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07

第7章 不生气了,快乐就会来了(3)

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有史以来25位大数学家之一的法国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华就因此而遭受不幸。

1829年5月底,伽罗华中学将毕业时,他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提交给了法国科学院评判。这年6月1日,法国科学院讨论了伽罗华的论文,决定由当时法国最著名的数学家柯西主审。但柯西由于疾病未能举行一次全面的听证会。戏剧性的是,当康复后的柯西向科学院宣读他自己的一篇论文时,却未介绍伽罗华的论文。之后,柯西希望伽罗华重写,详述他的理论。

第一次就这样失败了,他不甘心,于是伽罗华第二次写了一篇更详细的论文于1830年2月底呈交给科学院。这时柯西即将离开法国,论文便由另一位法国数学家傅立叶主审。傅立叶把论文带回家中,但不久便于5月16日因病辞世,论文也不知下落。两次挫折,使伽罗华十分恼怒。他写信质问法国科学院,为什么“小人物”的研究成果被如此轻视?芽在这种情况下,科学院只好让法国数学家泊松出面要求伽罗华再次提交其论文。

1831年1月27日,伽罗华第三次提交论文,题目是《关于用根式解方程的可能性条件》。主审泊松认为,论文的一部分内容可在阿贝尔的著作中找到,其余内容则“不可理解”。事实上,泊松并没有完全看懂伽罗华的论文。于是伽罗华的成果再次被埋没。

自己付出如此巨大心血的研究成果,居然被那些庸俗的权威们一再埋没,得不到认可的伽罗华此时已在心中积聚了足够的怒火,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1829年7月,伽罗华决定第二次报考巴黎理工大学。面试考场上主考教师对伽罗华介绍自己方程论的研究成果毫无兴趣,相反却故意提出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来刁难他,使伽罗华十分恼怒。他请求主考人注意他的发现,但回答他的却是大声狂笑。伽罗华再次被激怒,他忍无可忍,不顾一切将擦黑板的抹布扔向主考官,其结果是第二次被理工大学拒之门外。从此他彻底断了向上进身的路,在底层沉沦。三年后的一天,伽罗华在别人的挑唆下,为了一个医生的女儿盲目地和另外一个人决斗,结果命归黄泉。

积郁起来的怒气被钱玉芬教授称为“毁灭性”的怒气。毁灭性的怒气经常是愤怒压抑累积的结果,火力强大,杀伤力惊人。

尽管我们知道,像伽罗华这样的悲剧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们仍然要说,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主张理智、冷静地处理相互间的冲突,提倡宽容、礼让、修养,积极地化解怒气,避免攻击行为。

品悟人生

毁灭性的怒气经常是愤怒压抑累积的结果,火力强大,杀伤力惊人。

幸福就是不为小事生气

你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影响了原本极为美妙的气氛,瞬间让我们享受的快乐荡然无存。然而人生短暂,脾气好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为小事生气。为小事生气,即不值得,还损害了我们的健康。

生活的每一天并不会时时受到那些繁杂的琐事所困扰,但一定会经常因一些繁琐的小事而生气,甚至是影响到一天的心情。轻易击垮人们的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极细微的小事左右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原来的意志,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生活是忙忙碌碌的,所以要求人们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生气,遇到那些让人生气的小事时,别去理它,去干你应该干的事。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一个不会生气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生气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为小事生气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利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奴情感。

某媒体就报道过一则“为300元生气,生病老汉拔掉针头,拒绝进食竟饿死”的标题的新闻。2002年10月25日上午,如皋市的六旬马老汉因旧病复发,被送至镇医院抢救。马老汉在昏迷中大小便失禁,儿子将脏裤子脱下,顺手扔到病房的角落里。老汉病体恢复后,被儿子接回家中调养。一日,老汉突然向儿子要那条脏裤子,说里面有300多元钱。儿子好不容易在医院垃圾堆里找到那条裤子,但没钱。老汉认为这钱被儿子和媳妇偷走了,一气之下,拔掉手上的针头,拒绝进食,任凭他人如何劝解也无济于事,每日只靠喝点井水维持。10月19日,马老汉终于被饥饿活活折磨而死。

喜欢生气、为小事抓狂的人,总是让别人有机可乘。生气当然不会是件好事,至少对健康就是不利的因素,若能训练自己,在生活中减少对外在环境的过度反应,也许,有助于内心的平和。

人们喜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争执不休,徒然浪费许多有限的生命,而一无是处。人与人之间为小事的争吵、诈欺、迫害,都是浪费精力又无意义的事情。

清朝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曾写了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奉劝人们遇到别人的伤害、打击或不公平、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尽量想开一点,少生闹气,少生闷气,以免气大伤身。想想确实有其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短短的几十年人生,何不让自己活的快活一点,潇洒一点,何必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生气呢?

品悟人生

想想确实有其道理。“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短短的几十年人生,何不让自己活的快活一点,潇洒一点,何必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生气呢?

别走极端,可以适当地宣泄

在很多时候,人们在为自己找借口:生气是一种宣泄,而人的情绪需要适当地宣泄。因此,对别人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社会尊重你渴望被别人了解和觉察的需要,也会允许你这么做,换句话说,社会允许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宣泄你的生气。但是,它有个底限,谁也不能越过去。

俄罗斯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被后人称为“恐怖的伊凡”,他因使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来剪除政治上的反对者而著名。他同样把这种手段施之于平民身上。

诺夫格罗德是座被他的军队征服的城市,那里的居民过去可以随意同立陶宛人、瑞典人进行贸易,他们仍留恋那时的自由和开明的独立时代。在禁卫军侵入该地之后,珍惜最后自由的居民们更是惊恐不安,反抗、逃亡和袭击禁卫军的事件屡屡发生。一时间这一地区人心浮动。没想到在自己眼中毫不足惧的小民居然敢袭击自己的军队,敢和自己的王权对着干!这不是挑衅吗?伊凡在宫廷里来回不停地踱着步,大声咒骂着,狂呼着发布了征讨的命令。还有什么比反叛他的统治更令他愤怒的呢?

伊凡统领禁卫军和1500名特种常备军弓箭手离开莫斯科,于1570年1月2日来到诺夫格罗德城下。士兵们先在城市周围筑起栅栏,防止有人逃跑。教堂上锁,任何人不准入内避难。

审判开始了。每天,大约1000民市民,包括贵族、商人或普通百姓,被带到伊凡所在的广场上。不搞审讯,无须听取证言,不用辩护,没有判决,是诺夫格罗德城的人就有罪。当着妻子的面对丈夫用刑,当着孩子的面对母亲用刑。鞭打、裂肢、割舌头、削鼻子、去生殖器、文火烧身,最后用雪橇拉着这些血肉模糊,四肢不全的受害者的头和脚,飞速驶向沃尔霍河。在这里,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孩子,整家整户地被抛进冰凉的水里。浮出水面的人都被船上的禁卫军士用长矛、木棒或斧头打死。这样的屠杀整整进行了5个星期。据说,诺夫格罗德的死难者达2万余人、沃尔霍夫河被尸体拥塞,河水卷着鲜血和断臂残肢直泻拉多加湖。这些残酷的手段和场面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人们有时候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负面的生气情绪,是想要造成破坏,伤害别人,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父母会殴打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

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生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可能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小孩了。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一万两千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

品悟人生

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不要成为一个“踢猫者”

当你心中充满幸福,很高兴的时候,那是你自己;当你沮丧,感到不幸时,那也是你自己。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是“想愉快的事情,而感很幸福”的人,也无论你是“满面愁苦,而感到很不幸”的人,全都是你自己的心态造成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快乐,然而,快乐的存在并不依赖于外界,在一定程度上只依赖于我们的内心——你必须经常调节自我的思想。

快乐与否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林肯说过:“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都取决于他们内心的想法。”而对生活,就如面对镜子,你微笑,它就微笑;你懊恼,它就懊恼。

著名的麦当劳公司的一家纽约分店的人事部门经理说过,她宁愿雇用小学没毕业但是面带真心的微笑的人,也不愿意雇用苦瓜脸的心理学博士。

李总经理对公司的状况不太满意。在一次办公会议上,他责怪下属不能按时上下班,缺乏工作责任感,他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工作,以使公司更有前途,并当众保证自己将以身作则,每天做到早到迟退,力图率领大家扭转公司目前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