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25

第25章 少些挑剔,你就会有幸福的家(1)

有人说夫妻之间和谐相处的秘诀在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便是一种糊涂做人的态度。假如在爱情与婚姻生活中,彼此事事都要争个明白,弄个清楚。那么,婚姻也许就离尽头不远了,幸福也就更是无从谈起。

莫焦急,你的另一半在等你

相信这种场景,你大概也曾遇到过,也会因此感慨自己的不幸,眼看别人成双成对,而自己总也遇不到钟情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或者为某人饱尝相思之苦,又或者虽然屡屡恋爱却屡屡失败,于是自恨:福比纸薄、情场多劫。

其实,世上有那么多的异性,总会有适合你的另一半,只不过你还没有遇到,或者虽然遇到,但无奈没有珍惜,致使与属于你的爱情擦肩而过。如果是前者,那不妨耐心等待,如果是后者,则需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自叹命苦。

周苏菲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上海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左联活动,一九三九年来到延安。在投奔延安的路上,她先后结识了那三位拒绝参加她的婚礼的好朋友——田夫、杨烈和徐大姐。和千千万万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热血青年一样,四个女友一路上畅谈理想,豪情满腔。她们几个甚至达成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协议:到延安后,“好好革命,谁也不准先结婚。”在延安,周苏菲进鲁迅艺术学院学艺术,其他的人上了女子大学。

四位女友的协议显然是天真烂漫的,周苏菲首先动摇了自己的诺言。有一天,苏菲突然病了,她患了重感冒。谁知道,这次感冒却成了她和马海德萌发爱情的起点。所以,苏菲后来风趣地说:“这就给马海德献殷勤造成了机会。”苏菲来到医院,马海德恰好为她诊治,在药品极端缺乏的情况下,马海德想方设法为她治疗。他们熟悉了,久而久之,他们相爱了。

消息传到好友田夫那里,她生气了。苏菲前来征求她接见,她坚决不同意。田夫发火了:不是不可以谈恋爱,问题是延安有那么多老革命战士,那么优秀青年,为什么偏偏爱上了一个外国人?杨烈和徐大姐也积极支持田夫的观点。为了使苏菲“回心转意”她们给她施加压力,故意不理她。其他好心的同志也来劝苏菲:“嫁给一个外国人,可靠吗?说不定什么时候抛弃你,到那时后悔就晚啦!”苏菲怎么也想不通,她不能接受这些意见。她想,马海德尽管是一个外国人,但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相爱呢?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他在雪地里抢救过即将分娩的妇女,用嘴吸过中国农民被毒蛇咬伤的腿……他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除了他的鼻子比中国人大一些外,他哪一点不是和中国的优秀战士一样呢?她爱他,她没有理由和他一刀两断。

两位异国的情人,迎着寒风,漫步在延水河畔。马海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开门见山地向苏菲倾吐着爱慕之情。他用“延安人”求婚时的一般习惯,向苏菲讲述了自己近三十年来不平凡的经历。这时苏菲才知道,原来马海德到延安后,曾先后两次谈过恋爱,都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对方的顾虑和别人的非议,使他的美梦一一破产。这一次,他希望悲剧中不再重演。

苏菲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心潮难平。她自己也有过恋爱的不幸:那是一九三四年,日本鬼子打进了上海,苏菲和左联的同志们向内地撤退的时候,她遇上了一个和自己有着抗日激情的知识青年,苏菲满以为两人志同道合,到了昆明便在他的家里落脚。那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大家庭,母亲死抱着封建的一套不放,扬言不准谈论自由、解放,不许看书报、看电影,并声明了进她的家门就得老老实实服从家规,不得冒犯。苏菲象犯人一样被与世隔绝了,她好似走进了无底的深渊。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冲破枷锁,几经曲折,来到延安。马海德的献身精神和纯洁心灵,使她深受感动。她发誓:狭隘的偏见阻止不了真正的爱情。她向马海德伸开了双臂,他们第一次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马海德找到了自己的忠实伴侣,他高兴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他便骑着马飞快地来到八路军军委政治部,和苏菲一起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这一来非议多了起来。苏菲向周围的同志们表明,她的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她和马海德已经建立了无比真挚的爱情。她说:“不理解不是是非的标准。我认定我们的爱是纯洁的,我决不向舆论低头!”

纯真的爱情,使忠实于她的人度过坎坷,青春常在。四十年过去了,马海德和周苏菲虽已近暮年,有了孙子、孙女和外孙,自己也成了老头子、老太太,但还像当年那样相亲相爱。苏菲说:“爱是双方的努力。”马海德却说:“苏菲是一个勇士,她永远不向偏见屈服。”

有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或者要求对方多么漂亮,多么有钱等等,结果,不是遇不到,就是遇到了却很难相处,最后不欢而散。其实,相貌、地位、金钱、学历、品行等等,不能将其中单一的企求当成考虑的重点,这些只是构成对方综合条件的某一方面,或许,某方面适合你,而更多的其他方面并不适合你,而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看看那些动不动就吵闹甚至动手相博的情侣,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生有何幸福可言。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享受人生,而不是让它充满痛苦,与其勉强为了某些外在的东西使自己痛苦一生,岂如认真地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共浴爱河?

品悟人生

世上有那么多的异性,总会有适合你的另一半,只不过你还没有遇到,或者虽然遇到,但无奈没有珍惜,致使与属于你的爱情擦肩而过。

喋喋不休是情感的杀手

加强交流是延续和加强情侣之间感情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真理往前一小步,就变成了谬误。如果你对你的爱人交流的方式,走向了喋喋不休的境地,那结果将事与愿违,不但不能加强感情,反而会成为障碍,甚至可能成为感情恶化的罪魁祸首,有谁愿意自己的身边有一个长舌妇呢?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一幕悲剧,而这幕悲剧的原因就是他的婚姻:他的夫人极好奢侈,而他对此却十分鄙夷;她爱慕虚荣,热切地渴望着社会地位,然而,这些轻浮而愚蠢的事情在他看来却一文不值;她狂热地渴求金钱与财富,但他却认为财富和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她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就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

最糟糕的是她那强烈的嫉妒心。她憎恨接近她丈夫的所有的朋友。她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赶出了家门,随后,她还闯入托尔斯泰的房间,用气枪朝着她的女儿的照片射击。

有好几年,她一直追着他哭闹咒骂,她把家庭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狱,因为托尔斯泰坚决主张俄国人可以随便翻印他的著作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版税。

当他反对她时,她就会歇斯底里地躺在地板上像泼妇一样打滚咒骂,手里拿着一支鸦片要去寻死,或者就是哭喊着要去投井自杀。

托尔斯泰夫妇结婚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有时,她会跪在他的脚下,请求他读他当年为她所写的美丽、热情的诗句,那是48年前他们疯狂地热恋时,他所写下的日记。当他读到那些永远逝去了黄金时代的美丽记忆里,他们俩都被感动得痛哭起来。

最后,当他82岁时,他再也不能忍受她那没完没了地唠叨。于是,他在1910年10月的一个深夜,离开了他的太太,逃出了家门——逃进了寒冷与黑暗里,这个伟大的灵魂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

11天后,他因肺炎在一个孤寂的火车站去世了,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说:“上帝会安排好一切的。”而他最后留给人世的一句话却是:“去寻找,永远去寻找。”

妻子那没完没了地唠叨造成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惨死车站的悲剧。可见,喋喋不休害人至深,愿天下女士以此引为戒。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一定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犯这种低级的错误,无论你是一个多么善谈的人,都一定切记在你的爱人面前,都不要喋喋不休。尤其是不要对一些琐碎的事情,发表你那永无止境的词语,而就算你的目的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也不可以。男人的世界容纳着太多的东西,如果整天面对你这些毫无意义的唾液,那将是怎样的痛苦?作为一个男人,我深刻体会过那种让人浑身起腻的感觉。

太多的婚姻就是因为女人的唾液分泌过多而导致失败,作为女人,无论如何都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要等到了那一天,才后悔莫及。

而如果你是一个男人,却又喜欢对自己的爱人喋喋不休,那就更加糟糕了。除了拿出像戒毒一样的决心来戒掉这个毛病之外,你大概只能去参悟佛门了。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女人喜欢喋喋不休的男人。记住,你是一个男人,男人就应该有个男人的样子,就算有的女人喜欢男人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云山雾罩,但那也是喜欢男人们笑论天下的豪迈之气,而绝不是喜欢他对一些琐事排泄他过多的分泌物。

其实,语言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甚至有些时候是苍白无力的,人类表达感情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等等,都可以表达出比语言更丰富的感情内容。因此,不要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表达,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你对他或她的柔情蜜意。

品悟人生

真理往前一小步,就变成了谬误。如果你对你的爱人交流的方式,走向了喋喋不休的境地,那结果将事与愿违,不但不能加强感情,反而会成为障碍,甚至可能成为感情恶化的罪魁祸首。

学会避开矛盾,你就会幸福

人们都说:爱有多深,恨有多深;情有多厚,伤有多重。亲友之间,因为“情”字的存在,才有了不高兴和顾忌的事情,就会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行为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把握分寸,学会避开矛盾,一时的过错,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很多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泼辣的老婆,她既强悍又心理狭隘,性格简直是冥顽不化。她常对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动辄就破口大骂,常让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尴尬不已。很多人认为,苏格拉底娶了那样一位粗暴的妻子,是对他的哲学的一种嘲弄,他们之间出现了种种趣闻轶事,苏格拉底常常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苏格拉底身边的人都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要娶这个女人?”苏格拉底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这话确实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我们的修养。

每当苏格拉底那位粗暴的妻子脾气大作时,常恶语相加时,苏格拉底总能自己避开矛盾,自己默默忍受,形式上遭受了妻子的辱骂,但苏格拉底学会了在他妻子的喋喋不休中净化自己的精神。

一次,苏格拉底正和学生们对一个学术问题交流得正酣的时候,怒气冲冲地从外面冲进来,把苏格拉底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的身上,把他淋了个落汤鸡,令在场的学生都忍俊不禁,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把妻子怒气斥一顿,但苏格拉底望着湿淋淋的衣服,幽默地说:“我知道,闪电过后,必有一场大雨。”此举又让在场的学生们轰堂大笑。

对于苏格拉底的妻子来说,生活对她来说,也不是多么公平,苏格拉底常常赤着脚、穿着破旧的披风,整天游走于小贩、醉汉和艺妓之间时,她常被严厉的父亲训斥着:“他什么也不做,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甚至连一双鞋也没有的叫花子,你跟他生活,就是为了饿肚子吗?”她卖橄榄换来的可怜的钱用完了,面粉吃光了,油也没有了。她委屈地啜泣着:“连奴隶都不如的日子,吃得再坏没有了。”

照这样看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一定不会幸福快乐吧?他们对自己的爱情是怎么看待的呢?

在苏格拉底被处决前,他的妻子随着狱吏来到苏格拉底的床前,高喊着:“他永远是我的!”腰板挺直、打扮端庄的她不失美丽和体面,整个面目都带着一种庄重的气质,她知道这是他所喜欢的。她说:“过不了多久我会伴你而去的。”就像苏格拉底那样神圣地对着太阳说:“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在苏格拉底眼中,妻子是一匹可爱又执拗的小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爱着她的一切。临刑前,他对儿子说:“对妈妈要和气。”他把妻子披散下来的一小缕头发放回原处:“你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当你对我唠叨时,我心里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乐意听你唠叨……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

就是这样,两个在生活中磨擦不断、又不失恩爱的一对,苏格拉底以他的睿智宽容着他的妻子,他总是避开矛盾。同样缺衣少穿的妻子其实也深爱着他的丈夫,他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粗暴和谩骂,幸福和快乐也充斥在他们的生活里。

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很多陈谷子烂麻子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果双方本着理解的角度,两个人的生活就不会起波澜。

品悟人生

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把握分寸,学会避开矛盾,一时的过错,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婚姻幸福的心态选择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婚姻是一种“缘”,若能因缘相聚而相知相惜,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幸福是一种感觉,每个人都有向往。而这种幸福并不是物质财富所能给予的,它有时候会是一道家常菜,一顿平常饭,如此简单而已。

李晓和赵毅刚结婚的时候,都是依靠工资吃饭。平常的生活都得要精打细算,日日吃的都是家常菜,生活拮据而幸福。李晓感觉很满足,她想,过不了几年,就会有一笔可观的存款了。她很爱这种平淡的犹如一道司空见惯的家常菜的日子。

但赵毅不满足现状,尤其是见到他的一位同事以后,这位同事辞职做生意两年后就买了豪华轿车,更让他蠢蠢欲动,坐立不安,不成功,则成仁。心中情不自禁地徒然生出一股豪情,他霎时喜欢上了龚自珍的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李晓见他执意要做生意,也不再劝他。

他的运气不错,没过两年就净赚了几十万。每天都有赴不完的应酬,饭局不断。他品尝到了川菜的辣,宁菜的甜,鲁菜的涩,饭局不断。回到家,他开始对李晓如数家珍的说起他吃过的一道道菜名,李晓只是微笑着,静静地听,什么也不说。

转眼间,儿子降生了,长大了。她一如既往操持着这个家,餐馆没去过几回,也没有奢望要吃什么山珍海味,做菜,她仍是那几道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