得俯下身开始哭泣,安妮一边哭一边对我说:“爸爸,白妮真是一只好猫,我会想它的,爸爸,我们别让它死好吗?”

安妮对动物充满爱心,猫咪一看到她就会上去亲热一番。很高兴我有一个和周围世界如此融洽的孩子,我想,那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童真世界。她真心地爱着周围的一切。对于白妮的死亡,她既心疼又难过。

我觉得她应该经历白妮的死。我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直到她停止哭泣。我不想帮她什么,我知道我做什么也帮不了她,只想和她一同度过这段时间。我希望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爸爸妈妈都很爱她。

但是,我更希望她懂得同情是女孩子的一种爱心体现。因此,她对猫咪如此,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过了一会儿,我就转身走开,让她和白妮在一起…

很多家庭都用孩子对动物的关爱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爱心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不少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猫、小狗、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让父母颇为难堪的时候,就像这位妈妈在博客里写了这样一次经历:

今天在带着姑娘等公交车的时候,看到马路边上有一个人趴在地上,双手却不住地抖动,向着过往的行人乞讨,身上的衣衫虽不算太破,却也滚满了尘土,看来不知道跋涉了多少路程一样。

女儿奇怪地指着那个人问我,“妈妈,那个叔叔为什么躺在路上?路上有虫子呢!”没等我回答,女儿又惊奇地指给我看,“妈妈,那个叔叔怎么只有一个腿呀?”我仔细一看,确实,那个人只有一条腿,另一条腿的位置是空着的。原来是个残疾人,怪不得会趴在地上呢。“叔叔好可怜啊,他没有腿不能去吃肯德基了。”女儿在小声嘟囔着。我想正好借这个机会培养一下女儿的同情心,让她去送点零钱给那个人。正好旁边有一个女的也带着她的女儿在等车,她似乎和我的心思一样,她正从钱包里往外拿零钱,一毛,五毛,一块,几张毛票就放到了女儿的小手里,而她女儿还嫌不够,依旧张着手,等着妈妈再给点。我正准备也拿点零钱给女儿,让她送去。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直都不曾想到的事情,那个趴在地上的人从衣服下又伸出一条腿,而原来那条露在外面的腿则蜷了起来,他用那宽大的衣服遮了起来,看起来就跟只有一条腿一样,只不过是换了另外一条腿在外面。这些细微的动作一般过往的路人是不注意的,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关注他,所以他整个换腿的过程我们都看在了眼里,而他因为背对着我,所以没有看到我们。

那一刻我有些目瞪口呆了,放在钱包里的手也停在了那里。旁边那个女的也和我一样,似乎不能相信眼前的情景,而她的女儿正要去送钱呢,刚迈出了一步,就被她妈妈一把扯了回来。小姑娘愣愣地站在那儿,看着她妈妈,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而我女儿却指给我们看,“妈妈,那个叔叔有两个腿,那个腿在衣服下面呢!”“哦。”一时我不知道怎么说了,偏偏女儿还在问我:“妈妈,叔叔有腿为什么要躺在路上?”这个..我..“那个叔叔累了,躺地上休息呢!”这样的解释也真是只好骗骗小孩子。“哦!”幸好女儿没再往下问,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和她解释这个事情。

公交车来了,我赶紧带她离开了。好像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样的事

情了,曾经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遇到卖艺的和残疾人我会解囊。可今天我突然觉得自己的一点同情心都荡然无存了,更不知道这样的转变会带给女儿什么样的印象,而这个社会能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行走在人群中,分辨不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落入别人的欺骗中,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想起女儿在给幼儿园捐款以后稚嫩的声音:“四川的小朋友房子都碎了,给他们买个小房子住吧!”我怎么突然就害怕女儿长大了呢,未来的世界未来的这一代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母亲迷茫了。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善良情感的起点。父母应该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同时,教会她如何区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这样在孩子长大之后,会客观地分析这个世界,从而将自己的爱心、同情心迁移到对社会、对更多人的关爱上。

2、爱惜孩子善良的天性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

清朝的时候,有一姓张惯偷,被慈禧太后下旨通缉,他逃到一山上,到山村里偷了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的食物,被发现后,老妇要告知县衙,却被老汉挡住了,老汉不仅不报案,每夜还把吃的做好放在门口,或不闩门户,放在屋里桌子上。这小偷偷顺手了,就专偷这对老人。冬天到了,忽然一场大雪,天寒地冻,小偷又冷又饿,又偷到老人家里,见到门口挂了一捆棉衣,拿走穿了,又软又暖,十分合体,连棉靴都大小合脚。小偷恍然大悟,当夜跑去跪在老人床前,认做父亲,再也不偷不摸了,耕地收获,孝敬二老至送终入土。据说有一年慈禧路过这儿,知道此人就是当年她下旨缉拿的惯偷,成了方圆百里的孝子以后,给老人写了一匾“仁力无边”刻在碑上,竖在坟头,这件事影响了这地方几代后

人,这一地区民风淳朴、人们和睦相处。

善良,词典上解释为: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善良,是一切有着美好心灵人的品质,心存害人之人的心是阴险狡诈甚至是邪恶奸佞的。心地善良也是好人的一种标准,心地善良的人是美玉的是有魅力的。面对善良,即使是小人,相信他偶尔也会良心发现,自惭形秽。

西方有句谚语说:爱花的人是爱美的人,爱动物的人是善良的人。中国儒家的代表孟子对“仁”的解释是:“亲亲、爱民、惜物。”东西方对善的理解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爱动物”,“惜物”。一个人是否有“爱动物”,“惜物”的心理素质,是可以从日常小事情看出来的:他是否善待一只小鸡,是否善待一片小树叶…我们曾笑话和尚们说他们连踩死一只蚂蚁都不敢,并把他们不敢踩死蚂蚁看做是做作,现在细想起来,其实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侧隐之心”。是啊,当你不必去踩死那只蚂蚁时,为什么非要踩死它呢?并且想从中得到快感呢?又比如我们逢年过节要制作美餐,固然鸡要杀,鸭要宰,但如果我们杀鸡宰鸭时像剁冬瓜,砍白菜一样毫无怜悯之心,那么这个人还剩下多少“善心”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善心”,平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随意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不要让孩子虐待一只小猫,一只小鸡,甚至不要去无故害死一只昆虫。当孩子心灵尚幼时,甚至不要让他们去看杀鸡宰鸭的场面,不要去看暴烈的电视片…赋有善良的心理素质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轻易害他人,不会具有反社会人格,他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与世界的合谐感。

只有真正怀有善的品性的人,助人会是一种内心需求,而不是为了表扬;当他人有危难时,他一定会勇于相帮,因为不这样做,他会感到良心不安。

上一节我们说到一个母亲面对现实社会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相悖时的迷茫,无独有偶,我们看看下面这位行者的所见所闻:

一天中午,路过一所中学,正值上学时分,远远看到一个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的老头儿跪在学校门口,面前放着一个搪瓷盆。老头儿机械而刻板地把额头不断地触向地面。抛开此刻他与环境构成的特殊关系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他更像一位瑜伽者,简单的动作已经幻化为身心的高度平衡和统一。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来,一些人好奇地看一看又转身走进校门,但总会有一部分人掏出一点儿钱放入搪瓷盆里。捐钱的多数是女孩,她们走过来,掏出钱,投入盆里,然后转身走开,显得那么自然而纯洁,一点儿也没有矫揉造作,给我们一种无名的美的感受。这个场景再一次证明了我的判断,女人要比男人更善良。但我想,为什么捐钱的人中女孩多于男孩,孩子多于成年人呢?

答案可能在那个老头儿身上。当行乞不再与饥饿相关,而是与欺骗相伴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毒害人灵魂的毒素。

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把爱心和善良投放在乞讨者的盆里碗里后知道了真相,他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怎样的震撼。第一次,他可能原谅了他,第二次他可能为自己的冲动找到了一个理由,甚至是第十次他也只会为自己的脆弱而难过,但是,还会有下一次么?还会有第十一次吗?事实告诉我们不会有下一次了,不会有第十一次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使成年人很容易分辨乞讨者眼神里渴望的成分;与女孩相比,男孩理智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一点,情感外露得更少一点,自然他们也会更早地识破乞讨者威胁他们钱袋的小伎俩,因此,最后被骗的只能是这些善良的女孩。但无论怎样,最终她们总会与成年人一样,与男孩子一样,用理智、清醒、提防这些钛合金材料编织一幅冷漠的铠甲来保护自己,学会了回避善良,拒绝善良,把善良这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深深地藏在心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安全的人。那时,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乞讨者又失去了一批施予者,更可怕的是善良像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皑皑白雪,那样美丽却又那样遥不可及,而我们又只能站在无边的荒漠里哭泣。

3、亲爱的,要学会分享

杨扬3岁半的时候,小丫头正是到了那种什么都是“我的”的阶段,杨扬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加菲猫,佳玲看了很羡慕,也想玩一玩。爸爸对杨扬说:“你能借给佳玲玩会儿吗?你的加菲猫太漂亮了,她想玩一会儿。”杨扬有些不情愿。爸爸又启发他说:“你和佳玲是好朋友,你让她玩一会儿,她会还给你的。”杨扬把加菲猫递给了佳玲。爸爸说:“你看佳玲多高兴,她很感谢你呢。”这使杨扬从带给别人快乐和帮助别人中也获得快乐。这一时期的孩子愿意接近同伴,要让别人也分享快乐。

爸爸做得很好,不是强迫孩子,而是用启发方法、商量的口吻让孩子把玩具给别人玩,使杨扬乐于接受。对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态度和做法是很重要的。父母在引导孩子与别人分享快乐时,应该明确强调有关分享的几个关键词:“借”、“还”、“一会儿”,如“杨扬,请把你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过一会儿,他就会还给你的。”而不要笼统地用“给”字。还要满足孩子对自己东西的支配感,要经过孩子自己同意,家长不要武断地自行处理。这样让孩子学习短时间让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东西归还后,再次获得拥有权,孩子就会养成与人分享东西、分享快乐的习惯。

现在,由于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数家庭只有父母和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和抚爱的集中对象。因此,“分享”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可是这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不懂得分享,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小孩子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多孩子常常认为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但是他们也渴望得到大人的欢心,尤其是注重“关系”的小女孩们,如果父母由于分享他们给予的东西而表现得很快乐,那他们就会形成分享的习惯,越是受到家人的赞赏,女孩子就越觉得自己幸福,而这时,她们“奉献”出的那

些东西与这种被赞赏的感觉相比,则显得无足轻重了。

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总是那些愿意与人分享的孩子容易融入群体,被小伙伴们所接纳,同样,由于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小孩子会感到轻松愉快,而那些孤僻的孩子往往是由于冷漠,不善于关心别人,而感到紧张孤独。

下面是一些聪明的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精心准备的“分享”游戏:女儿快到1岁半了,在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会注意观察女儿,如果她对其他孩子做了什么不公平的事我就会进行干涉。比如,如果她从其他刚学步的孩子那里抢玩具,我就会对这种情况注意,把玩具还给那个孩子,而且我会向女儿解释玩具被别人抢走的孩子会非常伤心。

另外,我知道让孩子看到妈妈把玩具给另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试着找点什么让孩子兴奋的东西来代替还回去的玩具。对刚学步的孩子来说,和别人分享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爸爸妈妈的一点帮助,孩子还是可以学会与人分享的。

为了教会我一个3岁、一个快2岁的女儿学会轮流玩一样东西,我想出了“ABC时间”的方法。每个孩子可以荡秋千或者玩玩具的时间是整支ABC歌曲的时间。孩子们知道歌曲结束的时候,就轮到另一个孩子了。

大孩子会高兴地大声唱着ABC的歌曲,而小家伙则一起哼唱,而且歌曲结束的时候,两个孩子会高高兴兴地让出自己玩的东西。

我们2岁和4岁的女儿常常和附近的孩子们进行玩具“交易”。我们发现这是鼓励孩子们与人分享的好方法,特别是这样规定:孩子们必须向另一个孩子—而不是另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借他们想要的玩具。

这样的话玩具的小主人就会有一种控制意识,而且他们知道他们的决定是算数的。借玩具的孩子也知道为了能借到东西,他们必须拿出什么东西作为交换。到了要把玩具交换回来的时候,孩子们—而不是家长们—会负责保证每个人的东西都归还回去。

最近,我在教2岁的女儿如何和别人分享东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这么做,而且要坚持不懈。无论什么时候孩子说“我的书,”我都会这样回答,“是的,但是你愿意和我分享吗?”我还学会让女儿玩他8个月大的小弟弟的玩具,但是我会首先告诉他,“这是查理的,但是他愿意和你分享。”

这些方式让女儿明白了分享是双方的事情。

4、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次,幼儿园老师为小朋友们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有个小妹妹病了,冻得直打哆嗦,你愿意把自己的外衣借给她穿吗?”结果所有的孩子们都没有回答。老师不得不点名,可是听到孩子们的答案,老师感觉很心寒。

第一个小女孩说:“病是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所以我不给她穿。”

第二个还是个女孩:“我妈妈不让,会打我的。”

老师接着又问了几个问题,结果,一大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穿。可巧,这位老师的女儿也在这个班里,她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问自己的女儿:“一个小朋友家里很穷,她又没吃早餐,饿得只哭,你该怎么做呢?”她的女儿并不回答,于是,这位老师又引导:“你给她吃吗?”“不给!”女儿说得斩钉截铁,表情相当冷漠。妈妈又劝:“可是,她已经饿得哭了啊!”“她活该!”这是她的女儿说出的话,老师顿时哑口无言。

帮助别人怎么就那么难呢?孩子们的心灵已经不再纯真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前面已经说过,女孩子总是更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因此,对于她们来说,帮助人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不得不问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自己的女儿的回答如此冷漠?女孩子非常容易被爱心所感染,孩子助人行为的培养,关键在童年,而且在点点滴滴之中,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怀疑这位老师平时的做人方式了。

再者,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为轴心,忙得不亦乐乎,孩子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只知“自我”,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儿童从“我”的意识到“你”“他”,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从满足自己的要求到要学会关心别人,则是道德意识的升华。从小在孩子心灵中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发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养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助人为乐,首先要教育孩子帮助他人,如父母、外祖父母等。比如,父母下班回来,孩子要主动问好,备茶递水。大人休息时,孩子动作要轻,不要影响他人的休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注意帮助自己周围的人。邻居老大娘需要送信,叫自己的孩子主动帮忙送去。在公共汽车上。要培养孩子将座位让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当同学或朋友有病时,要主动探望。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在帮助别人当中,丰富了感情,也认识到自我价值。

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在集体活动中,孩子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结识伙伴、培养广泛的兴趣,并在集体活动中和同学们互相帮助。家长要善于在集体活动后与孩子谈心,有意识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关心集体,为集体办好事。当孩子有为集体办事的愿望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切实帮助,有物有钱可适当赞助。家长要教育孩子在交往中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做一个别人信得过的人。要让孩子懂得,只有遇事为别人着想,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同样会关心帮助你,在与伙伴的交往中,他们会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产生追求交往合作的意向。

告诉孩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涵义,让他们助人为乐,并不一定非要枯燥地说教,可以结合有趣的故事,寓教于乐,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从小就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故事中有许多事物被拟人化,会说、会笑、会唱、会跳,在这些故事中的角色是那样的可爱,女孩子都想成为可爱的人,因此她们会下意识地学习这些人物。

5、一包马粪一匹马

有一位年老的母亲,她有两个女儿,都非常可爱。圣诞节来临前,母亲分别给他们两人准备了不同的礼物,并把这些礼物在平安夜悄悄地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一醒来,姐妹两人都去看母亲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姐姐的礼物很多,有一个篮球、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洋娃娃。姐姐把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但是并没有高兴起来,反而显得忧心忡忡。母亲问她:“是礼物不够好吗?”她拿起篮球说:“看吧,如果我把它拿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家的窗户打碎,那样的话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这辆自行车,如果我骑它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树上,一定会把自己摔伤的。而这个洋娃娃,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玩破弄脏的。”说完后叹了口气。母亲听了什么也没有回应。妹妹的圣诞树上只有一个纸包,她打开一看,是一包马粪,她高兴地笑了起来,并开始在屋子里到处找。母亲问他高兴什么呢?她回答说:“我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说明肯定会有一匹小马就在我们家。我喜欢骑马。”果然她在后院里找到了那匹小马驹。母亲也跟着她乐了,说:“真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啊!”

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圣诞节收到一包马粪本来是一件令人失望和愤懑的事情,可是妹妹并没有像姐姐那样凡事都往最坏处想,而是以一颗感恩的心、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礼物”,从而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小马。

中国人一向尊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优良传统。这是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哀伤,但也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天生失语,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非常爱孩子,可为了两人的生计,妈妈不得不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家,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年糕在她们贫困的家里是奢侈品,可是无论多么艰难,妈妈从来没有让年糕退出晚饭,因为她知道女儿喜欢吃。

小女孩非常懂事,她能够感受到妈妈的良苦用心,每一次,她都吃得很开心,其实,她并不是特别喜欢吃年糕。那次她和妈妈一起出去,妈妈在小吃摊前停下,问她喜欢吃什么,她发现年糕是最便宜的,于是就用手语告诉妈妈,她喜欢吃年糕。

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小雨,小女孩非常担心妈妈,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她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已经越来越黑了,雨也越下越大,焦急的小女孩开始顺着妈妈的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

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小女孩哭着跑过去,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开始,小女孩以为妈妈太累了,睡着了,她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点,但是她却发现,妈妈的眼睛居然睁着,小女孩一下子想到了“死亡”两个字,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可是,她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

小女孩一直在哭,她已经明白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她自己了,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小女孩在雨中一遍遍地用手语做着那首后来为人们所熟悉的《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了一起…

这就是《恩的心的创作缘起。

小女孩在妈妈的培育下,将感恩的心演绎得如此浓烈而纯真,让很多人为之动容,小小的生命能够如此坚强,在母亲离世那一刻,就决定自己照顾自己,让母亲瞑目,就是因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小女孩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她的爱心和同情心,因此,在孩子的情感与是非辨别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多给她讲“一包马粪”和“一块年糕”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