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儿子富养女
21596200000013

第13章 放开手,让他自己走

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明智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适当设置一些障碍是必要的,让孩子少花些钱,多动动手,实际上就是在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构筑坚固的堡垒。

1、独立思考

一项研究表明,一直到3岁之前,女孩和男孩的区别都不是很大,他们的身高和体重的成长曲线几乎一样。3岁以后,同龄的男孩一般会比女孩高出一二厘米,体重也要略重600—700克,这种区别是由于男孩体内分泌的睾丸素使得他的身体发育较快。同样是因为这种激素,使男孩的行为不同于女孩。比起女孩的语言优势,男孩的空间识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往往更胜一筹。

这就是人们常说男孩比女孩聪明的理由,其实男孩与女孩的智商基本不会有太大区别,所不同的是,男孩更擅长逻辑思维,他们往往会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去思考问题,因此,他们看问题往往比女孩更深入。

大多数小男孩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

了优势。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保持安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父亲把他叫过来,拿出100元钱,对他说:“只要你能猜中我心里在想什么,我就把这100元给你。”

“真的吗,爸爸?”小男孩高兴地问。

“当然是真的,只要你能猜中。”父亲得意地说。

父亲心想,这下孩子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小男孩安静地想着这个问题。

第三天,小男孩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猜到你心里在想什么了!”

父亲有点惊讶地问:“我在想什么呀?”

男孩说:“你不想把这100元钱给我。”

他的推理是正确的,父亲只好把100元给了男孩。

多聪明的小男孩呀,他正是用了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赢得了爸爸的100元钱。但是也有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位妈妈在培养儿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心得体会:

我的儿子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上小学,他的事情都是我们家长包办的,这也让孩子养成了没有主见的习惯,遇到事情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学校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同学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我以为我的儿子是个乖孩子,现在看来我只是盲目乐观了。为了帮助儿子,平时在家就给他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卖衣服,让他自己选款式、花色,连价格都让他自己定。开始他动不动就问我哪一种更好,我说:“自己的事情自己看,这还用问我吗?”有时候儿子在做作业,总爱问我:“这道题我做对了还是错了?”每每这时,我都会态度坚决地说:“对了就是对

了,错了就是错了,相信自己!”孩子很快就开始学会了自立,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至少,当我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他不会再说“妈妈,听你的”,而是说“我认为”“就是这样的”。

正是这位妈妈的积极培养,才使得本来没有主见的儿子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也有些男孩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会受到别人的影响,或受家长和老师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

所以,家长要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畅所欲言。

启睿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爸爸经常带他去看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一次爸爸带启睿去参观一个个人画展,但事先并没有告诉他这是一个个人画展。爸爸领孩子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

“我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男孩有点疑惑地说。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仍不忘鼓励儿子。

启睿说:“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

爸爸满意地笑了。

2、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前段时间翻看《羊城晚报时,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

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的确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巴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催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即时纯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伤心和无奈,家长并不是孩子永久性的自动取款机,因为父母会老、会死、会出意外、会下岗,因此必须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心酸之余,我们似乎看到父亲任劳任怨地给儿子扛行李、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挤牙膏…儿子无动于衷,感觉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家长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处处迁就,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养尊处优的错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得到特殊照顾,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生活学习没有规律,由着性子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自己的愿望父母没有满足就大哭大闹,没有一点男子汉气质。

父母爱孩子当然没有错,但是要有个度,不能一味地让孩子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和回报,这很容易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家长要学会拒绝,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否则也会有一天变成一位“伤心的父亲”。

3、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小的时候,启睿看起来比邻家妹妹杨扬笨拙。他需要更多时间系鞋带、扣衣服扣子、拧瓶盖或旋开门把手。有一次,王涛和头儿一道去幼儿园接启睿和杨扬放学,看见孩子们正在给自己穿外套,杨扬很快就穿好了衣服,启睿却慢吞吞的,怎么也扣不上扣子。

“哥哥快一点。”杨扬看见爸爸来了,不由得催促道。

启睿的小脸憋得通红,可是一双小手就是不听使唤。妹妹一摧,启瑞更着急了。

“穿一件外套可不容易。”王涛笑着说,“可是儿子,你把衣服穿得很整齐呀。”

听到爸爸的夸奖,启睿将信将疑,可是当他看到爸爸鼓励的眼神,情绪慢慢地平复了。

后来王涛发现,启睿虽然不如头儿的女儿手巧,可是他每次都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鞋带也系得平平整整。这个好习惯一直到保持到现在。

爸爸知道,儿子的成长并不能同大人的效率相提并论。如果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和支持,不以丧失信心为代价去学习,慢一点又如何呢?效率是孩子的敌人。对于男孩而言,学会扣纽扣、系鞋带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并不容易。爸爸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漫画家蔡智忠从小就对漫画有浓厚的兴趣,刚上中学时,因为学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课,蔡智忠便借着这个机会,天天往漫画书店跑,他的休息时间,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

因为太专注于漫画,蔡智忠的功课一塌糊涂。英文第一学期才考了三十几分,代数勉强及格。等到第二学期,代数也挂了“红灯”。蔡智忠遭到了留级的处罚。

这恐怕是蔡智忠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父亲当然十分失望,他知道,蔡智忠不是不聪明,只要他把精力的十分之一用在功课上,就可以应付自如。

然而就在此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智忠,邀请他去画漫画。

蔡智忠很珍惜这次机会,但是他心中并没有底,他不知道父亲会不会阻止他。

晚上,他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画漫画。”

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

“有了!”

“那就去吧!”父亲极其平静地接受了儿子放弃学业的事实。短短十来秒钟,成为影响蔡智忠一生的重要时刻。

著名教育家陈鹤勤先生曾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男孩有更多的独立性要求。对年幼的男孩来说,独立意味着父母的放手和支持,到了一定年龄后,男孩更需要一个身心都独立的空间,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支配的感觉。

给予孩子自由并不是盲目的。作为男孩的家长,了解孩子,给孩子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是必要的。正如蔡智忠的父亲后来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给他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4、你来决定这件事

启睿和爸爸一块在公园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边的那棵苹果树,于是他向爸爸请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树,对儿子说:“去吧!”说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报纸。等儿子朝那棵树走去时,爸爸开始用心地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只见启睿在树下仔细地看了一会儿,便有点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树的主干,他却用脚去踩一条很细的枝干。眼看那条枝干就要被踩断,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刚想跑过去接住将要从树上摔下来的儿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却忽然对那条细枝干失去了兴趣,继续向主干上爬…

启睿玩累了,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边。这时,爸爸收好报纸,一本正经地问儿子:“儿子,你在爬树之前,在树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树上有没有苹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这棵树从哪个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启睿很认真地说。

“你刚才是不是差点把那条小细枝干踩断,从树上掉下来呀?”爸爸用开玩笑的口气说。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试试那条枝干结不结实,我才不会真去踩它呢。”小勇有点自豪地说。

“你小子很聪明呀,知道故弄玄虚了!”爸爸高兴地摸着小勇的头说。

小勇虽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但从爸爸的表情中他读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个男孩都是很聪明的,虽然他们有一种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去冒险的特性,但他们在冒险之前还是会对事情做一定的分析。

启睿爬树的时候,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往树上爬,他首先整体观察树的情况,然后由此判断这棵树适合不适合自己去爬,自己又能否爬上去等问题。确定之后,第二步就会思考:从哪里开始爬?能够爬到哪里?怎么爬?等等。需要理解的东西有很多,启睿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候爸爸的态度则决定这个男孩能否顺利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如果爸爸害怕儿子遇到危险而加以阻拦,那么启睿就损失了获得知识的机会;反之,儿子也许会掉下来,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即使掉下来了,他会想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来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男孩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不听话,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长越让他向东走,他却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长告诉他,“你来决定这件事”,男孩听到这样的话往往会很感动。自己做决定,这是最让男孩引以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认为,父母让他自己决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对他能力的认可,是父母对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没有男孩愿意辜负这种信任。于是,这种信任便转化为了男孩努力做好这些事情的巨大动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父母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几乎从不对孩子说“你来决定这样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很难管教的男孩。因为在家长的观念里,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让男孩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会变坏”。于是,中国的

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从“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

其实,家长的杞人忧天恰恰剥夺了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力。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也正如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面对困难的时候,6个月大的男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女婴却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当然,这些不同只是性别上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更喜欢实践,喜欢尝试与竞争,他们喜欢在这些过程中的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当家长告诉男孩“你来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这种乐趣就开始了。

中篇富养女

妈妈想起那个春日小雨初停的傍晚,胖乎乎的女儿向她呈现的第一抹微笑;女儿蹒跚学步时,经常跌倒在地,小黄裙子上满是泥浆;女儿拿着红纱巾扮演大公鸡的可爱模样;女儿围着自己说悄悄话的羞涩脸庞;女儿下雨的时候忘了带雨具,只好在雨里奔跑的场景;女儿高考时的日日夜夜…

不知不觉间,女儿就这样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