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对症下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个孩子,让她卸下自我封闭的枷锁,融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知道她喜欢音乐,弹得一手好琴并且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就从夸赞她的这些长处开始。一天晨会课,我特意组织了一次“夸一夸,你真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就让同学们听一首自己录制的钢琴曲。听完后,我对同学们说:这优美的琴声就出自我们班上最默默无闻的同学之手,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小惠同学。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只是我们平常没有去留心、去发现而已。今天的这节心育课,我们就来找找别人的长处,夸夸同学的优点,好吗?随后,我启发同学们寻找彼此的长处,并真诚地夸奖对方,我也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了小惠,夸她的字写得好,就如同她的人一样清秀。课后,我又找小惠谈心,说自己很羡慕她会弹钢琴,并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练琴的”、“练了几年了”之类的问题,跟她拉家常。几次下来,当她打消了对我的戒备心理后,我又非常婉转地问她:“小惠,老师发现你平时很少说话,有心事吗?能跟老师说说吗?”犹豫了好一阵子,她终于开口了:“别人说我的声音不好听。”我很诚恳地说:“老师没觉得你的声音难听呀!我倒是觉得你的声音很有特色的。你看看,有些歌唱演员长相也不怎么样,唱歌的技巧也马马虎虎,但他们为什么拥有那么多的歌迷,人们为什么喜欢听他们唱歌,就是因为他们的嗓音有个性,很特别。”
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小惠显然比以前活泼了些,上课偶尔也能举手发言了。但与同龄人相比,小惠还是过于拘谨。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想到了小惠的妈妈,于是又去她家家访,与她的妈妈交换了意见。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惠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彻底地融入了集体,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家庭。她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又开始扯着她的大嗓门叫喊了。
这是一个转化有明显劣等感并由此导致心理闭锁的青春期学生的典型案例。案例中的小惠原本很活泼,是成人不顾场合的评价刺伤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使她对自己嗓音上的小小缺陷特别地关注和在意,并因此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劣等感,进而变得孤僻,形成闭锁心理。处于闭锁心理期的青少年涉世浅、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出现烦恼。若不及时给予疏导,便会积郁成疾,导致性格改变,甚至产生精神障碍。案例中的小惠便是一个例子。
对待这类学生,首先,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和寻找合适的机会、场合进行心灵的沟通,以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其次,班主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经常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以心换心”,与其同感,以求心灵的共鸣。
总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用平等、协商的口吻,疏导、引导的方法,不要采用训斥、命令的口吻和强迫的办法对待孩子;否则,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加强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让抑郁远离孩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专家曾说:“到2020年,致残疾病中,抑郁症将位居第二,仅次于心脏病。”世界各国的报道均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患抑郁症的人数是上升最快的一种。难怪有人说,20世纪是焦虑的世纪,21世纪将是抑郁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抑郁心理的困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因抑郁过度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某女17岁,正是花一样的年龄,而她却像一朵过早枯萎的百合,她整日精神恍惚,显得心事重重,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独来独往,一声不吭,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其他的同学也因她过度抑郁和缄默而渐渐疏远了她,老师与她谈话,她总是说没什么,只是感到学习压力大而已。她到底怎么了?
据了解,她曾就读于一所重点高中,成绩优秀,在高一年级结束时转到我校就读。她在以前的学校里有许多好朋友,但在这儿,除了与同桌说几句话外,基本上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其父母感情不和,未转来之前,她的父亲与一位阿姨的亲密行为曾被她看到,她心中高大的父亲形象一下子化为乌有。从此父母之间的争吵不断,她因此而自责自己不应该把父亲的事告诉母亲。与母亲一同来到我校后,又发现母亲与另一位叔叔的交往密切,从此,她自认为世上没有什么可信赖的人了,而她自己也夹在中间备受折磨。父母最终离异。
家庭环境的变迁,父母关系的恶化,使纯洁善良的她无法接受这种现实。父母的行为使她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美丽的梦想就这样被打得粉碎,陌生的人际环境又使她只能一个人独自承受这种苦闷和抑郁,于是原本快乐开朗的她开始日渐消沉低落。
案例二:
她长得很文静,一看就知是一个性格内向、胆怯、不善言辞的学生。她曾是一个快乐的女孩,但自从母亲杀死父亲且不久也去世后,她便和弟弟跟着叔叔生活。后来因她们俩而造成了叔叔家庭的不和,最终叔叔的家庭破裂。现在她和弟弟仍与叔叔住在一起,叔叔因此而变得脾气暴躁,有时打她并诉说其母亲和父亲死亡之事。她对此很害怕,不愿意回家,学习也因此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情绪很不稳定,并且慢慢产生了自卑感,也想好好学习,因为她认为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种种苦闷和痛苦,常常不能专心学习,总觉得自己不行了。即使考高分也认为这是碰巧,考低分更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也不敢发言,总害怕答错了遭受其他同学的笑话。有时一回到家中便想哭,想起往事时更是泪流满面。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没有信心,有时还认为其他同学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对未来非常迷茫,经常感到头痛。有时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东西,曾企图自杀而未遂。
由此可见,抑郁已逐渐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心理疾病之一,班主任对此应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让抑郁远离青少年呢?
许多心理上出现抑郁的学生,除了遗传和生物化学因素之外,几乎都是由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和压力。只有改变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才能改变他们抑郁的心理特征。那么班主任应如何教授学生对付挫折和失败呢?
1、作为教师,应注意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虽然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这些细微的区别却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经常持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常常会用一些积极的观念来激励自己,始终用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思想等来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比如,这些人常常会用一些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安慰自己,“我想我最终肯定会取得成功”、“我一定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积极的观念。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常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心态和行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种积极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经常鼓励自己而不是批评自责,用赞美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心理抑郁的学生常常是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任何一种活动也不能给他们带来积极愉快的感觉。因此,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解决中小学生的抑郁心理的基础和根本之所在。
2、教他们学会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抑郁本身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极的不良情绪长期积聚的结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适当地表达他们的情绪情感,并教给他们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和较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比如案例一中的那个女生。无论碰到什么事,他们在内心都特别希望能有一位听众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需要当老师和做家长的,能够静下心来,怀着一份关心、一份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使他们在一种复杂情绪宣泄后,获得一种尊重和满足。特别是对于那些平常看起来沉默寡言而又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细心地加以体察,需要对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些内心抑郁而表面上又显得规规矩矩的学生决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事实上,这些学生往往才是真正最需要教师在心理上给予关注和指导的人。
因此,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工作事务多么烦心,教师都要让自己能真诚地面对孩子,静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谈话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是心灵相通的桥梁,心理沟通了,情绪梳理了,他们抑郁的心理自然也就消失了。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生的艰难曲折,使每个正在成长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自然而然地便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情绪情感。有时他们自己也非常明白事理,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烦恼、痛苦和郁闷。因此,作为教师,还要教会孩子一些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打打球、跑跑步或参加一些体力劳动……用这些活动来缓冲或转移心中的消极情绪。当你十分愤怒时,可以去惩罚墙壁;当你感到十分压抑时,可以在无人处大喊大叫。这样既让心中淤积的消极情绪得到了发泄,同时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情绪,教师还要从外在的方面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温暖,教师和父母的关爱。
3、及时进行治疗
当某个学生的抑郁情绪持续存在时,班主任应引导和帮助家长及时地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当抑郁情绪比较严重时,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加以消除。这些治疗包括自杀预防、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家庭疗法。据统计,15%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同时50%~70%的自杀者是由于抑郁。因此自杀预防非常重要,特别是当患者从低谷走出,向正常恢复的过渡时期,自杀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机体内的生物化学因素来抵抗抑郁的产生。但这种疗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是由于脑细胞中一种神经递质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而产生的,使用抗抑郁药物,很快可以将其调整至正常水平。心理治疗则主要是解决患者的心理障碍,比如认知方面的障碍、情感方面的障碍及早期的心理创伤等。多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如自我提示训练法、冲击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某些抑郁的产生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时候也需要进行家庭心理治疗。
总体来说,对于中小学生的抑郁心理,一方面需要老师、家长等在教育和教养的实践过程中,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具有和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还要教会他们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理智地克服抑郁心理,正确地使用转移、宣泄等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对自己、对社会的错误认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和贬低自身,从而合理地确定活动的目标,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良好心理状态。此外,学生本人也要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加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体验愉快和满足,从而抵御和消除抑郁的心理情绪。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帮助中小学生对付抑郁心理的有效手段。
总之,缓解或消除抑郁心理的目的就在于使中小学生能早日走出抑郁情绪的困惑。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教给他们处理自身内部的心理冲突及心理和环境之间冲突的方法。
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曾对两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很令人吃惊。在这两所中学中,59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
12岁的文文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前几名,还是优秀学生干部,但近来却吵闹着不肯去上学,有时还号啕大哭,把课本撕得粉碎。她眼泪直流:“我实在太累了。”
小嫒是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她的学习和生活。她学习刻苦努力,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考试成绩每况愈下。一周前小嫒受到老师的批评,本来就充满委屈的心灵一下子崩溃了,觉得再也没有学习的兴趣了,于是写好了遗书放在书包里,放学后在大街上徘徊,一直没有回家,并在许多药店买了安眠药准备服下。
这些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心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那么,班主任应如何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呢?
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心理疲倦造成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妥当,常常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而造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引起中小学生对学习感到疲倦的原因主要是较长时间地做一种工作,即学习;来自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的神经过度疲劳和紧张;学习成绩不良等因素。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当前我国的整个教育环境仍然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响,但能够真正贯彻实施的学校又有多少?为了评比,为了升学率,有多少学校不是无条件地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任务。哪还有时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即使某生对某门功课如何地不“感冒”,但为了考试的需要,还是乖乖地学吧。不管你是多么喜欢计算机,喜欢踢球,但这些都与升学无关,还是先将这些放到脑后吧。